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诗歌创新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hdb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兰斯顿·休斯是美国当代最为杰出,也是最有影响力的诗人。他将黑人传统音乐融入其创作中。不仅如此,兰斯顿·休斯的作品还洋溢着世界主义的情怀,他将布鲁斯音乐中关于黑人苦难情绪的表达,融合成了对全世界弱势全体的关注。兰斯顿·休斯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歌作品将永垂不朽。
  关键词:布鲁斯音乐 诗歌创作 兰斯顿·休斯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兰斯顿·休斯是当代美国最为重要的诗人,他的作品在上世纪30年代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兰斯顿·休斯的作品不仅充分发掘了美国黑人的文化传统,同时,他还将布鲁斯文化发展成为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世界主义。黑人布鲁斯音乐主要反映的是在奴隶制下受到压迫黑人的精神痛苦,以及对于幸福生活的渴望。兰斯顿·休斯不仅赋予了布鲁斯文化更多的政治色彩,同时也让黑人文化真正地走上历史的舞台。
  一 兰斯顿·休斯与布鲁斯诗歌
  兰斯顿·休斯被誉为是有史以来最为伟大的黑人诗人,他的诗歌洋溢着黑人布鲁斯音乐的情怀。布鲁斯是一种黑人传统音乐的形式,早期并没有受到白人世界的太多关注,如今它已经成为了流行乐坛最为重要的音乐形式之一。布鲁斯音乐的主题十分广泛,遍及生活的各个角落。但是归结起来,其中最为重要的主题即是:爱情与死亡。因此,在休斯的诗歌中,爱情与死亡也是最为重要的主题,尤其是在他的早期作品中。
  上世纪30年代,随着法西斯主义的兴起,全世界同时也兴起了反法西斯浪潮,休斯作为美国人民阵线最主要的参与者,他把自己的诗歌作为武器,投入到了战斗之中。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开拓了诗歌的主题,同时也升华了布鲁斯文化。休斯的一生都在致力于帮助黑人寻找到自己的文化与民族自信力,他一直在通过诗歌表达和描述美国黑人的生活与情感。但是,随着参与到世界范围内的反法西斯斗争之中,休斯的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意识到解放黑人只是自己人生使命的一部分,全世界还有着无数像黑人那样受到压迫的人们,从此休斯的诗歌不再是黑人的诗歌,而是世界苦难人民的诗歌,布鲁斯精神也不再是一种黑人文化的精神,而是世界贫苦人民共同的心声。
  休斯的布鲁斯诗歌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创新,同时也是思想上的创新。布鲁斯已经不再是底层黑人的哀怨,而是一种充满力量的控诉,是一种斗争的武器。休斯的诗歌让美国主流社会意识到了黑人的力量,同时也给了黑人巨大的精神鼓舞。休斯让布鲁斯文化成为了一种主流文化,他让黑人看到了自身的价值。休斯的创作充分借鉴了布鲁斯的形式,这是对传统黑人文化的一种高度认同,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坚守。
  二 休斯对于布鲁斯诗歌主题的创新
  爱情是布鲁斯传统主题中最为主要的一种,也是休斯作品最为重要的主题。爱情是人类最为普遍的一种感情,爱情最能够体现出人性,同时也能够产生最为普遍的共鸣。在《Lament over love》一诗中,休斯这样写道:“我来到河边,不是为了游泳,我想要沉入河底,不是为了游泳,我最爱的人离我而去,我在河底将他思念。”这首诗显然描写了一位年轻女性因为失恋而痛不欲生。爱情往往与死亡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死亡成就了爱情的伟大,无论是罗密欧与朱丽叶,亦或是伊莎贝拉与罗伦佐。爱情与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休斯的诗歌中,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爱情与死亡同时出现。
  死亡是布鲁斯传统主题之一,美国黑人的生活充满了悲惨与艰辛,死亡是他们时刻要面对的。作为奴隶他们的生命没有任何的保障,他们只能通过音乐来表达他们的忧伤。因此,传统布鲁斯中的死亡主题是极为感人的。在休斯的作品中,我们始终能够看到洋溢着黑人特有的勇敢与独立。在《Window Woman》这首诗中,休斯这样写道:“当他们送你入土,当他们为你掩埋,我说送入入土,为你掩埋,可爱的帕帕,那才是你的归宿。”这首诗歌描述了妻子目送死去的丈夫时的情境,表达了一位妻子对于丈夫的深情。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布鲁斯诗歌中,死亡与爱情总是围绕在一起的。
