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探究活动大多数需要经历一个很长的过程,能在一堂课上完成的探究活动实际是不多的,而现状通常是将这些活动删减或教师替代,这是不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的。基于这种现状,本文主要论述了如何开展有效的主题式科学探究活动,并以种子为对象,设计了相关的探究活动实例。旨在让学生从观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发现新的问题等一系列教师主导的活动中去真正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主题式 探究活动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实验是研究科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效的开展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科学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初中《科学》中的各项探究活动,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特别是一些长周期的探究活动,更能体现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不易,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本质。关于“种子与幼苗”的探究活动很多,根据七年级学生现有的一些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将其中关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这个部分设计成一个主题式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所需条件,了解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形态变化过程和幼苗类型
2.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所表现的适应现象
3.了解种子的休眠、寿命,学会选种和测定种子萌发率的方法,了解其在生产上的意义
4.制作种子萌发不同阶段的浸制标本
【材料准备】
准备一些常见植物的种子,如大豆、绿豆、玉米等,其它材料在具体方案中说明。
【活动过程】
一、资料查找和学习
1、认识种子各部分的结构
一粒很小的种子,有的能长成一株不高的花卉,有的竟能长成参天大树。一粒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株植物呢?你认识种子吗?你知道它有哪些部分组成?请你将大豆和玉米的种子浸软,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吧(参考图片介绍观察)
(1)取一粒浸软的大豆种子,观察它的外形种皮上的结构。在凹陷一侧的种皮上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剥去种皮,分开并合着的两片子叶,可见两片子叶并合处有胚,胚由子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组成。
(3)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他的种皮不容易剥去,因为这是果皮和种皮愈合在一起了。将玉米籽粒纵向剖开,观察胚乳和子叶。
比较大豆和玉米种子形态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1)查阅资料,了解关于种子的一些秘密
什么是种子的休眠?
什么是种子的寿命?
通常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选种的?
(2)选择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大豆种子。想一想,可以怎么选呢?(建议:将种子放在一定浓度的盐水中,沉在底部的种子说明籽粒饱满)
(3)猜想,你认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计实验:
(5)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很多,如水、氧气、温度等,这里提供一种方案供你参考:
材料器具:绿豆(大豆)种子40粒,有盖罐头瓶4个,小勺1个,餐巾纸(卫生纸)8张,标签4张,胶水、清水。
处理方式:取4个洁净的罐头瓶,分别贴上写有1、2、3、4的标签,并向每个瓶中放入2张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上10粒种子,然后依照下表中处理方式操作:
实验结果
当你做完上面的装置后,请思考:
从这次探究中我们发现,种子萌发需要:
(6)进一步思考:
在几组实验中,________号瓶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了,请计算一下在你的实验过程中,种子的萌发率:________%(萌发率=萌发的种子数/种子的总数)。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率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在农业生产中通常采取哪些手段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7)把萌发的种子继续种2-3天,它们在实验3中还将发挥作用哦!
3.看看萌发的种子在生长过程中的那些有趣现象
(1)种子萌发的类型 A.子叶出土萌发 B.子叶留土萌发
为了方便你观察种子萌芽的变化过程,请你有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或塑料杯,在杯中放入泥土或湿润的棉花,将浸泡过的种子嵌在玻璃杯与泥土之间,这样你就可以清晰的观察到种子悄悄的变化了。
实验过程: 将绿豆和蚕豆种子分别根据上面的提示放入合适的容器,然后静静的观察
符合下图1的是________的萌发过程,这种萌发我们称为叫子叶出土萌发,符合图2的是________的萌发过程,这种萌发我们称为子叶留土萌发。请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还有哪些植物的种子萌发符合这些特点?
(2)观察根毛的发生过程
当你在做上面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一起来观察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绿豆芽的根开始生长的时候,请你用放大镜观察一下,看到根的顶端毛茸茸的吗?这些叫做根毛。请你查阅一下资料,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3)看看这些变化
选择实验1中萌发的大豆种子,转种到下面一些特殊的装置中,看看这些种子的幼苗发生了哪些奇特的变化?你能猜测这些变化时什么原因引起的?
