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示范院校建设是推进和指导我国高职院校快速发展的、由中央财政支持的项目,也是当前引领各高职院校工作的风向标。文章从资源依赖理论的视角,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应用于高职院校的建设,指出示范的意义在于竞争优势的选择和取得过程的示范,并对高职示范院校的核心竞争优势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在建设过程中要以创造独特的竞争优势来保持示范作用而非简单的结果示范和模仿,以期对各院校理解示范的意义、拓展思路、创新特色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核心竞争优势 示范校建设
[作者简介]霍丽娟(1971- ),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北京100087)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026-02
积极获得并整合资源的能力决定着组织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如何获得稀缺资源,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学校与企业一样面临竞争和挑战。教育经济学家舒尔茨和伯顿·克拉克曾经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分析大学的发展策略。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培养适应区域经济、技术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与经济、社会的联系尤为密切。将核心竞争力应用于高职院校,分析当前示范校建设的作用,研究其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途径,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特色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竞争优势
1.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概念。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是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中率先提出的概念。它指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长时间形成的、组织特有的、蕴涵于组织内部的、能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并取得主动发展的组织整体能力。核心竞争力理论在试图回答什么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或者什么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的问题时,突出了核心竞争力是对手(包括潜在的)无法模拟和复制从而是独特的优势。由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只能维持到竞争对手能够成功模仿、学习以及超越之前的一段时间。因此,所谓持久竞争优势就是指企业能够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具有的竞争优势,这段时间的长短由竞争对手的学习复制速度决定①。
2.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高职院校独有的、难以被模仿的、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形成的、并深深融入高职院校内质中支撑高职院校竞争优势,是使高职院校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该系统应包括领导决策能力、科学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知识转换及传承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在竞争优势的建立和获得的过程中,突出表现为资源的认定、战略的选择、战略伙伴的合作、自身管理的效能、师资素质水平、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组织成员的学习更新等几大方面。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中提到:“各院校之间的关系主要由它们消费者和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性质以及各校当时所处的地位来决定。声誉成为主要的交换商品。”因此,核心竞争优势使院校具有相对的不可模仿的特点,能够凭借优势获得同行的认可,从而获得声望并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以及同行的学习和仿效。“相对的声望不仅指导着消费者和工作人员,而且指导着各学校,受到高度重视的院校可能跨坐整个高校结构,当他们跨坐整个结构时,通常引起为院校和会聚的学术趋势的潮流,这种潮流还大量的指导着消费者和工作人员的选择。无论哪里都可能有一些学术趋势走向一些院校和部门,他们较高的威望带来各式各样较高的报偿;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个人声誉和比较丰富的资金②。”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优势来源于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其与普通高等教育和其他同行院校的比较优势。当学校具有较高的声望时,其整合、占有教育资源的机会较多,核心竞争优势则更加突出,同时在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中,其声望也在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也会不断增强,从而进入良性发展循环的轨道。
二、异质资源的获得与竞争优势
资源依賴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组织不可能持有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实现自我供给下的生存和发展。大量关系组织生存的稀缺和珍贵的资源都包含于组织的外部环境中。所有组织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外部环境,没有一个组织能够完全独立,因此组织的结构及其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就必须引进、吸收、转换各种资源。资源依赖有两个核心概念:一是组织的外在限制,即组织会对外在环境中掌握重要资源的其他组织的需求做出回应;二是外部依赖,组织的管理人员为了确保组织的存在与延续,要尽可能地管理组织对外在环境的依赖情况。组织如何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如何参与自己的环境,从环境中选择和加工信息,这些都是决定环境对组织影响程度的重要参数。组织本身的态度和决策影响着对环境的依赖和利用效率,即面对可以利用的环境资源,是否能够及时地认识到并获取充分的利用,这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