  休斯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不仅表现在他对于传统布鲁斯音乐主题的继承上,同时也表现在了他对于布鲁斯主题的发扬上。上世纪20年代美国经历了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场危机中,黑人的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境。在《Out of work》这首诗中,休斯这样写道:“我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去了天堂,我找不到工作,所以我去了天堂,天堂里的人告诉我,这里也没有工作,但是你可以无忧无虑。”这首诗充分描写出了当时黑人走投无路的境况,并且因为贫穷与饥饿而面临死亡。休斯将传统布鲁斯的主题与现实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并且加以深化,让布鲁斯充满了战斗力,休斯的诗歌由于充分借鉴了布鲁斯的节奏,因此在底层黑人中被广泛才传唱,因而反响极大。
  三 休斯诗歌对布鲁斯的文化创新
  休斯不仅对布鲁斯的主题进行了创新,同时他对布鲁斯文化也进行了创新。《疲惫的布鲁斯》与《莎士比亚在哈莱姆》是休斯最为重要的两部作品。这是休斯真正意义上的布鲁斯诗歌。这种诗歌广泛地使用了黑人布鲁斯音乐的结构,充分表现了黑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休斯所使用的诗歌语言也是底层人民的日常生活语言,因此极具亲切感。布鲁斯原本只是一种黑人的音乐文化,但是在休斯的努力下,它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成为了黑人精神的象征。休斯希望通过布鲁斯诗歌表达出黑人的情感与思想。尤其是在上世纪30年的人民运动中,这种诗歌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休斯的诗歌团结和鼓舞了广大的美国黑人,他讓他们看到希望。因此,布鲁斯已经不再是一种音乐文化,而是一种思想文化与政治文化,是黑人民权运用的一种思想范式。布鲁斯诗歌呈现出一种对客观世界与内心精神的不懈探索。这种文化是一种对于世界与社会的诉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休斯正是充分利用了黑人对于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从而创造出了这种独特的布鲁斯诗歌。在《年轻女子的布鲁斯》中,休斯成功地把布鲁斯音乐中的短剧进行了划分,节拍和形式的运用也在作品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休斯这样写道:“我将走向坟墓,我亲爱的朋友考拉·丽,在你走向坟墓之后,我亲爱的朋友考拉·丽。因为在我死后,一定会有人来陪伴你。”这首诗中,休斯充分采用了“布鲁斯”的特殊表现性。布鲁斯的这种表现性正体现在黑人文化中对于爱情与死亡的关注,对于像休斯这样的艺术家而言,对于事物的呈现,不能够停留在一个表面,而是应该深入到事物的精神内核之中。布鲁斯之所以能够成为黑人文化的代表,是因为其具有普遍性,休斯并没有停留在对其普遍性的表现性,而是增强了布鲁斯的文化凝聚力。他让布鲁斯成为了一种有力量的文化。或许是深入开展的政治运动让休斯看到了新的希望,他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实践者,深刻意识到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   布鲁斯凝聚着黑人历史创伤的记忆,这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是对于黑人而言,绝不能永远停留在一个创伤记忆中,黑人必须要开拓出新的历史局面。因此,休斯对于布鲁斯文化的创造顺应了时代的精神与需求。同时,休斯也让布鲁斯精神不断地深入人心。布鲁斯已经不仅仅是黑人文化的缩影,同时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人类所共有的普遍价值与理念,表达了人类共有的渴望与追求。“布鲁斯”音乐的艺术表现性和“布鲁斯”诗歌的音乐性的结合,是“布鲁斯”诗歌的巨大魅力——表达了一种追求自由、平等与和谐的文化理念。
  四 休斯对布鲁斯文化符号的创造
  布鲁斯是传统黑人文化的载体,也是黑人文化的符号。休斯对于布鲁斯文化的贡献在于,他产生的一种强大的话语权,一种能够对抗主流白人话语的话语系统。在《疲惫的布鲁斯》中,休斯这样写道:“你黑色的手指触动着白色的琴键,那音乐来自于黑人的灵魂。”如果说传统布鲁斯是带有悲情色彩的,那么在休斯这里,布鲁斯就是黑人的宣言。布鲁斯从音乐中来,但是不在停留在音乐之中。休斯想更多的人看到黑人与白人一样,具有平等的灵魂与才干。因此,作为传统的哈莱姆文化的布鲁斯,一跃成为了主流文化的一部分,黑人以这种文化为骄傲,这是布鲁斯对于布鲁斯文化创造的贡献之一。
