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曲《放牧青春》把我的思绪一下子也带到了“放牧青春 放牧高原”的时代,仔细想想距今已近三十年,回忆起来还是那么的多姿多彩,当然,也有一些苦涩和艰辛,至今仍记忆犹新,回味无穷。
那时刚参加工作不久,二十岁刚出头,正是青春溢彩、风华正茂的时代。组织上要求完成一个县的水利区划工作,单位抽调四人,其中有我,加上雇佣的厨师,一行五人。
依据地图我们确定了行程路线,单位的“老解放”把我们送到工作开始的第一站——治多县当江乡乡政府所在地。五月,草原的春意刚刚萌发,草未绿、花未红;五月,蓝天依旧,白云悠悠。就在这个季节也开始了我们的“放牧青春 放牧高原”之旅。
八十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当天我们拿着介绍信和证明,找到了公社书记,给他说明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和任务,并请求乡上配合,给我们找向导和翻译,雇牦牛和马匹,书记又安排了当天的伙食和住处。
第二天清晨向导兼翻译牵来了牦牛和马匹,我们开始忙碌起来,把帐篷、炉子、锅灶、粮食、蔬菜、行李捆绑驮在牦牛上,这些是牦牛的任务。我们各自牵着喜欢的马匹,把皮大衣驮在马鞍上,背上枪支(那时候是允许佩带枪支的,小口径步枪)、行军壶,骑着马就出发了。
骑马,那时候只是在电影中见过,非常新鲜和好奇。骑马奔驰在草原上那是多么优雅和潇洒啊,心情也有些激动,涌动着一股自豪和满足感。心情归心情,激动归激动,当骑到马背上的时候,所有的美好想象都消失得无影无踪。骑在马上就像行驶在风浪中的一叶小舟,颠颠簸簸,摇摇晃晃,感觉随时都有掉下马的可能,只能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往前走。前面的马一跑,我的马也跟着跑,一个不注意就从马背上摔下来,好在马镫踩的不实,下面都是草地,人没有摔坏。骑了整整一个上午,在老师傅的指点下才逐渐适应。
中午,临时搭锅灶做饭不现实,需要从牦牛背上卸下锅碗瓢盆,架炉子,生火,吃过饭还要行军,很是麻烦。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一户牧民的帐篷。藏族同胞非常好客,给我们熬奶茶,把青稞炒面及酥油全部拿出来,让我们拌糌粑。拌糌粑看似简单,其实很有技巧,先把酥油放进碗里,然后到奶茶,再加炒面、曲拉,尖尖的一碗。一只手端碗,一只手拌,手灵活,碗旋转,碗在他们手上非常轻巧,不一会糌粑就拌好了。我看着很好奇,也想试试,结果糌粑没拌好,炒面到是撒了一地,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无奈,只好让藏族同胞帮忙,我吃现成的。
吃过饭与藏族同胞告别后继续前行,翻山越岭,涉水过河,一路前行。我的骑马技术也有所见长,一手握缰绳,一手可以挥舞马鞭,也可以放马奔驰,庆幸的是再没有从马背上摔下来,有了一种惬意、潇洒的感觉。绿水青山,辽阔草原,高原美景尽收眼底。向牧羊姑娘招招手,向小伙子点点头,唱上一曲草原牧歌,心情愉悦,把整个身心放飞在了醉人的高原之上。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所有的人开始忙碌起来,卸行李,搭帐篷。帐篷是白色的“三角”帐篷,一个木头椽子横着穿在帐篷上边,一个木头椽子竖着顶在横着的木头椽子上作支撑,帐篷四周用木头橛子固定,一盏茶的功夫,一顶帐篷就搭好了。一般这种小帐篷要用双层,否则,如遇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会下小雨。为了防止雨水流进帐篷,还要在帐篷四周挖一道排水槽。麻烦归麻烦,辛苦归心辛苦,但住着放心。
