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常人的糖代谢通过神经、激素等的调控,处于相对的动态稳定状态。但先天性的某些酶缺陷、神经系统紊乱及内分泌失调,均可引起糖代谢障碍,使血糖发生波动。在采取饮食控制和适当运动仍不能控制血糖时,就需用药物进行调节。但临床上一些常用的药物也对降糖药有影响,作为基层医生,必须对此有所了解。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ACEI对改善胰岛素利用有效。如依那普利降低血糖的效果比卡托普利好。西拉普利可在血糖升高时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但对改善胰岛素利用效果不明显。有学者比较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喹那普利、雷米普利、赖诺普利和安慰剂对胰岛素利用的影响,这5种ACEI均对改善胰岛素的利用有效,其中以赖诺普利的作用最为明显。另有试验表明,培哚普利在降压时,能使胰岛素敏感性明显增加,有人认为ACEI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不依赖于血管紧张素Ⅱ的降低,这可能与内源性激肽增加有关。
大多数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无任何影响,但有人报道,坎地沙坦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这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的改变,从而导致其他神经因子活性的改变有关。
该类药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人以氨氯地平进行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氨氯地平能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机制可能为:通过降低细胞钙离子的水平来恢复胰岛素介导的血管扩张作用,进而增加肌肉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善葡萄糖的利用。
多数拟肾上腺素药可致高血糖,如肾上腺素是α及β受体激动剂,能促进糖原及脂肪分解,使血糖升高,禁用于糖尿病患者。大剂量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时,能促进糖原分解及干扰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导致高血糖。异丙肾上腺素是β1、β2受体激动剂,能促进糖原分解及游离脂肪酸释放,其升高血糖作用比肾上腺素稍弱。其他如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也可致高血糖。β2受体兴奋,生理上可表现为平滑肌松弛,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增加和胰岛素释放。β2受体激动剂临床常用于哮喘患者,但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β2受体激动剂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故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
该类药物虽然能抑制糖原分解,但并不直接影响正常人静息时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也不影响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而使得由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后的血糖恢复速度减慢。但发生高血糖时,该类药物又可抑制胰岛素分泌,使高血糖持续时间延长,从而迫使应用胰岛素的剂量增大。应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阻止肾上腺素升高血糖,干扰机体调节血糖的功能,使血糖恢复正常水平的时间延迟。当它与降糖药合用时,能增强降血糖作用,还可掩盖某些低血糖症状(如心动过速),致使低血糖时间延长。故糖尿病禁食患者或麻醉等患者应用该药时应谨慎。小剂量应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发生此种情况的可能性较小。
糖皮质激素类如强的松、可的松、地塞米松等,这些药物能增加肝糖原的合成,减少组织对糖原的利用和分解,使血糖升高。雄激素可明显影响葡萄糖和胰岛素的内环境稳定性,引起糖耐量降低和高胰岛素血症,使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减弱,从而也削弱了口服磺脲类降糖药(SU)的降血糖作用,故两者不宜合用。口服避孕药可减少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而大剂量应用孕激素也能升高血糖。如乙炔雌二醇可使糖耐量降低,对隐性糖尿病者,可诱发糖尿病,这可能是因为雌激素能增强生长激素的活力,引起尿糖、血糖升高的缘故。而生长激素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能影响糖代谢,使糖耐量减弱,甚至会引起糖尿病。生长抑素,可抑制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分泌,长期应用可致高血糖。甲状腺素可升高血糖浓度,促皮质激素能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磺胺类 该类药可与胰岛素竞争血浆蛋白,从而使血液中游离的胰岛素增多。同时,磺胺类药与磺脲类降糖药特别是甲磺丁脲等药合用时,可致磺脲类降糖药的游离部分浓度增高。此外,它还可减少磺脲类药的肾排泄,使其作用时间延长,应用时要注意调整降糖药的药量。
氯霉素 氯霉素可抑制肝药酶,减少磺脲类降糖药的肝脏代谢,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如与甲磺丁脲等降糖药物合用可引起低血糖。
青霉素 青霉素能减弱磺脲类降糖药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