  在另一首诗歌《黑人》中,作者这样写道:“我是黑人,如黑夜一般的黑,我是黑人,黑得如同我非洲祖先一般的深。”这首诗歌充分表达了黑人对于自身以及自身文化的认同,这是对于殖民主义文化的一种回应,黑人的文化不是一种愚昧落后的文化,这种强势的回归,一扫布鲁斯中那种自怨自艾的情绪。在《大海》一诗中,休斯这样写道:“非洲人的肤色如黑夜般俊美。市场上妇女们裸露这尖尖的乳房。男人们裸露着波浪般的肌肉。”这首诗充分表达出了黑人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勇于抗争的精神,在最为黑暗的年代之中,在殖民主义残酷压迫之下,黑人的身体仍旧散发出一种精神的美,这是民族文化之美。黑人的精神始终向往着自由与平等,始终向往着爱与希望。
  如果说文化符号的压迫是让一个人从身体上对自身价值的不认同,那么休斯正是从身体上开始解放了非洲人。他让更多的非洲人看到自身的价值。黑人要想建立起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就必须从自身开始。休斯的这种布鲁斯文化符号,让黑人找回了失去的自信,它是民族精神的回荡,是无数黑人在不断追求理想,追求自由,追求希望,追求幸福过程中所凝聚起来的精神力量。休斯正是把握了這种力量,才让布鲁斯真正成为了黑人解放自身的精神动力。
  五 休斯对于布鲁斯意识形态的创造
  在休斯那里,布鲁斯已经不再是一种音乐形式,而是黑人意识形态的凝聚,一种对抗资本主义压迫的工具。即便是在一个宣称自由与平等的美国,在强大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压迫下,黑人并没有过上幸福的生活,同时种族主义的意识形态仍旧是一个巨大的社会阴霾,对于黑人而言,急需要能够一个替他们说话的人,一种能够真正表达他们思想的话语。因此,休斯的出现对于黑人运动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美国黑人需要被社会认同,但是这种认同不是一种形式上的认同,而是精神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更是意识形态上的认同。美国黑人需要的是政治上平等,是法律上的保护。而在休斯的作品中充分体现出了这种意识形态上的斗争。
  因此,休斯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布鲁斯韵脚对于作品的表现,而是通过新的句法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深度。休斯直面战争,直面种族歧视,他就是要让白人看到黑人是具有力量的,黑人是会发起反抗的,这个世界不是白人的世界,而是全人类的世界,白人的平等是一种虚伪的平等,白人的宗教也是一种虚伪的宗教。
  休斯对于布鲁斯的音乐性有着极为娴熟的把握,尤其是在韵脚与格律上,他在许多作品中通过这种方式,表现了黑人与白人长期而又艰苦的斗争。休斯并不是一个狭隘的民族主义者,他期望的是民族交流与共同进步。因此,作为黑人意识形态的布鲁斯不是一种野蛮的、残暴的意识形态,不是为了谋求自身独立而不顾一切的疯狂的意识形态。休斯赋予了布鲁斯这种意识形态性,也让布鲁斯这种文化长期以来经久不衰。
  结语
  休斯继承了美国黑人布鲁斯的传统,将其与现代诗歌结合起来,是一种文化的创新。布鲁斯诗歌体现了他对于自己的黑人兄弟生活现状的关切,以及对黑人权利平等的渴求。休斯一生的文学活动都是同他所处的时代的美国黑人运动紧密相连,同广大黑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参考文献:
  [1] 李莉:《黑人文化的折射镜:兰斯顿·休斯的方言诗》,《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2] 罗良功:《从社会符号学角度解读兰斯顿——休斯的诗歌形式》,《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5期。
  [3] 刘丽华:《兰斯顿·休斯和他的“梦”》,《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4] 黄卫峰:《兰斯顿·休斯的文化多元思想与实践》,《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5] 罗良功:《论黑人音乐与兰斯顿·休斯的诗歌艺术创新》,《外国文学研究》,2002年第4期。
  作者简介:程德祥,男,1969—,山东淄博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音乐教育、声乐教学、合唱教学,工作单位: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 哈代在《还乡》中,以其生动的风景描写和丰满的艺术形象描述了他独特而鲜明的生态伦理思想:大自然是有内在价值的独立主体,有其生命力和活力;提倡关爱动物、植物,主张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一体性的关系;同时,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庇护所和心灵栖息地。哈代倡导人类应该回归自然,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生态批评 《还乡》 独立主体 和谐共生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 伊迪丝·华顿在《罗马热》中,将爱情比喻成致命的疾病——罗马热。作者不但运用这样的类比表明老纽约社会对于男女之间的激情的否定,同时还运用其他意象与“罗马热”这个主要意象构成鲜明对比,如“罗马斗兽场”“罗马广场”等。作品通过描述“罗马热”对古罗马帝国的冲击,来暗喻汹涌澎湃的激情对于婚姻的破坏。除此之外,“鲜花”“月光”等一系列意象与作品中的主要意象相呼应,构成了指示故事主题的完整的
