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经济的改革方位

来源 :大经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zzzz123z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介绍:自2002年十六大召开之后,三年时间过去,广东经济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的经济格局已经成形,新一轮发展趋势已见端倪,而珠三角经济面临的种种挑战已经从理论变成了现实。2005年,最让广东受到震动的,就是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没有提到广东。一时间舆论沸沸扬扬,有媒体危言道:落选十一五,珠三角危机渐显。
  此时广东思想界又有一种反思的声音,称广东发展二十多年,珠三角下一步路在何方,如今处在一个拐点上,广东需要反思“我是谁?”
  在此背景下,我再邀梁王二人,展开了关于广东反思的第二场对话交锋。
  
  广东出现了拐点
  
  王志纲:目前中国有三个关键词。第一个,中国终于从行政经济过渡到了区域经济。这是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词。
  第二个关键词,“四个中国、七个板块”,我把整个中国叫做“四个中国、七个板块”,哪四个中国呢?沿海中国、西部中国、中部中国,还有一个振兴东北这四个中国。七个板块呢,沿海中国有三个板块,一个是珠三角板块,一个是长三角板块,还有一个环渤海板块包括京津塘。
  第三个关键词,就是十一五规划,中央的动作,看来是煞费心思打造国家级的环渤海地区。我作一个预言,未来可能上得最快的地区是以天津滨海新区为龙头的环渤海经济区。
  在几个关键词之后。就出现了这样几个东西,广东感到失落了。其中之一是十一五规划里边没有提到广东,我们失去了领跑者地位,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回避的。所以我开玩笑说,广东从将官变成校官了。我们失去了领跑者地位,这是所有人都不能回避的。
  另一个问题,我从去年就警告过广东,提到了广东的危机。我当时特别提到广东的发展战略,真的令人非常担心。现在有些数据已经出来了,今年山东的GDP总量已经超过广东,坐上了第一把交椅。当然,这里面有没有水分呢。我不肯定。但总体来讲,通过今年,特别是能源方面的涨价,使得广东制造业的利润,特别是加工制造业的利润,很多转移到上游去了。而山东,恰恰在能源。特别是重化工能源方面,比较齐全,所以GDP超过。也很难说。
  还有一个可以从微观层面观察到,被称为广东四小虎的顺德,一度位于全国百强县之首,现在也被超越了。类似很多的东西传过来,所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说是广东被边缘化了,广东走衰了。
  梁:现在广东发展了二十多年,确实处在一个拐点上。这个拐点的征兆不是现在,而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亚洲金融危机,在九十年代后期,广东有一批搞经济研究的,对经济拐点的问题已经提出来了。实际上,1998年金融风暴之后,广东已经有拐点的征兆,但是非常可惜,当时没有引起重视。甚至还有人说是杂音。
  如果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后,广东能静下心来,以全球的视野来研究自身的问题。如果那时候就确立一个全新的面向未来的战略思路,而且以刚健的政策去引导整个经济慢慢地拐,广东的今天确实会比较好。因为历史的这个拐点。是拐大弯,没有三年五年是拐不过来的。实际上,我们意识到并且有危机感是这两年的事情。
  应该说,我们现在对全国区域经济一块块的启动、崛起。没有足够的意识。而且我们对于广东自身的经济成长,所依赖的条件。所需要的空间,都没有很好地分析。现在提出广东制造迈向广东创造,我认为大方向是对的。但是在实质性思路上。是否切合前进中的每一步骤,我觉得还需要研究。
  第二,你提到广东战略的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脱离工业化的概念,这就麻烦了。到现在为止广东还是工业经济的概念,我们现在整个经济缺乏自我抬升的内生能力,我们主要是依赖外向型经济,我们内生的力量跟不上。
  
