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的新形势
一、温家宝总理对企业“走出去”提出新要求。
今年4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上强调,对外开放一直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方针,对外开放是我国走向强盛的必由之路。他要求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讲友谊、讲信誉、讲质量、讲精神。第一要讲友谊。企业家要讲政治,最重要的是懂得和平外交政策。在与外国政府、企业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讲友谊,这是中国人的风格,讲信修睦,追求和平。第二要讲信誉。与人相交要讲诚信,国家与国家交往要讲诚信,企业与企业合作也要讲诚信。企业家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不做一锤子买卖。第三要讲质量。“走出去”不是个简单的事,成功更不容易。企业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拥有知名品牌,物美价廉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第四要讲精神。讲精神包括奋斗的精神、道德的力量。企业在海外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正当当做生意,堂堂正正做人。这是我国主要领导人对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的新要求,显示出国家对这一战略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实施主体的有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温总理的讲话将成为当前和今后指导我国“走出去”实践的重要思想。
二、国内外环境继续有利于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总体而言,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国际政治局势总体继续保持稳定,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世界贸易保持较快增长,跨国投资继续回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进程不断推进,全球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各国政府为吸收外资,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更为便利的服务。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更加密切,相互依存加深,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我国获得了相对稳定、透明的国际贸易投资环境,分享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便利逐步变为可能。同时,从自身角度讲,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多数工业品供大于求,单纯依靠出口易诱发贸易摩擦。到境外投资建厂,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可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此外,人民币逐步升值的趋势,将有利于提升我国货币购买力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实力基础。
三、商务部财政部等加大对“走出去”政策扶持力度。
去年商务部首次召开“全国对外经济合作工作会议”,制定“走出去”十一五发展规划。今年陆续出台了关于境外投资合作区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考核办法、招标规程等政策规定,全力支持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已建设的境外加工贸易小区、贸易促进中心等境外投资合作区申报国家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同时为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与财政部联合制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我国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境外农、林和渔业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境外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对外设计咨询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予以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并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银行、保险机构的协调,继续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对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支持力度。可以说,近两年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出台“走出去”支持鼓励政策,数量之多、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是多年来所没有的。推动“走出去”的政策如此频繁有更多的宏观意味。
国家外汇管理局已重新颁布《境外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将允许企业在设立境外企业或正式进行境外收购前,对前期资金如开办费、律师费、保证金等进行购汇并汇出。财政部加紧为2007年1月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做准备。这将有利于中国企业赴海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为收购融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也有了“更多国际语言”。而外交部也开始在国家政治关系里调和更多的“经济味”。除了利用合作机制、磋商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搭台铺路,还将推动有关国家尽快落实《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减少投资壁垒。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走出去”提供更广阔空间。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新时期加快福建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福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明确了福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定位,发挥了福建作为珠江长江两大三角洲连接点和闽港澳台两岸三地结合点的作用。它不仅凸显了福建独特的区位优势,把福建省置于全国乃至全球开放的大局中,使福建省得以化被动掣肘为主动突围,化竞争压力为合作动力,化山海天堑为发展通途,体现了对外开放在福建的重要意义。