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早期医疗卫生史概述

来源 :中华医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m198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世纪末,中国大陆东北部的哈尔滨依然是传统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区域。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其"欧亚大陆桥"和东北铁路网的交通枢纽位置加快了哈尔滨的发展,国外人员和资本涌入,至20世纪30年代,哈尔滨已拥有19个国家的领事馆,20多个国家的侨民近10万人。在这个具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国际性城市,西医快速传入和传播,为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发挥了突出作用,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满洲中央汉医会"是在伪满政府扶持下成立的傀儡中医学术团体,其组织体系健全,覆盖面广。在其存在的几年间,尽管开展了促进中医学术进步、提高中医素质的工作,在中医医疗、教育、学术研究、管理等方面做出了自己的努力,但其实质仍是伪满政府规范、管理、改造和利用中医的工具。
期刊
"卫生"是一个自古便有的动宾词组,意指"保卫生命"。而到近代,"卫生"则演变成了只含单一语素的连绵词,有了"清洁""消毒""防御疾病"等多方面的含义。"公共卫生"从"卫生"一词的近代含义中独立出来,发展成为一个新名词。民国时期的学者对"Hygiene"的译名和"公共卫生"的含义进行了初步研究,其间出现过"国民卫生""公众卫生"等。世界卫生组织对"Public Health"下的定义和中国学者对"公
清朝乾隆年间新安医家郑梅涧,遗有手稿《箑余医语》,代代相传,《安徽医学》于1959年第5期标点横排刊登。《箑余医语》记载了郑梅涧对医理的所思所悟,特别对寸口脉诊多有新见,认为寸关尺三部分候脏腑当与经络相结合,脉位浅以候腑,深以候脏,即所谓"腑浅脏深";将诊脉指力分为8级;提出诊脉不可拘泥一法,应当"三法参伍",灵活运用。这些观点对脉诊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有重要参考价值。
期刊
马王堆和张家山汉墓出土的几种简帛古脉书中,《病候》和《阴阳脉死候》有既知医籍中最早关于口腔溃疡、牙周病及其伴发病变的记载;《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则最早依据经脉循行部位叙述了颌面颈部肿痛、舌病、齿病、口病等经脉病候或病症方面的内容,并有对某些口腔疾患的初步诊疗记载,反映了先秦及秦汉时期的口腔医学成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