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急需高水平的拔尖创新型人才,而研究生教育是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的核心力量,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是一个需要持续思考的命题。2020年,为应对疫情、减轻就业压力,同时也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我国研究生扩招18.9万人,整体招生规达百万,这给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与培养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研究生人数增加,势必造成教学资源和师资力量紧缺,经费有限的情况下,通过改善管理机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势在必行。
培养管理缺乏针对性
2014年以来,受国家推免政策影响,多数本科推免生在选择院校时,往往会选择更高层次的院校,这便导致这些高校接收到的推免研究生的毕业院校水平是低于本校的,甚至有很多跨专业调剂考生,使得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另外,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注重创新实践能力,而现在多数高校在招生选拔时,仍然以卷面分数为主要考核依据,导致选拔上来的学生都是应试型考生,成绩高,但是部分考生对科研并不感兴趣,考研只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者逃避就业,一旦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就开始抱着“混毕业证”的心态度日,给研究生培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导师队伍水平不均衡
近年来,研究生不断扩招,导致师生比逐年下降,在一些热门学科与师资力量短缺的高校,甚至存在一个导师指导20个以上学生的情况,这不仅给导师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加重研究生之间和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矛盾,更严重地降低了指导质量和效率,有的硕士研究生可能一年只能见到导师一两面,学业上受到的指导微乎其微,临近毕业时,受学业进度缓慢影响,学生心理压力大,非常容易积累负面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另外一方面,导师队伍的水平高低参差不平,同一个学科,有的导师科研水平较高,其给予学生的资源也更多,而相比下, 一些导师名下课题项目不多,能给予学生的相对较少,会导致学生间互相攀比,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培养经费投入有限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关教学资源、配套设施和实验设备等均需完善。目前,很多高校的实验室使用面积紧张,条件简陋,学生做实验需要排队,严重降低了学生实验研究的效率,而学生数量增加将会导致实验室使用陷入更加拥挤的状态,同时,很多高校的宿舍配备严重不足,硕士阶段仍旧存在8人一个宿舍的情况,对于很多研究生而言,需要更多的自主时间学习研究,早出晚归往返于实验室的情况很常见,宿舍人数过多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生阶段一般以2-3人一个宿舍为宜,很多院校已为博士安排单独住宿,只为为其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另外,目前研究生需要自己缴纳学费,每年领取的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在缴纳完学费后便所剩无几,部分研究生为了生计会在业务时间做与学业无关的兼职,严重影响学业。
课程缺乏特色
目前,很多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与本科生差别不大,首先,在授课方式上,基本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式、探讨式的课堂较少,缺乏课堂互动,学生和本科时期一样,仍旧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课堂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其次,目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在内容上与本科差异不大,甚至很多与本科阶段有重复和交叉,导致很多学生在研究生期间无法达到知识获得上的提升。
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相对于本科阶段而言,研究生阶段课程较少,学生自主性较高,自律能力差的学生容易在此期间对自己要求松懈,临近毕业时才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而一篇毕业论文是要从前期文献阅读、文献整理、反复实验与失败、归纳总结这个过程中反复修改完成的,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匆忙撰写势必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降,而近年来,此类论文不在少数,甚至还有抄袭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
严格招生管理,改善招生管理办法
提高生源质量,主要有以下两种办法,一是在有限的生源里通过调整招生考核方式,将最优秀与最适合本学科的学生选拔出来,各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在制定招生录取办法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尤其是在复试考核阶段,应加大面试考核分数所占比例,面试考核中除了注重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当对考生的平时成绩、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重点考核,从而选拔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生源。二是通过制定一些激励办法或者新的培养模式,吸引更加优秀的生源加入。对于多数高校而言,本校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为最容易吸引的好生源,教务处与研究生管理部门可以合作管理,建立“本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从本科阶段就有针对性的培养研究生人才,提前为学生选郝导师,指导学生进入实验室进入科研状态,给予学生独立主持课题研究、优先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并给予此部分学生更多的奖学金,以此来留住优秀生源,提高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
