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若干思考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re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中国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是从1979年开始的,但至今仍处于试点阶段。对此,已有不少文章对其原因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本文试图在此基础上,着重对影响城镇住房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入的深层原因和对策提出一些不尽成熟的意见。
其他文献
<正> 发展研究步入哲学的殿堂,这是令人欣慰的:本来,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理应走在时代的前列,为世界文化与社会的发展作一种超前性的预测与分析,以展示哲学思维的独到魅力。但遗憾的是,对发展问题的自觉却首先是经济学家、未来学家和社会学家,历数本世纪以来对发展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思想家,如爱德华·科尼什、罗马俱乐部成员、托夫勒、弗朗索瓦·佩鲁、斯梯芬·凯恩、艾森斯塔等,他们大都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从我国的情况看,反思十多年来的改革历程,人们也深感缺少一种行之有效的社会发展理论的指导。
<正> 人的问题在列宁哲学思想中的地位如何?这是当今世界引人注目,并发生重大争议的问题。自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于1932年公开发表后,国际上的一些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派别和学者,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的真谛和秘密所在,把《手稿》中关于异化和人本主义的观点看作重新探索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关键和基础,把马克思看作欧洲人道主义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有些
<正>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是一个社会震荡,由帝国主义列强的政治、经济、军事的侵略引起中西方文化的冲突和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时代。有志之士不仅在政治上寻求出路,而且在文化上也迫切地进行着新的探索、选择和创造。这一时代气氛也反映在人们对文艺传统的反思和评价活动中,反映到青年毛泽东对传统文学的认识和吸收当中。
<正> 在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中,启蒙与救亡的关系多年来一直是争论的热点,而“救亡压倒启蒙”这一命题更是风行海内外。另外,既然谈到启蒙,就不免关系到启蒙思想运动中重要的内容——人权问题,所以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上启蒙与救亡的关系,以及与此相关的人权问题,它们同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什么关系,都需要从理论上进行探讨并作出科学的回答。
<正> 一、由依附转化为自主:构造金融发展模式的总体原则多年来,我国金融运行无法摆脱对行政命令的高度依附已经成为束缚自身发展的主要障碍,这种畸形的耦合关系及其运转效率低下的特征,使金融改革由依附型向自主型方向发展,成为合乎逻辑的历史趋势。
<正> 长期以来,在公有制企业中职工的身份和地位问题,未能受到理论工作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一般的理论假设是:“产权的社会化自然而然地解决了职工行为合理化问题”。在这种假设前提下,人们淡忘了对国有企业内部激励结构、组织效率和个人偏好的研究。在已往的改革中,“还欠帐”心理及对物质利益原则的重新认识,引起了职工工资收入普遍增长和对物质刺激的广泛运用,进而强烈地改变着国有企业传统的组织机制和人际关系。然而,国有企业效率低下问题远未根本解决。
<正> 本文论述的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称为平津作家群中的一个重要小说家——萧乾。尽管萧乾的小说创作才华是世所公认的,巴金曾将其列为他朋友圈子中三个最有才华的作家之一(另二人是曹禺与沈从文),(参见李辉《萧乾的遗憾与幸福》)。但生活对他还是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好动”的性格常常使他从文学这头走开,去干旅行记者行当,小说创作因此而有所荒疏。这对他也许是一种成全:由此使他在新闻领域里取得了卓异成就,成为二次大
<正> 最近,读到郝志达主编的《国风诗旨纂解》一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0年)。该书辑录了历代阐发《诗经·国风》各篇诗旨的重要资料,再在每篇之下加编者按语,评判前人论断的得失或提出编者自己的研究心得,是一部对《国风》诗旨研究带有总结性的著作。本文仅就其按语部分谈一点读后的感想。
<正> 正确认识并处理好政治与经济的辩证关系,是社会主义事业中带根本性的大问题。1871年3月,巴黎公社的建立,在使社会主义由理论转为实践的同时,揭开了社会主义历程中政治与经济关系的扉页。如今,国际社会风云变幻,社会主义制度面临新的挑战。在改革开放、加速经济发展的新时期中,如何协调好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不仅关系到我国现代化事业的成败,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因此,总结历史经验,探求新的协调机制,至关重要。一、打碎旧机器:政治革命与经济革命巴黎公社革命仓促发生,其失败是由众多因素引致,但未能按
<正> 毛泽东同志的名篇《七律·答友人》,自一九六三年公开发表以来,人们作了许多解释和分析。几乎所有的评注家都认为,它是首借古代湘灵神话来歌颂湖南解放前后的巨变,以及在三面红旗指引下取得的伟大胜利的社会政治诗。这种看法是牵强的。友人是谁,信的内容是什么,至今没有确凿材料可资参考。不少评注家只从湖南友人致信毛泽东同志反映湖南大跃进情况的流传中,对内容和表现手法作了种种分析,此种分析均只能视作揣测,不足以立论。举个例罢,红霞和斑竹两句释为新旧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