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系统分析方法研究

来源 :柴达木开发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ckham6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我国新时期经济社会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坚持和实现这一基本要求的关键在于能否用合适的方法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分析,这也是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前提。而系统所具备的整体性、要素相关性及动态性等特征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基本相符,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对科学发展观进行分析,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理论,并对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有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性
  
  (一)系统分析方法概述
  系统是由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的复杂集合。系统分析可被视为由定性、定量或两者相结合的方法组成的一个集合,其方法论源于科学方法论、系统论以及为数众多的涉及选择现象的科学分支。应用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于改进公共的和私营的人类组织系统。系统分析既是一种解释性的,又是一种规定性的方法论。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能达到的效果:决策者能更充分地考虑面临的各种不同选择;稀缺而昂贵的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利用;能够更好更省地达到目的;肯定能够在有关资源合理分配、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等方面,加强决策能力。
  (二)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性
  第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系统性。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一方面,它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完善的理论成果系统,由此,科学发展观则成为这一系统的要素之一,这体现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承继性;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是在现阶段国际国内深刻变革背景下形成的,其自身又构成一个能反映时代内涵的最新理论成果系统,这体现出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发展性。因此,学习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必须将其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大系统之中,同时又要认识到科学发展观自身作为理论成果系统存在的重要性。
   第二,科学发展观理论系统的权变性。发展观是人们关于发展的本质、目的、内涵和要求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就会对发展实践产生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重大影响。换句话说,科学发展观实质就是主观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而客观的现实世界本身又是由各种要素构成的社会系统。科学发展观理论系统的形成依赖于两个过程:其一是在社会系统的大背景之下,历史变迁过程、时代需要以及经济社会等现实因素成为包含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构建的前提和基础;其二是以科学发展观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等外在社会系统起到指导作用;其三是随着社会系统各要素的不断变化与重新组合,科学发展观理论系统也必然会得到完善与充实。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理论系统不仅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补充,它还通过这一体系而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体现出科学发展观理论系统的权变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理论系统有其形成和构建的逻辑基础,学习科学发展观必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理论是作为系统存在的,认清科学发展自身理论系统与外部社会系统之间的关系,才能把握好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基本脉络。
  
  二、系统观与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系统分析所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在资源合理分配、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方面,加强决策能力,这恰好与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相吻合,坚持发展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就是要求处理好社会系统的各组成要素,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及生态文明建设等全面协调起来,因此,运用系统观能够更好地坚持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
  第一,系统观在发展全面性方面的体现。系统所具备的特征有:整体性;组织化的复杂性;相互依存;格式塔现象,即总体大于其各个部分的总和。可以看出,影响系统变化的关键是如何处理其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只有充分认识到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复杂性,才能提高系统整体效果。发展系统实际上是由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要素构成的,强调发展必须兼顾发展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这要求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发展进步,唯有此,发展的总体效果才能得到不断强化。
