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音乐院校学生“重艺轻文”倾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化学习无用”论、功利性的就业需要、扩招导致的学生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以及诸多陈旧的教学环节与学生实际状况的相悖等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因而以学生为中心的全方位文化课教学整改势在必行。
关键词:音乐学生;重艺轻文;思考;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245-02
一、音乐学生“重艺轻文”的原因透析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头戏,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价值、人文感悟与“完人”塑造意义早已为有识之士共识。然而在音乐院校,学生“重艺轻文”却是一个令人堪忧、悬而未决的不争事实,并且有愈演愈烈的倾向。而其主要原因在于职业传承的历史积淀、教育者的功利导向、以及学习者的思想认识歧义三方面。
从职业传承的历史积淀而言,音乐专业小课(声乐、钢琴课)老师与学生基本上保存着传统的师徒关系,文化学习的主动意识与价值天平无可奈何地贴近“逆淘汰”(弱视甚至放弃艺术的本源与土壤——大文化情景与大艺术语境而一味陶醉于狭隘艺术的外视野之中)边缘,于是音乐教育过分偏向以专业技能技巧训练为主。
从教育者的功利导向上说,评价办学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就是看音乐教育产品(毕业生)社会需求的多寡,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优劣的核心评价指标就是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换句话说,专业技能水平高就意味着社会需求多,社会需求多就折射出办学质量好、就有源源不断的良好生源,这与学生的文化素养似乎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所以,对文化课学习有意无意的主观疏忽与客观放任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潜规则。面对学生淡薄无视文化学习,教育者好像就只剩下无奈的纪律惩戒了,但又不一定落到实处,而于学生思想觉悟又无补,有些“黔驴技穷”。
从学习者的思想认识歧义来讲,不少音乐专业的学生已经滋生了对文化课学习世俗化与功利性的潜在心理“对峙”!原因如下:其一,大量扩招带来的直接“恶果”是,学生的文化根基普遍不够扎实因而对文化课学习自信心不足;其二,对文化课学习意义普遍缺乏足够的“完人”教育认识;其三,专业小课教师师傅带徒弟的意识过分强化,从而相对淡化了文化学习;其四,教育的终极性目的与学习的功用性目的在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严重错位;其五,专业小课教师对文化课的主观无意识与文化课老师对文化课教学无奈的放任,其六,对文化课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有一定程度的不认同。
二、整改措施
基于以上“重艺轻文”的严峻现实,笔者认为,音乐院校文化课整改已迫在眉睫,但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具体做法如下: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重在强调“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成为一个专家,因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1]。在2010年7月13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前教育部长周济也反复重申: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可见教育的目的是以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其根本。为此,学院应要求教师向学生反复重点阐明文化课与专业课是广博海洋型文化与精深深井型文化之间的帮衬、烘托、深化、艺术价值与文化根基的顺向呈现关系,培养学生要做艺术人先做文化人的高格理念,摒弃世俗化与功利化的学习目的,从而使学生在民族的大文化情景、在时代的大艺术语境中成长为全面和谐发展的文化艺术人才,避免因一味追求就业的功用目的而过分强化专业意识、忽视文化涵养导致学生成为文化上“缺胳膊短腿”的“智障儿”。
(二)倡导淡化功利、享受学习文化的学风
有人曾在微博上倡议让孩子“一定要多学些没用的事”。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的态度则更为肯定且激进:一个在教育上过分讲究“实用”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2]。这“多学的没用的事”那倒未必真的没用,古人所谓琴棋书画的内气与游历名山大川、广交天下豪杰的外气并养并重,正涵盖着“无用里积淀有用”的思辩哲理。因为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学习要有远见卓识、不可急功近利;因为厚积薄发,所以能够绽放出创造的火花与生命的激情;因为见多识广、包孕万物于胸中,所以能够沉稳淡定地直面人生;因为学习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所以要学会享受学习,在学习中调养性情、得到乐趣。所谓“多学些没用的事”,实际上是对目前教育大环境过分强调学习的功利性、“实用性”从而压抑埋没人性的讽刺与针砭。
(三)教学改革的多元化措施
1.教材改革必须立足于音乐院校学生实际
