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是一个人整个精神面貌的表现,包括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两个方面。著名英国教育学家赫伯·里德则提出所谓完整人格指的是人所具有的一切潜质都得到全面而协调的发展。而美术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育心、育格,这个“格”就是指人格。健全的人格,是指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明确的奋斗目标;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高度自觉的行为准则,有主动观察思考、积极探索的精神;具有强烈的责任感、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有优良的性格气质特征。
随着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的美育已不单纯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注重孩子的个性、思想、情态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因此,在美术活动中重视孩子早期的人格培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一、美术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1.培养健康快乐的学习心理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重视的是如何教导孩子去符合书本的规定和老师的标准,要求孩子尽快尽最大可能去掌握所教的标准答案,以便将来运用到考试中去,却很少关心孩子是否学得快乐。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伯特·里特曾说:“艺术教育不是为了训练儿童的服从性,而是为了儿童生长的自然秩序的陶冶。”而美术教育正是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及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令孩子乐学爱学,并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孩子得到自我完善,变得更有智慧,更有爱心,最后既能成就自己也能帮助他人。
在低年级的课程中,我多采用游戏式教学,把知识寓于游乐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气氛,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学习。
如在《形的随意想象》一课中,我让学生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先随意在纸上乱画一条很长的、没有断开的线条,相互交错,然后根据这组线进行自由想象创造。孩子们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创作中。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感觉各有不同,随着丰富的想象,加上点、线、面的巧妙安排,使画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人物、动物、图案……奇特而富有趣味的造型呈现在面前。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生觉得画画是一件好玩、有趣的事情,因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讲授泥工课时,我又让学生比赛做“麦当劳”的食品,看谁的作品最能吸引人。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开心玩的同时也学会了捏、团、压、搓等技法。掌握方法后,再发挥创造力创制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在这种情境下学习,孩子会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学习是快乐的,从而使自己的心境处于愉悦的状态。一个从小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孩子长大后才会对人生采取积极、健康的态度。
2.促进自信心的形成
在众多的学科中,无论是数学、语文、英语……都有它特定的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公式。正因如此,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担心自己达不到一定的标准而对学习产生恐惧感,从而导致自信心不足。
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我会通过一系列的美术学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起勇气。美术科最显著于其它学科的功能在于它的独特性,它没有唯一固定的评价对与错的标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灵活的手法去表现不同风格。所以孩子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任意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在一团团陶土中尽情宣泄自然流露的纯真,尽情地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
进行色彩训练课时,我让学生尝试多调色,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后用大笔把画纸填满,最后我发现画面效果是如此惊人的美妙。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大胆表现的喜悦,随着成功感的产生,自信心也相应地增强了。
对自己有信心的孩子对知识的接纳度会更好,从而有助于他们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
3.促进责任心的建立
美术教育有助于对孩子进行责任感的培养,让孩子从小明白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
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无论使用何种材料,都应以一种利落的日常程序将其安排得秩序井然。工作前桌面上的工具要有条理地摆放整齐,创作时画笔不可胡乱把水或颜料甩到地面和墙上,工作完毕要自己把东西收拾干净,公用工具放回原处。对这一点我很坚持。因为这是让孩子学习如何担负起自己职责的机会。当孩子完满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后,他会产生自豪、满足的情感,下一次就会很乐意主动地去承担任务。
