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佩奇(Page)是一个安静的小镇,只是因为有大量游客,才显得不那么寂寞。到这里来的人一般必去两个地方,一个是鲍威尔湖,一个是羚羊峡谷。我很早就在网上订好这两个项目,所以一早就去了佩奇的飞机场,鸟瞰鲍威尔湖的飞机从那里起飞。
鲍威尔湖的景色自是美不胜收。蓝色的湖面和红色的湖岸对照鲜明却色调相宜,使人想起了似乎毫不相干的北京天坛的红墙蓝瓦。飞机回到地面,离我们去羚羊峡谷的时间还有两三个钟头。于是去了鲍威尔纪念馆。原来鲍威尔是个人物,他的全名叫约翰·韦斯利·鲍威尔(John Wesley Powell)。正是他,倾私人之力进行了美国最早的科罗拉多河及周边峡谷的考察。在他及他的探险队经历了艰难困苦和重大牺牲以后,最终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他的考察报告对美国人认识大峡谷及西部的其他峡谷提供了最初的资料,并为以后对大峡谷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后来我们驱车去了大峡谷,果然不同凡响。在此之前,我们去的黄石、大蒂顿、布莱斯峡谷、宰恩峡谷等地,但都无法与大峡谷比肩。大峡谷最重要的特质是“大”。因其大,所以气势磅礴,气象万千。大峡谷的北端比南端要高几百米,一些山脊向谷内突出,上面三面都是悬崖,惊险异常。第二天起来,发现云海遍布,又是一番景象。到了南缘,赶上落日时分,晚霞映照出了谷底的科罗拉多河,甚是壮美。翌日早晨顺小路而下,景色随时变幻。
出于好奇,回国以后在亚马逊网上订购了鲍威尔的《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lorado River and Its Canyons 》。这本书先是讲了科罗拉多河及周边地貌地势的基本结构和生成机理,后边就是日记体的记述。其中有探险中的艰辛和惊险,而最多的是对地貌景色的描写。这本书的文字简洁优美,有时甚至很抒情。例如,“Walking over to the southeast, we look down into valley of the White River, and beyond that see the far-distant Rocky Mountains, in mellow, perspective haze, through which snow fields shine.”(向西南走去,我们俯瞰白河河谷,又远眺隐在轻柔幽深的薄雾之中的岩石山脉,透过薄雾,雪地在闪耀。)简直是一幅图画。
通过鲍威尔的书,我们可以看到布满了裸露的岩石,与草地相映成趣——蓝色的和淡紫的岩石,浅黄和粉色,朱红与褐色,所有这些色彩都清纯鲜亮。
鲍威尔一行的探险虽然艰苦,但鲍威尔似乎充满了乐趣和享受。在他笔下,上下几英里,甚至十来英里经常显得轻而易举。水中的航行更像是参加了一场舞会:“All this volume of water, confined, as it is, in a narrow channel and rushing with great velocity, is set eddying and spinning in whirlpools by projecting rocks and short curves, and the water waltz their way through the canyon, making their own rippling, rushing, roaring music.”(巨大水量被挤压在狭窄的河道中奔涌向前,冲击岩石和急弯河岸形成回流旋转的漩涡,以华尔兹的舞步跳过峡谷,演奏着潺潺的、奔流的和咆哮的乐章。)
