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08—0229-01
胡总书记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论述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需要和谐,校园需要和谐,课堂教学亦需要和谐,课堂教学的和谐程度决定着有效教学的达成度。
孔子是素质教育的最早倡导者和践行者: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开设“六艺”大课堂,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先于苏格拉底首创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借鉴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关于我们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其教育访谈录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强调了三点: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理念得到贯彻,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不断涌现,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所转变
(1)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时代呼唤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信息社会化的三大挑战,教育既要创新又要传承。学校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成长,主动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做智慧型的教师,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建立充满智慧、和谐的课堂。学习实践在课堂,一切教学改革的核心和落脚点在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取決于两个因素即教师和学生,最终评价指标则是学生的学,因此,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营造充满教育智慧的课堂,才能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才能实现和谐课堂的终极目标。
“智和”课堂应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
(1)智慧型课堂研究现状
“智慧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在我国,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智慧”观。在国外,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古希腊智者派就建立了以心智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启智教育。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得到社会普遍重视,启智教育逐渐被以获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主义教育所替代。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一个人最关键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智慧”和“智慧教育”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自上世纪90年代来,国内外对“智慧教育”的研究再次兴起,世界发达国家,在教育目标中,普遍重视学生智慧的培养;在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发表言论,阐述“智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靖国平博士2002年发表了《“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等文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陈桂生教授在《也谈有智慧的教育》一文中指出:“以‘有智慧的教育’取代‘缺智慧的教育’,恐怕已属大势所趋。”总的来看,专家学者们所论述的多侧重于理论层面,“智慧教育”多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论和理念被提出,在具体实践层面涉及较少。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有部分学校开展了该领域课题的研究,特别是在江苏省,如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小学智慧教育实践研究》,南京市北京东路的“情智教育”研究,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的《智慧型课堂教学的研究》,无锡市新安中学的《打造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等。但是,这些研究也多处在探索和研究的初始阶段,缺少更高的理论建树和极具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2)和谐教育的研究现状
全国不少地方已经或正在进行和谐教育研究,其中,江苏省开展得较为扎实有效,其中不少小学在“和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开展的《和谐教育与发展模式研究》,张家港市妙桥小学开展的《构建充满和谐与智慧的理想课堂研究》,从这两个课题的选题及研究内容看,它的外延要远远大于课题的内涵,实际上它们的研究已突破了课堂,延伸到整个校园氛围的营造以及家庭与社会的教育潜环境。吴忠市利通街第二小学的《和谐课堂有效教学行动研究》、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和谐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丹阳市建山中心小学的《和谐教育模式研究》则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另外,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本着“智趣教育”的办学理念,“以智启智,以趣激趣”,形成了“以情换情”、“以趣激趣”、“以智启智”、“智趣交融”的全新的教育内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智和课堂与之联系及区别
(1)“智和”课堂从智慧教育研究和和谐教育研究中吸取有益的成果,从智慧教育研究中寻求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贵的尝试,实施于我们的课堂;从和谐教育研究中借鉴他们的理论成果,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不论是智慧教育研究还是和谐教育研究,都只从某一方面入手,而我们的课题则试图从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是本课题与之的最大区别。
(2)“智和”课堂选题即贯穿了传统文化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以“智”为切入点,以“和”为归宿,对如何让课堂充盈智慧的光芒,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并最终实现课堂的和谐,师生的和谐,生生的和谐,乃至生命的和谐。这也是“智和”课堂追求的至真至善之境。
“智和”课堂的实践意义及理论价值
汲取孔子教育智慧,进行智、和课堂教学探索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1.课程改革的核心和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任何忽视课堂的教学改革都是短视的、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引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可以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课改齐头并进,从而打造一支立于课改潮头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拓展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并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实证践性资料。因此,本课题研究对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汲取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营造一种充满智慧的和谐的课堂,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效率。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社会效益的终极目的。
(2)理论价值
1.探索建立符合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理论。以课程改革理念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并汲取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智”与“和”的思想,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形成新的理论,为构建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添砖加瓦。