喹诺酮类 应用该类药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对于高龄患者和肾功能障碍者。如糖尿病患者大剂量应用左旋氧氟沙星,可导致低血糖;应用司巴沙星以及其他新喹诺酮药物,偶尔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用环丙沙星偶尔也可导致高血糖。
四环素类 四环素、土霉素可抑制肝药酶,使降糖药的作用增强。但四环素类药可因储存时间较长,或受光、热、湿度等变化的影响而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此类毒性物质可使患者产生肾损害、视网膜色素病变等。
黄连素 在单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效果欠佳的情况下加用黄连素,能使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这可能与黄连素对抗升血糖激素以及促进胰岛β 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有关,但其中的相关性究竟如何,仍有待大样本对照试验验证。
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等能促进肝脏分泌较多的药酶加速甲磺丁脲的代谢与排泄,从而缩短甲磺丁脲的半衰期,影响降血糖作用,降低降糖药的疗效,使血糖升高。另外,其他抗结核药如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也可使血糖难以控制。
咪唑类抗真菌药如氟康唑、咪康唑,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能抑制磺脲类降糖药的代谢,从而使磺脲类降糖药的半衰期延长,但也可能发生低血糖。
噻嗪类利尿剂可抑制胰岛素释放和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此外,速尿、丁尿胺、醋氮酰胺、氨苯蝶啶也可引起血糖升高,故糖尿病患者应慎用。但利尿酸钠,抗醛固酮制剂,咪吡嗪则对血糖几乎无影响。二氮嗪可使血糖升高,它可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减少葡萄糖的利用,同时促使内源性儿茶酚胺释出增多,使血糖升高。吲达帕胺有弱的利尿作用和钙离子拮抗作用,可使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更差,故应慎用。哌唑嗪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降低。
消炎痛、水杨酸盐,可减弱磺脲类降糖药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血液中游离磺脲类降糖药增多,大剂量服用此类药物可增强磺脲类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
此外,水杨酸盐还可减少磺脲类降糖药的肾排泄,使磺脲类降糖药作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增多,也可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另外,保泰松可减少磺脲类降糖药的肝代谢和肾排泄。而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患儿,更易出现低血糖,故对糖尿病患儿应慎用。其他如扑热息痛也可致低血糖。
酶诱导剂如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灰黄霉素等,能激活肝微粒体酶,增加肝脏对磺脲类降糖药的代谢而减弱降血糖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异烟肼、痢特灵等,能抑制肝药酶,影响降糖药物的代谢而增强降血糖作用。烟酸可引起糖耐量下降,并通过末梢组织抑制对葡萄糖的利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近等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抗凝血药如双香豆素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时,最初彼此的血浆浓度皆升高,但以后皆减少,故需调整两者用量。
整理、来源:医学论坛网
降压药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高血压患者常出现胰岛素利用障碍,ACEI对改善胰岛素利用有效。如依那普利降低血糖的效果比卡托普利好。西拉普利可在血糖升高时使胰岛素分泌增加,但对改善胰岛素利用效果不明显。有学者比较卡托普利、依那普利、喹那普利、雷米普利、赖诺普利和安慰剂对胰岛素利用的影响,这5种ACEI均对改善胰岛素的利用有效,其中以赖诺普利的作用最为明显。另有试验表明,培哚普利在降压时,能使胰岛素敏感性明显增加,有人认为ACEI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不依赖于血管紧张素Ⅱ的降低,这可能与内源性激肽增加有关。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大多数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无任何影响,但有人报道,坎地沙坦有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这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性的改变,从而导致其他神经因子活性的改变有关。
钙离子拮抗剂
该类药能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有人以氨氯地平进行双盲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氨氯地平能增加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机制可能为:通过降低细胞钙离子的水平来恢复胰岛素介导的血管扩张作用,进而增加肌肉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善葡萄糖的利用。