现行音乐院校的文化课教材简而言之基本上就是各个普通院校的通用教材,并非针对音乐院校特点而编撰,这直接导致在教学形式、内容、深度与模式上与音乐院校的实际情况有诸多的不相符。笔者以为,音乐院校文化课教材改革的重心应放在提高音乐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与“完人”的塑造上,而不必过多地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因而文化教材内容在不违背课程规律并适度考虑音乐学生实际文化水平的前提下尽量与各种艺术贴近,拉近音乐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时空距离,缩短学生与教师的兴趣爱好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因材施教”教育手段之原则。比如《大学语文》教材,就应该在强化人文性、审美性的同时兼顾文学体系性与工具性,尽量选择与艺术特别是与音乐有关的优秀文学作品,选择在人格塑造、情感体验与灵魂升华上具有普遍意义的优秀文学作品,同时编撰按照文史发展线索的经典作品条目与内容提要,增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专题鉴赏知识,为学生拓展学习提供较为广阔的多元空间。
2.教学手段改革应多视角、全方位调动多种手段
音乐学生兴趣的激发与注意力的保持往往需要多重感觉器官的调动而得以实现,因而文化课教师应充分依托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声像与图文并茂的特点,尽可能调动语言、音响、画面等多种艺术手段进行教学,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段相结合,与现实社会比照关联,尽可能将理论阐述与实践应用、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多提问或走上讲台对局部教学内容进行“我见”之述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性与“成就感”。 3.教学班形式改革应实行便于教学、管理的小班制原则
不管是出于节约教育成本的需要、还是出于压缩课时的无奈,基于音乐学生思维活跃、文化基础差、上文化课注意力不太集中、有意无意“逃避”文化学习的现状,按多个行政班编制教学班(一个班少则八九十人,多则一两百人)的现行文化课班级编制已严重影响了音乐院校文化课教学的教学质量与监管效力。建议每个教学班的人数不得超过六十人。如此而来,师生教与学阵营的“对峙”反差合理,既便于教师课堂教学、监控,也便于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这对于扭转音乐院校“重艺轻文”倾向、提升文化课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4.考核形式改革必须加大学习过程的计分比重
文化课考核应该既重结果又重过程,这是素质教育的价值目的与和谐“完人”塑造目的所决定的,因而文化学习考核应该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并给予具体量化。具体办法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的各量化指标分别为——考勤十分,课堂参与十分,课外阅读并提供书面感想材料15分,文化课学习与专业相互融合并写出有一定价值的相关文章15分,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与文化课相关论文可在考试总评成绩之外加五分。这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积极性、学习荣誉感都将十分有益。
(四)大力宣传历史文化名人、突出其文化底蕴而铸就的广泛成就
温家宝总理说:“杰出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站在巨人肩上的人……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人才。尽管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身,表现出全面的良好素质。究其原因,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的结合使他们想象力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因而获得广泛的成就”(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因而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历史文化名人的综合文化成就以起到表率楷模作用就极具前瞻性与启迪性。比如向学生介绍词人苏轼,就要着重突出其全能文艺大师的综合文化素养,于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文艺理论等方面皆有杰出成就,心领神会“功夫在诗外”的艺术真谛,必须要让学生明晰,自然科学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融通不仅成就了音乐世界的革命性辉煌而且印证了“美可以数取”的至理名言。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读史”中明鉴、模仿里感悟、敬仰时励志、磨砺间创新,自觉朝着既张扬专业、更强调和谐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
(五)纪律约束必须落到实处
纪律约束一定要贯彻常规监控管理、立体督导检查、多渠道信息反馈的原则,才能够保证与强化文化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文化课教师上课对学生点名要形成硬性规章制度,专业小课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上文化课的时间内不得上专业小课,琴房管理处对领取琴房钥匙学生的系别、年级以及其文化课上课时间要有明确的档案管理,凡是在上文化课时间来领取钥匙的一律不予发放,并告知院系相关管理部门,这些都要有相应的奖惩机制。学院应制度化地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进行检查,一经查实无故旷课,该批评的批评、该处分的处分、该开除的开除,坚决处理绝不手软。
参考文献:
[1]王晗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艺术院校文化教学[J].文史博览,2007,(10):31.
[2]枝枝.一定要多学些没用的事[N].文摘周报,2011-04-08.
