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鉴赏,从四个角度切入

来源 :广东教育·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uld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词鉴赏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品评诗词的表达技巧是其中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从历年各省高考题考查内容中,笔者发现从以下四个角度切入,有利于学生赏鉴诗词。
  
  景与情
  
  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特点,讲究情景交融。诗人对某种景象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便会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通过描写此景此物而抒发出来。诗中的景物明显地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融入了诗人情感。写景是手段,抒情是目的。即使是句句写景,也是字字关情。因此,在古典诗歌鉴赏中,理清景和情的关系便显得极为重要。
  景与情的关系在诗词鉴赏中,具体表现为寓情于景(如下面《春行即事》)、借景抒情(如下面《端居》),最终达到情景交融。
  1.寓情于景。作者把特定的情感寓于景中,让读者在景中去体会作者所抒发的情感。如2005年全国卷I:
  春行即兴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两端。”请从景与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
  解析: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但这种景中更透出了一丝伤春、凄凉之情。
  2.借景抒情。借用景物来抒情。表现在诗歌的最后两句上写的是景,却又是借景传情。如2006年福建卷:
  端居
  远书归梦两悠悠,
  只有空床敌素秋。
  阶下青苔与红树,
  雨中寥落月中愁。
  这首诗的三、四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解析:在艺术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借景抒情,诗人借助对青苔、红树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写,赋予客观景物以浓厚的主观色彩,营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围,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亲的情感。
  高考中最喜欢考查的是景与情的正衬与反衬。
  1.景与情的反衬。即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这种情况比较少见)。如2010年天津卷: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乌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有人认为“峡口送友人”采用了正面烘托的手法,“送蜀客”采用了反面烘托的手法,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解析:同意:第一首写的是暮春花飞之伤春哀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用写的是山鸟江风清新之景反衬离别之情,以乐写哀。
  2.景与情的和谐。即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也就是情景陪衬。前者如王维《山居秋暝》,通过空山新雨、松问明月、石上清泉等景描写了秋夜山林的寂静空旷,表达了诗人对山中生活的迷恋之情,同时也暗寓了作者隐逸之心。乐景乐情,水乳交融。后者如周邦彦《关河令》:“来时阴晴渐向螟,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入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本词以哀景写哀情,上片先写薄暮凄凉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馆中,雁呜声声却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下片孤灯与之相呼应,孤寂凄凉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哀景哀情,情景交融。又如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
  解析:“醉”与“别”写出愁情。“江风引雨”是景语,写出秋风飒然,凉雨入舟,用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虚与实
  虚与实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重要表现手法。在古典诗歌中,虚,多指从字里行间体味出来的那些空灵超脱的境界,或各种复杂情感,或引人生发联想、补充的笔墨;实,则指真实具体的实象、实事、实境。一般说来,具体事物是实,抽象情理是虚,虚实结合,可以让诗歌产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魅力。如2010年广东卷:
  望江东
  黄庭坚
  江水西头隔烟树,望不见、江东路。
  思量只有梦来去。更不怕、江阑住。
  灯前写了书无数,算没个、人传与。
  直饶寻得雁分付,又还是、秋将暮。
  请从虚实关系的角度分析这首词的上片或下片。
  解析:上片词人触景生情,实写江边目光阻隔感受,虚写梦中回到江东,抒发不忍离去之愁。下片词人实写灯下写书信,虚写希望大雁捎带思念,却是节令已过,流露浓重的牵挂不舍愁绪及深深的无奈之情。再如2010年江苏卷: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
  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
  愁听清猿梦里长。
  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
  解析:由眼前情景(实)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虚),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实与虚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化实为虚。即把抽象的情感与哲理赋予具体而生动的形象,也就是前人所说的化景物为情思。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此诗后两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诗人没有明写伫立凝望送别亲友依依不舍之情,而是以“孤帆尽”所寓言外之意去表达。末句再以一江春水浩荡东去这一景物描绘让人生发故人远离、江水长流、离思无涯的联想。在这首诗中,孤帆远影、浩荡长江是实,情谊深厚、离思无穷是虚,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成就了一首韵味无穷的送别诗。