2.尝试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径。课改的落脚点在课堂。根据课程改革要求,通过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引领、活动带动、典型示范等途径和方法,将孔子的教育思想引入课堂教学,探索聚焦“智慧”“和谐”课堂的具体做法,为课堂教学改革开辟新路径。
胡总书记在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论述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社会需要和谐,校园需要和谐,课堂教学亦需要和谐,课堂教学的和谐程度决定着有效教学的达成度。
孔子是素质教育的最早倡导者和践行者:在教育对象方面,孔子提出“有教无类”的原则,主张人不论出身贵贱,不论品行善恶,不论聪明愚笨,不论年龄大小,不论是否有了职业,都可以而且应该接受教育;在教育内容方面,孔子开设“六艺”大课堂,重视品德教育、美育陶冶和体育卫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人格得到全面发展;在教学方法方面,孔子先于苏格拉底首创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法,他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实行”因材施教”,主张“教学相长”,以师生共同讨论作为经常性的教学形式,借鉴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课堂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关于我们现在推行的素质教育,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其教育访谈录中,对素质教育的内涵强调了三点:第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第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第三、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理念得到贯彻,新的教学思想、教学方式不断涌现,为我们提供了借鉴。
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有所转变
(1)转变教育观念,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时代呼唤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当今学校教育面临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化、信息社会化的三大挑战,教育既要创新又要传承。学校发展关键在教师,教师只有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学习,不断研究,不断成长,主动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做智慧型的教师,才能适应教育的需要,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2)建立充满智慧、和谐的课堂。学习实践在课堂,一切教学改革的核心和落脚点在课堂。而课堂教学的效果主要取決于两个因素即教师和学生,最终评价指标则是学生的学,因此,教师是为学生服务的,只有充满教育智慧的教师才能营造充满教育智慧的课堂,才能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才能实现和谐课堂的终极目标。
“智和”课堂应成为社会教育的主流
(1)智慧型课堂研究现状
“智慧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话题。在我国,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智慧”观。在国外,早在公元前四百多年,古希腊智者派就建立了以心智训练为主要内容的启智教育。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得到社会普遍重视,启智教育逐渐被以获取知识为主要内容的科学主义教育所替代。然而,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知识更新日新月异,一个人最关键的不是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是学会如何获得知识,如何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智慧”和“智慧教育”又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自上世纪90年代来,国内外对“智慧教育”的研究再次兴起,世界发达国家,在教育目标中,普遍重视学生智慧的培养;在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发表言论,阐述“智慧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如:湖北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靖国平博士2002年发表了《“转识成智”:当代教育的一种价值走向》等文章,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陈桂生教授在《也谈有智慧的教育》一文中指出:“以‘有智慧的教育’取代‘缺智慧的教育’,恐怕已属大势所趋。”总的来看,专家学者们所论述的多侧重于理论层面,“智慧教育”多以一种新的教育思想,理论和理念被提出,在具体实践层面涉及较少。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国有部分学校开展了该领域课题的研究,特别是在江苏省,如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的《小学智慧教育实践研究》,南京市北京东路的“情智教育”研究,张家港市实验小学的《智慧型课堂教学的研究》,无锡市新安中学的《打造智慧课堂的实践研究》等。但是,这些研究也多处在探索和研究的初始阶段,缺少更高的理论建树和极具推广价值的研究成果。
(2)和谐教育的研究现状
全国不少地方已经或正在进行和谐教育研究,其中,江苏省开展得较为扎实有效,其中不少小学在“和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开展的《和谐教育与发展模式研究》,张家港市妙桥小学开展的《构建充满和谐与智慧的理想课堂研究》,从这两个课题的选题及研究内容看,它的外延要远远大于课题的内涵,实际上它们的研究已突破了课堂,延伸到整个校园氛围的营造以及家庭与社会的教育潜环境。吴忠市利通街第二小学的《和谐课堂有效教学行动研究》、北京市东城区史家胡同小学的《和谐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丹阳市建山中心小学的《和谐教育模式研究》则侧重于课堂教学的研究。
另外,广东省中山市实验小学本着“智趣教育”的办学理念,“以智启智,以趣激趣”,形成了“以情换情”、“以趣激趣”、“以智启智”、“智趣交融”的全新的教育内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智和课堂与之联系及区别
(1)“智和”课堂从智慧教育研究和和谐教育研究中吸取有益的成果,从智慧教育研究中寻求他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可贵的尝试,实施于我们的课堂;从和谐教育研究中借鉴他们的理论成果,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不论是智慧教育研究还是和谐教育研究,都只从某一方面入手,而我们的课题则试图从中找到最佳的结合点,这是本课题与之的最大区别。
(2)“智和”课堂选题即贯穿了传统文化孔子思想的精神内核,以“智”为切入点,以“和”为归宿,对如何让课堂充盈智慧的光芒,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并最终实现课堂的和谐,师生的和谐,生生的和谐,乃至生命的和谐。这也是“智和”课堂追求的至真至善之境。
“智和”课堂的实践意义及理论价值
汲取孔子教育智慧,进行智、和课堂教学探索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1)实践意义
1.课程改革的核心和落脚点在于课堂教学,任何忽视课堂的教学改革都是短视的、不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教育的生命力在于教师的成长,教师专业水平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所以,引导教师进行课题研究可以为教师搭建专业成长的平台,开辟教师专业成长的新途径,让教师专业水平与课改齐头并进,从而打造一支立于课改潮头的高素质教师队伍。
2.拓展和丰富教学实践经验,并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实证践性资料。因此,本课题研究对于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和提升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汲取孔子的教育思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解决实际问题,营造一种充满智慧的和谐的课堂,减少无效劳动,提高课堂效率。进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社会效益的终极目的。
(2)理论价值
1.探索建立符合教学实际的课堂教学理论。以课程改革理念和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挖掘并汲取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智”与“和”的思想,深入课堂教学实践,形成新的理论,为构建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添砖加瓦。
2.尝试课堂教学改革的新路径。课改的落脚点在课堂。根据课程改革要求,通过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引领、活动带动、典型示范等途径和方法,将孔子的教育思想引入课堂教学,探索聚焦“智慧”“和谐”课堂的具体做法,为课堂教学改革开辟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