关键词:音乐学生;重艺轻文;思考;原因分析;整改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4-0245-02
一、音乐学生“重艺轻文”的原因透析
作为素质教育的重头戏,文化课学习的基础价值、人文感悟与“完人”塑造意义早已为有识之士共识。然而在音乐院校,学生“重艺轻文”却是一个令人堪忧、悬而未决的不争事实,并且有愈演愈烈的倾向。而其主要原因在于职业传承的历史积淀、教育者的功利导向、以及学习者的思想认识歧义三方面。
从职业传承的历史积淀而言,音乐专业小课(声乐、钢琴课)老师与学生基本上保存着传统的师徒关系,文化学习的主动意识与价值天平无可奈何地贴近“逆淘汰”(弱视甚至放弃艺术的本源与土壤——大文化情景与大艺术语境而一味陶醉于狭隘艺术的外视野之中)边缘,于是音乐教育过分偏向以专业技能技巧训练为主。
从教育者的功利导向上说,评价办学优劣的主要指标之一就是看音乐教育产品(毕业生)社会需求的多寡,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优劣的核心评价指标就是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换句话说,专业技能水平高就意味着社会需求多,社会需求多就折射出办学质量好、就有源源不断的良好生源,这与学生的文化素养似乎没有太多的直接联系。所以,对文化课学习有意无意的主观疏忽与客观放任就成了约定俗成的潜规则。面对学生淡薄无视文化学习,教育者好像就只剩下无奈的纪律惩戒了,但又不一定落到实处,而于学生思想觉悟又无补,有些“黔驴技穷”。
从学习者的思想认识歧义来讲,不少音乐专业的学生已经滋生了对文化课学习世俗化与功利性的潜在心理“对峙”!原因如下:其一,大量扩招带来的直接“恶果”是,学生的文化根基普遍不够扎实因而对文化课学习自信心不足;其二,对文化课学习意义普遍缺乏足够的“完人”教育认识;其三,专业小课教师师傅带徒弟的意识过分强化,从而相对淡化了文化学习;其四,教育的终极性目的与学习的功用性目的在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严重错位;其五,专业小课教师对文化课的主观无意识与文化课老师对文化课教学无奈的放任,其六,对文化课课堂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有一定程度的不认同。
二、整改措施
基于以上“重艺轻文”的严峻现实,笔者认为,音乐院校文化课整改已迫在眉睫,但始终要以学生为中心。具体做法如下:
(一)对学生进行思想疏导重在强调“一专多能、全面发展”
爱因斯坦认为:学校的教育目标是使学生成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成为一个专家,因为“只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和谐发展的人”[1]。在2010年7月13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前教育部长周济也反复重申: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使受教育者成为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可见教育的目的是以教育对象的全面和谐发展为其根本。为此,学院应要求教师向学生反复重点阐明文化课与专业课是广博海洋型文化与精深深井型文化之间的帮衬、烘托、深化、艺术价值与文化根基的顺向呈现关系,培养学生要做艺术人先做文化人的高格理念,摒弃世俗化与功利化的学习目的,从而使学生在民族的大文化情景、在时代的大艺术语境中成长为全面和谐发展的文化艺术人才,避免因一味追求就业的功用目的而过分强化专业意识、忽视文化涵养导致学生成为文化上“缺胳膊短腿”的“智障儿”。
(二)倡导淡化功利、享受学习文化的学风
有人曾在微博上倡议让孩子“一定要多学些没用的事”。新东方创始人之一徐小平的态度则更为肯定且激进:一个在教育上过分讲究“实用”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2]。这“多学的没用的事”那倒未必真的没用,古人所谓琴棋书画的内气与游历名山大川、广交天下豪杰的外气并养并重,正涵盖着“无用里积淀有用”的思辩哲理。因为学到用时方恨少,所以学习要有远见卓识、不可急功近利;因为厚积薄发,所以能够绽放出创造的火花与生命的激情;因为见多识广、包孕万物于胸中,所以能够沉稳淡定地直面人生;因为学习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所以要学会享受学习,在学习中调养性情、得到乐趣。所谓“多学些没用的事”,实际上是对目前教育大环境过分强调学习的功利性、“实用性”从而压抑埋没人性的讽刺与针砭。
(三)教学改革的多元化措施
1.教材改革必须立足于音乐院校学生实际