对外开放是福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外经贸事业是对外开放的支撑和脊梁。对外开放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进来”,一方面是“走出去”。截止2005年中国累计引进外资已有60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走出去”还不到600亿美元。国外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是3:1,而我国是11:1。而福建省截止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587亿美元,同期对外直接投资仅3亿美元,两者之比为195.6: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很大。这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是极不合理的单向型资本流动方式,也不利于福建省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提升。按照国际投资理论,当人均GDP在1500-4750美元时,对外投资开始加速、输出处于明显上升阶段。福建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300美元,已经进入了较大规模的对外投资阶段,但从目前来看,福建省对外投资的数据仅仅是处于人均GDP1000美元——对外投资初始时期的水平。作为率先在全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省份,福建省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已经到了时不我待、厚积薄发的阶段。
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有新作为
当前,福建省“走出去”战略的时机和条件已基本具备。我们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走出去”战略的贯彻实施。要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和新特点,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支持和鼓励省内务类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跨国经营,有效拉动国内商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积极开发利用海外市场和资源,促进省内产品、产业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为逐步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国际化企业和著名品牌奠定良好基础。
一、对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有新认识。
当前,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认为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是硬指标,而“走出去”是软任务,可有可无,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走出去”意识淡薄;二是认为“走出去”会导致本地区资本外流,不愿甚至不敢放手支持鼓励企业“走出去”。诚然,当前实施“走出去”战略尚未纳入政府部门的政绩考核范畴, 但没有指标压力不等于可以轻描淡写、不当一回事。而恰恰相反,政府部门正可以利用有利时机,当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走出去”良好环境的创造者和企业利益的维护者,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和鼓励有实力、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来制订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效的促进、服务、监管和保障工作。其次,从资本逐利性的本质考量,资本流动的范围越大越自由就越有利于资本的优化配置,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直接流动、配置和整合,生产要素流动更加自由,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尊重和支持资本尤其是民间自发性资本的跨国流动,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际化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推动企业“走出去”要有新思路。
当前,要充分发挥福建省在优势产业和产品上积累的比较优势,抓住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省内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目标,以贸易为先导,加快制造企业“走出去”,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积极支持和引导出口量大、易受贸易壁垒影响的纺织、服装、鞋帽、家电、建材等企业到与主要出口市场有贸易优惠安排的国家投资建厂,分散企业出口风险,规避贸易壁垒,带动出口增长。同时,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推进境外中资企业集群的形成。继续推进古巴、俄罗斯、南非工业小区中资企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完善德国、匈牙利、尼日利亚贸易促进中心的功能布局,积极筹备在美国、俄罗斯建立境外贸易网点和加工小区的前期工作,扩大福建产品在上述区域的市场份额并使产品布局合理化。此外,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走出去”,提高对外经济合作的科技含量,通过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援外等形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技术出口。鼓励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型投资企业,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继续推动福建省与英国、日本在软件领域的合作,促进成熟工业化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三、对外工程承包要有新起色。