搭好帐篷,大家开始收拾伙房。那个年代玉树几乎没有新鲜蔬菜,即使有一些也是自己家温室里种的。五月的牛羊还没上膘,肉类食品也吃不到,下乡很艰苦。我们带的大多是可以放长久又不容易坏的食品,如肉食品罐头、葱、蒜苗、蒜、洋芋、粉条等,调料倒是齐全。
几个人忙忙碌碌,架炉子的架炉子,洗菜的洗菜,我则和另外一个同事跑到离我们不远的牧民家里买了两麻袋牛粪,将火点着,开始做饭。牛粪当时是当地的主要燃料,也是非常洁净的燃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什么味道。牛粪容易燃着,但不耐烧,要随时加,一次不能加太多,太多容易把火压灭,少加、勤加,火势才能持续。
骑马和坐车不同,坐车舒适,骑马颠簸的腰酸背痛,而且像我第一次骑马的人更是吃不消,浑身就像散了架。吃过饭,把自己的行军床打开,拿出行李开始整理床铺。所有的行李全部装在一个马褡子里,马褡子看似不大,一个人下乡所有的行李可以全部装进去,搭在马背上,驮起来比较方便,是当时经常下乡的人必备之物,一匹马、一个马褡子就可以行走草原。收拾完床铺,刚躺到床上的我马上又跳了起来,屁股很疼,用手一摸,屁股在骑马的时候被磨烂了,还有血丝,老师傅有经验,连忙拿酒给我擦洗一遍,说明天就好了,就这样趴着睡了一晚上。
晚上到达,有些稀里糊涂,起床后才发现,我们的帐篷扎在了长江上游——通天河和它的一级支流登额曲的汇合处,沿岸的山上有灌木和少量的柏树,风景优美,山势迤逦,有些诗情画意的味道。不远处牧民家里已升起炊烟,牛羊早已放到山上,很是安静,只有流水和山上鸟雀的鸣叫声,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老师傅说要在这里测流量、量水位,还要观察河流涨势,会住一段时间。虽说有些寂寞,慢慢就习惯了。
工作忙完,老师傅拿出早已买好的鱼钩、鱼线,开始教我绑鱼钩。以前见过钓鱼的,那是有一个鱼竿、鱼线、鱼漂、鱼钩组成,一个人站在岸边手握鱼竿,看着鱼漂,鱼漂下沉就说明有鱼上钩,把鱼线收起,鱼就钓上来了。在这里不一样,河流的比降较大,水流湍急,用钓竿不太现实。把鱼钩绑好后,多余的鱼线绑在鱼线板上,在鱼线的前端绑上一截线绳,在线绳上绑一块重量适宜的石头,找到合适钓鱼的地方,把石头甩出,鱼钩、鱼线跟着落入水中,用手抓住鱼线感觉鱼是否上钩。如果绑在鱼线上的石块被河里石头卡住,使劲拉,最前端的线绳会断,鱼线则安然无恙。
五月的高原,天气还不太热,水还很冷,鱼儿才开始慢慢从下游往上游走,鱼还不多,一个中午才钓了三、四条,而且不太大,算是喝了一顿鱼汤。钓鱼的感觉真的很不错,需要耐心,可以培养人的耐性,当鱼咬钩时给人带来阵阵快感,让人兴奋不已,给野外生活带来乐趣。吃过晚饭,我们又拿上渔具出发,在夜色的映埋下,我们寻找好的地点开始下钩,鱼线摔进去,不一会就感觉鱼在咬钩,大约用了两个小时就钓了将近一水桶(晚上鱼还是比较好钓),第二天美美吃了一顿。从此后,鱼成了我们的主要食品。
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前段时间还在下雨,快五月底时,又下起了雪。下雪天大地一片沉静,水声、风声清晰异常,还时不时可以听到鸟鸣。老师傅却说,那不是鸟鸣,是雪鸡在叫,这座山上有雪鸡。雪鸡,我当时只是听说过,没见过,更别说吃过,只知道营养价值丰富,因为雪鸡的食物大多为中草药,虫草、贝母、知母,熬汤喝更是上好的补品。我说咱们去打吧,老师傅说雪天就别去了,明天天气晴了再去,我没多坚持。
第二天天气并没放晴,我只有耐着性子等待。下雪天出不去只能以打扑克消遣时光,找人时我们发现少了一位同伴,再仔细查看,小口径步枪也不见了,经过分析,那位同伴肯定是上山打雪鸡去了,又不好判断他的具体位置,无法寻找。考虑带着枪,也不用有太大的担心。
中午时分,我们远远看到同伴步履懒散,小口径步枪扛在肩上,枪管上挂着一只雪鸡。还行,没有空手而归,就是眼睛被雪打了。我们几个人接过枪,放下雪鸡,把同伴扶到床上躺下,点上眼药,就开始帮大师傅做饭,美美的吃了一顿雪鸡肉。