高职院校作为独立的组织,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完全是单方面的顺从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彼此相互依赖的关系。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共享与整合,利用外部资源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生产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在进行整合、重组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它也为外部环境提供资源,影响和改造外部的环境,表现在:在院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合作中相互提供资源,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产生各自的异质性资源,保持各自的竞争优势。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背景的院校面对的环境各不相同,其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就是异质资源的选择与获得。
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提供了发展平台和物质基础。来自中央的财政支持和专家的全方位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和结果的评估以及相关的培训、研讨,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人力、社会资源的支持。特别是根据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所制定的建设方案,更是反映了院校对自身的判断和所处环境的认识以及对资源的判断和筛选。高职院校积极争取国家示范校项目本身就是对自身现状的分析和未来发展的认识,进而对外部有效资源的获取过程。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环境交换彼此异质的稀缺资源,并且进行有效的使用,创造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是高职院校的领导者所应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院校办学理念的反映。
关于示范的含义:“一般被理解为按照特定的目的和基本的条件,对某一事物的创新或未来状态实施合理、精细和具体的范例形式的推介、加工与迁移的过程。示范所得到的结果,是将示范主体的创新或未来状态,在某一特定领域里树立成一种榜样和典范,可为相关机构提供可靠的发展参照的模板。”③示范的意义在于如何利用环境和自身的优势进行有效的资源重组,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进行重新配置。这里的“示范”是一种方法、思路的示范。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主动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三、建设示范校的核心内容是资源获取的战略选择
组织要发展的关键是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其优势的寻找、筛选、制定和形成需要不断与环境进行交换和整合,产生无法替代的优质产品,并具有其他组合所不能模仿、复制的优势,因而发展的前提是资源的认定和发展战略的选择。我国目前有一千二百多所高职院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层次需求不同,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积极追求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自身发展优势,而这个优势是院校生存发展的基础。示范校建设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积极积累自身的竞争优势。申报、遴选、确定、建设、评估的过程,就是核心竞争优势的寻找、选择、确定、积累、认同的过程,各院校都意识到资源获得的重要性,抓住机会就是抓住了优先发展的机遇。
竞争战略选择开始于最初的资源分析。资源分析是组织为找出具有潜在核心竞争优势的资源,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识别和评价的过程。资源包括内部和外部资源。组织主要是通过资源分析、比较、评估与竞争优势的确定、战略选择与资源补缺、战略实施与资源积累等环节正确的选择竞争战略,有利于组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特质形成特色鲜明的竞争优势④(如右图所示)。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人才培养的转型期,高职院校都意识到有价值的资源对发展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校校联手、职教集团等发展模式都表明,职业教育资源正在进行重新配置和整合。学校选择什么样的企业进行合作,需要建立怎样的机制,采用什么模式,培养什么目标,如何融进课程中,师资如何要求、如何建设教学团队、融合外部资源的以及配置内部资源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解决、提炼和总结。在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的过程中,知识、技能的内容和传授具有独有的特点,从而形成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示范校的建设过程就是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与之进行交换的环境中的组织也会因此而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就是合作互利双赢的基础。
四、示范校建设的关键理念是核心竞争力的更新和保持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稀缺资源,需要利用学校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资源优势主动构建并不断更新。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需要不断地适应,通过变化产生新的影响。“示范”和“被示范”的意义不在于简单的模仿和被模仿,而是理念和方法、手段的示范和学习。同时,为了确认一种方法是否可行,我们需要这样的示范,这样才能使其他的院校减少交换中不必要的消耗,尽快找到自身的优势所在。“示范成果应该实现三类范畴迁移:通过成果加工形成新的政策措施;通过成果反思生长新的科学理论;通过成果辐射发挥新的榜样效应,使示范结果成为可学习、可借鉴和可操作的创新成果。”⑤示范的目的是要找到方法、途径和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核心竞争力的保持是各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优秀人才的首要条件。只有保持连续不断的创新和积累,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才能实现知识传承和满足社会需求两者的统一,才能真正体现示范的内涵和意义。
各院校应正确认识“示范”的意义和作用,明确在“示范”和学习“示范”的过程中,开发、创造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合作伙伴,整合现有的和外部的有利资源,丰富和完善自身能力系统。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保证各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紧跟社会时代的步伐。
[注释]
①卓雄.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生成机制研究[J].南方论刊,2007(4):15-16.
②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81.
③⑤姜大源.职业教育:评估与示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卷首語.