(1)去2-3个大豆的幼苗,将其种植在原来的玻璃杯中,在外面套一个侧壁上打一个圆孔的盒子,并将整个装置放在窗台上,之和的孔对着光。几天以后再打开盒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猜一猜这个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选择实验1中1号瓶的种子,将其在浸泡几个小时,在1号瓶内放入一些湿润的棉花,然后将这些种子夹在棉花和瓶壁之间,有些正方,有些横放,有些倒放,当然你还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摆放,几天后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种子的胚芽和胚根是向那个方向生长的? (3)选择一个长方形开口的容器,其中至少一个侧面应是透明的,在容器内盛干燥的细沙或土壤,并在一段放一个底部开口的纸质一次性杯子,杯口稍高于土面,杯内盛满水。然后在容器贴近透明的一侧埋入一组正在萌芽的大豆种子,如右图所示。几天后观察根的生长方向。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推测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反思】
1.完成了上面的探究,你能写一份种子的自述吗?
2.经过这次活动吗,你对种子一定有了很多的认识。与此同时,你一定产生了更多的问题,说说你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吧?
本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基于给学生更多的科学探究的体验。这个活动比较适合将要进入七年级或七年级的学生在假期里完成的一项主题式探究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可以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是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这些过程对学生而言,经历比结果更重要。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和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这类周期比较长的探究活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应该经历的过程,取而代之的就是老师将结果的一种呈现。这样的模式会抹杀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会使他无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本身的艰辛,这都是违背科学的本质的。在这个主题式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动手和体验,同时由于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必然会对更多问题产生兴趣,这样的兴趣会驱使他们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在本专题性探究活动中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去查阅一些资料,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途径。通过这样探究模式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这才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另外,每一次科学探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会碰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在过程中努力解决这些困难和经历一些必要的挫折,也是学生学习科学应该经历的过程。另外,只有真正深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才会产生更多的思考,并孕育出更多新的问题。然而这样的过程就是自然发展的本质,在研究一件事物的过程中由于产生了新的问题,才会对这些问题进一步进行研究。本方案最后环节的设计就是希望学生在进行了这样一次探究活动以后,产生新的思考,新的问题,进而自主的去完成更多的探究。
参考文献:
[1]袁运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青云.陈报南.林炳伟.新课标新实验初中科学[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
关键词:主题式 探究活动
在科学教学中,探究实验是研究科学的重要方法和手段。有效的开展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不仅可以提高科学教学效果,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验素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初中《科学》中的各项探究活动,它们都是很好的素材,特别是一些长周期的探究活动,更能体现科学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不易,让学生领悟科学探究的本质。关于“种子与幼苗”的探究活动很多,根据七年级学生现有的一些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将其中关于种子的萌发和幼苗的形成这个部分设计成一个主题式探究活动。
【活动目的】
1.理解种子萌发所需条件,了解种子萌发形成幼苗的形态变化过程和幼苗类型
2.探究种子萌发过程中对外界环境变化的所表现的适应现象
3.了解种子的休眠、寿命,学会选种和测定种子萌发率的方法,了解其在生产上的意义
4.制作种子萌发不同阶段的浸制标本
【材料准备】
准备一些常见植物的种子,如大豆、绿豆、玉米等,其它材料在具体方案中说明。
【活动过程】
一、资料查找和学习
1、认识种子各部分的结构
一粒很小的种子,有的能长成一株不高的花卉,有的竟能长成参天大树。一粒种子为什么能长成一株植物呢?你认识种子吗?你知道它有哪些部分组成?请你将大豆和玉米的种子浸软,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吧(参考图片介绍观察)
(1)取一粒浸软的大豆种子,观察它的外形种皮上的结构。在凹陷一侧的种皮上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剥去种皮,分开并合着的两片子叶,可见两片子叶并合处有胚,胚由子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组成。
(3)取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他的种皮不容易剥去,因为这是果皮和种皮愈合在一起了。将玉米籽粒纵向剖开,观察胚乳和子叶。
比较大豆和玉米种子形态结构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2、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
(1)查阅资料,了解关于种子的一些秘密
什么是种子的休眠?
什么是种子的寿命?
通常在农业生产中是如何选种的?
(2)选择籽粒饱满、无病虫害的大豆种子。想一想,可以怎么选呢?(建议:将种子放在一定浓度的盐水中,沉在底部的种子说明籽粒饱满)
(3)猜想,你认为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设计实验:
(5)影响种子萌发的条件很多,如水、氧气、温度等,这里提供一种方案供你参考:
材料器具:绿豆(大豆)种子40粒,有盖罐头瓶4个,小勺1个,餐巾纸(卫生纸)8张,标签4张,胶水、清水。
处理方式:取4个洁净的罐头瓶,分别贴上写有1、2、3、4的标签,并向每个瓶中放入2张餐巾纸,并在餐巾纸上均匀地放上10粒种子,然后依照下表中处理方式操作:
实验结果
当你做完上面的装置后,请思考:
从这次探究中我们发现,种子萌发需要:
(6)进一步思考:
在几组实验中,________号瓶的种子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了,请计算一下在你的实验过程中,种子的萌发率:________%(萌发率=萌发的种子数/种子的总数)。请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影响种子萌发率的原因可能有哪些?在农业生产中通常采取哪些手段来提高种子的萌发率?