下午同伴的眼睛越肿越大,看来眼药不起作用。没有医院、没有医生,坚持下去肯定会有问题。正在焦急无奈之时,大师傅说了一句,奶子可以,用奶子点到眼睛里就好了,而且,最好是人奶。我们马上想到不远处牧民家,有一个正在奶孩子妇女,我们找来向导,给他说了一下情况,没多长时间,他就拿来一小瓶,给同伴滴上后,还真神奇,眼睛晚上就消肿了 。
雪停了以后,老师傅带我上山。我不会打猎,也从没打过猎,更不知雪鸡应该在什么位置。老师傅是个打猎能手,他告诉我雪鸡的习性,大概的位置。我俩早上上山,中午的时候就打了五只。我说再打两只吧,他说可以了,打多了拿不动。我也只好听他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不觉得多重,后来才知老师傅说的一点都不错,越走越重,何况海拔在4500米左右。
就这样,我们在这个地方一待就二十多天,工作之余,钓鱼的钓鱼,打猎的打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乐趣也不断增多。在牧民家订的奶子、酸奶,鱼是天天不断,除非不想吃,想吃的时候总能钓上,隔三差五有雪鸡,虽说新鲜蔬菜吃不上,但生活条件不差,档次不低,而且全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转眼到了六月,高原的黄金季节逐渐来临,天高云淡,山花烂漫,泥土的芬芳,花草的芳香阵阵扑鼻。正像歌中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走进辽阔的大草原,感觉着草原平缓的气息,呼吸着泥土的清纯,满目的绿色扑面而来,我的整个身心也随之融进了这绿色的草原。
登鞍骑马踏歌而行,驰骋在绵延千里的绿茵草地上,让我沉迷,心境空灵。马在奔驰,人在摇晃,猎猎的风声飘荡在耳畔,犹如一台大型的交响音乐会;鸟语花香,天地旋舞,悠闲的白云举手可摘,牛羊悠然,雄鹰盘旋,帐房座座,炊烟袅袅,展现着草原优美、淳朴的风情画卷。
五至六月又是采集冬虫夏草的季节,我们结伴而行,也去采挖虫草,可比起当地牧民那就差远了,有的挖几根,有的十几根,最可笑的是我,一根没挖到。第一次哪见过虫草长得啥样啊,跟着乐呵也挺好。中间休息时,我们席地而坐,老师傅站在我背后,左瞧瞧,右看看,我不知发生什么事,赶忙站起,谁知他一厥头下去,在我坐过的地方挖出一根虫草,然后递给我说,就当今天你采挖到了一根虫草,又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们骑马前行,逐水而居,把工作与悠闲合二为一,放牧青春,放牧高原。六月底,草原上蘑菇露头,采蘑菇的季节到了,大片大片的黄蘑菇,犹如星辰散落,每个人都采很多,蘑菇炖鱼,美味佳肴,吃不完的晾干,真是“只羡鸳鸯不羡仙”,天上人间。
七月,是青藏高原黄金季节,草肥马壮,草原上到处飘起手抓的香气。我们也决定吃顿手抓,买了一只羊,由老师傅宰杀。老师傅手脚很是麻利,收拾的即快又干净,然后开始洗羊肠。羊肠收拾干净后,他在羊的脖子、前腿、后退、里脊各旋下不多的肉,让大师傅剁,剁碎后和羊血、调料搅拌在一起灌进羊肠。煮熟后的血肠美味可口,清香无比,满嘴溢满香气。
吃是吃美了,玩也玩美了,可也经历了艰辛与苦难,烈日和雨露。一路的风雨无阻,日夜兼程,早晨拆帐房,晚上搭帐房,有笑也有哭的时候。一次次的翻山越岭,一次次的骑马过河,游走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迎过朝霞,走过夜幕,得到过阳光的照耀,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有在马背上的逍遥,也有马背上跌落下的苦痛。