改善导师管理制度
针对导师数量不多、导师水平不平均的情况,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导师管理制度来解决问题:一是完善导师遴选制度,改变传统的导师遴选条件,不唯职称论,给更多优秀的年轻教师机会;二是继续推进落实“双导师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缓解了校内导师的指导压力;三是重视对导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第一责任人,在专业水准和道德品质上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当定期为导师组织专业技术能力培训,拨付专门培养经费组织导师参加学术会议,提高导师队伍综合素质;四是在学院内部建立导师团队,目前很多高校都采取了这种方式,新老导师成立导师小组,学生在校内拥有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第一导师往往是领域内资深的教授专家,能够给予学生理论、方向上的指导,第二导师往往是处于上升期的青年教师,负责学生的具体实验操作以及其他生活事宜,这样不仅提高了导师的指导效率,同时使教育资源达到了利用最大化。
推进校企合作,增加企业经费投入
针对学校目前经费不足的情况,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寻求和企业的合作来解决。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构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更可以积极争取一些企业奖学金,很多企业在高校都设置了相关奖学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内奖学金的不足的问题,另外,企业可设置一些实习或者勤工助学岗位,不仅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更使学生拥有了工作经验;其次,在校企联合培养下,企业能够为一部分学生提供科研环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实验室的压力。因此,今后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是要重點并要长期坚持的一种合作模式。
优化课程结构,改善教学方式
高校应当把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作为优化课程结构的出发点,不仅在课程形式上作改变,更应当在课程内容、课程深度和内涵上下功夫,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按照一级学科修订培养方案,增加全英文课程、金课与实践课程。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师说”向“学生说”转变,采用案例式、研讨式、开放式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
建立分流淘汰机制,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管理制度为“严入宽出”,入学考试非常严格,进入学校后,很多学生便开始放松,至毕业时,才开始匆忙准备毕业论文,补修课程,导致学校在管理上处于被动的一方。因此,为了提高培养质量,要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从课程教学、论文开题,到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建立淘汰机制,对于未达到考核要求者,给予警告或者淘汰,提高学生危机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严入宽出”转变为“严入严出”,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本文系基金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林业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572019BB08的研究成果。]
(东北林业大学)
研究生培养现存问题
培养管理缺乏针对性
2014年以来,受国家推免政策影响,多数本科推免生在选择院校时,往往会选择更高层次的院校,这便导致这些高校接收到的推免研究生的毕业院校水平是低于本校的,甚至有很多跨专业调剂考生,使得生源质量严重下降。另外,现在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更注重创新实践能力,而现在多数高校在招生选拔时,仍然以卷面分数为主要考核依据,导致选拔上来的学生都是应试型考生,成绩高,但是部分考生对科研并不感兴趣,考研只是为了找一份更好的工作或者逃避就业,一旦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就开始抱着“混毕业证”的心态度日,给研究生培养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导师队伍水平不均衡
近年来,研究生不断扩招,导致师生比逐年下降,在一些热门学科与师资力量短缺的高校,甚至存在一个导师指导20个以上学生的情况,这不仅给导师的工作带来很大压力,加重研究生之间和研究生与导师之间的矛盾,更严重地降低了指导质量和效率,有的硕士研究生可能一年只能见到导师一两面,学业上受到的指导微乎其微,临近毕业时,受学业进度缓慢影响,学生心理压力大,非常容易积累负面情绪影响身心健康。另外一方面,导师队伍的水平高低参差不平,同一个学科,有的导师科研水平较高,其给予学生的资源也更多,而相比下, 一些导师名下课题项目不多,能给予学生的相对较少,会导致学生间互相攀比,造成不必要的矛盾。
培养经费投入有限
随着研究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相关教学资源、配套设施和实验设备等均需完善。目前,很多高校的实验室使用面积紧张,条件简陋,学生做实验需要排队,严重降低了学生实验研究的效率,而学生数量增加将会导致实验室使用陷入更加拥挤的状态,同时,很多高校的宿舍配备严重不足,硕士阶段仍旧存在8人一个宿舍的情况,对于很多研究生而言,需要更多的自主时间学习研究,早出晚归往返于实验室的情况很常见,宿舍人数过多会对学生的学习状态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研究生阶段一般以2-3人一个宿舍为宜,很多院校已为博士安排单独住宿,只为为其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另外,目前研究生需要自己缴纳学费,每年领取的国家助学金和学业奖学金在缴纳完学费后便所剩无几,部分研究生为了生计会在业务时间做与学业无关的兼职,严重影响学业。
