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探讨心电图分析时心房颤动的诊断价值,用动态心电图仪24h记录患者的心电图,心房颤动常开始于T波上或ST段内,由P-on-T现象房性早搏诱发。方法:对临床40例心房颤动患者房颤患者在24h内均出现过1.5s以上的长RR间期。心电图上P波消失,代之以f波。心电图上R-R间距极不规整。QRs综合波通常是窄的,如伴有差异性传导、束支传导阻滞或WPW可增宽。结论:房颤发作时的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金标准"。如果房颤发作不甚频繁,可使用动态心电图;如果发作不频繁,事件记录仪对获得房颤发作的心电学资料有所帮助。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89-0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多有心房扩大,房内传导延迟与心房不应期的改变,心房颤动是异位激动所诱发的,其心房存在着多发"折返激动",即是母环加子环的多折返激动所致。激动频率快为350~600 bpm,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有效的收缩,丧失了辅助泵的作用。是一种室上性心律失常,特点为心房活动不协调,继之心房功能恶化和结构重构。在体表心电图(ECG)上,房颤表现为正常的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状、时限不等的快速振荡波或纤维颤动波[1]。当房室传导未受损时,可导致快速不规律的心室反应。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心内科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40例临床心电图诊断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40例心房颤动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26~83岁,平均65岁,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高血压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肺心病3例,特发性房颤1例。
1.2方法: 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时P波消失,代之以无序的心房波形不同、振幅大小不等、波形间距不等、波间无等电位线的f波,频率350~600次/min。心房颤动可呈短阵偶发,24h发作1阵至数阵,或频发,24h达数百阵以上。动态心电图可完整地记录到每阵心房.颤动开始及终止的情况,历时数秒、数分或数小时。心房颤动常开始于T波上或ST段内,由P-on-T现象房性早搏诱发。终止时的代偿间歇有长有短:短代偿间歇,指f-P间期比基本窦性P-P间期短,见于房-窦传入阻滞;超代偿间歇,f-P间期比一个基本窦性P-p间期长;继发性心脏停搏,停搏时间≥3.0s。较长时间的停搏可引起晕厥或发作阿斯综合征。持续性心房颤动可长达数年、数十年至终身而不再恢复窦性心律。
2结果
对临床40例心房颤动患者房颤患者在24h内均出现过1.5s以上的长RR间期。P波消失;心室搏动节律完全不规则;在各导联中均为不规则低振幅的波动,即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不均匀的f波,其频率为350~600bpm。房颤的心室律极为不匀齐的原因是房室交界区隐匿性传导。心电图上P波消失,代之以f波。心电图上R-R间距极不规整。QRs综合波通常是窄的,如伴有差异性传导、束支传导阻滞或wPw可增宽。
3讨论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极速型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发生率位居于窦性心律失常、早搏、房性心动过速之后排在第四位。心房颤动是慢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动态心电图上出现快速不规则的心房颤动f波做出心房颤动诊断,自律性异常、触发活动、折返等都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心房颤动发生后产生的电重构导致的继发性电生理改变有利于心房颤动的维持与复发[2]。
由于心房率极快不规则,使心房除极强弱不一,只有部分激动传至房室结。
由于隐匿性传导的存在,房室结不应期不断产生变化,抵达房室结的激动在房室结区内不规则传导,故而导致心室律绝对不整,一般新近发生而又未经治疗的房颤心室率平均在100~160 bpm,此时心室律极不规则。心房颤动在临床上较心房扑动常见,多发生于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特别是二尖瓣狭窄、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肺心病、缩窄性心包炎等。正常人偶尔可发生心房颤动,如情绪激动、过度紧张、中毒、外科手术可诱发[3]。粗颤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与左心房扩大者以及近期出现者;细颤常见于冠心病而不伴有心房明显增大者以及持续多年的心房颤动。心房颤动伴室性早搏可能洋地黄过量,也可能是并发的心力衰竭所致;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反映洋地黄不足,二者需加以鉴别。
f波是诊断房颤唯一可靠的根据,但必须除外技术原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假象;在Ⅱ、Ⅱ、V1导联上应注意观察,在QRS波前一定的位置上有无规律出现的P波,无肯定的P波存在,应首先考虑房颤,并设法证实或排除;室律完全不整,是诊断房颤的重要参考条件,但不是绝对条件,应注意其他引起室律不整的心律失常,或存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波的粗细差别很大,通常将f波的振幅超过1 mm者,称为粗大型房颤[4];f波的振幅在1 mm以下者,称为纤细型房颤,f波纤细者频率快,且易被遮盖;未经治疗的房颤,心室率一般在120~180 bpm;房颤时,QRS一般为室上性,但由隐匿性传导和室内差异性传导,常常使QRS增宽变形;而房颤时合并室早者并不少见,应注意二者的鉴别。
参考文献
[1]向娟,张代富.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6(28):853-885.
[2]卢喜烈.现代心电图诊断大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75.
[3]李天德. 动态心电图图谱[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6.