  向后工业转型
  
  粱:面临这个可能衰落的困局。这两年广东重化工业的思路需要客观评价,广东之所以实施重化工业战略,是因为全国在经过二十多年以终端消费品为主导的发展之后,重化工工业开始脱节。消费资料为主的加工业快速起飞,把重化工业多年积累的产能消耗掉了。实际上到了九十年代后期。中国进入了一个二次重化工业发展时期。还有一个,在九十年代整个经济有可能出现衰落的时候,来迅速发展重化工业,把这种势头抑制住,也是有效的。因为它是政府主导,因为重化工业不太依赖于民间力量,所以政府可以用强力布局一些重化工业项目,迅速地把GDP拉起来。
  广东依靠重化工业,也就是依靠政府的主导力量,来保持经济的扩张力。这是需要的。但广东依然没有解决经济内生力的问题。内生力是与民营经济密切相关的。广东现在没有完成这块。我们提出内源经济问题。这是对的,但是广东的整个制度安排和设计并不很有利于这个发展。我就单讲一个事情,中国的税收在全世界是最重的,广东在国内又是最重的。显然,这样一个财税制度安排,是绝对不利于民营经济成长的,特别是在区域的比较上,这是在把民营经济赶出珠三角。
  所以我们就是非常不明白,我们提出战略思维,而战略思维后边的制度安排为何没有联动。现在内生的民营经济没有发育好,政府只有自己跳下去踢球。它踢什么呢?踢重化工业,踢大项目,它只能踢这个。而不能提终端消费品这一块。
  现在广东还有一个重大的问题就是您刚才说过的。全球战略思维和全国战略思雒,它不知道广东应该摆在什么样一个位置。
  还有广东战略的问题,到现在为止,还没有脱离工业化的概念,这就麻烦了。它一定要建立后工业经济的概念,后工业经济是和城市密切相关的,没有城市就没有后工业经济,而后工业经济是建立在具有后现代的城市功能上的。到现在为止广东还是一个工业经济的概念。
  
  两个大循环是存在的
  
  梁:谈广东,还有一个概念必须要提,这就是以前提过的国际大循环的问题。这也是原来广东起始的优势所在。但是现在正在被淡化,但国际循环这个问题是存在的,关键是我们对这个国际循环采取什么思路和战略,这是要站在自己的经济上作判断。
  如今世界已经发生了几次国际资本的转移,特别是在世纪之交的时候,一个国际分工的新格局出现了。经济学上画了一条微笑曲线。微笑曲线就是环太平洋经济圈,它已经完成了整个产业的调整,在微笑曲线中两端是价值链最高的,一端研发、一端服务。而生产这个环节则跑到了底端。所以才有欧美国家服务业占百分之七十几,一二产业下降到了百分之二十几,我想这种趋势还会继续深化。微笑曲线既是产业调整的一个新格局。也是全球价值链的新配置。
  这是国际产业链的大循环。另外,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实际上拉开了国内区域间的差异,拉开了梯度。因为出现落差,水就开始流动了,实际上就推动了产业在国内的循环。
  由于有两个产业循环存在,在产业转移过程中,广东处于国内产业和国际产业循环的结合部上。但是非常可惜,广东没有利用这个机会。
  广东虽然参与了国内的产业循环。并 不是自觉的,主要是外资受利益驱动,自发地在这样做。当然也有一些民营企业,由于利益的差异性把它赶了出去。这都还不是自觉地参与国内的良性产业循环。那么国际的产业循环呢,我们也没有很好地介入。我们现在根本没有搞清楚全世界的产业链是怎么转动的,这里面首先是缺乏全球的概念。不过现在广东意识到了危机,也模糊地感觉出大略的方向,但还是头脑不清醒。
  
  我是谁
  
  王:作为一个广东的学者,能够看出这么深刻的广东问题不容易。十五年前我就对广东说了一句话,广东人敏于行而拙于思,但是刚才你这个问题说到了点子上,我到山东去,看了山东模式后说,广东像是一个四轮的小轿车,而黄土文明深厚的山东则是一个重型大卡车,小轿车一点着刷就出去了,但大卡车启动很难,不过一旦启动,将会势不可挡。
  再有一个,现在的确到了战略时代,我同意你的观点,这时候广东的短视已经表现出来了,我们讲到的一系列问题,都与这个有关系。第一个前几年提出泛珠三角战略,这是很有见解的。但我还是要说这是旧瓶装新酒。酒是新的。但它的运作机理和机制是旧的。要命啊。我当时看到为了泛珠,上上下下怎样开始下发文件,怎样开始运筹。那种操作模式,我认为是笨拙的,是官僚化的。我甚至觉得这几年,连广东的工商联和商会都官僚化了,完全不像温州的商会和浙江商帮。对比我现在担任浙江商会总顾问,那种民间力量的活跃,那种为民请命,为自己维权。包括大家出钱请律师,国际纠纷怎么解决。我说他们是在唱“国际歌”——从来没有神仙皇帝,全靠我们自己。我们广东这边唱什么呢,唱粤曲“雨打芭蕉”,就是洒洒水(湿湿碎)。没有任何实际作用。旧瓶装新酒,体制上、动力上落不到实处。
  第三个,还是你刚才所提到的:短视,根本没有全球化视野,尽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了,但广东经济仍带有很重的诸侯经济的痕迹。一些领导人缺乏“四面云山奔眼底,万家忧乐在心头”的胸襟。
  这两年我一直在做成渝地区的发展顾问。我体会到西部有一种谋定而后动的意识。它首先想的是——我是谁,我是成都。我在全中国,我在西部。位置搞清楚以后。然后才是:我从哪里来。我向哪里去。
  
