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20日,中国资本市场终于迎来一家“中华老字号”餐饮企业。
当日,备受关注的北京全聚德(sz 002186)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正式上市。每股股价高开于36.81元,比发行价11.39元大幅飙升了2.2倍。收盘价42.3元,比发行价涨2.7倍。而11月份上市的8只新股首日收盘平均涨幅为1.9倍。这个收盘价也在全聚德内部造就18位千万富翁。
这还远非顶点。截止到2008年1月3日,全聚德的股价涨到70多元,成为中小企业板的“白马王子”。有人戏称,以后一只全聚德的股票要值一只烤鸭的钱,这让57岁的掌门人姜俊贤又喜又忧。
赶考般上市
全聚德有143年历史,是中国著名的老字号,尤其是餐饮业的一面旗帜。为了推动餐饮“老字号”上市,姜俊贤和他的团队一直不懈努力。
“老字号”所代表的不仅是悠久的文化、国粹的技艺,在其背后往往还隐藏着股权复杂、管理滞后、无法标准化等弊病。全聚德的上市之路因此历经磨难,一波三折,前后长达11年。
“1994年,全聚德集团与深圳宝安集团、上海新亚集团等20多家单位联合,成立了全聚德股份公司,初衷就是要发展成一家公众持股公司。”姜俊贤回忆。
1996年,全聚德集团正式筹划上市,但由于当时制度原因,加上全聚德本身的企业管理体系等欠缺,监管部门和企业人士普遍认为条件还不成熟,上市计划遭遇搁浅,全聚德也随之进入历时5年的股权、管理和企业规模调整期。
2001年,全聚德再次对外宣布上市雄心,但消息放出后一个多月,迟迟未兑现。据业内人士透露,这一次全聚德受阻于国内股市的低迷,餐饮企业自身的不景气,以及监管部门的审查从严。
这一搁又是5年。
2006年下半年,中国股市迎来千载难逢的“大牛市”,全聚德再一次燃起上市梦想。
为避免前两次上市失败的问题重演,全聚德一直在谋划扩展实质性的经营内容,扩大自身规模。
2003年11月,全聚德入股聚德华天控股有限公司,后又与首旅集团进行了资产重组。重组后的全聚德吸纳了首旅旗下的餐饮企业,建立了多品牌经营的集群理念,企业产权结构也更趋于合理。至此,全聚德上市的条件才基本成熟,最终实现了IPO梦想。
爆发中忧虑
虽然归于传统产业的全聚德不如新经济板块公司上市的造富能力,但单以上市首日42.30元的收盘价来算,在全聚德内部就诞生18位千万富翁。
除了高管层,全聚德的普通员工中持股最少也有1270股。11年的赶考之后,手中的股票价值终于得到市场确认,提及此事,全聚德员工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但高管们则显得喜中有忧:“感觉股价冲得有点太猛了。” 与此同时,募集资金之后的发展,也让姜俊贤和他的团队谨慎布局。
对于老字号“排头兵”全聚德来说,登陆资本市场之后,不仅面临透明度的考验,更有持续的业绩压力,以及企业扩展与投资回报之间的平衡等需要严峻对待的问题。
“像全聚德这样的老字号餐饮企业标准化生产将会比较复杂,比如在上海的直营店,鸭胚、燃料等都要从北京原产地运来,以保证产品口味,运作起来就相对比较麻烦。”中信建投证券旅游与酒店业分析师沈周翔表示,“但这些也不一定是不能克服的。恰恰相反,老字号企业要想进入资本市场后取得更好的发展,这些问题是必须要克服的。”
招股说明书上显示,此次募集资金将用于全聚德前门店和丰泽园饭店装修改造项目、连锁拓展项目、食品生产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升级改造项目。
姜俊贤也表示,预计将投入2亿元资金发展以直营为主导、特许经营为辅助的连锁体系,计划到2010年发展30家以上的直营店,比2005年底的6家店增长5倍。
目前的状况是,全聚德利润总额的98%由北京地区的前门店、和平门店及王府井店三间门店集中贡献,这说明外地直营店及特许加盟店尚未能进入良性获利阶段。
“全聚德新建和收购门店将会给公司带来爆发式的增长。”一家研究机构发布报告称,而管理层的持股为公司未来每年保持至少30%以上的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也是姜俊贤所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