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通过学习认数、计算、测量、统计等具体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建立起来的相应的思想、方法,以及利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反映了教育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基本要求,同时,数学核心素养具有综合性、整体性和持久性,其对学生将来的学习、生活与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故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对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展开了分析与讨论,以供广大读者交流参考。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093-01
《课标》提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即发展学生的數学素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直接相关,它基于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又高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其反映的是数学本质及数学思想,其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整,凸显了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其强调学生的反省性思考与行动型学习。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教学效率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数学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当将这一教学愿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效率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步提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当中明确提出了10个数学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但由于篇幅所限,再加上小学生所处教育阶段等原因,本文仅围绕“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的综合运用”及“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同步培养”这两个方面对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研究与论述。
一、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同步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虽然不是具体的数学知识,但它体现了数学的本质与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认识、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工作。
例如,在对“图形的拼组”这一章节进行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了解长方形边长的特征与正方形边长的特征,并同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笔者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首先是课堂活动,笔者将提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分发给学生并让其将手中的纸片进行对折,一部分学生左右对折,一部分学生上下对折。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笔者适时地插入课堂问题:“通过对折手中的长方形纸片,同学们都有哪些新发现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得出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能完全重合,左右两条边也能完全重合”的结论,笔者适时引入了“对边”的概念-----上下两条边是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同时对活动进行了板书归纳:长方形对边相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将正方形纸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对正方形的边长特征进行观察与猜测,一部分学生说:“对边相等。”(掌握了‘对边’的概念并加以运用)也有一部分学生说:“所有的边长都相等。”笔者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证明自己的猜测,有了对折长方形的经验,大多数学生都选择通过对折来证明自己的想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采用了最“笨”但是最直接的方法-----用尺子测量正方形四个边的长度。学生通过上下对折、左右对折,证明了正方形对边相等,又通过对角线对折证明了邻边也相等,最终得出了“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结论。其次,笔者让学生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进行自由拼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创意得到了充分的发散。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通过开展课堂活动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猜测、讨论、验证等探究过程,切实感受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图形边长特征及系统的探究方法的掌握,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实现了对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同步培养,最终使得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教学效率也同样得到了提升。
二、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的综合运用
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在数学教学中的表现形式相对来说较为具象,正因如此空间观念的形成就是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由图形到空间相互转换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够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能够描述实物和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够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当中,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与应用就像一对孪生儿,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对图形知识的学习,而想要高效解决几何问题则需要空间观念的配合与运用。因此,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的综合运用能力便成为了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例如,笔者结束了对“圆柱与圆锥”这一章节的教学之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出了一道实际应用题:笔者将一瓶矿泉水放在讲桌上,并告知学生该水瓶的内直径及瓶中现有水的水位高度,随后笔者将矿泉水的瓶盖拧紧并将其倒置放平,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无水部分是一个圆柱形,笔者又将无水部分的高度告知学生,最后让其计算这个矿泉水瓶的总容积(这个水瓶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体)。这是一个典型的考察学生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题目,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矿泉水瓶的外形特征抽象出圆柱体与圆锥体这两个立体图形,并根据其体积公式对矿泉水瓶的实际容积进行计算,由此,学生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其数学核心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总而言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更加离不开数学教师的自我发展。望上述鄙薄之言能够为数学教育提供些许参考,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大方之家给予批评指正,笔者不胜感激!
参考文献
[1]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陈凌.新课程下数学的有效教学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1):96.
关键词: 学科核心素养;小学;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8)01-0093-01
《课标》提出:“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即发展学生的數学素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数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直接相关,它基于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又高于具体的知识和技能,其反映的是数学本质及数学思想,其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整,凸显了数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重要性,其强调学生的反省性思考与行动型学习。学生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教学效率这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数学教师教学效率的提升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而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教学效率的提升。因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应当将这一教学愿想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样才能实现教学效率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同步提升。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当中明确提出了10个数学核心素养,即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但由于篇幅所限,再加上小学生所处教育阶段等原因,本文仅围绕“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的综合运用”及“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同步培养”这两个方面对学科核心素养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研究与论述。
一、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同步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虽然不是具体的数学知识,但它体现了数学的本质与价值,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利用数学思维认识、理解、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因此,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数学课程教学的重点工作。
例如,在对“图形的拼组”这一章节进行教学时,为了使学生了解长方形边长的特征与正方形边长的特征,并同步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笔者对教学环节进行了精心的设计。首先是课堂活动,笔者将提前准备好的长方形纸片分发给学生并让其将手中的纸片进行对折,一部分学生左右对折,一部分学生上下对折。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笔者适时地插入课堂问题:“通过对折手中的长方形纸片,同学们都有哪些新发现呢?”在笔者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得出了“长方形上下两条边能完全重合,左右两条边也能完全重合”的结论,笔者适时引入了“对边”的概念-----上下两条边是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同时对活动进行了板书归纳:长方形对边相等。在此基础上,笔者又将正方形纸片分发给学生,让学生对正方形的边长特征进行观察与猜测,一部分学生说:“对边相等。”(掌握了‘对边’的概念并加以运用)也有一部分学生说:“所有的边长都相等。”笔者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去证明自己的猜测,有了对折长方形的经验,大多数学生都选择通过对折来证明自己的想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采用了最“笨”但是最直接的方法-----用尺子测量正方形四个边的长度。学生通过上下对折、左右对折,证明了正方形对边相等,又通过对角线对折证明了邻边也相等,最终得出了“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的结论。其次,笔者让学生利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进行自由拼组,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创意得到了充分的发散。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通过开展课堂活动不仅让学生经历了猜测、讨论、验证等探究过程,切实感受了学习数学知识的方法,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图形边长特征及系统的探究方法的掌握,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实现了对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同步培养,最终使得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得到了发展,教学效率也同样得到了提升。
二、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的综合运用
空间与图形这一部分知识内容在数学教学中的表现形式相对来说较为具象,正因如此空间观念的形成就是一个由具象到抽象、由图形到空间相互转换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能够由实物的形状想象出几何图形,由几何图形想象出实物的形状,进行几何体与其三视图、展开图之间的转化;能够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图形;能够描述实物和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够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见,在数学学习当中,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与应用就像一对孪生儿,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对图形知识的学习,而想要高效解决几何问题则需要空间观念的配合与运用。因此,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的综合运用能力便成为了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
例如,笔者结束了对“圆柱与圆锥”这一章节的教学之后在课堂上为学生出了一道实际应用题:笔者将一瓶矿泉水放在讲桌上,并告知学生该水瓶的内直径及瓶中现有水的水位高度,随后笔者将矿泉水的瓶盖拧紧并将其倒置放平,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无水部分是一个圆柱形,笔者又将无水部分的高度告知学生,最后让其计算这个矿泉水瓶的总容积(这个水瓶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圆柱体)。这是一个典型的考察学生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的综合运用能力的题目,在解题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观察矿泉水瓶的外形特征抽象出圆柱体与圆锥体这两个立体图形,并根据其体积公式对矿泉水瓶的实际容积进行计算,由此,学生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的综合运用能力得到了有效的培养和锻炼,其数学核心素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总而言之,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学活动的评价体系,更加离不开数学教师的自我发展。望上述鄙薄之言能够为数学教育提供些许参考,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大方之家给予批评指正,笔者不胜感激!
参考文献
[1]熊觅.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
[2]陈凌.新课程下数学的有效教学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数学教育),2013,(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