常年在峡谷间考察,鲍威尔上下攀缓,练就了高山独胆,俨然一个“大峡谷人”。他似乎天马行空,临高不惧,遇险不惊,也自成趣味:“多年的登山镇定了我的神经,从而可以冷静地将脚搭在悬崖边坐下,并从两千多英尺的峭壁往下看。但我看不得别人也这样做。我不是默祷他离开那里,就是把头扭开。”
在夜间,他们席地而睡,天作帷帐。这更会引起鲍威尔的遐想:“躺下来,我们透过峡谷仰望,只看到一小片蓝色苍穹显现头顶,碧空中一轮新月,几多星座,正窥视着我们……很快,我发现一颗明亮的星星正栖息在东面的悬崖上,慢慢地,它似乎从栖息之处飘移过了峡谷。起初,它像嵌在峭壁边上的珠宝,当它从岩石上移开时,我几乎怀疑它是否不会掉下来。实际上,它沿着一条温柔的弧线滑落,仿佛镶嵌星星的明空沿着峡谷展开,搭在两边的峭壁上,这颗珠宝好像因自己的重量摇坠而下。”
峡谷地带的自然灵气使鲍威尔的文笔充满灵动。实际上,大峡谷的存在给美国,尤其是美国西部带来了很多文化启示。在鲍威尔纪念馆,还展出了一个因大峡谷而成名的人,他叫埃弗雷特·罗斯(Everett Ruess)。他是一个诗人和版画家,虽然在二十三岁那年就去世了,但其作品却在美国西部有着长远的影响。
我在鲍威尔纪念馆中买了一本名叫Everett Rouss: A Vagabond for Beauty (《埃弗雷特·罗斯:追寻美的流浪者》)的书,其中收录了一首叫做“风誓”(Pledge to the Wind)的诗。这本书记述了他的生平和他的诗与家信。罗斯本人最终消逝在大峡谷之中。他的家人在连续几周没有收到他的家信后决定去找他,只看见了在悬崖边他的马和一点遗物。他最终与大峡谷融为一体了。他本人就像诗一样:Then suddenly, the unreal breath of wind coming from infinite depths will bring to my ear again the strange, dimly-remembered sound of the rushing water. When that sound dies, all dies.(突然,从无底深渊传来虚幻的风的呼吸,又给我耳边带来奇异而朦胧的急流声的回忆。当这个声音消逝时,万物皆亡。)
一般中国人很少知道鲍威尔,更少有人知道罗斯。大峡谷对美国文化的比较大众化的影响反映在好莱坞。大片《阿凡达》看似叙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实际上是大峡谷对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的例证。故事中的潘多拉星球实际上就是一种峡谷地貌。两边是峭壁,多道瀑布飞流直下,如同鲍威尔的描述:“在我们面前峡谷裂开了。小股急流从右边峭壁流下,另一股急流从左边坠落,……右侧可以看到十几道叠瀑,松树与杉树伫立在岩石之上,白杨下泉水流出。在深影之下,岩石下部呈红色与褐色,而在阳光之下,上边则呈浅黄与朱红颜色……”而《阿凡达》中的天然彩虹桥,在美国西部的峡谷地带也经常可以看到。
更为重要的是,《阿凡达》的故事似乎充满想象,其实并没有超出大峡谷的人文历史所形成的文化视野。影片中的纳威人虽然被装上了尾巴,染蓝了皮肤,好像区别于人类,但仍然在大部分特征上与人类相同,且能用英语与人类沟通,这种看法与美国的早期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看法颇为相近。故事是说,一些地球人为了某种特殊物质要让住在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迁走,甚至不惜动用武力,这被中国的很多人看做是反“强拆”的故事。实际上,“强拆”并非中国独有,有土地的地方,有政府的地方,就可能出现“强拆”,甚至是在大峡谷这个看似不宜用于商业建筑的地方。