美术作品的创作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有些孩子常常画到一半就丢开想去玩,遇到这种情况,我不会强迫他继续画,因为这会令他觉得厌烦,但我又不可以熟视无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和半途而废的态度。因此通常我会采取启发式的手法去帮助他们。我会和他们讲讲故事并提出一些问题,如: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做到一半突然不想做下去了,你们猜结局会怎样?消防员去救火,到达目的地才发现工具没带齐,没法救人,你们认为这种是负责任的行为吗……孩子们听后都会意识到不负责任,不尽义务的结果有多严重。明白了这一点,他们都会不好意思地重新执起画笔。
在收拾用具、整理作品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具体活动中,孩子开始体验到形成责任心的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这种意识会逐渐强化为对学习和工作的认真负责,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二、美术教学有助于促进群体合作意识的形成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分关爱造成他们过于依赖,因此,让孩子多参与群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其竞争向上、不甘落后、互助互爱的精神。
在美术教学中,我常会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集体创作活动,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件大的作品,小组进行手工制作等。
在《可爱的家园》纸工课中,我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在小组里进行分工。学生都很重视作品的效果,同时也很清楚假若其中一位成员不尽职尽责,可能会造成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于是,一种“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自然而然在心底迅速建立起来,制作过程中,大家会互相配合,群策群力。
合作活动让孩子在快乐的交往中,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融入到共同学习,共同创造中,体现出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价值与作用,体会到通力协作的乐趣,同时也学会了怎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把自己的愿望置于团体目标之下,使自己的行为与朋友、同学协调一致。
三、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研究表明,要顺利地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只具备一种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为了培养一名艺术家,着眼的是通过这一教育过程培养人各方面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但决定孩子在美术方面的发展,并且落实到生活中,还可以帮助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具有综合才能的孩子长大后才可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服务社会。如剪纸课,可以陶冶学生对装饰艺术的审美情趣,培养专注、细致的品格,提高手、脑、眼协调统一的手工操作能力;色彩训练课培养个人的感觉和观察力,让其养成细心观察,感受事物的习惯;陶艺课则从了解接触泥性,熟练运用材料和工具中,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育的成果必须通过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才能体现出来,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儿童品格教育的过程尤其重要。美术教育毕竟不是把孩子训练成为一个小画匠或比赛得奖高手。只有当孩子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充实了精神世界,丰富了生活积累,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审美修养,完善其品性人格,这才是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孩子长大后,即使不从事有关美术方面的工作,但只要他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身心健康,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之人,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环市路小学
广东广州 510000)
责任编辑 王清平
随着美术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现代的美育已不单纯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注重孩子的个性、思想、情态等方面的全面培养。因此,在美术活动中重视孩子早期的人格培养,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
一、美术教学有助于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1.培养健康快乐的学习心理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重视的是如何教导孩子去符合书本的规定和老师的标准,要求孩子尽快尽最大可能去掌握所教的标准答案,以便将来运用到考试中去,却很少关心孩子是否学得快乐。
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赫伯特·里特曾说:“艺术教育不是为了训练儿童的服从性,而是为了儿童生长的自然秩序的陶冶。”而美术教育正是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及活泼、轻松的课堂氛围,令孩子乐学爱学,并在创作的过程中让孩子得到自我完善,变得更有智慧,更有爱心,最后既能成就自己也能帮助他人。
在低年级的课程中,我多采用游戏式教学,把知识寓于游乐中,为孩子创设一个快乐、轻松的学习气氛,让他们无拘无束地进入学习。
