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由于基层社会治理关系着人民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所以基层社会治理可以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最基础环节,建立良好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对于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基层社会;现代化治理体系;体制机制创新
一、现阶段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加速推进,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的深刻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逐渐暴露出自身的不足,满足不了现代化治理的要求:
(一)政府基层治理力量薄弱
力量薄弱体现在基层物力、人力、财力上都严重受限,大部分地区在实际工作中都是超负荷运作。比如网格化管理,在正常社会治理过程中,每个网格配备的网格专员足够处理常规性工作,但是在突发性重大公共危机中,工作量明显增大,政府治理的投入力量明显出现不足,特别是每个网格的网格员拿着较低的工资几乎承担着整个网格大量繁杂的事务,甚至包含了多重角色和身份。
(二)基层工作行政化严重
虽然我们一直在去行政化,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行政化现象却依然严重。首先,基层是和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组织形式,大量工作最终都会下沉到基层,处理起来也较为繁琐,但是与此同时,上级政府部门对沉淀到基层的各项工作会进行监督考察,甚至还会产生多个部门的重复监督检查的現象。其次,正常状态下基层多是处理常规性的工作,对于突发状况,明显缺乏灵活性、自主性,在工作中也明显缺乏动力和激情。
(三)基层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的联动机制不健全
首先,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的现象比较突出。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导致基层“党建引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不到位、落实不细,甚至有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出现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两张皮”现象;另外,在多元主体联动的机制下,往往由于基层党组织没有足够的协调把控能力,没有能力引领其他主体有效参与到共治的体系中,导致辖区内的资源挖掘和利用不足,达不到与其他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的资源协调共享。
二、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探索
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面临的短板暴露无遗,当务之急是需要建立创新性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一)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社会治理的凝聚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因此,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是党领导一切,并不是让我们的党组织包揽一切。基层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的组合,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个集团都应该成为社会的主体,要在坚持党建引领下,凝聚社会和群众的力量,实现基层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局面。
对于基层社会治理而言,跟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是我们的基层党组织,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强,虚化、弱化、边缘化的现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基层党组织往往发挥不了坚强大的引领力,不能很好的统筹协调广泛的各界力量服务群众。
所以我们应该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协调统筹能力,将社会资源、单位联创、群众自治、社区物业等凝聚在一起,不断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思想引领作用、组织协调作用,将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调动起来、把社会组织汇集起来,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下,调动辖区内的社会资源,共同完成基层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
(二)推动基层减负赋能,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
由于基层是和人民群众直接接触的最终环节,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所以面临的日常琐碎的工作非常多,再加上上级一层一层的任务分解,最终导致基层的工作繁重,造成了“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的局面:向上,基层要随时接受上级的各种检查督导和问责;向下,基层要直接面对辖区内的大小事务和紧张的干群关系。
因此,要为基层减负,破解基层工作会议多、文件多、表格多、督导多等问题,让基层工作人员从文山会海、各种检查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的为民服务上。
另外,还要对基层工作赋能。基层权限不足,就会导致基层社会治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到基层,基层的社会治理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将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审批权限等等下放到基层,从而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积极打造“一中心四平台”
2018年8月以来,我市聚焦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和各界参与的有效渠道,按照“党建引领、网格为基、技术支撑、资源下沉、哨响人到”的思路,积极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一中心四平台”建设,探索了基层治理的新途径新方式,高度契合了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要求。“一中心四平台”坚持互联网思维,以大数据为支撑,实现了社会治理信息化、快速上传下达和治理事项的有效处置,为打造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样板”。
所以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将区域内的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积极探索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四)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打造专业化服务团队
相较传统的社会治理,新时代的基层治理的内涵和主体逐渐扩大,就治理主体而言,不仅仅包括党和国家行政层面的治理,还包括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居民自治组织等多种主体;就治理内涵而言,扩展到中国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平安建设等各个方面。因此基层社会治理要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由于现阶段基层社会治理的行政人员工作繁重、事无巨细,因此没有办法很好的承担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并且社区的工作人员思想保守僵化,知识匮乏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更高的专业化需求,严重的限制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尽管政府层面近年来引进一些专业化高素质人才,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建设,导致这些人员工作环境差、工资水平低、专业不对口等现象,人员大量流失,很难适应当前基层治理的需要。
因此,我们要积极构建专业人才引进机制,通过良好的机制的建立,增设专业岗位把引进的人才放到正确的位置,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探索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崔巍:《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与创新》[J],《图们江报》,2020年7月,第3版。