(7)把萌发的种子继续种2-3天,它们在实验3中还将发挥作用哦!
3.看看萌发的种子在生长过程中的那些有趣现象
(1)种子萌发的类型 A.子叶出土萌发 B.子叶留土萌发
为了方便你观察种子萌芽的变化过程,请你有一个透明的玻璃杯或塑料杯,在杯中放入泥土或湿润的棉花,将浸泡过的种子嵌在玻璃杯与泥土之间,这样你就可以清晰的观察到种子悄悄的变化了。
实验过程: 将绿豆和蚕豆种子分别根据上面的提示放入合适的容器,然后静静的观察
符合下图1的是________的萌发过程,这种萌发我们称为叫子叶出土萌发,符合图2的是________的萌发过程,这种萌发我们称为子叶留土萌发。请你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还有哪些植物的种子萌发符合这些特点?
(2)观察根毛的发生过程
当你在做上面这个实验的时候,我们还可以一起来观察一个有趣的现象,当绿豆芽的根开始生长的时候,请你用放大镜观察一下,看到根的顶端毛茸茸的吗?这些叫做根毛。请你查阅一下资料,根毛的作用是什么?
(3)看看这些变化
选择实验1中萌发的大豆种子,转种到下面一些特殊的装置中,看看这些种子的幼苗发生了哪些奇特的变化?你能猜测这些变化时什么原因引起的?
(1)去2-3个大豆的幼苗,将其种植在原来的玻璃杯中,在外面套一个侧壁上打一个圆孔的盒子,并将整个装置放在窗台上,之和的孔对着光。几天以后再打开盒子,你看到了什么现象?猜一猜这个现象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2)选择实验1中1号瓶的种子,将其在浸泡几个小时,在1号瓶内放入一些湿润的棉花,然后将这些种子夹在棉花和瓶壁之间,有些正方,有些横放,有些倒放,当然你还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摆放,几天后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些种子的胚芽和胚根是向那个方向生长的? (3)选择一个长方形开口的容器,其中至少一个侧面应是透明的,在容器内盛干燥的细沙或土壤,并在一段放一个底部开口的纸质一次性杯子,杯口稍高于土面,杯内盛满水。然后在容器贴近透明的一侧埋入一组正在萌芽的大豆种子,如右图所示。几天后观察根的生长方向。结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推测产生这样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活动反思】
1.完成了上面的探究,你能写一份种子的自述吗?
2.经过这次活动吗,你对种子一定有了很多的认识。与此同时,你一定产生了更多的问题,说说你感兴趣的一些问题吧?
本活动方案的设计是基于给学生更多的科学探究的体验。这个活动比较适合将要进入七年级或七年级的学生在假期里完成的一项主题式探究活动。通过这项活动,可以让学生理解科学探究是获取科学知识的基本方式,是不断地发现问题,通过多种途径寻求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并通过评价与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这些过程对学生而言,经历比结果更重要。但是,在我们现在的教学中,由于时间和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很多这类周期比较长的探究活动,已经失去了它原本应该经历的过程,取而代之的就是老师将结果的一种呈现。这样的模式会抹杀学生探究的欲望,也会使他无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本身的艰辛,这都是违背科学的本质的。在这个主题式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动手和体验,同时由于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必然会对更多问题产生兴趣,这样的兴趣会驱使他们去学习更多的东西,在本专题性探究活动中也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让学生去查阅一些资料,这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的途径。通过这样探究模式的培养,可以让学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来,这才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另外,每一次科学探究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肯定会碰到各种挫折和困难,在过程中努力解决这些困难和经历一些必要的挫折,也是学生学习科学应该经历的过程。另外,只有真正深入到探究活动中去,才会产生更多的思考,并孕育出更多新的问题。然而这样的过程就是自然发展的本质,在研究一件事物的过程中由于产生了新的问题,才会对这些问题进一步进行研究。本方案最后环节的设计就是希望学生在进行了这样一次探究活动以后,产生新的思考,新的问题,进而自主的去完成更多的探究。
参考文献:
[1]袁运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杨青云.陈报南.林炳伟.新课标新实验初中科学[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