美丽而神秘的玉树高原,有着“万山之宗、江河之源”美誉。徜徉在你宽广、博大的胸怀之中,欣赏着你的娇媚与冷艳、俊秀与孤傲,感受着你的苍凉和活力,倾听着你的浪漫与沧桑。那蓝天、白云,那绿草、羊群,那高高耸立的雪山、奔腾不息的江河,让人沉醉,让人着迷。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唱,一路的磨难、一路的笑语,放牧着青春,放牧着高原。虽距今已近三十年,至今仍历历在目,令人留恋,令人难忘。
(作品系西宁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约稿)
那时刚参加工作不久,二十岁刚出头,正是青春溢彩、风华正茂的时代。组织上要求完成一个县的水利区划工作,单位抽调四人,其中有我,加上雇佣的厨师,一行五人。
依据地图我们确定了行程路线,单位的“老解放”把我们送到工作开始的第一站——治多县当江乡乡政府所在地。五月,草原的春意刚刚萌发,草未绿、花未红;五月,蓝天依旧,白云悠悠。就在这个季节也开始了我们的“放牧青春 放牧高原”之旅。
八十年代还是计划经济时代。当天我们拿着介绍信和证明,找到了公社书记,给他说明了我们此行的目的和任务,并请求乡上配合,给我们找向导和翻译,雇牦牛和马匹,书记又安排了当天的伙食和住处。
第二天清晨向导兼翻译牵来了牦牛和马匹,我们开始忙碌起来,把帐篷、炉子、锅灶、粮食、蔬菜、行李捆绑驮在牦牛上,这些是牦牛的任务。我们各自牵着喜欢的马匹,把皮大衣驮在马鞍上,背上枪支(那时候是允许佩带枪支的,小口径步枪)、行军壶,骑着马就出发了。
骑马,那时候只是在电影中见过,非常新鲜和好奇。骑马奔驰在草原上那是多么优雅和潇洒啊,心情也有些激动,涌动着一股自豪和满足感。心情归心情,激动归激动,当骑到马背上的时候,所有的美好想象都消失得无影无踪。骑在马上就像行驶在风浪中的一叶小舟,颠颠簸簸,摇摇晃晃,感觉随时都有掉下马的可能,只能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地往前走。前面的马一跑,我的马也跟着跑,一个不注意就从马背上摔下来,好在马镫踩的不实,下面都是草地,人没有摔坏。骑了整整一个上午,在老师傅的指点下才逐渐适应。
中午,临时搭锅灶做饭不现实,需要从牦牛背上卸下锅碗瓢盆,架炉子,生火,吃过饭还要行军,很是麻烦。在向导的带领下,我们走进一户牧民的帐篷。藏族同胞非常好客,给我们熬奶茶,把青稞炒面及酥油全部拿出来,让我们拌糌粑。拌糌粑看似简单,其实很有技巧,先把酥油放进碗里,然后到奶茶,再加炒面、曲拉,尖尖的一碗。一只手端碗,一只手拌,手灵活,碗旋转,碗在他们手上非常轻巧,不一会糌粑就拌好了。我看着很好奇,也想试试,结果糌粑没拌好,炒面到是撒了一地,惹得大家哈哈大笑,无奈,只好让藏族同胞帮忙,我吃现成的。
吃过饭与藏族同胞告别后继续前行,翻山越岭,涉水过河,一路前行。我的骑马技术也有所见长,一手握缰绳,一手可以挥舞马鞭,也可以放马奔驰,庆幸的是再没有从马背上摔下来,有了一种惬意、潇洒的感觉。绿水青山,辽阔草原,高原美景尽收眼底。向牧羊姑娘招招手,向小伙子点点头,唱上一曲草原牧歌,心情愉悦,把整个身心放飞在了醉人的高原之上。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所有的人开始忙碌起来,卸行李,搭帐篷。帐篷是白色的“三角”帐篷,一个木头椽子横着穿在帐篷上边,一个木头椽子竖着顶在横着的木头椽子上作支撑,帐篷四周用木头橛子固定,一盏茶的功夫,一顶帐篷就搭好了。一般这种小帐篷要用双层,否则,如遇雨天,外面下大雨,里面会下小雨。为了防止雨水流进帐篷,还要在帐篷四周挖一道排水槽。麻烦归麻烦,辛苦归心辛苦,但住着放心。
搭好帐篷,大家开始收拾伙房。那个年代玉树几乎没有新鲜蔬菜,即使有一些也是自己家温室里种的。五月的牛羊还没上膘,肉类食品也吃不到,下乡很艰苦。我们带的大多是可以放长久又不容易坏的食品,如肉食品罐头、葱、蒜苗、蒜、洋芋、粉条等,调料倒是齐全。