拟肾上腺素药
多数拟肾上腺素药可致高血糖,如肾上腺素是α及β受体激动剂,能促进糖原及脂肪分解,使血糖升高,禁用于糖尿病患者。大剂量应用去甲肾上腺素时,能促进糖原分解及干扰胰岛素的分泌,从而导致高血糖。异丙肾上腺素是β1、β2受体激动剂,能促进糖原分解及游离脂肪酸释放,其升高血糖作用比肾上腺素稍弱。其他如间羟胺、去氧肾上腺素也可致高血糖。β2受体兴奋,生理上可表现为平滑肌松弛,骨骼肌的糖原分解增加和胰岛素释放。β2受体激动剂临床常用于哮喘患者,但对于糖尿病患者,由于β2受体激动剂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故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此类药物。
β受体阻断剂
该类药物虽然能抑制糖原分解,但并不直接影响正常人静息时的血糖及胰岛素水平,也不影响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而使得由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后的血糖恢复速度减慢。但发生高血糖时,该类药物又可抑制胰岛素分泌,使高血糖持续时间延长,从而迫使应用胰岛素的剂量增大。应用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可阻止肾上腺素升高血糖,干扰机体调节血糖的功能,使血糖恢复正常水平的时间延迟。当它与降糖药合用时,能增强降血糖作用,还可掩盖某些低血糖症状(如心动过速),致使低血糖时间延长。故糖尿病禁食患者或麻醉等患者应用该药时应谨慎。小剂量应用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如阿替洛尔和美托洛尔发生此种情况的可能性较小。
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如强的松、可的松、地塞米松等,这些药物能增加肝糖原的合成,减少组织对糖原的利用和分解,使血糖升高。雄激素可明显影响葡萄糖和胰岛素的内环境稳定性,引起糖耐量降低和高胰岛素血症,使胰岛素的降糖作用减弱,从而也削弱了口服磺脲类降糖药(SU)的降血糖作用,故两者不宜合用。口服避孕药可减少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而大剂量应用孕激素也能升高血糖。如乙炔雌二醇可使糖耐量降低,对隐性糖尿病者,可诱发糖尿病,这可能是因为雌激素能增强生长激素的活力,引起尿糖、血糖升高的缘故。而生长激素有拮抗胰岛素的作用,能影响糖代谢,使糖耐量减弱,甚至会引起糖尿病。生长抑素,可抑制胰高血糖素和胰岛素的分泌,长期应用可致高血糖。甲状腺素可升高血糖浓度,促皮质激素能促进糖皮质激素的分泌。
抗感染药
磺胺类 该类药可与胰岛素竞争血浆蛋白,从而使血液中游离的胰岛素增多。同时,磺胺类药与磺脲类降糖药特别是甲磺丁脲等药合用时,可致磺脲类降糖药的游离部分浓度增高。此外,它还可减少磺脲类药的肾排泄,使其作用时间延长,应用时要注意调整降糖药的药量。
氯霉素 氯霉素可抑制肝药酶,减少磺脲类降糖药的肝脏代谢,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如与甲磺丁脲等降糖药物合用可引起低血糖。
青霉素 青霉素能减弱磺脲类降糖药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其降血糖作用增强。
喹诺酮类 应用该类药可导致低血糖,特别是对于高龄患者和肾功能障碍者。如糖尿病患者大剂量应用左旋氧氟沙星,可导致低血糖;应用司巴沙星以及其他新喹诺酮药物,偶尔会出现低血糖症状。应用环丙沙星偶尔也可导致高血糖。
四环素类 四环素、土霉素可抑制肝药酶,使降糖药的作用增强。但四环素类药可因储存时间较长,或受光、热、湿度等变化的影响而分解产生有毒物质,此类毒性物质可使患者产生肾损害、视网膜色素病变等。
黄连素 在单用二甲双胍控制血糖效果欠佳的情况下加用黄连素,能使血糖得到较好的控制。这可能与黄连素对抗升血糖激素以及促进胰岛β 细胞再生和功能恢复的作用有关,但其中的相关性究竟如何,仍有待大样本对照试验验证。
抗结核药
抗结核药异烟肼、利福平等能促进肝脏分泌较多的药酶加速甲磺丁脲的代谢与排泄,从而缩短甲磺丁脲的半衰期,影响降血糖作用,降低降糖药的疗效,使血糖升高。另外,其他抗结核药如吡嗪酰胺、乙胺丁醇也可使血糖难以控制。
咪唑类抗真菌药
咪唑类抗真菌药如氟康唑、咪康唑,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能抑制磺脲类降糖药的代谢,从而使磺脲类降糖药的半衰期延长,但也可能发生低血糖。
利尿剂等药物
噻嗪类利尿剂可抑制胰岛素释放和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使血糖升高。此外,速尿、丁尿胺、醋氮酰胺、氨苯蝶啶也可引起血糖升高,故糖尿病患者应慎用。但利尿酸钠,抗醛固酮制剂,咪吡嗪则对血糖几乎无影响。二氮嗪可使血糖升高,它可抑制胰岛素的释放,减少葡萄糖的利用,同时促使内源性儿茶酚胺释出增多,使血糖升高。吲达帕胺有弱的利尿作用和钙离子拮抗作用,可使糖尿病患者的糖耐量更差,故应慎用。哌唑嗪能改善胰岛素的敏感性,使血糖降低。
非甾体消炎镇痛药
消炎痛、水杨酸盐,可减弱磺脲类降糖药与血浆蛋白结合力,从而使血液中游离磺脲类降糖药增多,大剂量服用此类药物可增强磺脲类降糖药的降血糖作用。
此外,水杨酸盐还可减少磺脲类降糖药的肾排泄,使磺脲类降糖药作用增强,胰岛素的分泌增多,也可增加周围组织对葡萄糖的吸收。另外,保泰松可减少磺脲类降糖药的肝代谢和肾排泄。而阿司匹林用于糖尿病患儿,更易出现低血糖,故对糖尿病患儿应慎用。其他如扑热息痛也可致低血糖。
其他
酶诱导剂如卡马西平、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灰黄霉素等,能激活肝微粒体酶,增加肝脏对磺脲类降糖药的代谢而减弱降血糖作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如异烟肼、痢特灵等,能抑制肝药酶,影响降糖药物的代谢而增强降血糖作用。烟酸可引起糖耐量下降,并通过末梢组织抑制对葡萄糖的利用。抗精神病药物如氯丙嗪、奋乃近等具有升高血糖的作用。抗凝血药如双香豆素与磺脲类降糖药合用时,最初彼此的血浆浓度皆升高,但以后皆减少,故需调整两者用量。
整理、来源:医学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