  第二,系统观在发展协调性方面的体现。系统各组成部分互感相关,即系统内某一行动会诱发其他动作,而且系统还具备等同性,即不同的初始状态可达到某一相同的最终状态,或者同一初始状态可有多种不同的最终状态。发展系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只有相互适应、相互促进,才能避免系统失调、失衡。强调发展是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单纯的经济增长不会自动保证社会公正、公平、和谐、稳定等社会发展综合目标的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能畸重畸轻,而应协调共进,即统筹好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国内与国外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保证发展系统不偏向。
  第三,系统观在发展可持续性方面的体现。系统并非静止不动,而是在成长、延滞、随时间的流逝而消亡、或受到外部干扰而动态变化的,包括发展观念、发展客观物质条件、发展历史环境等在内的发展系统是在不断变化的,用动态眼光审视发展问题,才能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机制、提升发展质量,才能使发展系统更好地适应社会系统变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人文效益的统一,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第四,系统观贯穿于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是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方法论问题,运用系统观进行方法论自身剖析,对更好地坚持和把握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有重要意义。发展的全面性、发展的协调性、发展的可持续性三者之间即彼此联系、相互作用,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体现着发展系统的不同侧重点,全面性是协调性与可持续性的前提和基础,协调性是全面性和可持续性的保证,可持续性则是全面性和协调性的方向,三者密切联系,缺一不可。运用系统观,将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作为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的组成要素,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和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三、系统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的运用
  
  学习实践的方法问题直接影响和作用于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好的方法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注重对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及实践操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能够避免学习实践活动的盲目性和被动性,从而提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效性。
   (一)理论学习层面
   从科学发展观的系统性分析可以看出,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有其特定的经济社会背景和理论渊源,并受外在社会系统的影响,因此,运用系统观思考和学习科学发展观理论知识,就必须从两方面进行把握:第一,理清科学发展观形成的历史脉络和理论基点,从而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是在充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学习科学发展观不能仅停留在对现有理论知识的了解,而应当探究科学发展观形成的社会理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正真掌握科学发展观生命力之所在。第二,深入领会科学发展观现实意义。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现实世界和改造现实世界的主观意识,但它又不可能脱离客观世界孤立存在,因此,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学习,应当注重对其现实意义的把握。科学发展观理论系统存在权变性特征,它与外部社会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对理论体系进行全面把握的同时,一定要将科学发展观与现实联系起来,科学发展观并非“空中楼阁”,它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唯有将理论的全面学习与现实意义的深入领会相结合,才能称之为全面系统的理论学习。
   (二)实践操作层面
   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实际上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操作层面的应用问题,它要求将科学发展观从理论层面转化为可行具体的办法。而系统分析方法所期望的效果之一就是在有关资源合理分配、政策贯彻、目标设定、解决涉及社会政治文化因素的问题等等方面,加强决策能力。可见,系统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发展目标的系统设定。科学发展观首先是通过政策目标设定而作用于实践的,政策目标设定全面合理,能提高发展的科学性和促进发展的实效性;政策目标单纯片面,则发展过程必然失衡。可见,系统观对科学发展观的启示首先就在于,要进行发展目标的系统设定,即充分考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环境、人文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充分考虑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和承载力,这些是决定发展轨迹的前提和基础,也成为衡量发展是否科学的重要指标。发展目标的设定,是推动发展的指南,提高发展目标的系统性,注重平衡系统各目标之间的关系,直接影响和作用于发展的实效。因此,注重对发展目标的系统设定,成为科学发展观在实践操作层面的关键。