鲍威尔在他的书中记载,在这些高山峡谷地带,有一个印第安人的部落叫做纳瓦霍(Navajo),当美国从墨西哥手中夺取了这一带的统治权以后,就向这个部落发动了进攻。纳瓦霍人凭借峡谷天险重挫了美国军队。于是美国军队就采取一个非同寻常的卑鄙战术,即射杀纳瓦霍人的牲畜,砍掉他们的果树,捣毁他们的灌溉系统,最后迫使他们投降。纳瓦霍人在被征服后被向东迁移到了得克萨斯州的附近,直到多年以后他们才被允许回到峡谷地带的故乡。鲍威尔对美国这种用数百万美元征服,却用几千美元“开化”印第安人的做法表示不满(51—52页)。但究竟,美国政府的目的似乎还是“开化”。
鲍威尔湖的景色自是美不胜收。蓝色的湖面和红色的湖岸对照鲜明却色调相宜,使人想起了似乎毫不相干的北京天坛的红墙蓝瓦。飞机回到地面,离我们去羚羊峡谷的时间还有两三个钟头。于是去了鲍威尔纪念馆。原来鲍威尔是个人物,他的全名叫约翰·韦斯利·鲍威尔(John Wesley Powell)。正是他,倾私人之力进行了美国最早的科罗拉多河及周边峡谷的考察。在他及他的探险队经历了艰难困苦和重大牺牲以后,最终获得了政府的支持。他的考察报告对美国人认识大峡谷及西部的其他峡谷提供了最初的资料,并为以后对大峡谷地区的开发做出了贡献。
后来我们驱车去了大峡谷,果然不同凡响。在此之前,我们去的黄石、大蒂顿、布莱斯峡谷、宰恩峡谷等地,但都无法与大峡谷比肩。大峡谷最重要的特质是“大”。因其大,所以气势磅礴,气象万千。大峡谷的北端比南端要高几百米,一些山脊向谷内突出,上面三面都是悬崖,惊险异常。第二天起来,发现云海遍布,又是一番景象。到了南缘,赶上落日时分,晚霞映照出了谷底的科罗拉多河,甚是壮美。翌日早晨顺小路而下,景色随时变幻。
出于好奇,回国以后在亚马逊网上订购了鲍威尔的《The Exploration of the Colorado River and Its Canyons 》。这本书先是讲了科罗拉多河及周边地貌地势的基本结构和生成机理,后边就是日记体的记述。其中有探险中的艰辛和惊险,而最多的是对地貌景色的描写。这本书的文字简洁优美,有时甚至很抒情。例如,“Walking over to the southeast, we look down into valley of the White River, and beyond that see the far-distant Rocky Mountains, in mellow, perspective haze, through which snow fields shine.”(向西南走去,我们俯瞰白河河谷,又远眺隐在轻柔幽深的薄雾之中的岩石山脉,透过薄雾,雪地在闪耀。)简直是一幅图画。
通过鲍威尔的书,我们可以看到布满了裸露的岩石,与草地相映成趣——蓝色的和淡紫的岩石,浅黄和粉色,朱红与褐色,所有这些色彩都清纯鲜亮。
鲍威尔一行的探险虽然艰苦,但鲍威尔似乎充满了乐趣和享受。在他笔下,上下几英里,甚至十来英里经常显得轻而易举。水中的航行更像是参加了一场舞会:“All this volume of water, confined, as it is, in a narrow channel and rushing with great velocity, is set eddying and spinning in whirlpools by projecting rocks and short curves, and the water waltz their way through the canyon, making their own rippling, rushing, roaring music.”(巨大水量被挤压在狭窄的河道中奔涌向前,冲击岩石和急弯河岸形成回流旋转的漩涡,以华尔兹的舞步跳过峡谷,演奏着潺潺的、奔流的和咆哮的乐章。)
常年在峡谷间考察,鲍威尔上下攀缓,练就了高山独胆,俨然一个“大峡谷人”。他似乎天马行空,临高不惧,遇险不惊,也自成趣味:“多年的登山镇定了我的神经,从而可以冷静地将脚搭在悬崖边坐下,并从两千多英尺的峭壁往下看。但我看不得别人也这样做。我不是默祷他离开那里,就是把头扭开。”
