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英汉翻译,中西文化差异
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在知识要素方面,西方更加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基于实验的实验知识的运用;东方则偏重于伦理和传统的知识。在概念要素方面,东西方有不同的价值评估体系和世界观,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有很大差异。
英语句子的特点是以谓词动词为中心的句型,它基于形式逻辑的系统。中文句子的特点是句子短,形式松散,结构和谐,上下连贯。如:
“I passed you 0n the road?”
“Monseigneur,it is true.I had the honor of being passed 0n the road.”
“在路上我打你面前过了吗?”
“是的,爵爷。你打我面前过,我很荣幸。”
英语句子以谓词动词为中心,并且在一个句子中只允许一个谓语动词(或平行谓词动词)。重复动词则将动词名词化,如上例所示,而中文则更灵活。上面的斜体部分若是翻译为“我有幸被传递到路上”,便是陷入了西方的思维方式。
二、文化心理上的差异
根据Stroop的干扰实验,精通母语的人在使用特定单词时,会激发他们心中的单词的语义代码。例如,当中国人看到或使用“红色(颜色)”这个词时,它们往往与庆祝,欢乐,好运,荣耀和革命等意义联系在一起。而西方人对于“红色”一词却有“暴力”、“流血”的含义。对于这样一种文化心理,英国翻译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回避了“红色”这个词,并将这部杰作的标题翻译成了“The Story ofthe Stone”取其原名“石头”而不是现在的名字“红楼梦”。
一个国家的语言结构和国家语言的使用与其心理结构和心理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
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
Fan Chin went out t0 welcome the visitor,who was one of the local gentry.and Mr.Chang alighted from the chair and came in.He was wearing anofficial's gauze cap,sun-flower-colored gown(杨宪益、戴乃迭译)
“纱帽”并不仅仅意味着用纱线编织的帽子。这里,在其语义成份中主要表示官帽。如果按字面翻译纱布帽,中文的文化内涵就会丢失,并且不符合原作者的文字心理。“纱帽”沿用至今,常作在官有职的代称。翻译的句子中加入了“official's”这个词,便符合汉族的文化心理。
三、价值观的差异
所有民族对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对同一事物赋予不同的含义,并反映出语言中的语言差异。
不同的价值观对政治术语的反应更加突出。中文中的“自由主义”与英语中的“自由主义”截然不同。前者指的是无组织和无纪律或行为的任意性,是一种贬义词;后者指的是一种相当开放的政治和哲学态度,反对对人施加政治,精神外部约束或限制。又如“实用主义”一词,其对应的英语词可为“pragmatism”。“实用主义”在我们的代码中被定义为现代资产阶级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趋势。西方词典中的“实用主义”具有类似“实事求是”的含义。翻译时要注意纠正不同值引起的含义偏差。
四、传统习俗上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环境的产物。文化要靠语言来保存、传播和继承。当汉人遇到熟人时,他们经常说:“上哪去?”“吃了吗?”如果讲英语的本地人听到这种问候,他会感到很不舒心。因为当他听到“Where are yougoing?”“Have you eaten yet?”他会觉得这只是一个询问,而不是友好的问候。而在中国人眼里,这些话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owisit going?”这都是长期以来的民族习俗所使然。此外,各族人民总是喜欢使用最常见但具有民族特色的类比。例如:
接着他们用绳子五花大绑,把节振国捆得像个粽子似的,又是一阵拳打脚踢,节振国的嘴里鼻孔里鲜血直冒。
They gave him a good cuff and kick,trussed him up like a fowl and thenwent 0n walloping and kicking him again till his nose and mouth were abloody pulp.
粽子是汉族特有的传统食品,是英语文化中所没有的,与其在译文中解释粽子的含义,不如找一个简单的喻体进行代替。
五、客观条件下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会造成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客观条件包括生理特征、生态环境、地理特征等。
中国读者从小说里看到那个长着蓝眼睛的主人公的眼色发生了变化:从蓝色变成淡藍色(light blue),接着又变成钢青色(steel blue)。这也意味着主人公的情绪从愠怒再到极其愤怒的一个过程。
地理环境不同会造成词语中包含的概念不同。中国自古崇“东风”,抑“西风”,比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但是,英国西边临近大西洋,东临欧洲大陆,从西南吹来暖风,从东面吹来寒风。比如: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snow and east wind!(Charles Dickens)
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使用的语言。汉族自古以来一直养牛,牛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如牛负重”、“庖丁解牛”、“蜗行牛步”等。而英国岛国四面被水包围,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如:coldfish(冷冰冰的家伙),bigfishi“pond(矮子当中的高个子),drinklike afish(豪饮)等。
六、结语
语言的文化特征包括一系列因素,如思维方式,心理意识,历史传统,习俗信仰等。因此,我们要了解原语,不得不对其语言的文化特性作一番分析,建立中西文化交流平台,从而促进中西方翻译交流。
一、思维方式上的差异
在知识要素方面,西方更加重视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强调基于实验的实验知识的运用;东方则偏重于伦理和传统的知识。在概念要素方面,东西方有不同的价值评估体系和世界观,他们对事物的看法和态度有很大差异。
英语句子的特点是以谓词动词为中心的句型,它基于形式逻辑的系统。中文句子的特点是句子短,形式松散,结构和谐,上下连贯。如:
“I passed you 0n the road?”