  谁会是第三波行情的领跑者?
  
  王:这就回到了我现在想谈的,现在为什么耍讲城市战略呢,我说,人家外国人看中国,不是看960万平方公里。而是看城市门户,现在有两股力量登陆中国,一股是欧美势力,一股是台商势力。我们应该说,正是台湾商人,为珠三角带来了一波IT产业的行情。但后来呢。却让苏州抢了风头。这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是江苏的招商引资,其次是珠三角的麻木不仁,第三还有上海的自以为是,上海只认世界五百强,不把台湾看在眼里。江苏认为大树底下好种碧螺春,结果一不小心,苏州成功了,包括台积电,都去了苏州。当然上海在这波行情中有得有失,上海毕竟在这波行情中建立了一个城市识别系统。
  现在第三波行情开始出来了。就是环渤海。环渤海有一个大的特点,作为国家已经财大势大。现在跟原来不一样。原来给广东只有政策没有钱,上海浦东开发的时候。中央也没钱,就鼓励各部委一家去盖一个楼。现在中央准备两万亿,光是天津滨海新城。两万亿以上的投资。中央叫天津市拟一个滨海新城的方案,政府组织南开大学的老师和发改委的人员写了以后提交上去。结果上头传出话来,眼界太窄,气度太小。因为他们只敢要五千亿,而国家是准备了两三万亿往下砸,因为这是国家战略呀。也就是说整个环渤海湾,京津塘那块地方。将来会形成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重化工基地,和华北地区的超级物流基地。在国家的这种政策和意图下面,在中国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面,第三波来了,我们不能称其为自主创新。但这是典型的自主开发,国家级自主开发。
  