几个人忙忙碌碌,架炉子的架炉子,洗菜的洗菜,我则和另外一个同事跑到离我们不远的牧民家里买了两麻袋牛粪,将火点着,开始做饭。牛粪当时是当地的主要燃料,也是非常洁净的燃料,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有什么味道。牛粪容易燃着,但不耐烧,要随时加,一次不能加太多,太多容易把火压灭,少加、勤加,火势才能持续。
骑马和坐车不同,坐车舒适,骑马颠簸的腰酸背痛,而且像我第一次骑马的人更是吃不消,浑身就像散了架。吃过饭,把自己的行军床打开,拿出行李开始整理床铺。所有的行李全部装在一个马褡子里,马褡子看似不大,一个人下乡所有的行李可以全部装进去,搭在马背上,驮起来比较方便,是当时经常下乡的人必备之物,一匹马、一个马褡子就可以行走草原。收拾完床铺,刚躺到床上的我马上又跳了起来,屁股很疼,用手一摸,屁股在骑马的时候被磨烂了,还有血丝,老师傅有经验,连忙拿酒给我擦洗一遍,说明天就好了,就这样趴着睡了一晚上。
晚上到达,有些稀里糊涂,起床后才发现,我们的帐篷扎在了长江上游——通天河和它的一级支流登额曲的汇合处,沿岸的山上有灌木和少量的柏树,风景优美,山势迤逦,有些诗情画意的味道。不远处牧民家里已升起炊烟,牛羊早已放到山上,很是安静,只有流水和山上鸟雀的鸣叫声,有点世外桃源的味道。老师傅说要在这里测流量、量水位,还要观察河流涨势,会住一段时间。虽说有些寂寞,慢慢就习惯了。
工作忙完,老师傅拿出早已买好的鱼钩、鱼线,开始教我绑鱼钩。以前见过钓鱼的,那是有一个鱼竿、鱼线、鱼漂、鱼钩组成,一个人站在岸边手握鱼竿,看着鱼漂,鱼漂下沉就说明有鱼上钩,把鱼线收起,鱼就钓上来了。在这里不一样,河流的比降较大,水流湍急,用钓竿不太现实。把鱼钩绑好后,多余的鱼线绑在鱼线板上,在鱼线的前端绑上一截线绳,在线绳上绑一块重量适宜的石头,找到合适钓鱼的地方,把石头甩出,鱼钩、鱼线跟着落入水中,用手抓住鱼线感觉鱼是否上钩。如果绑在鱼线上的石块被河里石头卡住,使劲拉,最前端的线绳会断,鱼线则安然无恙。
五月的高原,天气还不太热,水还很冷,鱼儿才开始慢慢从下游往上游走,鱼还不多,一个中午才钓了三、四条,而且不太大,算是喝了一顿鱼汤。钓鱼的感觉真的很不错,需要耐心,可以培养人的耐性,当鱼咬钩时给人带来阵阵快感,让人兴奋不已,给野外生活带来乐趣。吃过晚饭,我们又拿上渔具出发,在夜色的映埋下,我们寻找好的地点开始下钩,鱼线摔进去,不一会就感觉鱼在咬钩,大约用了两个小时就钓了将近一水桶(晚上鱼还是比较好钓),第二天美美吃了一顿。从此后,鱼成了我们的主要食品。
高原的天气说变就变,前段时间还在下雨,快五月底时,又下起了雪。下雪天大地一片沉静,水声、风声清晰异常,还时不时可以听到鸟鸣。老师傅却说,那不是鸟鸣,是雪鸡在叫,这座山上有雪鸡。雪鸡,我当时只是听说过,没见过,更别说吃过,只知道营养价值丰富,因为雪鸡的食物大多为中草药,虫草、贝母、知母,熬汤喝更是上好的补品。我说咱们去打吧,老师傅说雪天就别去了,明天天气晴了再去,我没多坚持。
第二天天气并没放晴,我只有耐着性子等待。下雪天出不去只能以打扑克消遣时光,找人时我们发现少了一位同伴,再仔细查看,小口径步枪也不见了,经过分析,那位同伴肯定是上山打雪鸡去了,又不好判断他的具体位置,无法寻找。考虑带着枪,也不用有太大的担心。
中午时分,我们远远看到同伴步履懒散,小口径步枪扛在肩上,枪管上挂着一只雪鸡。还行,没有空手而归,就是眼睛被雪打了。我们几个人接过枪,放下雪鸡,把同伴扶到床上躺下,点上眼药,就开始帮大师傅做饭,美美的吃了一顿雪鸡肉。
下午同伴的眼睛越肿越大,看来眼药不起作用。没有医院、没有医生,坚持下去肯定会有问题。正在焦急无奈之时,大师傅说了一句,奶子可以,用奶子点到眼睛里就好了,而且,最好是人奶。我们马上想到不远处牧民家,有一个正在奶孩子妇女,我们找来向导,给他说了一下情况,没多长时间,他就拿来一小瓶,给同伴滴上后,还真神奇,眼睛晚上就消肿了 。