当前,要推动经营主体的国际化进程,增强国际竞争力。努力探索国际先进的企业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的实力和档次,在国际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长期的竞争优势。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核心技术,确保竞争优势,转变当前单纯依赖低成本要素在国际市场进行竞争的不利局面,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道路,向EPC、BOT等高端市场和高附加值等领域发展。尽快形成一批专业特点突出、技术实力雄厚、国际竞争力强的对外工程承包的大企业集团,实现福建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恢复式发展。充分利用好中央的关于“走出去”的各项支持政策和措施,为对外承包工程,特别是大型、特大型国际承包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全方位的发展。要加大政策协调力度,税收、金融、保险等相关各部门的协力配合,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国家将对现有支持政策进行专项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和企业需求做出调整。这将为福建省对外承包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此外,要继续发挥中国对外工程商会福建联络处的作用,加大对建筑企业境外承包工程业务培训的力度,为进一步拓展福建省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创造条件。
四、对外劳务合作要有新突破。
两岸渔工劳务合作是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和促进台湾渔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台渔工是福建省对外劳务的半壁江山,对福建省的外经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今年5月两岸渔工合作暂停近5年后又重新启动。福建省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切实保护大陆渔工的正当权益,促进对台渔工业务尽快步入正常轨道,形成规模和拳头产品。目前两岸民间行业组织已建立了对口协调机制,并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了包括确定渔工最低工资标准等一系列具体措施,福建省经营公司要规范派遣、规范用王,在机制和制度上有效保护大陆渔工的正当权益。同时,要推动外经公司在经营体制、经营方式、拓展业务上改革创新,建立与院校合作的对外劳务输出定向培训基地,逐步摆脱劳务合作业务在低水平徘徊的局面,使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务输出逐步取代泥瓦工、纺织工等低层次为主的劳务结构。
五、援外工作要有新进展。
援外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努力培育福建省援外培训的优势项目,指导协助承办单位提高培训能力,着力提升培训效果。要以“抓住机遇,完善制度,突出优势,注重实效”为指导思想,力争在办班数量、培训人数等方面有所突破。要根据福建省优势产业、特色强项,积极向商务部申报援外项目,在办好食用菌、花卉、水产等国际技术培训班的同时,争取在海洋、农业、环境、政务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同时指导和协助有关承办单位,加强和改善培训管理,规范相关规章和制度,全面提升培训能力,以改善培训效果的目标。加强宏观规划及立项管理,强化过程控制和监管。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沟通,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门通力协作,审查培训方案,保证培训质量,检查培训效果,共同指导和协助培训单位顺利完成援外培训任务。
六、完善“走出去”政策要有新举措。
进一步推动投资便利化进程,综合应用财政、税收、信贷、外汇、保险、信息、中介等指导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帮助境外投资主体用好用足国家和省里出台的财政贴息、资金补贴等有关优惠政策。对重点扶持的境外企业实行跟踪服务制度,并利用中国信保公司“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为境外企业提供预警服务信息。重新修订福建省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业务资金的扶持对象、扶持范围和鼓励重点,逐步制定全省优先“走出去”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指导目录。积极筹备设立境外投资基金,从国家省级“走出去”专项资金中每年划拨一块资金,同时吸引境外投资企业投资,一方面建立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规避境外投资的政治性风险,另一方面解决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现金流问题,为企业“走出去”发展营造综合配套的政策环境。
七、服务“走出去”战略要有新办法。
当前,加大宣传推介工作力度,树立“走出去”企业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企业“走出去”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和利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投资促进平台的作用,积极为企业创造务实而高效的对外投资对接平台。加快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建立一套快捷而顺畅的信息整理和发布机制。要在政府部门引入市场营销的新理念,广泛联络商会、工商联、中介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组织,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捷、多样、高效的服务。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管理科学、行为规范的中介队伍,为方便企业向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通过建立人才库和培训挂职等手段着重培养一支适应“走出去”战略需要的国际化经营队伍。
一、温家宝总理对企业“走出去”提出新要求。
今年4月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国—太平洋岛国经济发展合作论坛”上强调,对外开放一直是中国坚定不移的方针,对外开放是我国走向强盛的必由之路。他要求中国企业“走出去”要讲友谊、讲信誉、讲质量、讲精神。第一要讲友谊。企业家要讲政治,最重要的是懂得和平外交政策。在与外国政府、企业交往的过程中,首先要讲友谊,这是中国人的风格,讲信修睦,追求和平。第二要讲信誉。与人相交要讲诚信,国家与国家交往要讲诚信,企业与企业合作也要讲诚信。企业家一定要站得高,看得远,不做一锤子买卖。第三要讲质量。“走出去”不是个简单的事,成功更不容易。企业要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拥有知名品牌,物美价廉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第四要讲精神。讲精神包括奋斗的精神、道德的力量。企业在海外要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正当当做生意,堂堂正正做人。这是我国主要领导人对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出的新要求,显示出国家对这一战略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高,对实施主体的有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温总理的讲话将成为当前和今后指导我国“走出去”实践的重要思想。