  行商挑战坐商
  
  整个珠三角都是以轻工业为特点的,拿进来组合一下。百分之七十是国货,百分之三十是水货,合法也罢,不合法也罢。像虎门的富民商场。就成了这样的集散点,全中国的人都来这里看样。当时珠三角已经有扮演这种时尚中心的角色。当时中国所有的轻工产品的开发都在关注广东,包括温州馓皮鞋的、做服装的,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他们把自己的设计研发基地都放在广东的原因。形成了珠江三角洲两侧一个非常清晰的特点。当时所谓的营销,就是全中国的买家拿着钞票过来,送红包给营销部门经理,健力宝、科龙啊,全都买通,先给单给我,那就发财了。
  这是短缺经济时代的产物。但是1995年、1996年,过剩经济形态一夜之间出来了,接着就是一次洗牌,出现了浙江商帮。他们没有天时、地利、人和。没有这个机会,怎么办呢?浙江当时就有将近三四百万人。纵横全中国,女人就帮人钉鞋修鞋,男人就弹棉花、当小手工业者。就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原始积累。到了十来年的时候,形成了三个东西:第一个“千山万水”全走遍;第二个“千言万语”跟各个地方人交流;第三个“千辛万苦”完成了原始积累,形成了感觉。
  所以我说广东是坐商,浙江是行商。坐商就是全中国、全世界来找我,来求我做生意。他根本就不习惯去当行商。而浙江人不同,所以在稍微出现过剩的时候,他的优势凸现出来了,营销为王代替生产为王,行商的优势全都体现出来了。
  首先。他的千山万水建立起来的网络和终端;第二,他有千辛万苦搞营销的历史;第三。他有千言万语形成的人力资源的优势。浙江就在这短短十年中间,养成大气候。时代变了,浙江商帮崛起的原因就不是生产导向,而是营销导向,这就符合了全球生产过剩,规则变了,变成了营销为王。
  这就是全球一体化背景下造成的格局,这种情况下广东人的劣势出来了,浙江人的优势出来了,因为广东的不觉醒。二十年时间给浙江人从流氓变到绅士。浙江人用前十年当流氓,就是做假、贩私。以温州为代表,靠这样实现了原始积累。但现在那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它的制造业起来了。
  我一直在讲,中国商人分两种,一种是坐商。一种行商。如果说浙江人是行商,那么广东人就是坐商。他既不去做所谓的设计、研发,也不去做品牌、营销、渠道,而满足于坐地生财。最经典的就是东莞模式。
  还是以东莞为例,东莞一直只是给人生娃娃。
  这个地方原来获得的收益太大了。一直无法摆脱原来的轨迹和惯性,他没有想过跳出来,看看别人怎么回事。最近有几个故事很典型:我有一个客户,温州的。已经让广东的企业给他生娃娃了。原来我们广东讲的借腹生子,老外把产业链中的组装业扔给广东,我们广东还在为世界工厂沾沾自喜。什么世界工厂呀,人家拿百分之九十五,我们拿百分之五。我们通过制造业这个平台,靠污染环境、靠生态破坏、靠20年员工不长工资,来获取利润,边际点已经接近于零了。
  还有。广东最重要的是广州,本来 广州应该是设计之都、时尚之都、潮流之都、商业文化之都、会展物流之都、金融之都,本来广州具有这种优势。非常遗憾,这个过程给重工业化的进程给打断了。广州这些年发展包括汽车、重化工。确实拉动了广州的GDP。但也造成了一个后果,本来按照城市发展战略,应该通过城市群、城市圈,来确立第三产业的高度。以三二一的发展理念,服务珠三角。广州应该明白,服务好珠三角以后,才有彼此的互动。但是好了,这些年,广州加大搞重化工的力度,当然它有这个条件,但同时,也使得佛山和南、番、顺地区遇到一个强烈的竞争对手,使这些地方的上升遇到了天花板。
  王:我原来遇到的温州人,原来都是小工匠、小裁缝,现在成天中欧管理学院学,学完之后又北大,北大之后又清华,清华学完以后又哈佛。他成天就是干这个,别问他学到没有。但有一个实实在在,就是结交了很多朋友。眼界都大有不同,他们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背景下,他的商帮和商会非常活跃,广东看不到。广东商人也学。好的没学到,学了坏的,学了到马来西亚、香港拿什么永久拿督啊、太平绅士啊,都是花钱买,十万、一百万给个什么头衔。这是一个非常值得反思的问题。
  
  在靓女先嫁的背后
  
  比如这次顾雏军事件,还有早一点的张海事件。从历史角度看,科龙事件很典型,很有意思的是,10年前,中国企业的产权改革正好是从科龙的前身华宝开始的,当年的华宝产权改革。可谓是开了中国企业产权改制的先河。盛行于土世纪九十年代的“靓女先嫁”模式,便是源于此。只是谁都没想到,10年之后,这个产权改革的先锋又是以科龙被海信收画上句号。
  王:这是珠江三角洲的东岸问题,以顺德为代表,南海不用说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就讲顺德吧,有一个什么特点呢?就是大家都在搞乡镇企业,但那是负盈不负亏。这就很难担保说没有人打这个政策的主意。扩大生产线,负盈不负亏,政府担保,贷款不用抵押。而且后来胆子越搞越大。为什么后来又靓女先嫁呢?就是因为政府发现这样下去不行啊。这样下去乡镇企业全线被吞下去了。所以政府要趁现在赶快把乡镇企业卖出去,否则不知背多大的窟窿,包括科龙、健力宝……靓女先嫁的背后,有这个因素。
  我后来讲到,珠三角为什么成了北方资本玩家的天堂?因为只有资本玩家盖得住这些企业的千疮百孔。当然像张海、顾雏军这些资本玩家,最后把自己也玩进去了。还有南海。也是因为有经济上的问题,正好网络热起来了,于是就想搞IT业,把整个南海网络化,然后冲到纳斯达克上市,身价一千倍一万倍地涨,说白了,想靠网络泡沫来把原来的经济问题盖住。所以那时候,南海讲起IT来整个南海都要走火入魔。后来网络泡沫破灭,一看不行,没有别的办法。于是只好改口说是率先搞政务公开……
  