[4]郭继鸿.迷走神经性房颤[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0,9(1):51-52.
关键词:心房颤动;心电图;动态心电图
【中图分类号】R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1-0189-01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多有心房扩大,房内传导延迟与心房不应期的改变,心房颤动是异位激动所诱发的,其心房存在着多发"折返激动",即是母环加子环的多折返激动所致。激动频率快为350~600 bpm,致使心房失去了正常有效的收缩,丧失了辅助泵的作用。是一种室上性心律失常,特点为心房活动不协调,继之心房功能恶化和结构重构。在体表心电图(ECG)上,房颤表现为正常的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形状、时限不等的快速振荡波或纤维颤动波[1]。当房室传导未受损时,可导致快速不规律的心室反应。选取2011年6月~2013年6月收治的心内科收治的心房颤动患者40例临床心电图诊断分析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40例心房颤动患者,男25例,女15例,年龄26~83岁,平均65岁,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3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高血压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5例,肺心病3例,特发性房颤1例。
1.2方法: 动态心电图显示心房颤动时P波消失,代之以无序的心房波形不同、振幅大小不等、波形间距不等、波间无等电位线的f波,频率350~600次/min。心房颤动可呈短阵偶发,24h发作1阵至数阵,或频发,24h达数百阵以上。动态心电图可完整地记录到每阵心房.颤动开始及终止的情况,历时数秒、数分或数小时。心房颤动常开始于T波上或ST段内,由P-on-T现象房性早搏诱发。终止时的代偿间歇有长有短:短代偿间歇,指f-P间期比基本窦性P-P间期短,见于房-窦传入阻滞;超代偿间歇,f-P间期比一个基本窦性P-p间期长;继发性心脏停搏,停搏时间≥3.0s。较长时间的停搏可引起晕厥或发作阿斯综合征。持续性心房颤动可长达数年、数十年至终身而不再恢复窦性心律。
2结果
对临床40例心房颤动患者房颤患者在24h内均出现过1.5s以上的长RR间期。P波消失;心室搏动节律完全不规则;在各导联中均为不规则低振幅的波动,即大小不同、形态各异、间隔不均匀的f波,其频率为350~600bpm。房颤的心室律极为不匀齐的原因是房室交界区隐匿性传导。心电图上P波消失,代之以f波。心电图上R-R间距极不规整。QRs综合波通常是窄的,如伴有差异性传导、束支传导阻滞或wPw可增宽。
3讨论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极速型房性快速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发生率位居于窦性心律失常、早搏、房性心动过速之后排在第四位。心房颤动是慢性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根据动态心电图上出现快速不规则的心房颤动f波做出心房颤动诊断,自律性异常、触发活动、折返等都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与维持。心房颤动发生后产生的电重构导致的继发性电生理改变有利于心房颤动的维持与复发[2]。
由于心房率极快不规则,使心房除极强弱不一,只有部分激动传至房室结。
由于隐匿性传导的存在,房室结不应期不断产生变化,抵达房室结的激动在房室结区内不规则传导,故而导致心室律绝对不整,一般新近发生而又未经治疗的房颤心室率平均在100~160 bpm,此时心室律极不规则。心房颤动在临床上较心房扑动常见,多发生于有明显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如风湿性心脏病,特别是二尖瓣狭窄、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肺心病、缩窄性心包炎等。正常人偶尔可发生心房颤动,如情绪激动、过度紧张、中毒、外科手术可诱发[3]。粗颤常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与左心房扩大者以及近期出现者;细颤常见于冠心病而不伴有心房明显增大者以及持续多年的心房颤动。心房颤动伴室性早搏可能洋地黄过量,也可能是并发的心力衰竭所致;心房颤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或原有束支传导阻滞,反映洋地黄不足,二者需加以鉴别。
f波是诊断房颤唯一可靠的根据,但必须除外技术原因或其他原因造成的假象;在Ⅱ、Ⅱ、V1导联上应注意观察,在QRS波前一定的位置上有无规律出现的P波,无肯定的P波存在,应首先考虑房颤,并设法证实或排除;室律完全不整,是诊断房颤的重要参考条件,但不是绝对条件,应注意其他引起室律不整的心律失常,或存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心房颤动波的粗细差别很大,通常将f波的振幅超过1 mm者,称为粗大型房颤[4];f波的振幅在1 mm以下者,称为纤细型房颤,f波纤细者频率快,且易被遮盖;未经治疗的房颤,心室率一般在120~180 bpm;房颤时,QRS一般为室上性,但由隐匿性传导和室内差异性传导,常常使QRS增宽变形;而房颤时合并室早者并不少见,应注意二者的鉴别。
参考文献
[1]向娟,张代富.心房颤动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心血管病学进展,2007,6(28):853-885.
[2]卢喜烈.现代心电图诊断大全[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75.
[3]李天德. 动态心电图图谱[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3:6.
[4]郭继鸿.迷走神经性房颤[J].临床心电学杂志,2000,9(1):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