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任务多,担子重,要有效地抓教学,抓班级管理,抓习惯养成等方面的工作就要制定完备的计划:从建立良好秩序开始,用制度规范学生行为,并且要适时奖励和惩罚,同时要提高家庭的教育学素养,普及安全知识,关爱留守儿童,做好方方面面的工作以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静 、规范 奖惩 留守儿童 教育学素养
所有同行都知道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是负担最重,琐事杂事最多,心血消耗最大的。所幸这是我第二次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能够针对一些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广泛博览教育学书籍汲取营养,并在开学初我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使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秩序,以静传静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建立良好的秩序,是学习和生活的有力保障。班级里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通病”是往往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弱,课堂纪律松散。我建立秩序的做法是仿效名师薛瑞萍的做法:进入教室前先在门口观察一会儿,记住几个吵闹的厉害的学生,走进班级表扬相对安静的小组,就这样一组一组表扬下来,到第三组果然全班就会安静下来。在讲课过程中如果有说话,玩闹的同学不必大声呵斥,轻声点名即可,大声呵斥,一是会败坏教师讲课情绪,二是呵斥多了就无用了。课下找那几名遭到批评的同学带到办公室训话。另外,我平时经常和各科任老师沟通,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及时找相关同学谈话,不让问题延续和扩大,不让任何一名同学掉队。
二、践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一年级小学生天性喜爱模仿他人行为,有的学生不辨好坏地一概模仿,扰乱班级秩序,危及他人安全,于是我利用晨会及班会课带领学生熟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对的。规范条目很多,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记住,我的做法是一节班会课记3条,用一周时间强化这3条,使其深入人心。实践证明这样的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很有成效。针对个别屡改屡犯的同学我就跟家长沟通,把孩子在校情况向家长说明,委婉向家长讲家教方法,跟家长同心协力管教好孩子。
三、适时奖励和惩罚
多数老师喜欢搞小红花、智慧星之类的评比,老师的动机是好的,我以前也曾这样做,后来却发现弊端严重,得到小红花的优秀同学依然优秀,没得到的依然如故甚至会产生不屑或自卑心理,影响这部分同学的身心发展。于是改变方法,对于“弱势”学生只要他努力了、认真了、进步了我就表扬,这样反而更能增进他们想学好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窦桂梅所言:“孩子的心是透明而脆弱的,‘小心轻放’孩子的心——这是为人师的底线。”
薛瑞萍说:“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但一定让孩子知道,一定要孩子确信,你的处罚是必需和善良的,一定要确保受罚者心服口服。”我通常不会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大声训斥犯错的学生,如果被我当面“捉到”就点名一次以示警告,如再犯错被点名下课后就带到办公室训话。
四、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安全素养
一年级的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弱,因为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而引发的伤害事故所占比例最大,因此,我在安全课和班会课上给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如食物中毒及处理方法,防火,防盗,防溺水,防雷击。上放学的交通安全知识,防拐防骗知识等。通过学习,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人身安全。本学期无一人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五、筑起留守儿童成长的阶梯
乡镇中心校的学生特点的住宿生多,留守儿童多,这些很少与父母见面,缺乏父母管教的同学在成绩上表现为中等或中下等,在品行上也存在撒谎、打架等不良行为,而且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大都心理寂寞,孤独无依。作为班主任的我时常和他们谈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同时与宿舍老师沟通,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遇到问题及时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的缺失。
六、提升家长的教育学素养
现今许多家长仍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认为万事大吉了。其实甩手型父母已经落后于现今社会的教育理念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家长和学校要联起手来,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无论从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在家长会上我对所有家长语重心长地道来:面对53人的大班,完全依靠我班主任的个人力量是微小的,有限的,希望家长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确保孩子成为品行好且能力强的人。我经常利用校讯通给家长发一些建议,如:良好的作息制度是身体健康的保障;爱读书的父母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一言堂”的小堂主;怎么克服孩子任性的毛病;让孩子爱上至少一样体育运动;劳动的价值等,从孩子身上的变化来看,很多家长都紧跟老师的步伐塑造孩子,事实证明这样的孩子正变得越来越优秀。
回首这一年的班主任经历,苦累是有,但更多的是喜悦,伴着53个孩子共同成长,看到他们不仅长高了,在品行和个人能力上都进步了,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同时我自己也在磨砺中提升了管理班级和教育学生的能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使自身的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1,90,397.
[2]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M].长春出版社,2009:9.