期刊
摘要 伟大的文学作品往往具有这样的深层结构:第一,表现主要人物追求自由的努力,在表现中始终以儿童在成长遇到的两难困境——一方面遭遇阉割情结,失去自由;另一方面,融入社会,虽然被社会体系所奴役,但获得了安全——作为隐喻;第二,用人物遭遇的困境隐喻其时社会文化在面对先进文化时的困境;第三,以社会文化的困境与儿童成长的困境互为隐喻,打动读者。莱蒙托夫笔下的毕巧林是一个极佳的例子。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对于莫泊桑名篇《项链》的主题,评论界历来存在着“讽刺说”和“褒扬说”两种不同的观点。本文在分析了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对这篇小说主题的更深层次理解,即:对人生的思考,对命运的慨叹构成了《项链》的主旋律。莫泊桑正是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来表现人生的荒谬和残酷,表现偶然性因素对人生的影响,而贯穿其中的则是他对命运的失望和感叹。  关键词:《项链》 主题 讽刺说 褒扬说 命运 
期刊
摘要 人道主义作为一种不断演进的思想体系,在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资产阶级革命性的逐渐减弱,人道主义也走向没落。以狄更斯为代表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以人道主义为武器,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批判。在《远大前程》中,狄更斯通过皮普、郝维仙小姐、马格韦契的生命历程,深刻揭露了资产阶级社会中的丑恶,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为我们点亮了通往未来的人道主义复兴的明灯。  关键词
期刊
摘要 哥特式写作风格在英美文學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呼啸山庄》这一不朽的哥特式名著为研究对象,对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性格及外部环境描写中的哥特风格进行分析,旨在使读者更好地理解哥特式写作特点。  关键词:哥特式 情节 性格 环境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哥特式小说盛行于19世纪初的英国。这种小说主要以废弃的古堡、荒原为背景,描绘极端的或不同
期刊
摘要 英国作家戴维·赫伯特·劳伦斯一生创作了一千多首诗歌,出版了十本诗集,在世界诗坛竖立起一座独特的丰碑。诗歌凝结着劳伦斯对生活、经历、情感的感悟,记录着他不断探询自我,完善自我的心路历程。本文按照其心灵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脉络,把劳伦斯的诗作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详细论述了诗人劳伦斯所经历的,对爱的渴求、对自然的回归、以及对死亡和重生的探索三次蜕变的过程。  关键词:戴维·赫伯特·劳伦
期刊
摘要 《金阁寺》以发生于1950年的“金阁纵火事件”为题材,以第一人称叙述者(沟口)回述了灰暗的童年以及自己从迷恋到焚毁金阁的异常过程。其中,不可靠叙述突显了主人公沟口无意识的压抑,固着于金阁这一理想意象。最终,沟口的纵火行为带有强烈的侵凌倾向,揭示了日本战后青年个体处于精神真空而面临的自我同一性危机。  关键词:不可靠叙述 同一性危机 无意识 侵凌  中图分类号:I106.4
期刊
摘要 本文通过对中英诗歌中“秋”诗意象的分析发现,中国诗人喜欢“悲秋”,而英国诗人则倾向于歌颂秋的收获,但是二者同样表现出一定的联系。本文认为,两者之间的这种差别和联系主要是由于自然社会环境的不同,以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造成的。  关键词:中英诗歌 “秋” 诗意象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中国诗歌和英国诗歌中都不乏以秋天为主题的佳作,但两个国家
期刊
摘要 《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是托马斯·艾略特早期詩歌中的重要作品。本文拟从时间和意识两个哲学范畴分析这首诗歌深刻的哲学内涵及诗歌主题,通过分析物理时间与心理时间的交叉运用、客体意识与主体意识的并置,管窥艾略特的哲学观对理解其诗歌的作用。  关键词:时间 意识 《杰·阿尔弗瑞德·普鲁弗洛克的情歌》 艾略特诗歌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