二、国内外环境继续有利于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总体而言,我国实施“走出去”战略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期。国际政治局势总体继续保持稳定,世界经济继续保持增长态势,世界贸易保持较快增长,跨国投资继续回升。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进程不断推进,全球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各国政府为吸收外资,提供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更为便利的服务。随着全方位对外开放,我国与周边国家经济关系更加密切,相互依存加深,与发达国家经济技术合作不断加强。特别是在加入WTO后,我国获得了相对稳定、透明的国际贸易投资环境,分享国际贸易投资自由化的便利逐步变为可能。同时,从自身角度讲,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也迫切需要加快“走出去”的步伐。随着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制造业产能过剩和结构性矛盾突出,多数工业品供大于求,单纯依靠出口易诱发贸易摩擦。到境外投资建厂,实现原产地多元化,可以拓展国际市场空间,减少贸易摩擦,促进国内经济结构调整。此外,人民币逐步升值的趋势,将有利于提升我国货币购买力和我国企业“走出去”的实力基础。
三、商务部财政部等加大对“走出去”政策扶持力度。
去年商务部首次召开“全国对外经济合作工作会议”,制定“走出去”十一五发展规划。今年陆续出台了关于境外投资合作区发展资金管理办法、考核办法、招标规程等政策规定,全力支持和引导有实力的企业在海外已建设的境外加工贸易小区、贸易促进中心等境外投资合作区申报国家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同时为支持和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与财政部联合制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我国企业从事境外投资,境外农、林和渔业合作,对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境外高新技术研发平台,对外设计咨询等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予以支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真金白银”的支持。并进一步加强与有关银行、保险机构的协调,继续完善财政金融政策,加大对对外经济合作业务的支持力度。可以说,近两年来,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出台“走出去”支持鼓励政策,数量之多、力度之大、速度之快是多年来所没有的。推动“走出去”的政策如此频繁有更多的宏观意味。
国家外汇管理局已重新颁布《境外投资外汇管理规定》,将允许企业在设立境外企业或正式进行境外收购前,对前期资金如开办费、律师费、保证金等进行购汇并汇出。财政部加紧为2007年1月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接轨做准备。这将有利于中国企业赴海外资本市场筹集资金,为收购融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也有了“更多国际语言”。而外交部也开始在国家政治关系里调和更多的“经济味”。除了利用合作机制、磋商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搭台铺路,还将推动有关国家尽快落实《避免双重征税协定》和《投资保护协定》,减少投资壁垒。
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为“走出去”提供更广阔空间。
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新时期加快福建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福建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目标,明确了福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定位,发挥了福建作为珠江长江两大三角洲连接点和闽港澳台两岸三地结合点的作用。它不仅凸显了福建独特的区位优势,把福建省置于全国乃至全球开放的大局中,使福建省得以化被动掣肘为主动突围,化竞争压力为合作动力,化山海天堑为发展通途,体现了对外开放在福建的重要意义。对外开放是福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外经贸事业是对外开放的支撑和脊梁。对外开放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引进来”,一方面是“走出去”。截止2005年中国累计引进外资已有6000多亿美元,与此同时,我国“走出去”还不到600亿美元。国外吸收外资与对外投资的比例是3:1,而我国是11:1。而福建省截止2005年实际利用外资587亿美元,同期对外直接投资仅3亿美元,两者之比为195.6:1,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很大。这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下,是极不合理的单向型资本流动方式,也不利于福建省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提升。按照国际投资理论,当人均GDP在1500-4750美元时,对外投资开始加速、输出处于明显上升阶段。福建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2300美元,已经进入了较大规模的对外投资阶段,但从目前来看,福建省对外投资的数据仅仅是处于人均GDP1000美元——对外投资初始时期的水平。作为率先在全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沿海省份,福建省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已经到了时不我待、厚积薄发的阶段。
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有新作为
当前,福建省“走出去”战略的时机和条件已基本具备。我们要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高度,重视和加强“走出去”战略的贯彻实施。要把握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新趋势、新动向和新特点,找准工作的切入点、结合点和着力点,支持和鼓励省内务类企业开展各种形式的跨国经营,有效拉动国内商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积极开发利用海外市场和资源,促进省内产品、产业在全球范围优化配置,为逐步形成一批有实力的国际化企业和著名品牌奠定良好基础。
一、对实施“走出去”战略要有新认识。
当前,贯彻落实国家提出的实施“走出去”战略,要克服两种不良倾向,一是认为招商引资和外贸出口是硬指标,而“走出去”是软任务,可有可无,认识上的偏差导致“走出去”意识淡薄;二是认为“走出去”会导致本地区资本外流,不愿甚至不敢放手支持鼓励企业“走出去”。诚然,当前实施“走出去”战略尚未纳入政府部门的政绩考核范畴, 但没有指标压力不等于可以轻描淡写、不当一回事。而恰恰相反,政府部门正可以利用有利时机,当好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者、“走出去”良好环境的创造者和企业利益的维护者,充分尊重和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支持和鼓励有实力、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按照自身的发展需要来制订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有效的促进、服务、监管和保障工作。其次,从资本逐利性的本质考量,资本流动的范围越大越自由就越有利于资本的优化配置,实现保值增值的目标。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直接流动、配置和整合,生产要素流动更加自由,贸易投资一体化趋势明显增强,尊重和支持资本尤其是民间自发性资本的跨国流动,是提高企业竞争力和国际化能力的重要条件,也是一个国家乃至一个地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推动企业“走出去”要有新思路。
