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英雄,是民族的脊梁,是家国的惊魂。发扬光荣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是我们对英雄的最好纪念。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关键词:英雄精神;民族文化;家国梦想;革命斗争
一、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要求
1.英雄精神的历史性是思政教育向前发展的向心力。自上古时期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中的神农氏即炎帝们,前仆后继以身试药造福众生以来,中国的历史上就不断涌现这般大无畏的英雄形象,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舍生取义的谭嗣同;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到克服万难离美回国的钱学森……血气方刚的炎黄子孙不胜枚举。无论是古人的学堂还是今日之大学,英雄的事迹都是极具影响的教育力量。高校思政教育要想生动自然、不干瘪枯燥、易于言之与人,都离不开英雄事迹的传神讲述。
2.英雄精神的大众化是思政教育作用于社会的推动力。习近平强调:“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历史事迹中的英雄往往都是在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后才成为大英雄,而芸芸众生的小侠小义使其只能以无名小卒善终。但无论是大英雄、小英雄,他们的侠行义举都是值得被歌颂、被铭记的。日新月异的社会让英雄的平民化成为可能,“最美女教师”、“最美公交车司机”……传达出的“最美”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内核。课堂上的青年也许今日仍是无名之辈,但思政教育应该担负起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起随时成为英雄的责任心和自信心的重大使命。
二、英雄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
1.以英雄事迹丰富课堂营养。“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血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是身抵枪口挡住子弹的黄继光;无论是过草地攀雪山长征万里的红军,还是哭谏蒋介石以求全国统一抗战的张杨二将……都是思政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人史结合的红色教育。这些英雄事迹通过教师动情声色的娓娓道来,无异于课堂上英雄精神扎根于青年学生思想土壤中的营养剂和强心针。
2.以英雄演绎增强课堂教育力。创新课堂形式是教师教学永恒的课题,引导学生将英雄人物事迹通过多种具体演绎形式外化于行无疑是学生自身了解英雄走近英雄的极佳办法。当史料中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在青年眼前重现,那么思政教育所做的即是为当代以至未来无数英雄的出现奠基。
三、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教育的实施内容的意义
首先,英雄精神以当代划时代的意义存在,必会有其的典型性、代表性。其中最为具有特征的便是属于我们鲜明历史因素和独特文化的民族特征。英雄有民族的血骨阳刚,英雄有对党始终如一的忠贞,主要体现在英雄是革命的英雄,英雄精神是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斗争精神的统一,英雄精神则是革命斗争的产物。自古以来,英雄都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同志,这份基因早已根值于内心。因此,英雄精神是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经过各种磨炼冲染,它依旧历久弥新。
所以,我们将其民族体现归为其特征的主要形式。因此,我们所探究的,并不仅仅建立在如何构建这些适应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实施内容。最关键的,是要去寻找究竟什么样的理念行为,才能更好的让高校的学生所接受,或者说,更加贴近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规划内容的实施,我们应当先了解当代学生日常在校的生活,以一种平易近人,更让人所接受的方式,去进行他们日常的行为实践。我们大致以以下行为例如学生的在校交友,课堂互动和社会实践等来寻找其更好容纳并接受英雄精神的主要路径。
最后,我们在实施具体行为的同时,也要考虑大环境下高校的可接受性以及社会的接纳性。选取更容易平易近人,更贴近生活的需求,才会影响并渗透至学生的社会思维。
四、情怀的熏陶与培养
这需要先了解英雄精神文化基奠的所在,我们纵观历史长河,可以发现,英雄精神是政治乃至各种思想的契机。英雄精神的发展与演变,早已根植于心。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时间的推移,英雄精神融入高校课堂教育,俨然成为必然之事。英雄之斗志、精神之累积,文化之沉淀,都将成为英雄精神延续的奠基石。党的发展需要英雄精神,英雄精神也是党发展的文化基奠,是国家和人民的的立德之本。
所以,在这样的契机下,培养学生的情怀能使他们更好的接受容纳这样的行为思想,于是我们应当选择最适合他们的途径——英雄精神应围绕民族性和文化基奠融入课堂,千锤百炼的英雄精神,已成为骁勇的文化,绵延不断的渗透给高校课堂的学生。我们需要利用高校学生其社会存在的不同角色性以及其专业性,选取更适合他们所接受的情怀环境。在这点上便需要去广泛了解当今高校对不同院系专业的社会定位和需求。我们要从文学、社会交流、基础建筑、规划、商业企业多种角度选取更容易嵌入学生思想的熏陶环境。从而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英雄本义和社会美德。让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我们就能不断激发前行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1).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N].人民日报,2019-05-01(2).
[3]学习强国.这些名字,习近平常思之念之(2019年4月8日)[N].人民日报.