课程缺乏特色
目前,很多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内容和授课方式与本科生差别不大,首先,在授课方式上,基本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启发式、探讨式的课堂较少,缺乏课堂互动,学生和本科时期一样,仍旧处于被动接收的状态,课堂教学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探索精神;其次,目前多数高校的研究生课程在内容上与本科差异不大,甚至很多与本科阶段有重复和交叉,导致很多学生在研究生期间无法达到知识获得上的提升。
毕业论文质量不高
相对于本科阶段而言,研究生阶段课程较少,学生自主性较高,自律能力差的学生容易在此期间对自己要求松懈,临近毕业时才开始准备毕业论文,而一篇毕业论文是要从前期文献阅读、文献整理、反复实验与失败、归纳总结这个过程中反复修改完成的,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匆忙撰写势必导致毕业论文质量整体下降,而近年来,此类论文不在少数,甚至还有抄袭现象出现,严重影响了研究生的整体培养质量。
改善研究生管理机制,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严格招生管理,改善招生管理办法
提高生源质量,主要有以下两种办法,一是在有限的生源里通过调整招生考核方式,将最优秀与最适合本学科的学生选拔出来,各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在制定招生录取办法时,应充分考虑这一点,尤其是在复试考核阶段,应加大面试考核分数所占比例,面试考核中除了注重专业基础知识,还应当对考生的平时成绩、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重点考核,从而选拔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生源。二是通过制定一些激励办法或者新的培养模式,吸引更加优秀的生源加入。对于多数高校而言,本校本专业毕业的学生为最容易吸引的好生源,教务处与研究生管理部门可以合作管理,建立“本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从本科阶段就有针对性的培养研究生人才,提前为学生选郝导师,指导学生进入实验室进入科研状态,给予学生独立主持课题研究、优先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并给予此部分学生更多的奖学金,以此来留住优秀生源,提高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
改善导师管理制度
针对导师数量不多、导师水平不平均的情况,高校研究生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导师管理制度来解决问题:一是完善导师遴选制度,改变传统的导师遴选条件,不唯职称论,给更多优秀的年轻教师机会;二是继续推进落实“双导师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缓解了校内导师的指导压力;三是重视对导师的继续教育培训,导师作为研究生学习期间的第一责任人,在专业水准和道德品质上都有着极高的要求,研究生管理部门应当定期为导师组织专业技术能力培训,拨付专门培养经费组织导师参加学术会议,提高导师队伍综合素质;四是在学院内部建立导师团队,目前很多高校都采取了这种方式,新老导师成立导师小组,学生在校内拥有第一导师和第二导师,第一导师往往是领域内资深的教授专家,能够给予学生理论、方向上的指导,第二导师往往是处于上升期的青年教师,负责学生的具体实验操作以及其他生活事宜,这样不仅提高了导师的指导效率,同时使教育资源达到了利用最大化。
推进校企合作,增加企业经费投入
针对学校目前经费不足的情况,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寻求和企业的合作来解决。当前,国家大力倡导构建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模式,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更可以积极争取一些企业奖学金,很多企业在高校都设置了相关奖学金,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校内奖学金的不足的问题,另外,企业可设置一些实习或者勤工助学岗位,不仅缓解了学生的经济压力,更使学生拥有了工作经验;其次,在校企联合培养下,企业能够为一部分学生提供科研环境,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校实验室的压力。因此,今后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校企合作是要重點并要长期坚持的一种合作模式。
优化课程结构,改善教学方式
高校应当把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培养质量作为优化课程结构的出发点,不仅在课程形式上作改变,更应当在课程内容、课程深度和内涵上下功夫,鼓励多学科交叉融合,按照一级学科修订培养方案,增加全英文课程、金课与实践课程。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师说”向“学生说”转变,采用案例式、研讨式、开放式教学,充分挖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主动思考能力,提高学生主动性与创造性。
建立分流淘汰机制,加强培养过程管理
当前我国的研究生管理制度为“严入宽出”,入学考试非常严格,进入学校后,很多学生便开始放松,至毕业时,才开始匆忙准备毕业论文,补修课程,导致学校在管理上处于被动的一方。因此,为了提高培养质量,要加强培养过程的管理,从课程教学、论文开题,到中期考核、论文答辩,建立淘汰机制,对于未达到考核要求者,给予警告或者淘汰,提高学生危机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严入宽出”转变为“严入严出”,从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本文系基金项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林业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2572019BB08的研究成果。]
(东北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