④卜华白,刘沛林.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途径确定——一种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6(2):105-10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核心竞争优势 示范校建设
[作者简介]霍丽娟(1971- ),女,河北石家庄人,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在读博士,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科研处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经济与管理、职业教育课程设计。(北京100087)
[中图分类号]G71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27-0026-02
积极获得并整合资源的能力决定着组织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如何获得稀缺资源,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战略发展的关键因素,作为非营利性组织的学校与企业一样面临竞争和挑战。教育经济学家舒尔茨和伯顿·克拉克曾经借鉴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分析大学的发展策略。高职院校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培养适应区域经济、技术发展需要的技能型人才,与经济、社会的联系尤为密切。将核心竞争力应用于高职院校,分析当前示范校建设的作用,研究其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途径,对于促进高职院校特色的形成和快速发展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竞争优势
1.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的概念。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是C.K.普拉哈拉德和G.哈默尔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一篇题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的文章中率先提出的概念。它指企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组织长时间形成的、组织特有的、蕴涵于组织内部的、能保持持续竞争优势并取得主动发展的组织整体能力。核心竞争力理论在试图回答什么是决定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最根本因素,或者什么是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源泉的问题时,突出了核心竞争力是对手(包括潜在的)无法模拟和复制从而是独特的优势。由于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一个企业的竞争优势只能维持到竞争对手能够成功模仿、学习以及超越之前的一段时间。因此,所谓持久竞争优势就是指企业能够在一段很长的时间内具有的竞争优势,这段时间的长短由竞争对手的学习复制速度决定①。
2.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与竞争优势。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高职院校独有的、难以被模仿的、在其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形成的、并深深融入高职院校内质中支撑高职院校竞争优势,是使高职院校取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的能力系统。该系统应包括领导决策能力、科学管理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知识转换及传承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持续学习能力等。在竞争优势的建立和获得的过程中,突出表现为资源的认定、战略的选择、战略伙伴的合作、自身管理的效能、师资素质水平、专业课程的设计和实施、科学研究理论创新、组织成员的学习更新等几大方面。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中提到:“各院校之间的关系主要由它们消费者和内部劳动力市场的性质以及各校当时所处的地位来决定。声誉成为主要的交换商品。”因此,核心竞争优势使院校具有相对的不可模仿的特点,能够凭借优势获得同行的认可,从而获得声望并受到上级部门的重视以及同行的学习和仿效。“相对的声望不仅指导着消费者和工作人员,而且指导着各学校,受到高度重视的院校可能跨坐整个高校结构,当他们跨坐整个结构时,通常引起为院校和会聚的学术趋势的潮流,这种潮流还大量的指导着消费者和工作人员的选择。无论哪里都可能有一些学术趋势走向一些院校和部门,他们较高的威望带来各式各样较高的报偿;较好的工作条件,较高的个人声誉和比较丰富的资金②。”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优势来源于核心竞争力,也就是其与普通高等教育和其他同行院校的比较优势。当学校具有较高的声望时,其整合、占有教育资源的机会较多,核心竞争优势则更加突出,同时在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中,其声望也在不断提高,核心竞争力也会不断增强,从而进入良性发展循环的轨道。
二、异质资源的获得与竞争优势
资源依賴学派认为,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任何组织不可能持有赖以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全部资源,实现自我供给下的生存和发展。大量关系组织生存的稀缺和珍贵的资源都包含于组织的外部环境中。所有组织在某种程度上都依赖于外部环境,没有一个组织能够完全独立,因此组织的结构及其活动方式与活动结果就必须引进、吸收、转换各种资源。资源依赖有两个核心概念:一是组织的外在限制,即组织会对外在环境中掌握重要资源的其他组织的需求做出回应;二是外部依赖,组织的管理人员为了确保组织的存在与延续,要尽可能地管理组织对外在环境的依赖情况。组织如何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如何参与自己的环境,从环境中选择和加工信息,这些都是决定环境对组织影响程度的重要参数。组织本身的态度和决策影响着对环境的依赖和利用效率,即面对可以利用的环境资源,是否能够及时地认识到并获取充分的利用,这是组织获得竞争优势的前提。