[3]窦桂梅.玫瑰与教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关键词】静 、规范 奖惩 留守儿童 教育学素养
所有同行都知道一年级的班主任工作是负担最重,琐事杂事最多,心血消耗最大的。所幸这是我第二次担任一年级的班主任,积累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能够针对一些问题做到防患于未然,同时广泛博览教育学书籍汲取营养,并在开学初我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使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地顺利开展,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秩序,以静传静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建立良好的秩序,是学习和生活的有力保障。班级里绝大多数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的“通病”是往往自我为中心,自控能力弱,课堂纪律松散。我建立秩序的做法是仿效名师薛瑞萍的做法:进入教室前先在门口观察一会儿,记住几个吵闹的厉害的学生,走进班级表扬相对安静的小组,就这样一组一组表扬下来,到第三组果然全班就会安静下来。在讲课过程中如果有说话,玩闹的同学不必大声呵斥,轻声点名即可,大声呵斥,一是会败坏教师讲课情绪,二是呵斥多了就无用了。课下找那几名遭到批评的同学带到办公室训话。另外,我平时经常和各科任老师沟通,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其他科目的学习情况,针对问题及时找相关同学谈话,不让问题延续和扩大,不让任何一名同学掉队。
二、践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一年级小学生天性喜爱模仿他人行为,有的学生不辨好坏地一概模仿,扰乱班级秩序,危及他人安全,于是我利用晨会及班会课带领学生熟读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对的。规范条目很多,学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记住,我的做法是一节班会课记3条,用一周时间强化这3条,使其深入人心。实践证明这样的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很有成效。针对个别屡改屡犯的同学我就跟家长沟通,把孩子在校情况向家长说明,委婉向家长讲家教方法,跟家长同心协力管教好孩子。
三、适时奖励和惩罚
多数老师喜欢搞小红花、智慧星之类的评比,老师的动机是好的,我以前也曾这样做,后来却发现弊端严重,得到小红花的优秀同学依然优秀,没得到的依然如故甚至会产生不屑或自卑心理,影响这部分同学的身心发展。于是改变方法,对于“弱势”学生只要他努力了、认真了、进步了我就表扬,这样反而更能增进他们想学好的动力。正如教育家窦桂梅所言:“孩子的心是透明而脆弱的,‘小心轻放’孩子的心——这是为人师的底线。”
薛瑞萍说:“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可想象的,但一定让孩子知道,一定要孩子确信,你的处罚是必需和善良的,一定要确保受罚者心服口服。”我通常不会当着全体同学的面大声训斥犯错的学生,如果被我当面“捉到”就点名一次以示警告,如再犯错被点名下课后就带到办公室训话。
四、普及安全知识,提升安全素养
一年级的小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弱,因为缺乏这方面的意识而引发的伤害事故所占比例最大,因此,我在安全课和班会课上给学生普及安全知识,如食物中毒及处理方法,防火,防盗,防溺水,防雷击。上放学的交通安全知识,防拐防骗知识等。通过学习,有效地保障了学生的人身安全。本学期无一人发生意外伤害事故。
五、筑起留守儿童成长的阶梯
乡镇中心校的学生特点的住宿生多,留守儿童多,这些很少与父母见面,缺乏父母管教的同学在成绩上表现为中等或中下等,在品行上也存在撒谎、打架等不良行为,而且由于长时间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大都心理寂寞,孤独无依。作为班主任的我时常和他们谈天,了解他们的想法,同时与宿舍老师沟通,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遇到问题及时疏通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弥补家庭亲情的缺失。
六、提升家长的教育学素养
现今许多家长仍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认为万事大吉了。其实甩手型父母已经落后于现今社会的教育理念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家庭要有高度的教育学素养”,“家长和学校要联起手来,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无论从教育目的上、过程上、还是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在家长会上我对所有家长语重心长地道来:面对53人的大班,完全依靠我班主任的个人力量是微小的,有限的,希望家长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孩子,确保孩子成为品行好且能力强的人。我经常利用校讯通给家长发一些建议,如:良好的作息制度是身体健康的保障;爱读书的父母容易带出爱读书的孩子;不要让孩子成为“一言堂”的小堂主;怎么克服孩子任性的毛病;让孩子爱上至少一样体育运动;劳动的价值等,从孩子身上的变化来看,很多家长都紧跟老师的步伐塑造孩子,事实证明这样的孩子正变得越来越优秀。
回首这一年的班主任经历,苦累是有,但更多的是喜悦,伴着53个孩子共同成长,看到他们不仅长高了,在品行和个人能力上都进步了,我由衷地感到欣慰。同时我自己也在磨砺中提升了管理班级和教育学生的能力。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使自身的水平不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21,90,397.
[2]薛瑞萍.教育教学问答[M].长春出版社,2009:9.
[3]窦桂梅.玫瑰与教育[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