2、牟春雪:《城市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研究》[D],2019年。
作者简介:万璐女汉族 1990.7籍贯: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 工作单位:中共开封市委党校讲师 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史党建、社会治理
【关键词】基层社会;现代化治理体系;体制机制创新
一、现阶段我国基层社会治理中面临的突出问题
随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加速推进,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的深刻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原来的基层社会治理模式逐渐暴露出自身的不足,满足不了现代化治理的要求:
(一)政府基层治理力量薄弱
力量薄弱体现在基层物力、人力、财力上都严重受限,大部分地区在实际工作中都是超负荷运作。比如网格化管理,在正常社会治理过程中,每个网格配备的网格专员足够处理常规性工作,但是在突发性重大公共危机中,工作量明显增大,政府治理的投入力量明显出现不足,特别是每个网格的网格员拿着较低的工资几乎承担着整个网格大量繁杂的事务,甚至包含了多重角色和身份。
(二)基层工作行政化严重
虽然我们一直在去行政化,但是在具体的工作中,行政化现象却依然严重。首先,基层是和人民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组织形式,大量工作最终都会下沉到基层,处理起来也较为繁琐,但是与此同时,上级政府部门对沉淀到基层的各项工作会进行监督考察,甚至还会产生多个部门的重复监督检查的現象。其次,正常状态下基层多是处理常规性的工作,对于突发状况,明显缺乏灵活性、自主性,在工作中也明显缺乏动力和激情。
(三)基层党建引领下多元主体的联动机制不健全
首先,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的现象比较突出。基层党组织力量薄弱导致基层“党建引领”在实际工作中落实不到位、落实不细,甚至有些地方的基层党组织出现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的“两张皮”现象;另外,在多元主体联动的机制下,往往由于基层党组织没有足够的协调把控能力,没有能力引领其他主体有效参与到共治的体系中,导致辖区内的资源挖掘和利用不足,达不到与其他社会组织、自治组织的资源协调共享。
二、有效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路径探索
面对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面临的短板暴露无遗,当务之急是需要建立创新性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
(一)坚持党建引领,发挥基层社会治理的凝聚力
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保证。因此,中国共产党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
但是党领导一切,并不是让我们的党组织包揽一切。基层社会是每一个个体的组合,每一个人、每一个组织、每一个集团都应该成为社会的主体,要在坚持党建引领下,凝聚社会和群众的力量,实现基层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多元共治局面。
对于基层社会治理而言,跟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是我们的基层党组织,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着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不强,虚化、弱化、边缘化的现象,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基层党组织往往发挥不了坚强大的引领力,不能很好的统筹协调广泛的各界力量服务群众。
所以我们应该要强化顶层设计,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协调统筹能力,将社会资源、单位联创、群众自治、社区物业等凝聚在一起,不断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作用、思想引领作用、组织协调作用,将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调动起来、把社会组织汇集起来,吸引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在基层党组织的统筹协调下,调动辖区内的社会资源,共同完成基层社会共建共治共享的模式。
(二)推动基层减负赋能,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
由于基层是和人民群众直接接触的最终环节,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末梢神经”,所以面临的日常琐碎的工作非常多,再加上上级一层一层的任务分解,最终导致基层的工作繁重,造成了“上面千把锤,下面一根钉”的局面:向上,基层要随时接受上级的各种检查督导和问责;向下,基层要直接面对辖区内的大小事务和紧张的干群关系。
因此,要为基层减负,破解基层工作会议多、文件多、表格多、督导多等问题,让基层工作人员从文山会海、各种检查中解脱出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真正的为民服务上。
另外,还要对基层工作赋能。基层权限不足,就会导致基层社会治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到基层,基层的社会治理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要将社会资源、管理权限、审批权限等等下放到基层,从而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三)充分利用“互联网+”模式,积极打造“一中心四平台”
2018年8月以来,我市聚焦完善基层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和各界参与的有效渠道,按照“党建引领、网格为基、技术支撑、资源下沉、哨响人到”的思路,积极推进了基层社会治理“一中心四平台”建设,探索了基层治理的新途径新方式,高度契合了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的要求。“一中心四平台”坚持互联网思维,以大数据为支撑,实现了社会治理信息化、快速上传下达和治理事项的有效处置,为打造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社会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样板”。
所以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将区域内的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化手段,积极探索多元化解矛盾纠纷新机制,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当地、化解在萌芽状态,不断提高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四)引进高素质专业人才,打造专业化服务团队
相较传统的社会治理,新时代的基层治理的内涵和主体逐渐扩大,就治理主体而言,不仅仅包括党和国家行政层面的治理,还包括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居民自治组织等多种主体;就治理内涵而言,扩展到中国社会民生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医疗、住房、养老、平安建设等各个方面。因此基层社会治理要朝着精细化方向发展。
由于现阶段基层社会治理的行政人员工作繁重、事无巨细,因此没有办法很好的承担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并且社区的工作人员思想保守僵化,知识匮乏现象普遍存在,因此不能满足社区居民更高的专业化需求,严重的限制了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步伐。尽管政府层面近年来引进一些专业化高素质人才,但是由于没有相应的制度建设,导致这些人员工作环境差、工资水平低、专业不对口等现象,人员大量流失,很难适应当前基层治理的需要。
因此,我们要积极构建专业人才引进机制,通过良好的机制的建立,增设专业岗位把引进的人才放到正确的位置,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并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留住人才,探索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崔巍:《党建引领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实践与创新》[J],《图们江报》,2020年7月,第3版。
2、牟春雪:《城市基层社会多元主体合作治理模式研究》[D],2019年。
作者简介:万璐女汉族 1990.7籍贯: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 工作单位:中共开封市委党校讲师 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党史党建、社会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