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研究组则采用心理护理干预,并对两组的护理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理后,研究组焦虑和抑郁改善程度以及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为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结论:心理护理干预模式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 冠心病患者 负性情绪 影响
目前,冠心病由于其高病死率容易为患者带来负性情绪的影响。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很多冠心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和恐惧等负性情绪,不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1]。当前,在临床上通常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本文主要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并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7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从55到78岁不等,平均年齡为(65.34±5.62)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28±1.44)年;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从54到7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6.83±5.74)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为(6.41±1.39)年;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一定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患者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受教育水平不同,不同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对沟通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为其树立正常观念,并促进患者家属配合治疗,采用关怀和鼓励等方式,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2)冠心病的病情较为复杂、反复性较强,造成其治疗周期长,容易使患者产生不良的情绪,如悲观、绝望等负性心理,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又使患者康复得速度减慢。基于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疏导,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如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尽量,满足对患者的需求、帮助患者放松和建立信心等,并鼓励患者与其他患者进行交流,有利于不良情绪的释放。(3)医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要注意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冠心病的知识以及在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并让患者家属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精神上的鼓励,特别是患者感受要做到认真倾听,以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4)医护人员要注意让患者保证睡眠质量,针对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医护人员要加强其在睡眠方式上的引导,如采用舒适体位进行睡眠、听音乐等,如有必要还可以让患者根据情况服用一定安眠药,以帮助其入眠。
1.3 评定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进行评分。同时,采用HAMD量表判定患者疗效,其中,痊愈:HAMD积分<7分,不良情绪消失;显效:与治疗前相比,HAMD积分减少在50%以上,不良情绪明显减轻;有效:与治疗前相比,HAMD积分减少至25%,不良情绪减轻;无效:没有达到上述任何指标。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x±s),计数资料的检验用χ2,P<0.05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程度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焦虑和抑郁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程度比较(x±s,分)
2.2 两组护理效果情况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3.7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效果情况比较
3 讨论
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改变,以及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的提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临床上,冠心病的病程较为漫长,容易使患者出现如悲观绝望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时,不但要进行常规护理,还要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2]。
在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时,要注意提高医护人员本身的素质,要求医护人员能够采用心理讲座等调节患者心理,而医护人员素质的提高也减少了其与患者的冲突,降低了患者出现心理伤害的可能。心理护理干预模式中,对患者情况的评估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患者,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健康教育,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心理护理干预加强了医护人员和患者间的沟通,既能够帮助患者了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也有利于医护人员掌握患者以往的康复心理,便于医护人员更有效地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3]。
本次研究中,护理后,研究组焦虑和抑郁改善程度以及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为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由此可见,心理护理干预模式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彩琼.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0):125.
[2]王倩.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评估[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8):194.
[3]程霞.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0):168.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 冠心病患者 负性情绪 影响
目前,冠心病由于其高病死率容易为患者带来负性情绪的影响。根据相关的临床研究,很多冠心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和恐惧等负性情绪,不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也不利于患者病情的康复[1]。当前,在临床上通常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本文主要观察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并做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7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7例。其中,对照组男性19例,女性18例,年龄从55到78岁不等,平均年齡为(65.34±5.62)岁;病程2~11年,平均病程(6.28±1.44)年;给予常规护理。研究组男性21例,女性16例,年龄从54到79岁不等,平均年龄为(66.83±5.74)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为(6.41±1.39)年;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一定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护理干预模式,具体内容包括:(1)患者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受教育水平不同,不同的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医护人员的知识水平对沟通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医护人员应帮助患者提高对疾病的认识,为其树立正常观念,并促进患者家属配合治疗,采用关怀和鼓励等方式,纠正患者对疾病的错误认识。(2)冠心病的病情较为复杂、反复性较强,造成其治疗周期长,容易使患者产生不良的情绪,如悲观、绝望等负性心理,既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又使患者康复得速度减慢。基于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实际的心理状态,采取针对性的疏导,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心态。如转移患者的注意力、尽量,满足对患者的需求、帮助患者放松和建立信心等,并鼓励患者与其他患者进行交流,有利于不良情绪的释放。(3)医护护理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护理的时候,要注意为患者及其家属讲解冠心病的知识以及在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并让患者家属对患者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精神上的鼓励,特别是患者感受要做到认真倾听,以树立患者的治疗信心。(4)医护人员要注意让患者保证睡眠质量,针对有睡眠障碍的患者,医护人员要加强其在睡眠方式上的引导,如采用舒适体位进行睡眠、听音乐等,如有必要还可以让患者根据情况服用一定安眠药,以帮助其入眠。
1.3 评定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程度和抑郁程度进行评分。同时,采用HAMD量表判定患者疗效,其中,痊愈:HAMD积分<7分,不良情绪消失;显效:与治疗前相比,HAMD积分减少在50%以上,不良情绪明显减轻;有效:与治疗前相比,HAMD积分减少至25%,不良情绪减轻;无效:没有达到上述任何指标。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的表示方式为(x±s),计数资料的检验用χ2,P<0.05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程度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焦虑和抑郁改善程度,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焦虑和抑郁程度比较(x±s,分)
2.2 两组护理效果情况比较
护理后,研究组治疗有效率为97.3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3.78%,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效果情况比较
3 讨论
随着医疗模式的不断改变,以及人们对护理质量要求的提高,护理模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在临床上,冠心病的病程较为漫长,容易使患者出现如悲观绝望等负性情绪,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甚至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因此,医护人员在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护理时,不但要进行常规护理,还要进行适当的心理护理干预,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2]。
在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时,要注意提高医护人员本身的素质,要求医护人员能够采用心理讲座等调节患者心理,而医护人员素质的提高也减少了其与患者的冲突,降低了患者出现心理伤害的可能。心理护理干预模式中,对患者情况的评估能够帮助医护人员全面了解患者,并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健康教育,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不良情绪。同时,心理护理干预加强了医护人员和患者间的沟通,既能够帮助患者了解冠心病的相关知识,也有利于医护人员掌握患者以往的康复心理,便于医护人员更有效地帮助患者树立治疗信心[3]。
本次研究中,护理后,研究组焦虑和抑郁改善程度以及治疗有效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较为显著,存在统计学方面的意义(P<0.05)。由此可见,心理护理干预模式的效果较好,能够有效缓解冠心病患者的负性情绪,提高其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梁彩琼.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研究[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6(10):125.
[2]王倩.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评估[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8):194.
[3]程霞.心理护理干预对冠心病患者负性情绪的影响[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