  何处寻求大智慧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实际上广东这些年在思路上还是有变化的。走到今天。珠三角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整合了,而且也从小家子气朝大家气度上做。前几年佛山合并了三水顺德。提出建大佛山的思路;接着是广州整合进番禺花都。也是大广州了;再接着是深圳,闹着要东进。表达了强烈的扩张欲望。再加上刚才梁院长说的泛珠概念,实际上也是一个做大珠三角的思路。
  粱:我这里讲一下泛珠三角。因为泛珠三角这个概念主要是我们弄出来的。我们认为广东经济的发展要转动两个圈,要改变仅仅站在广东角度看问题,打开门让资源在整个区域内流动,寻求机会的产生。泛珠区域合作,首先是一个观念上,结束原来传统的发展观念——我发展你不发展最好,而是我发展你发展,大家一起发展。我们特别提出,不要画圈。我们认为除了观念和基础设施打开以外,后面的区域合作主要是依靠市场的力量,没有想到要强制性地搞,这样泛珠就是一个弹性的概念,一个不断延伸的概念。
  当时顾虑到珠三角的区域标志太小,很容易就给人说你广东要做老大,我们想用一个区域更弱的概念,就是泛珠江。因为珠江至少是跨了四个省。后来是决策层把它把到一个很高的地位。
  王:这里涉及到一个整合的概念。其实它对珠三角内部也是重要的。比如我们现在就遇到一个问题,广州的发展定位,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广州走工业化之路,便开始与珠江三角洲的小兄弟们同质竞争。如果这样,珠江三角洲这些兄弟们就不会群星围绕月亮转了。这叫区域抵消。
  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你刚才讲的城市门户的概念。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城市门户没有突破。那么整个区域也难以突破。反思珠三角这二十多年来,我们需要考虑粤港、特别是小珠江三角洲和香港的互动问题,一直没有找到突破,我们都找不到一个有效的互动机制。
  其实把珠三角放在全国考量,没有这么好的地方。一个香港内外连着国际市场。而广州又连着这个国际大都市香港,这叫双极带动。没有哪一个区域这么好的。但是广东的经济发展恰恰对这两个点缺乏注意。从省里来讲,它没有把广州变成省里的战略。省里边一直对广东没有一个明晰的概念和战略要求。我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的时候,广州在学术界和官方有一个争论,就是广州应该继续发展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就是二三产业之争。那时候争的是什么呢。就是随着珠三角乡镇企业工业化启动以后,它必然会产生服务业的需求,广州正可以成为为珠三角产业发展提供配套服务;但是珠三角的工业化崛起,又给广州的思维一个影响,于是就出现了二三产业之争。
  梁:2002年以后。省里给广州定位是现代区域性城市。带动华南。辐射东南亚。我认为对广州市定位可能低了。因为定位_定要超前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这样一个城市才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拉着广州往上升。如果你就看五年、七年,太短了。拉不动它。事实上,广州的城市功能没有明晰的变化,服务功能起不来,它也必然会压制整个珠三角。它毕竟是在整个区域经济中起着火车头的作用的。当今这个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不是在制造业,而是在服务业。没人下订单,没有国际化的商业网络,你这个生产线怎么办呢?
  我是非常同意你说的那个观点,一个区域发展的危机就是一个城市的危机,或者是有一个城市的危机的扩散。
  王:那么好了,珠三角和长三角比,搞重化工,我们的优势肯定比不过环渤海,我看山西和内蒙的煤炭直接进入环渤海以后,很多煤化工啊、很多三十多万、四十多万吨的船就摆在那里。
  所以我们现在观念要变,变啥呢?就是在全球一体化背景下实现区域一体化,然后解决我是谁?珠三角必须回答好这个问题。这个问题清楚以后,求大同存小异。
  以这场讨论如此引人关注就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广东的拐点已经到来了。就像刚才梁院长讲的。广东必须拐大弯,虽然这个弯拐得慢了一点,但是现在抓的话,可以尽快赶得上。事实上。危机来了。我们就开始反思,我们就开始重新寻找珠三角的未来方向,这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最大的主题。还是刚才两位讲的,我是谁?珠三角必须回答这个问题。
其他文献
在全球金融海啸爆发之后,同为经济增长最快的两个亚洲国家,中国和越南在2008年的双边贸易额仍然保持30%左右的增长幅度。2009年,受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及经济衰退的消极影响,中越双边贸易出现小幅疲软,但到了6月份已出现复苏迹象,并在年底逐渐复苏。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从2009年1月至11月,中国与越南的进出口总额达逾184亿美元,同比增长2.9%。其中,越南的出口总额达逾42亿美元,同比增长5
期刊
2010年初,一场百年罕见的世纪大旱降临中国大西南,坝塘水井干涸、河溪断流、农田龟裂……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使旱情不断加重,珠江源头2043万人民面临无水可饮的绝境。旱魔无情,人间有爱。广东好帮手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高层领导时刻关注灾区情况,在3月31日启动“情系大西南,反哺珠江源一一广东好帮手老卢爱心工程抗旱救灾系列行动”,积极发挥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及时为西南旱区人民捐水捐物、修建水窖、资助找水英雄