  2.发展难题破解路径的系统性选择。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对发展难题破解路径的选择过程,如果找不到一条符合现实需要和经济社会全面长远发展的道路,就不可能实现发展,更何谈发展的科学性。发展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任何领域的发展都不可能是孤立和静止的,因此,必须对破解发展难题的路径进行系统性选择,即避免解决办法成为“单项选择”。当然,确定选项比选择更重要,因为任何选项之间、选项要素之间都会相互影响,在对发展难题的破解路径进行选择时,要充分考虑到系统要素的整体性、关联性等特征,这样才能对所选择的发展道路进行最全面的权衡。运用系统观选择出来的发展路径,可能不是“最优”,但一定要“最合理”,这要求决策者进行综合考量和理性决策。
  总之,系统分析方法能更好地坚持和实现科学发展观基本要求,将系统观运用于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对提升发展理念、提高发展实践的可操作性意义重大。
  (作者单位:中共楚雄州委办公室)
其他文献
一、引言    最早的电子商务形式是EDI(电子数据交换)业务,始于上世纪70年代,主要是为了方便贸易过程中的票据交换,至今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随着计算机产业的迅速发展,发达国家越来越把电子商务作为国际贸易领域的新手段而不断扩大其应用范围。随着电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它已经对传统经济贸易方式产生了剧烈的冲击,推动了国际贸易向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为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期刊
伴着春风夏雨,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己任的格尔木市人民法院全体干警,公正执法,热情服务,用辛勤和汗水再次浇铸出属于自己的荣誉。  2007年3月,格尔木市人民法院与全国50个法院一起荣膺"全国优秀法院",成为青海省唯一一家荣获"全国优秀法院"称号的先进集体。这是法院几届领导班子和全体干警凭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进取,在捍卫法律维护公正的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  该院在市委的领导和上级法院的指导下,坚持
期刊
纳·才仁巴力和宫日格玛两位同志调查、搜集、整理的《青海蒙古族民歌》一书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该书由《劳动歌曲》、《宴席曲》、《婚礼歌曲》、《史诗歌曲》、《情歌》、《酒令曲》、(也叫猜拳歌)、《祝赞词曲》等7个部分、136首歌曲和曲调组成,是较全面、系统、完整地介绍青海蒙古族民歌的唯一版本。该书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是一本研究青海蒙古族民歌,乃至研究整个青海蒙古族民间文学、社会学、民俗学,以及
期刊
地处祖国西北腹地的青海省,近几年来,在省、市政府的重视以及省观赏石协会和奇石文化协会的努力下,通过举办全国性石展、发展会员、组织石友参展等形式,充分挖掘本地特色江河源奇石资源,并逐步将其定位为带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产业。青海三江源奇石在全国的知名度日益扩大,这让我们欣喜地看到——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这里被誉为“三江源”,省内高山大川广布,地质构造
期刊
2006年,海燕的创作再度大丰收,继《篷窗小语》和《青藏铁路》两本新闻著作出版之后,又推出了38万字的散文集《昨夜西风》。这些散文都是作者在紧张采访的余暇或南来北往的旅途中零敲碎打,日积月累而成的,既凝结着心血,又闪烁着文采,实在值得一读。  首篇作品《西行记》就将我带到了那块萦魂绕的高原:昆仑山、柴达木、饮马峡……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唤起了心底几多往事?几多回忆?我和海燕相识便是在那片荒凉而神奇的
期刊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西宁市湟源县于2018年获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称号,湟源县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践与经验对西宁市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课题选择以湟源县为例进行研究,希冀对西宁市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思路与途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产业链  一、一二三产
期刊
八月的青海,雪山静谧,碧湖扬波。  八月的青海,激情飞扬,歌舞升平。  就在青海各族人民喜气洋洋,沉浸在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国际性节会所带来的欢乐之时,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又满怀激情地向我们走来了!  于是,我们的思绪,就在充满芬芳的诗意中起伏。  于是,诗人们的足迹,就在大美的青海留下了珍贵的记忆……     (一)    尽管,盛会已经徐徐拉下了帷幕,可是盛景却历历在目。  首届青海湖国际诗歌节组
期刊
分别这么多年,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与你交流少了。尽管这样,你在《化不开的柴达木情结——由李玉真的引发的感慨》一文中认识的我,还是差不多这个样子:一个内心深处爱着柴达木的十足的西部女人。  过去我有近十年为自己初恋的失落而落泪,更为柴达木可爱可敬可怜的姐妹而落泪。我不能不提起笔来写她们,我希望内地的人知道远在青藏高原的戈壁荒漠上有这么一群女人,我希望世界上有她们的一席之地,她们是在用真情与生命开发着
期刊
一、人的现代化内涵及重要地位    “现代化”(Hodernize、Hoderniza-tion)一词来源于“现代”。罗荣渠教授认为:“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历史进程,反映人类社会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所经历的巨变”,“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现代化作为一个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不仅“包括工业化、城市化等经济与社会的变革,而且包括政治民主化、教育大众化
期刊
人世纷繁,褒贬不一。然而,能博得众口皆碑的,唯有那些为了大众的利益赴汤蹈火、孜孜不倦、无私奉献的人。原天峻县快尔玛乡德陇牧委会的主任桑杰是一位35年如一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模范村干部。在人生的历程中,他留下了一串串闪光的足迹。  1944年6月7日,桑杰出生在德陇草原上的一家牧民家里。他曾在青海民族学院上过学,但因当时家庭贫困,未能完成全部学业,就辍学回家,当上了一名放牧员。  1972年8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