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具体病因尚未明确的直肠、结肠黏膜及黏膜下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多呈慢性病程,病情反复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健康。中药保留灌肠是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方法之一,自拟健脾活血灌肠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成都会议“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的诊断标准[1]。102例均呈慢性病程,病史6个月~17年。表现为腹部胀满、腹痛、腹泻,大便呈糊状,3~5次/日,常伴有少量脓血和黏液,重型发作时伴有里急后重,脓血便。纤维结肠镜报告: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触及易出血,多处浅表溃疡及糜烂、脓性分泌物。大便常规可见红、白细胞。根据患者的意愿将102例分为中医药健脾活血灌肠汤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40.3±12.2岁,平均病程2.24年。初发型11例、慢性复发型31例、慢性持续型6例;病变累及全结肠3例、直肠9例、直肠乙状结肠14例、左半结肠13例、右半结肠9例;轻度17例、中度27例、重度4例。对照组54例,男29例,女25例,平均年龄41.1±11.7岁,平均病程2.09年。初发型14例、慢性复发型35例、慢性持续型5例;病变累及全结肠7例、直肠11例、直肠乙状结肠14例、左半结肠13例、右半结肠9例;轻度19例、中度29例、重度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肠镜下病变范围及程度上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健脾活血灌肠汤保留灌肠。方剂如下: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黄连15g,红藤15g,败酱草15g,丹参30g,赤芍20g,益母草20g,地榆炭12g,牡丹皮15g,牛膝20g,乳香15g,三七12g等。水煎至100~150ml,加白芨粉15g混勻,每晚睡前清肠后保留灌肠,1次/日。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5g/次,4次/日,症状缓解后改为0.5g/次,3次/日,重症患者加服强的松片20mg,1次/日顿服。两组治疗4周1疗程,4周后复查结肠镜和大便常规,观察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成都会议“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的疗效评价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粪常规检查正常,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粪常规检查红细胞<10个/HP,结肠镜检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③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无明显改善。以显效和有效总病例计算总有效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治疗组48例,显效19例,有效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5.42%;对照组54例,显效21例,有效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0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中药健脾活血灌肠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同规范西药治疗疗效相当。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出现关节酸痛,2例有恶心、反胃和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1例出现轻度粒细胞减少,均未停药,完成对照观察。见表1。
讨论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白术可促进组织修复,有利于溃疡愈合。黄连、红藤、败酱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炎抗菌,清肠止痛。丹参、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调节微循环,减轻和消除病变黏膜充血、水肿,减轻炎症反应。地榆炭、牡丹皮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功效。牛膝、乳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三七可减少血管通透性,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弹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轻局部水肿,且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作用[2]。白芨含有膜性物质,其性黏,具有保护肠黏膜,收敛止血生肌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小板凝聚。将白芨打成粉状,容易布散黏膜面,可在肠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具有屏障作用,起到保护黏膜、促进黏膜再生、止血止痛、促进溃疡愈合之功能[3]。诸药合用有明显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生肌敛疮、涩肠止泻、消炎止痛之功效,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2):138-141.
2 董利平,倪广林.中药西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7):1481-1482.
3 罗文芳,黄爱娟.地榆炭、白及粉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6):1144-1145.
资料与方法
2008年10月~2011年10月收治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2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成都会议“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的诊断标准[1]。102例均呈慢性病程,病史6个月~17年。表现为腹部胀满、腹痛、腹泻,大便呈糊状,3~5次/日,常伴有少量脓血和黏液,重型发作时伴有里急后重,脓血便。纤维结肠镜报告:直肠、乙状结肠黏膜呈弥漫性充血水肿,触及易出血,多处浅表溃疡及糜烂、脓性分泌物。大便常规可见红、白细胞。根据患者的意愿将102例分为中医药健脾活血灌肠汤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治疗组48例,男27例,女21例,平均年龄40.3±12.2岁,平均病程2.24年。初发型11例、慢性复发型31例、慢性持续型6例;病变累及全结肠3例、直肠9例、直肠乙状结肠14例、左半结肠13例、右半结肠9例;轻度17例、中度27例、重度4例。对照组54例,男29例,女25例,平均年龄41.1±11.7岁,平均病程2.09年。初发型14例、慢性复发型35例、慢性持续型5例;病变累及全结肠7例、直肠11例、直肠乙状结肠14例、左半结肠13例、右半结肠9例;轻度19例、中度29例、重度6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肠镜下病变范围及程度上无较大差异,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治疗组给予健脾活血灌肠汤保留灌肠。方剂如下:黄芪30g,党参15g,白术15g,黄连15g,红藤15g,败酱草15g,丹参30g,赤芍20g,益母草20g,地榆炭12g,牡丹皮15g,牛膝20g,乳香15g,三七12g等。水煎至100~150ml,加白芨粉15g混勻,每晚睡前清肠后保留灌肠,1次/日。对照组口服柳氮磺胺吡啶,1.5g/次,4次/日,症状缓解后改为0.5g/次,3次/日,重症患者加服强的松片20mg,1次/日顿服。两组治疗4周1疗程,4周后复查结肠镜和大便常规,观察疗效。
疗效判断标准: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0年成都会议“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的疗效评价标准:①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粪常规检查正常,结肠镜检查黏膜大致正常;②有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粪常规检查红细胞<10个/HP,结肠镜检查黏膜轻度炎症或假息肉形成;③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及结肠镜检查肠黏膜病变无明显改善。以显效和有效总病例计算总有效率。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X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结果
治疗组48例,显效19例,有效2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5.42%;对照组54例,显效21例,有效25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7.0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提示中药健脾活血灌肠汤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同规范西药治疗疗效相当。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2例出现关节酸痛,2例有恶心、反胃和食欲下降等胃肠道反应,1例出现轻度粒细胞减少,均未停药,完成对照观察。见表1。
讨论
方中黄芪、党参、白术健脾益气,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白术可促进组织修复,有利于溃疡愈合。黄连、红藤、败酱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消炎抗菌,清肠止痛。丹参、赤芍、益母草活血化瘀,调节微循环,减轻和消除病变黏膜充血、水肿,减轻炎症反应。地榆炭、牡丹皮有凉血止血,解毒敛疮功效。牛膝、乳香活血化瘀,消肿止痛。三七可减少血管通透性,恢复毛细血管的正常弹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炎症吸收,减轻局部水肿,且有明显的抗炎镇痛及免疫调节作用[2]。白芨含有膜性物质,其性黏,具有保护肠黏膜,收敛止血生肌作用,并能促进红细胞及血小板凝聚。将白芨打成粉状,容易布散黏膜面,可在肠黏膜上形成一层保护膜,具有屏障作用,起到保护黏膜、促进黏膜再生、止血止痛、促进溃疡愈合之功能[3]。诸药合用有明显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凉血止血、生肌敛疮、涩肠止泻、消炎止痛之功效,能够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内科杂志,2001,40(2):138-141.
2 董利平,倪广林.中药西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17):1481-1482.
3 罗文芳,黄爱娟.地榆炭、白及粉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1,26(6):1144-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