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管理学原理》是各高校经济管理类各专业普遍开设的一门基础必修课程,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已经形成一套理论教学模式。本文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视角分析传统模式下《管理学原理》教学的一些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建议。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
应用本科大学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生产生活实践,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重理论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以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出符合培养目标的人才。
一、传统《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不足,且效果不明显。《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树立学生管理思想和培养管理方法的基础课程,最终要实现知识的接受者对课堂所学习的管理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而不是学习者简单的、单纯的记忆一些管理理论概念,但目前许多高校主要以注重课堂理论教授的环节,理论实践环节偏弱,这主要是由课时安排所局限,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又要完成实践活动,两者很难平衡。如本人教学实际情况,按照教学计划,《管理学原理》的讲授为一个学期,按14-16教学周计算,每周安排有4个学时,整个学期共计56-64学时,理论学时为44-52学时左右,实训学时为 12 个左右,有限的学时内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难度比较大 ,通过实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效果有限。
(二)授课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这主要是由课时不足,课程知识量大的特点而导致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很多老师进行过相关教学模式创新的尝试,但是由于课时不足的局限导致授课老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整个教学理论内容的讲授,如果安排过多的互动环节时将使授课老师无法按要求完成知识的讲解,导致老师在课堂中无法有效合理的开展师生互动环节。这将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偏重于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而忽视其他教学法的运用与研究;其次,长期理论灌输式教育使学生养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习惯,将逐渐失去对参与互动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三)考核形式单一。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期末成绩。每一部分在最终成绩中的权重各不相同,这是比较理想的考核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对学生的平时作业全程的跟踪指导,并且课堂表现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展示时间有限,这两部分的成绩很难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水平,而作为最终成绩重要权重的期末考试,其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内容以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题等靠记忆为主的题型,更多的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难以考核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二、提升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根据培养要求设计教学方案。应用本科大学主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适当增加课程课时量,同时可考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分开展开,理论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对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侧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真正做到知识的实践应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运用能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在课堂内的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邀请企业管理者或者管理专家进入课堂,就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问题给大家做讲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与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提升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强案例、管理游戏、辩论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促进师生间互动,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
其次,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的场地不仅可以设定在教室,也可以让学生到校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现场教学,通过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企业真实管理环境相结合进行思考,可以极大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开辟第二课堂可以使教师了解企业实际管理,更好的提升今后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考核方式改革
转变考核方式。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也要转变现行的考试考核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学考核方式。传统《管理学原理》考试,其理论性考点多,需要花大量时间复习记忆,而且内容遗忘较快。对于《管理学原理》这门课而言,不应简单的采取那种死记硬背题型的闭卷考试形式,可以加大实践成绩的比重,对于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管理实训等活动的互动参与和知识的理解程度打分,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实用有效地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小明.《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探索. 教育教学论坛.2014.02.(8)
[2] 夏岩.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探索.2013.05.(9)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
应用本科大学培养的人才主要面向生产生活实践,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专业理论基础、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知识的实践性,在教学中应转变传统的重理论教学的课堂教学模式,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思维以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培养出符合培养目标的人才。
一、传统《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教学不足,且效果不明显。《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树立学生管理思想和培养管理方法的基础课程,最终要实现知识的接受者对课堂所学习的管理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而不是学习者简单的、单纯的记忆一些管理理论概念,但目前许多高校主要以注重课堂理论教授的环节,理论实践环节偏弱,这主要是由课时安排所局限,在有限的课时内要完成理论教学任务,又要完成实践活动,两者很难平衡。如本人教学实际情况,按照教学计划,《管理学原理》的讲授为一个学期,按14-16教学周计算,每周安排有4个学时,整个学期共计56-64学时,理论学时为44-52学时左右,实训学时为 12 个左右,有限的学时内要达到学以致用的目标难度比较大 ,通过实训提升学生的应用能力的效果有限。
(二)授课以讲授为主,师生互动较少。这主要是由课时不足,课程知识量大的特点而导致的不足。在实际教学中虽然很多老师进行过相关教学模式创新的尝试,但是由于课时不足的局限导致授课老师必须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整个教学理论内容的讲授,如果安排过多的互动环节时将使授课老师无法按要求完成知识的讲解,导致老师在课堂中无法有效合理的开展师生互动环节。这将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教师偏重于传统理论教学模式而忽视其他教学法的运用与研究;其次,长期理论灌输式教育使学生养成被动的接受知识的习惯,将逐渐失去对参与互动活动的兴趣与热情。
(三)考核形式单一。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最终考核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成绩、课堂表现成绩、期末成绩。每一部分在最终成绩中的权重各不相同,这是比较理想的考核模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很难对学生的平时作业全程的跟踪指导,并且课堂表现由于学生的性格特点及展示时间有限,这两部分的成绩很难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应用能力水平,而作为最终成绩重要权重的期末考试,其通常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考试内容以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题等靠记忆为主的题型,更多的考核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难以考核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
二、提升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效果的建议
(一)根据培养要求设计教学方案。应用本科大学主要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所以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适当增加课程课时量,同时可考虑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分开展开,理论教学侧重培养学生对管理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实践教学侧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活学活用,真正做到知识的实践应用,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结合可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运用能力。
(二)运用多种教学方法。首先,在课堂内的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邀请企业管理者或者管理专家进入课堂,就实际工作中的管理问题给大家做讲解,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与专家学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提升学生对管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增强案例、管理游戏、辩论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促进师生间互动,达到提升教学水平的目的。
其次,开辟第二课堂。教学的场地不仅可以设定在教室,也可以让学生到校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现场教学,通过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企业真实管理环境相结合进行思考,可以极大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开辟第二课堂可以使教师了解企业实际管理,更好的提升今后的课堂教学水平。
三、考核方式改革
转变考核方式。在进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也要转变现行的考试考核方法,建立新型的教学考核方式。传统《管理学原理》考试,其理论性考点多,需要花大量时间复习记忆,而且内容遗忘较快。对于《管理学原理》这门课而言,不应简单的采取那种死记硬背题型的闭卷考试形式,可以加大实践成绩的比重,对于案例分析、管理游戏、管理实训等活动的互动参与和知识的理解程度打分,使学生真正掌握一些实用有效地知识和技能。
参考文献:
[1] 李小明.《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探索. 教育教学论坛.2014.02.(8)
[2] 夏岩.应用型本科《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与探索.2013.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