[4]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
基金项目:本文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马诗雨(1997--),女,吉林白城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通讯作者:沈洪波(1981--),男,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助理;
王泽宇(1998--),男,天津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白鑫鑫(1999--),女,吉林梅河口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欧咏(2001-),女,广东惠州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
关键词:英雄精神;民族文化;家国梦想;革命斗争
一、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时代要求
1.英雄精神的历史性是思政教育向前发展的向心力。自上古时期的传说“神农尝百草”中的神农氏即炎帝们,前仆后继以身试药造福众生以来,中国的历史上就不断涌现这般大无畏的英雄形象,从“精忠报国”的岳飞到舍生取义的谭嗣同;从“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到克服万难离美回国的钱学森……血气方刚的炎黄子孙不胜枚举。无论是古人的学堂还是今日之大学,英雄的事迹都是极具影响的教育力量。高校思政教育要想生动自然、不干瘪枯燥、易于言之与人,都离不开英雄事迹的传神讲述。
2.英雄精神的大众化是思政教育作用于社会的推动力。习近平强调:“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历史事迹中的英雄往往都是在具有一定的身份地位后才成为大英雄,而芸芸众生的小侠小义使其只能以无名小卒善终。但无论是大英雄、小英雄,他们的侠行义举都是值得被歌颂、被铭记的。日新月异的社会让英雄的平民化成为可能,“最美女教师”、“最美公交车司机”……传达出的“最美”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精神内核。课堂上的青年也许今日仍是无名之辈,但思政教育应该担负起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起随时成为英雄的责任心和自信心的重大使命。
二、英雄精神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的路径
1.以英雄事迹丰富课堂营养。“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最核心、最根本的就是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血书“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还是身抵枪口挡住子弹的黄继光;无论是过草地攀雪山长征万里的红军,还是哭谏蒋介石以求全国统一抗战的张杨二将……都是思政课堂上不可或缺的人史结合的红色教育。这些英雄事迹通过教师动情声色的娓娓道来,无异于课堂上英雄精神扎根于青年学生思想土壤中的营养剂和强心针。
2.以英雄演绎增强课堂教育力。创新课堂形式是教师教学永恒的课题,引导学生将英雄人物事迹通过多种具体演绎形式外化于行无疑是学生自身了解英雄走近英雄的极佳办法。当史料中的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在青年眼前重现,那么思政教育所做的即是为当代以至未来无数英雄的出现奠基。
三、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教育的实施内容的意义
首先,英雄精神以当代划时代的意义存在,必会有其的典型性、代表性。其中最为具有特征的便是属于我们鲜明历史因素和独特文化的民族特征。英雄有民族的血骨阳刚,英雄有对党始终如一的忠贞,主要体现在英雄是革命的英雄,英雄精神是爱国精神,奉献精神,斗争精神的统一,英雄精神则是革命斗争的产物。自古以来,英雄都來自四面八方的革命同志,这份基因早已根值于内心。因此,英雄精神是代代传承下来的宝贵财富,经过各种磨炼冲染,它依旧历久弥新。
所以,我们将其民族体现归为其特征的主要形式。因此,我们所探究的,并不仅仅建立在如何构建这些适应当代社会所需要的实施内容。最关键的,是要去寻找究竟什么样的理念行为,才能更好的让高校的学生所接受,或者说,更加贴近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规划内容的实施,我们应当先了解当代学生日常在校的生活,以一种平易近人,更让人所接受的方式,去进行他们日常的行为实践。我们大致以以下行为例如学生的在校交友,课堂互动和社会实践等来寻找其更好容纳并接受英雄精神的主要路径。
最后,我们在实施具体行为的同时,也要考虑大环境下高校的可接受性以及社会的接纳性。选取更容易平易近人,更贴近生活的需求,才会影响并渗透至学生的社会思维。
四、情怀的熏陶与培养
这需要先了解英雄精神文化基奠的所在,我们纵观历史长河,可以发现,英雄精神是政治乃至各种思想的契机。英雄精神的发展与演变,早已根植于心。随着时代的进步与时间的推移,英雄精神融入高校课堂教育,俨然成为必然之事。英雄之斗志、精神之累积,文化之沉淀,都将成为英雄精神延续的奠基石。党的发展需要英雄精神,英雄精神也是党发展的文化基奠,是国家和人民的的立德之本。
所以,在这样的契机下,培养学生的情怀能使他们更好的接受容纳这样的行为思想,于是我们应当选择最适合他们的途径——英雄精神应围绕民族性和文化基奠融入课堂,千锤百炼的英雄精神,已成为骁勇的文化,绵延不断的渗透给高校课堂的学生。我们需要利用高校学生其社会存在的不同角色性以及其专业性,选取更适合他们所接受的情怀环境。在这点上便需要去广泛了解当今高校对不同院系专业的社会定位和需求。我们要从文学、社会交流、基础建筑、规划、商业企业多种角度选取更容易嵌入学生思想的熏陶环境。从而培养他们的奉献精神,英雄本义和社会美德。让英雄精神融入民族血脉,我们就能不断激发前行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9-03(1).
[2]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9年4月30日)[N].人民日报,2019-05-01(2).
[3]学习强国.这些名字,习近平常思之念之(2019年4月8日)[N].人民日报.
[4]徐海鑫,廖浩君.试析新媒体如何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J].学术论坛,2011
基金项目:本文是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大学生创新项目《英雄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学》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马诗雨(1997--),女,吉林白城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通讯作者:沈洪波(1981--),男,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文学院党总支书记、院长助理;
王泽宇(1998--),男,天津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白鑫鑫(1999--),女,吉林梅河口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7级本科生;
欧咏(2001-),女,广东惠州人,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