期刊
2010年的4月,粤地乍暖还寒。不同于这起伏不定的四月天,广东外贸开局飘红,迅速回暖的态势显然更能让人感受到可喜的春意。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广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1532亿美元,增长幅度高达32.7%,外向经济复苏迹象明显。  江门,这一片对外贸依存度极高的珠三角外向型经贸腹地,在2010年的初春同样也收获了一份融融暖意:2010年1~3月,全市进出口总额29.2亿美元,同比增长3
期刊
李健熙是个寡言的人。所以,当68岁的他在3月决定从炼狱出来并重新掌管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公司——三星电子时,选择使用推客(Twitter)——一家简洁的社会网站来发布新闻,是合适的。  李健熙的消息不光是为到目前为止其帝国最大的群体——三星电子的员工准备的,也向他所控制的集团旗下的另外64家公司发布。这个消息是通过引人注目的夸张的方式来进行传播的,让任何推客人都引以为豪:“现在是真正的危机了!全球一流
期刊
一场你追我赶的远程赛    在战后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被西方世界隔绝在世界经济体系之外,自身意识形态的束缚又加重了它的闭关锁国;印度则在一丝不苟地实践着当时主流的发展经济学理论,即通过国家主导的、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战略,最终赶超发达国家。这两个国家虽然各自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不一样,但最终的结果却相差无几:在封闭的国内市场上形成了相对完善的工业体系,却又因为对国内产业的过度保护,造成它们效率低下
期刊
全球经济在经受了一场气势空前的金融危机冲击之后,正在显现出复苏的势头,这一点,当是全球经济界的一个共识。代表这个共识的标志之一,是“后危机”一说的迅速升温。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上,这个词是用得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与这个共识紧紧连在一起的,还有另一个共识,那便是——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很不稳固,潜伏着诸多风险,存在“二次探底”的可能。  然而,问题在于,威胁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因素究竟来自何方?这
期刊
法国政府将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碳税,美国则提出将征收“碳关税”,我国国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近日发布的《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课题报告建议,5年之内开征碳税。可以说全球正在步入不可逆转的低碳经济时代。而实施碳交易和碳税政策有助于推动低碳经济前行。前者将为低碳经济的成本“埋单”,后者有望成为撬动经济转型的杠杆。  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已开展了279个CDM(CIeanDeve
期刊
金秋十月,硕果累累。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筹备,广东好帮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组织了一支精英团队,参加了2009年10月12日至15日在香港举行的环球资源秋季展。这是自2006年10月首次参加香港展以来,好帮手电子连续4次的参展。我们自豪地发现,好帮手独特的展位创意及个性化的车载电子产品如前三届一样,再次成为整个展览会的焦点。  本次参展,好帮手延续了以往宏伟大气的展位设计风格,高调地向参展客户展示公司全
期刊
从2007年初开始,美国的次贷危机、次债危机和信用违约依次传导形成了金融危机(俗称:“金融海啸”),并迅速蔓延到实体经济,形成了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为应对危机,世界各主要经济主体迅速采取了各种措施,以遏制全球性的经济下滑。其中。我国政府在2008年11月5日审议通过了令人震撼的“进一步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以及“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同时。货币政策由“从紧”改为“适度宽松”,财政政策由“稳健”修订为
期刊
被珠三角人一律视为北方佬的人们对珠三角的最后轮廓,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形成的,那时候你辛辛苦苦积攒多年的对富裕的标准,出差珠三角一次回来就变了,觉得自己仍然象一个无产者。那时候珠三角的企业,在内地企业的眼里。几乎就是印钞工厂,那时候流行一句话,不到广东,不知道钱少。语气中充满了艳羡。  然而自2000年以来,珠三角经济又尝到太多的批评之声,先是“扬长(三角)抑珠(三角)”,后是批判那些曾在珠三角产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