雪停了以后,老师傅带我上山。我不会打猎,也从没打过猎,更不知雪鸡应该在什么位置。老师傅是个打猎能手,他告诉我雪鸡的习性,大概的位置。我俩早上上山,中午的时候就打了五只。我说再打两只吧,他说可以了,打多了拿不动。我也只好听他的,刚开始的时候我不觉得多重,后来才知老师傅说的一点都不错,越走越重,何况海拔在4500米左右。
就这样,我们在这个地方一待就二十多天,工作之余,钓鱼的钓鱼,打猎的打猎,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乐趣也不断增多。在牧民家订的奶子、酸奶,鱼是天天不断,除非不想吃,想吃的时候总能钓上,隔三差五有雪鸡,虽说新鲜蔬菜吃不上,但生活条件不差,档次不低,而且全是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转眼到了六月,高原的黄金季节逐渐来临,天高云淡,山花烂漫,泥土的芬芳,花草的芳香阵阵扑鼻。正像歌中唱的“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走进辽阔的大草原,感觉着草原平缓的气息,呼吸着泥土的清纯,满目的绿色扑面而来,我的整个身心也随之融进了这绿色的草原。
登鞍骑马踏歌而行,驰骋在绵延千里的绿茵草地上,让我沉迷,心境空灵。马在奔驰,人在摇晃,猎猎的风声飘荡在耳畔,犹如一台大型的交响音乐会;鸟语花香,天地旋舞,悠闲的白云举手可摘,牛羊悠然,雄鹰盘旋,帐房座座,炊烟袅袅,展现着草原优美、淳朴的风情画卷。
五至六月又是采集冬虫夏草的季节,我们结伴而行,也去采挖虫草,可比起当地牧民那就差远了,有的挖几根,有的十几根,最可笑的是我,一根没挖到。第一次哪见过虫草长得啥样啊,跟着乐呵也挺好。中间休息时,我们席地而坐,老师傅站在我背后,左瞧瞧,右看看,我不知发生什么事,赶忙站起,谁知他一厥头下去,在我坐过的地方挖出一根虫草,然后递给我说,就当今天你采挖到了一根虫草,又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我们骑马前行,逐水而居,把工作与悠闲合二为一,放牧青春,放牧高原。六月底,草原上蘑菇露头,采蘑菇的季节到了,大片大片的黄蘑菇,犹如星辰散落,每个人都采很多,蘑菇炖鱼,美味佳肴,吃不完的晾干,真是“只羡鸳鸯不羡仙”,天上人间。
七月,是青藏高原黄金季节,草肥马壮,草原上到处飘起手抓的香气。我们也决定吃顿手抓,买了一只羊,由老师傅宰杀。老师傅手脚很是麻利,收拾的即快又干净,然后开始洗羊肠。羊肠收拾干净后,他在羊的脖子、前腿、后退、里脊各旋下不多的肉,让大师傅剁,剁碎后和羊血、调料搅拌在一起灌进羊肠。煮熟后的血肠美味可口,清香无比,满嘴溢满香气。
吃是吃美了,玩也玩美了,可也经历了艰辛与苦难,烈日和雨露。一路的风雨无阻,日夜兼程,早晨拆帐房,晚上搭帐房,有笑也有哭的时候。一次次的翻山越岭,一次次的骑马过河,游走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上。迎过朝霞,走过夜幕,得到过阳光的照耀,经历过风雨的洗礼,有在马背上的逍遥,也有马背上跌落下的苦痛。
美丽而神秘的玉树高原,有着“万山之宗、江河之源”美誉。徜徉在你宽广、博大的胸怀之中,欣赏着你的娇媚与冷艳、俊秀与孤傲,感受着你的苍凉和活力,倾听着你的浪漫与沧桑。那蓝天、白云,那绿草、羊群,那高高耸立的雪山、奔腾不息的江河,让人沉醉,让人着迷。就这样一路走、一路唱,一路的磨难、一路的笑语,放牧着青春,放牧着高原。虽距今已近三十年,至今仍历历在目,令人留恋,令人难忘。
(作品系西宁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约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