高职院校作为独立的组织,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并不完全是单方面的顺从与服从的关系,而是彼此相互依赖的关系。高职院校需要不断与外部环境进行资源共享与整合,利用外部资源的优势,结合自身的特点,生产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在进行整合、重组的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同时,它也为外部环境提供资源,影响和改造外部的环境,表现在:在院校与行业企业的紧密联系合作中相互提供资源,在互利双赢的基础上重新整合,产生各自的异质性资源,保持各自的竞争优势。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背景的院校面对的环境各不相同,其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前提就是异质资源的选择与获得。
2006年启动的国家示范校建设项目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提供了发展平台和物质基础。来自中央的财政支持和专家的全方位理论与实践的指导、对执行过程的监控和结果的评估以及相关的培训、研讨,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人力、社会资源的支持。特别是根据内外部环境和条件所制定的建设方案,更是反映了院校对自身的判断和所处环境的认识以及对资源的判断和筛选。高职院校积极争取国家示范校项目本身就是对自身现状的分析和未来发展的认识,进而对外部有效资源的获取过程。如何根据自身的特点与环境交换彼此异质的稀缺资源,并且进行有效的使用,创造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创造适合自身发展的环境,是高职院校的领导者所应作出的战略选择,也是院校办学理念的反映。
关于示范的含义:“一般被理解为按照特定的目的和基本的条件,对某一事物的创新或未来状态实施合理、精细和具体的范例形式的推介、加工与迁移的过程。示范所得到的结果,是将示范主体的创新或未来状态,在某一特定领域里树立成一种榜样和典范,可为相关机构提供可靠的发展参照的模板。”③示范的意义在于如何利用环境和自身的优势进行有效的资源重组,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进行重新配置。这里的“示范”是一种方法、思路的示范。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主动创新意识尤为重要。
三、建设示范校的核心内容是资源获取的战略选择
组织要发展的关键是建立核心竞争优势,其优势的寻找、筛选、制定和形成需要不断与环境进行交换和整合,产生无法替代的优质产品,并具有其他组合所不能模仿、复制的优势,因而发展的前提是资源的认定和发展战略的选择。我国目前有一千二百多所高职院校,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不同,劳动力市场对人才层次需求不同,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应积极追求不同于其他院校的自身发展优势,而这个优势是院校生存发展的基础。示范校建设有助于推动高职院校积极积累自身的竞争优势。申报、遴选、确定、建设、评估的过程,就是核心竞争优势的寻找、选择、确定、积累、认同的过程,各院校都意识到资源获得的重要性,抓住机会就是抓住了优先发展的机遇。
竞争战略选择开始于最初的资源分析。资源分析是组织为找出具有潜在核心竞争优势的资源,对所拥有的资源进行识别和评价的过程。资源包括内部和外部资源。组织主要是通过资源分析、比较、评估与竞争优势的确定、战略选择与资源补缺、战略实施与资源积累等环节正确的选择竞争战略,有利于组织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特质形成特色鲜明的竞争优势④(如右图所示)。
我国的职业教育正处于人才培养的转型期,高职院校都意识到有价值的资源对发展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校校联手、职教集团等发展模式都表明,职业教育资源正在进行重新配置和整合。学校选择什么样的企业进行合作,需要建立怎样的机制,采用什么模式,培养什么目标,如何融进课程中,师资如何要求、如何建设教学团队、融合外部资源的以及配置内部资源等问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解决、提炼和总结。在战略的选择和实施的过程中,知识、技能的内容和传授具有独有的特点,从而形成院校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示范校的建设过程就是核心竞争优势的形成过程,与之进行交换的环境中的组织也会因此而获得自身发展所需要的资源,这就是合作互利双赢的基础。
四、示范校建设的关键理念是核心竞争力的更新和保持
核心竞争力是一种稀缺资源,需要利用学校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资源优势主动构建并不断更新。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组织需要不断地适应,通过变化产生新的影响。“示范”和“被示范”的意义不在于简单的模仿和被模仿,而是理念和方法、手段的示范和学习。同时,为了确认一种方法是否可行,我们需要这样的示范,这样才能使其他的院校减少交换中不必要的消耗,尽快找到自身的优势所在。“示范成果应该实现三类范畴迁移:通过成果加工形成新的政策措施;通过成果反思生长新的科学理论;通过成果辐射发挥新的榜样效应,使示范结果成为可学习、可借鉴和可操作的创新成果。”⑤示范的目的是要找到方法、途径和思路。在这一过程中,核心竞争力的保持是各院校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及培养优秀人才的首要条件。只有保持连续不断的创新和积累,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才能实现知识传承和满足社会需求两者的统一,才能真正体现示范的内涵和意义。
各院校应正确认识“示范”的意义和作用,明确在“示范”和学习“示范”的过程中,开发、创造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合作伙伴,整合现有的和外部的有利资源,丰富和完善自身能力系统。在发展中不断完善和创新,才能保证各具特色的核心竞争力在社会发展中不断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紧跟社会时代的步伐。
[注释]
①卓雄.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生成机制研究[J].南方论刊,2007(4):15-16.
②伯顿·克拉克.高等教育系统——学术组织的跨国研究[M].王承绪,等,译.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4:181.
③⑤姜大源.职业教育:评估与示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卷首語.
④卜华白,刘沛林.企业竞争战略选择的途径确定——一种基于资源依赖理论的分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6(2):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