  2.化虚为实。化情思为景物,把抽象之情思化为具体可感的景物来表现。特别在刻画人物或描写景物时,当难以表达或着意追求一种委婉含蓄之美时,常采用化虚为实的手法。如李煜《望江南》“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三句极写往昔的繁华生活,与词人当时无限凄凉的处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以虚写实,虚实结合,突显梦醒后浓重的悲哀。这种通过写已逝之景、虚实结合来表达情感的诗不少,特别是借古讽今的怀古诗大多运用这种手法。如2006年天津卷:
  凉州词
  边城暮雨雁飞低,
  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
  应驮白练到安西。
  本诗运用衬托对比与虚实相生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诗前两句写的是现实景物,实写;后两句有实写,也有虚写。“无数铃声遥过碛”是实写,“应驮白练到安西”是想象之景,是虚写。这两句虚实相生,达到了绝妙的艺术效果。
  静与动
  中国古典诗歌擅长写景状物,手法多样,其中动静结合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正如王籍在《入若耶溪》中写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用蝉噪鸟呜写山林的幽静,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使山林的幽静更加形象可感。
  动静结合具体表现为两种意境:其一,是以动来 表现其清幽恬静的意境。如王维《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全诗由寂静的林中落花、空山、月出、鸟呜、深涧几种意象连缀融合而创造出了一种宁静幽深的意境。三、四句是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托无声。全诗绘声绘色,动静相生,情景结合,生动地表现了春夜空山的宁静。如2005年海南、宁夏卷:
  雨后池上
  一雨池塘水面平,
  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
  更作荷心万点声。
  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选行赏析。
  解析:一、二两句以“水面平”“明镜照檐楹”等写出了荷花池塘雨后幽美迷人的静态。三、四句“忽起垂杨舞”及垂杨叶上的雨滴被风吹到了荷叶上发出的万点声响等,表现了雨后池塘上的一种动态之美,诗既写出了静态,又写出了动态,以静显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组成了一幅雨后池塘春景图。
  其二,是以动来表现其寂冷凄清的意境。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残月落下,寒霜满天,江边枫树,点点渔火,加上几声乌鸦的啼叫在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景有动有静,绘出了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冷落、凄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的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
  物与志
  古典诗词中,有许多是咏物诗,往往是诗人用来托物咏志的,诗人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明心迹,婉示人生的态度和对人生的感悟。这里的“物”常常是一些具有象征意味的客观事物,诗人借助于此物的一些特性来表明自己的“志”。这里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物”的特性总是与“志”有着许多的相同之处。如2010年山东卷: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呜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
  ①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
  ②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第一问主要是从“物”的特l生上理解:品行高洁,志向远大,才能出众。第二问主要从手法上来回答“物”与“志”的关系: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再如2010年全国卷I: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l一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解析: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责任编校 彭琳
其他文献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羽 制作:陈恬’#陈川个美食 Back to yield
高考要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迅速利用平时所掌握的句式进行迅速有效地输出,因此,有效句式的背诵显得非常重要。坚持背诵和训练常用句式,并在任务写作时运用这些句式,不但可以加快
文中介绍了BIM技术在公路工程领域的发展历程以及行业BIM标准的研究现状,结合BIM技术的优势及特点列举了在公路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应用点及价值,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应用点的
分析了厦门市水资源的特点、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厦门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战略对策.
对桩侧土和桩端土分别采用三折线荷载传递软化和三折线全塑性荷载传递模型,基于传递矩阵法,利用土力学及弹性理论导出了一套完整的确定层状土中桩顶荷载-沉降关系的解析算式.
通过一步煅烧二维锌基配位聚合物[Zn(tfbdc)(4,4′-bpy)(H2O)2](H2tfbdc=四氟对苯二甲酸;4,4′-bpy=4,4′-联吡啶),制备了氮掺杂碳/氧化锌复合纳米粒子(ZnO-N-C)。作为锂离子电池的负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