“Monseigneur,it is true.I had the honor of being passed 0n the road.”
“在路上我打你面前过了吗?”
“是的,爵爷。你打我面前过,我很荣幸。”
英语句子以谓词动词为中心,并且在一个句子中只允许一个谓语动词(或平行谓词动词)。重复动词则将动词名词化,如上例所示,而中文则更灵活。上面的斜体部分若是翻译为“我有幸被传递到路上”,便是陷入了西方的思维方式。
二、文化心理上的差异
根据Stroop的干扰实验,精通母语的人在使用特定单词时,会激发他们心中的单词的语义代码。例如,当中国人看到或使用“红色(颜色)”这个词时,它们往往与庆祝,欢乐,好运,荣耀和革命等意义联系在一起。而西方人对于“红色”一词却有“暴力”、“流血”的含义。对于这样一种文化心理,英国翻译大卫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回避了“红色”这个词,并将这部杰作的标题翻译成了“The Story ofthe Stone”取其原名“石头”而不是现在的名字“红楼梦”。
一个国家的语言结构和国家语言的使用与其心理结构和心理活动有着内在的联系。例如:
范进迎了出去,只见那张乡绅下了轿进来,头戴纱帽,身穿葵花色圆领…
Fan Chin went out t0 welcome the visitor,who was one of the local gentry.and Mr.Chang alighted from the chair and came in.He was wearing anofficial's gauze cap,sun-flower-colored gown(杨宪益、戴乃迭译)
“纱帽”并不仅仅意味着用纱线编织的帽子。这里,在其语义成份中主要表示官帽。如果按字面翻译纱布帽,中文的文化内涵就会丢失,并且不符合原作者的文字心理。“纱帽”沿用至今,常作在官有职的代称。翻译的句子中加入了“official's”这个词,便符合汉族的文化心理。
三、价值观的差异
所有民族对同一事物都有不同的价值观,对同一事物赋予不同的含义,并反映出语言中的语言差异。
不同的价值观对政治术语的反应更加突出。中文中的“自由主义”与英语中的“自由主义”截然不同。前者指的是无组织和无纪律或行为的任意性,是一种贬义词;后者指的是一种相当开放的政治和哲学态度,反对对人施加政治,精神外部约束或限制。又如“实用主义”一词,其对应的英语词可为“pragmatism”。“实用主义”在我们的代码中被定义为现代资产阶级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趋势。西方词典中的“实用主义”具有类似“实事求是”的含义。翻译时要注意纠正不同值引起的含义偏差。
四、传统习俗上的差异
语言是文化环境的产物。文化要靠语言来保存、传播和继承。当汉人遇到熟人时,他们经常说:“上哪去?”“吃了吗?”如果讲英语的本地人听到这种问候,他会感到很不舒心。因为当他听到“Where are yougoing?”“Have you eaten yet?”他会觉得这只是一个询问,而不是友好的问候。而在中国人眼里,这些话语相当于英语中的“Howisit going?”这都是长期以来的民族习俗所使然。此外,各族人民总是喜欢使用最常见但具有民族特色的类比。例如:
接着他们用绳子五花大绑,把节振国捆得像个粽子似的,又是一阵拳打脚踢,节振国的嘴里鼻孔里鲜血直冒。
They gave him a good cuff and kick,trussed him up like a fowl and thenwent 0n walloping and kicking him again till his nose and mouth were abloody pulp.
粽子是汉族特有的传统食品,是英语文化中所没有的,与其在译文中解释粽子的含义,不如找一个简单的喻体进行代替。
五、客观条件下的差异
不同民族的生存条件和生活条件会造成语言文化方面的差异。客观条件包括生理特征、生态环境、地理特征等。
中国读者从小说里看到那个长着蓝眼睛的主人公的眼色发生了变化:从蓝色变成淡藍色(light blue),接着又变成钢青色(steel blue)。这也意味着主人公的情绪从愠怒再到极其愤怒的一个过程。
地理环境不同会造成词语中包含的概念不同。中国自古崇“东风”,抑“西风”,比如辛弃疾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但是,英国西边临近大西洋,东临欧洲大陆,从西南吹来暖风,从东面吹来寒风。比如:How many winter days have I seen him,standing bluenosed in thesnow and east wind!(Charles Dickens)
生态环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使用的语言。汉族自古以来一直养牛,牛与人民的生活密切相关。如“如牛负重”、“庖丁解牛”、“蜗行牛步”等。而英国岛国四面被水包围,拥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如:coldfish(冷冰冰的家伙),bigfishi“pond(矮子当中的高个子),drinklike afish(豪饮)等。
六、结语
语言的文化特征包括一系列因素,如思维方式,心理意识,历史传统,习俗信仰等。因此,我们要了解原语,不得不对其语言的文化特性作一番分析,建立中西文化交流平台,从而促进中西方翻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