当前,要充分发挥福建省在优势产业和产品上积累的比较优势,抓住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省内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机遇,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目标,以贸易为先导,加快制造企业“走出去”,实现原产地多元化。积极支持和引导出口量大、易受贸易壁垒影响的纺织、服装、鞋帽、家电、建材等企业到与主要出口市场有贸易优惠安排的国家投资建厂,分散企业出口风险,规避贸易壁垒,带动出口增长。同时,要以骨干企业为龙头,推进境外中资企业集群的形成。继续推进古巴、俄罗斯、南非工业小区中资企业集群的建设和发展,完善德国、匈牙利、尼日利亚贸易促进中心的功能布局,积极筹备在美国、俄罗斯建立境外贸易网点和加工小区的前期工作,扩大福建产品在上述区域的市场份额并使产品布局合理化。此外,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走出去”,提高对外经济合作的科技含量,通过境外投资、对外承包工程、援外等形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技术出口。鼓励企业在境外科技资源密集的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和研发型投资企业,充分利用全球科技、智力资源。继续推动福建省与英国、日本在软件领域的合作,促进成熟工业化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出口。
三、对外工程承包要有新起色。
当前,要推动经营主体的国际化进程,增强国际竞争力。努力探索国际先进的企业发展战略,提升企业的实力和档次,在国际市场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培养长期的竞争优势。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发展核心技术,确保竞争优势,转变当前单纯依赖低成本要素在国际市场进行竞争的不利局面,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走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道路,向EPC、BOT等高端市场和高附加值等领域发展。尽快形成一批专业特点突出、技术实力雄厚、国际竞争力强的对外工程承包的大企业集团,实现福建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恢复式发展。充分利用好中央的关于“走出去”的各项支持政策和措施,为对外承包工程,特别是大型、特大型国际承包工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对外承包工程行业全方位的发展。要加大政策协调力度,税收、金融、保险等相关各部门的协力配合,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各方面的支持。国家将对现有支持政策进行专项评估,并根据实际情况和企业需求做出调整。这将为福建省对外承包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和动力。此外,要继续发挥中国对外工程商会福建联络处的作用,加大对建筑企业境外承包工程业务培训的力度,为进一步拓展福建省对外工程承包业务创造条件。
四、对外劳务合作要有新突破。
两岸渔工劳务合作是两岸经贸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推动两岸经贸交流和促进台湾渔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对台渔工是福建省对外劳务的半壁江山,对福建省的外经工作有着重大的影响。今年5月两岸渔工合作暂停近5年后又重新启动。福建省要抓住这一难得的机遇,切实保护大陆渔工的正当权益,促进对台渔工业务尽快步入正常轨道,形成规模和拳头产品。目前两岸民间行业组织已建立了对口协调机制,并以协议的形式确定了包括确定渔工最低工资标准等一系列具体措施,福建省经营公司要规范派遣、规范用王,在机制和制度上有效保护大陆渔工的正当权益。同时,要推动外经公司在经营体制、经营方式、拓展业务上改革创新,建立与院校合作的对外劳务输出定向培训基地,逐步摆脱劳务合作业务在低水平徘徊的局面,使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劳务输出逐步取代泥瓦工、纺织工等低层次为主的劳务结构。
五、援外工作要有新进展。
援外工作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努力培育福建省援外培训的优势项目,指导协助承办单位提高培训能力,着力提升培训效果。要以“抓住机遇,完善制度,突出优势,注重实效”为指导思想,力争在办班数量、培训人数等方面有所突破。要根据福建省优势产业、特色强项,积极向商务部申报援外项目,在办好食用菌、花卉、水产等国际技术培训班的同时,争取在海洋、农业、环境、政务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同时指导和协助有关承办单位,加强和改善培训管理,规范相关规章和制度,全面提升培训能力,以改善培训效果的目标。加强宏观规划及立项管理,强化过程控制和监管。加强与相关部门的配合与沟通,实现优势互补,形成工作合力。各部门通力协作,审查培训方案,保证培训质量,检查培训效果,共同指导和协助培训单位顺利完成援外培训任务。
六、完善“走出去”政策要有新举措。
进一步推动投资便利化进程,综合应用财政、税收、信贷、外汇、保险、信息、中介等指导政策,鼓励和支持各类企业开展对外投资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支持和帮助境外投资主体用好用足国家和省里出台的财政贴息、资金补贴等有关优惠政策。对重点扶持的境外企业实行跟踪服务制度,并利用中国信保公司“国家风险分析报告”,为境外企业提供预警服务信息。重新修订福建省实施“走出去”开放战略业务资金的扶持对象、扶持范围和鼓励重点,逐步制定全省优先“走出去”的重点行业、重点产品指导目录。积极筹备设立境外投资基金,从国家省级“走出去”专项资金中每年划拨一块资金,同时吸引境外投资企业投资,一方面建立境外投资风险保障机制,规避境外投资的政治性风险,另一方面解决民营企业跨国投资的现金流问题,为企业“走出去”发展营造综合配套的政策环境。
七、服务“走出去”战略要有新办法。
当前,加大宣传推介工作力度,树立“走出去”企业的先进典型,努力营造企业“走出去”良好的外部环境。发挥和利用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和中国东盟博览会等投资促进平台的作用,积极为企业创造务实而高效的对外投资对接平台。加快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加大信息服务力度,建立一套快捷而顺畅的信息整理和发布机制。要在政府部门引入市场营销的新理念,广泛联络商会、工商联、中介组织以及新闻媒体等社会组织,积极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便捷、多样、高效的服务。要按照国际惯例和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管理科学、行为规范的中介队伍,为方便企业向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同时通过建立人才库和培训挂职等手段着重培养一支适应“走出去”战略需要的国际化经营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