现行音乐院校的文化课教材简而言之基本上就是各个普通院校的通用教材,并非针对音乐院校特点而编撰,这直接导致在教学形式、内容、深度与模式上与音乐院校的实际情况有诸多的不相符。笔者以为,音乐院校文化课教材改革的重心应放在提高音乐学生的综合认知能力与“完人”的塑造上,而不必过多地追求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因而文化教材内容在不违背课程规律并适度考虑音乐学生实际文化水平的前提下尽量与各种艺术贴近,拉近音乐学生与教学内容的时空距离,缩短学生与教师的兴趣爱好差距,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优化“因材施教”教育手段之原则。比如《大学语文》教材,就应该在强化人文性、审美性的同时兼顾文学体系性与工具性,尽量选择与艺术特别是与音乐有关的优秀文学作品,选择在人格塑造、情感体验与灵魂升华上具有普遍意义的优秀文学作品,同时编撰按照文史发展线索的经典作品条目与内容提要,增添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的专题鉴赏知识,为学生拓展学习提供较为广阔的多元空间。
2.教学手段改革应多视角、全方位调动多种手段
音乐学生兴趣的激发与注意力的保持往往需要多重感觉器官的调动而得以实现,因而文化课教师应充分依托多媒体教学形象、生动、声像与图文并茂的特点,尽可能调动语言、音响、画面等多种艺术手段进行教学,尽可能将教学内容与艺术表现手段相结合,与现实社会比照关联,尽可能将理论阐述与实践应用、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鼓励学生多提问或走上讲台对局部教学内容进行“我见”之述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兴趣性与“成就感”。 3.教学班形式改革应实行便于教学、管理的小班制原则
不管是出于节约教育成本的需要、还是出于压缩课时的无奈,基于音乐学生思维活跃、文化基础差、上文化课注意力不太集中、有意无意“逃避”文化学习的现状,按多个行政班编制教学班(一个班少则八九十人,多则一两百人)的现行文化课班级编制已严重影响了音乐院校文化课教学的教学质量与监管效力。建议每个教学班的人数不得超过六十人。如此而来,师生教与学阵营的“对峙”反差合理,既便于教师课堂教学、监控,也便于学生专注于课堂学习;这对于扭转音乐院校“重艺轻文”倾向、提升文化课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4.考核形式改革必须加大学习过程的计分比重
文化课考核应该既重结果又重过程,这是素质教育的价值目的与和谐“完人”塑造目的所决定的,因而文化学习考核应该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并给予具体量化。具体办法是:期末考试与平时成绩各占50%,平时成绩的各量化指标分别为——考勤十分,课堂参与十分,课外阅读并提供书面感想材料15分,文化课学习与专业相互融合并写出有一定价值的相关文章15分,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一篇与文化课相关论文可在考试总评成绩之外加五分。这对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学习积极性、学习荣誉感都将十分有益。
(四)大力宣传历史文化名人、突出其文化底蕴而铸就的广泛成就
温家宝总理说:“杰出人才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站在巨人肩上的人……中外历史上许多杰出人才。尽管从事的职业不同,但他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集科学、文学、艺术、哲学于一身,表现出全面的良好素质。究其原因,科学、文学、艺术、哲学的结合使他们想象力更丰富,视野更开阔,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因而获得广泛的成就”(2010年7月13日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因而在学生中大力宣传历史文化名人的综合文化成就以起到表率楷模作用就极具前瞻性与启迪性。比如向学生介绍词人苏轼,就要着重突出其全能文艺大师的综合文化素养,于散文、诗、词、书法、绘画、文艺理论等方面皆有杰出成就,心领神会“功夫在诗外”的艺术真谛,必须要让学生明晰,自然科学与音乐艺术的交叉融通不仅成就了音乐世界的革命性辉煌而且印证了“美可以数取”的至理名言。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在“读史”中明鉴、模仿里感悟、敬仰时励志、磨砺间创新,自觉朝着既张扬专业、更强调和谐全面发展的方向努力。
(五)纪律约束必须落到实处
纪律约束一定要贯彻常规监控管理、立体督导检查、多渠道信息反馈的原则,才能够保证与强化文化课教学的顺利进行。文化课教师上课对学生点名要形成硬性规章制度,专业小课老师要严格要求学生在上文化课的时间内不得上专业小课,琴房管理处对领取琴房钥匙学生的系别、年级以及其文化课上课时间要有明确的档案管理,凡是在上文化课时间来领取钥匙的一律不予发放,并告知院系相关管理部门,这些都要有相应的奖惩机制。学院应制度化地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进行检查,一经查实无故旷课,该批评的批评、该处分的处分、该开除的开除,坚决处理绝不手软。
参考文献:
[1]王晗光.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艺术院校文化教学[J].文史博览,2007,(10):31.
[2]枝枝.一定要多学些没用的事[N].文摘周报,2011-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