如在《形的随意想象》一课中,我让学生玩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先随意在纸上乱画一条很长的、没有断开的线条,相互交错,然后根据这组线进行自由想象创造。孩子们在浓厚兴趣的推动下,兴高采烈地投入到创作中。由于每个人的思维感觉各有不同,随着丰富的想象,加上点、线、面的巧妙安排,使画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人物、动物、图案……奇特而富有趣味的造型呈现在面前。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学生觉得画画是一件好玩、有趣的事情,因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讲授泥工课时,我又让学生比赛做“麦当劳”的食品,看谁的作品最能吸引人。孩子们兴致勃勃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在开心玩的同时也学会了捏、团、压、搓等技法。掌握方法后,再发挥创造力创制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在这种情境下学习,孩子会觉得生活是美好的,学习是快乐的,从而使自己的心境处于愉悦的状态。一个从小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孩子长大后才会对人生采取积极、健康的态度。
2.促进自信心的形成
在众多的学科中,无论是数学、语文、英语……都有它特定的判断正确与否的标准公式。正因如此,很多时候孩子会因为担心自己达不到一定的标准而对学习产生恐惧感,从而导致自信心不足。
对于缺乏自信的孩子,我会通过一系列的美术学习,帮助他们树立信心,鼓起勇气。美术科最显著于其它学科的功能在于它的独特性,它没有唯一固定的评价对与错的标准,鼓励学生运用多种灵活的手法去表现不同风格。所以孩子可以在一张白纸上任意使用各种工具材料,在一团团陶土中尽情宣泄自然流露的纯真,尽情地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想。
进行色彩训练课时,我让学生尝试多调色,选择自己喜爱的颜色后用大笔把画纸填满,最后我发现画面效果是如此惊人的美妙。孩子在创作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了大胆表现的喜悦,随着成功感的产生,自信心也相应地增强了。
对自己有信心的孩子对知识的接纳度会更好,从而有助于他们各方面素质的均衡发展。
3.促进责任心的建立
美术教育有助于对孩子进行责任感的培养,让孩子从小明白自己所要承担的责任。
学生在参与学习活动中,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无论使用何种材料,都应以一种利落的日常程序将其安排得秩序井然。工作前桌面上的工具要有条理地摆放整齐,创作时画笔不可胡乱把水或颜料甩到地面和墙上,工作完毕要自己把东西收拾干净,公用工具放回原处。对这一点我很坚持。因为这是让孩子学习如何担负起自己职责的机会。当孩子完满地尽到自己的责任后,他会产生自豪、满足的情感,下一次就会很乐意主动地去承担任务。
美术作品的创作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然而有些孩子常常画到一半就丢开想去玩,遇到这种情况,我不会强迫他继续画,因为这会令他觉得厌烦,但我又不可以熟视无睹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和半途而废的态度。因此通常我会采取启发式的手法去帮助他们。我会和他们讲讲故事并提出一些问题,如:医生给病人做手术,做到一半突然不想做下去了,你们猜结局会怎样?消防员去救火,到达目的地才发现工具没带齐,没法救人,你们认为这种是负责任的行为吗……孩子们听后都会意识到不负责任,不尽义务的结果有多严重。明白了这一点,他们都会不好意思地重新执起画笔。
在收拾用具、整理作品和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等具体活动中,孩子开始体验到形成责任心的重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活动范围的扩大,这种意识会逐渐强化为对学习和工作的认真负责,为健全人格的形成打下良好基础。
二、美术教学有助于促进群体合作意识的形成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的过分关爱造成他们过于依赖,因此,让孩子多参与群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其竞争向上、不甘落后、互助互爱的精神。
在美术教学中,我常会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集体创作活动,如小组成员合作完成一件大的作品,小组进行手工制作等。
在《可爱的家园》纸工课中,我采取小组竞赛的形式,让学生按自己的特长在小组里进行分工。学生都很重视作品的效果,同时也很清楚假若其中一位成员不尽职尽责,可能会造成最后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于是,一种“荣辱与共”的集体意识自然而然在心底迅速建立起来,制作过程中,大家会互相配合,群策群力。
合作活动让孩子在快乐的交往中,把个人的聪明才智融入到共同学习,共同创造中,体现出自己作为集体一员的价值与作用,体会到通力协作的乐趣,同时也学会了怎样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发展友谊,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把自己的愿望置于团体目标之下,使自己的行为与朋友、同学协调一致。
三、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研究表明,要顺利地完成某种复杂的活动,只具备一种能力是不够的,需要多种能力的完备结合。
美术教育不是单纯为了培养一名艺术家,着眼的是通过这一教育过程培养人各方面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但决定孩子在美术方面的发展,并且落实到生活中,还可以帮助解决碰到的各种问题。具有综合才能的孩子长大后才可更好地立足于社会,服务社会。如剪纸课,可以陶冶学生对装饰艺术的审美情趣,培养专注、细致的品格,提高手、脑、眼协调统一的手工操作能力;色彩训练课培养个人的感觉和观察力,让其养成细心观察,感受事物的习惯;陶艺课则从了解接触泥性,熟练运用材料和工具中,培养学生的立体造型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教育的成果必须通过一个教与学的过程才能体现出来,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因此儿童品格教育的过程尤其重要。美术教育毕竟不是把孩子训练成为一个小画匠或比赛得奖高手。只有当孩子在接受美术教育的过程中,真正充实了精神世界,丰富了生活积累,提高了文化水平和审美修养,完善其品性人格,这才是美术教育的终极目的。孩子长大后,即使不从事有关美术方面的工作,但只要他具备高尚的人格品质,身心健康,那他一定会成为一个有用之人,这也是我们所期望的。
(作者单位:广州市越秀区环市路小学
广东广州 510000)
责任编辑 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