在夜间,他们席地而睡,天作帷帐。这更会引起鲍威尔的遐想:“躺下来,我们透过峡谷仰望,只看到一小片蓝色苍穹显现头顶,碧空中一轮新月,几多星座,正窥视着我们……很快,我发现一颗明亮的星星正栖息在东面的悬崖上,慢慢地,它似乎从栖息之处飘移过了峡谷。起初,它像嵌在峭壁边上的珠宝,当它从岩石上移开时,我几乎怀疑它是否不会掉下来。实际上,它沿着一条温柔的弧线滑落,仿佛镶嵌星星的明空沿着峡谷展开,搭在两边的峭壁上,这颗珠宝好像因自己的重量摇坠而下。”
峡谷地带的自然灵气使鲍威尔的文笔充满灵动。实际上,大峡谷的存在给美国,尤其是美国西部带来了很多文化启示。在鲍威尔纪念馆,还展出了一个因大峡谷而成名的人,他叫埃弗雷特·罗斯(Everett Ruess)。他是一个诗人和版画家,虽然在二十三岁那年就去世了,但其作品却在美国西部有着长远的影响。
我在鲍威尔纪念馆中买了一本名叫Everett Rouss: A Vagabond for Beauty (《埃弗雷特·罗斯:追寻美的流浪者》)的书,其中收录了一首叫做“风誓”(Pledge to the Wind)的诗。这本书记述了他的生平和他的诗与家信。罗斯本人最终消逝在大峡谷之中。他的家人在连续几周没有收到他的家信后决定去找他,只看见了在悬崖边他的马和一点遗物。他最终与大峡谷融为一体了。他本人就像诗一样:Then suddenly, the unreal breath of wind coming from infinite depths will bring to my ear again the strange, dimly-remembered sound of the rushing water. When that sound dies, all dies.(突然,从无底深渊传来虚幻的风的呼吸,又给我耳边带来奇异而朦胧的急流声的回忆。当这个声音消逝时,万物皆亡。)
一般中国人很少知道鲍威尔,更少有人知道罗斯。大峡谷对美国文化的比较大众化的影响反映在好莱坞。大片《阿凡达》看似叙述了一个虚构的故事,实际上是大峡谷对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的例证。故事中的潘多拉星球实际上就是一种峡谷地貌。两边是峭壁,多道瀑布飞流直下,如同鲍威尔的描述:“在我们面前峡谷裂开了。小股急流从右边峭壁流下,另一股急流从左边坠落,……右侧可以看到十几道叠瀑,松树与杉树伫立在岩石之上,白杨下泉水流出。在深影之下,岩石下部呈红色与褐色,而在阳光之下,上边则呈浅黄与朱红颜色……”而《阿凡达》中的天然彩虹桥,在美国西部的峡谷地带也经常可以看到。
更为重要的是,《阿凡达》的故事似乎充满想象,其实并没有超出大峡谷的人文历史所形成的文化视野。影片中的纳威人虽然被装上了尾巴,染蓝了皮肤,好像区别于人类,但仍然在大部分特征上与人类相同,且能用英语与人类沟通,这种看法与美国的早期殖民者对印第安人的看法颇为相近。故事是说,一些地球人为了某种特殊物质要让住在潘多拉星球上的纳威人迁走,甚至不惜动用武力,这被中国的很多人看做是反“强拆”的故事。实际上,“强拆”并非中国独有,有土地的地方,有政府的地方,就可能出现“强拆”,甚至是在大峡谷这个看似不宜用于商业建筑的地方。
鲍威尔在他的书中记载,在这些高山峡谷地带,有一个印第安人的部落叫做纳瓦霍(Navajo),当美国从墨西哥手中夺取了这一带的统治权以后,就向这个部落发动了进攻。纳瓦霍人凭借峡谷天险重挫了美国军队。于是美国军队就采取一个非同寻常的卑鄙战术,即射杀纳瓦霍人的牲畜,砍掉他们的果树,捣毁他们的灌溉系统,最后迫使他们投降。纳瓦霍人在被征服后被向东迁移到了得克萨斯州的附近,直到多年以后他们才被允许回到峡谷地带的故乡。鲍威尔对美国这种用数百万美元征服,却用几千美元“开化”印第安人的做法表示不满(51—52页)。但究竟,美国政府的目的似乎还是“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