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xVCC系统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来源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sks1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正常人和不同程度青光眼患者GDxVCC系统检测RNFL参数的不同,评价GDx各参数的敏感性、特异性,探讨GDxVCC系统检测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在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35例(35只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3例(33只眼)慢性闭角型青光眼、27例(27只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以及年龄相匹配的36人(36只眼)正常人进行GDxVCC系统和静态视野检查.GDxVCC系统检查,视盘周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etinal nerve fiber layer,RNFL)任一参数与系统内所附中国正常人数据库对比概率<5%或NFI>30或视网膜神经纤维标准偏差图上连续有10个超级像素概率<5%定义为具有青光眼性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结构损害,并判断为青光眼.结果 22只正常眼被判断为非青光眼(61.1%),82只青光眼被判断为青光眼(86.3%),RNFL参数椭圆平均值、上方平均值、下方平均值、TSNIT标准偏差、神经纤维指数,标准偏差图诊断青光眼的敏感性分别为48.4%、56.8%、48.4%、50.5%、62.1%,特异性分别为97.2%、100%、97.2%、94.4%、97.2%、61.1%.GDxVCC系统诊断早期、中期、晚期青光眼的敏感性分别为77.36%、95.83%、100%.结论 GDxVCC系统诊断早期青光眼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高,而且RNFL参数中神经纤维指数的敏感性最高。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特发性黄斑前膜(idiopathic macular epiretinal membrane,IMEM)的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frequency-domain optical coherent tomography,fdOCT)与多焦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ERG)的特征、相关性以及与视力的关系.方法 临床病例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2年
患者,男,39岁.于2012年2月5日车祸致头晕,伴右眼视物不见、眼部出血、眼红眼痛,有短暂昏迷史,无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于当地医院急诊诊断为"脑震荡,头部多处破裂伤,右眼球破裂伤".当日因治疗脑外伤疾病而未对眼部伤情行进一步处理,于伤后12 d行"右眼球破裂伤清创缝合+前房冲洗成形术",术后右眼视力光感.2月29日转入我院.一般情况:有嗜烟酒史,全身情况尚可,否认风湿病史.眼科检查:右眼无光感
期刊
目的 探讨单纯单眼内直肌截除术和2.5~3.0mm单眼外直肌后徙+单眼内直肌截除术对视近时斜视度在15△~25△之间的小度数集合不足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 对10例患者行2.5~3.0mm单眼外直肌后徙+单眼内直肌截除术(A组),15例患者行单纯单眼内直肌截除术(B组),术后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以及视远和视近的斜视度的差值,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正位率、恢复双眼视例数和恢复近立
目的 探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性高眼压下小梁切除术安全性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33例(33只眼)(眼压≥40 mm Hg)患者高眼压下行小梁切除术(治疗组),37例(37只眼)(眼压<40 mm Hg)患者行小梁切除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前房形成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脉络膜暴发性出血,视网膜出血,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眼压、视力、滤过泡、前房
目的 观察术前联合应用氟比洛芬酯与阿扎司琼对小儿斜视矫正术术后疼痛及恶心呕吐的影响.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择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就诊的6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标准的Ⅰ~Ⅱ级、年龄8~14岁、择期行斜视矫正术的患儿,均采用异丙酚、芬太尼及阿曲库胺全凭静脉麻醉,根据诱导前辅助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n=20):FA组静脉推注氟比洛芬酯1mg/kg+阿扎司琼0.2mg/kg;F组给予氟比洛
患者男,42岁。2010年10月22日因“双眼视力下降、视物变形1月,左眼重于右眼”收住我科。入院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8、左眼指数/30 cm,双眼远视均矫正不应,眼压右眼12mm Hg,左眼8 mm Hg,双眼球无充血,角膜透明,前房中轴深度4CT,房水清,虹膜纹理清,瞳孔圆,直径3 mm,光反射灵敏,晶状体透明。散瞳查眼底:右眼底黄斑区呈半球形隆起,直径约1.5 PD,高度约2 PD,其它部
期刊
目的 观察氩激光类经瞳孔温热疗法治疗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CNV)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眼科中心2年间确诊为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病并接受氩激光治疗的患者55例(59只眼),观察治疗前后最佳矫正视力、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改变情况,以及并发症、复发率并对其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氩绿激光治疗(83.05%治疗1次、16.95%治疗2次).术后随访6~20
目的 观察糖基化终产物(AGEs)作用下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以及bFGF对该细胞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影响,探讨AGEs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制备牛血清白蛋白AGEs(AGEs-BSA)及其对照物并将其作用于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Müller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ICC)方法 半定量检测不同时间点(1d、
目的 探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PKP)后白内障摘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7月行白内障摘除术的穿透性角膜移植术后患者16例,根据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分别采取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phaco+pcIOL)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ECCE+pcIOL),统计患者手术前后视力,角膜水肿及角膜内皮细胞(CEC)情况的变化.结果 术后3个月最佳矫正
目的 研究低中度近视人群眼压、角膜中央厚度与角膜球差及非球面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研究.对108例(216眼)低中度近视患者应用Pentacam HR眼前节分析仪进行眼前节参数测量,得到角膜前后表面不同象限(上、下、鼻、颞侧,水平、垂直方向)及不同分析直径(6、7、8、9 mm)范围的角膜非球面性参数——Q值及角膜球差.分别使用非接触式眼压仪及A型超声角膜测厚仪进行眼压及角膜中央厚度的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