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不仅要有精深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还要具备宽大无私的爱心、顽强拼搏的决心和谦虚好学的恒心。
[关键词]三心;爱心;决心;恒心
唐代韩愈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以此作为从教择师的标准,由此可见,教师要胜任当代社会教育工作,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仅要有精深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教师就其自身也应具备良好的师德素质。在新时期这种素质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宽大无私的爱心。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6年巴黎会议明确提出,教师是一种有道德的服务公众的职业。教师教书育人应是面对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个性和特点,发展学生潜能和特长,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的真谛所在;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诲人不倦,教好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学生的可爱和关心学生的重要性,陶行知自己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给予学生一颗赤诚的心扉,从这一点就充分体出其伟大的师德情操。因此只要我们以爱育人、以爱感人,充分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教育“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在爱心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发现、组织、管理知识,逐步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合理要求、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师生之间除了“尊师重教”的道德规范关系外,应该更多地呈现出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师德建设的积极作用,以爱的星星之火点燃教育的燎原之势;古人云“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对后进生要多加关爱,使他们能够在这温暖的大家族里得到成长壮大。爱心,必须要在学生感到迷惘,对学生失去信心的时刻,化作一座桥,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必须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学生,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使他们感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依赖,犹如父母亲就在身边的温暖,这样,学生才会向我们走来,才能向我们打开心扉,乐于接受我们的爱和教育,这是我从教多年的基本经验之一。
2 顽强拼搏的决心。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具有顽强的毅力,在困难面前能够百折不回,知难而进,把培养学生作为一种神圣的事业,并为此奋斗终身;“学高信为师、身正堪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精神,公正无私的高尚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之所以他们能够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外还有一颗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对工作、对事业、对学问的决心;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行为对教师队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加强自律约束,要以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要以在浮华背后坚持清贫的决心积极实践师德素质,真正实现“一心一意求质量,全神贯注谋发展”;虽然教师的劳动的确艰辛、繁重而富于牺牲,具体劳动成果又不是显效的,难以形成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们只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特点,不攀比、不气馁、不热衷于“家教”和“第二职业”,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一心一意,专心治学,就能实现自身真正的价值;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这一点工作态度对于优差生要同样适用。如果我们往往只看到差生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差生所受到的不公正和歧视,看不见他们的闪光点,没有寻找回来他们的世界,作为一名肩负培育下一代重任的人民教师,我想更应该在爱心的基础上辅之于教育的决心和教育的恒心,让他们希望之火重新点燃。美国教育学家雷诺兹在《微观经济学》中指出,“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的行业特点,他更应该成为一名事业的执着者、一名顾问、一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我们对待学生,必须坚信每个人的“可教育性”,必须坚持教育的可持续性和顽强拼搏的决心,只要我们穿透那张童真无邪的脸庞,看到他们广阔的内心世界,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对其正面教育,这样教师就能得到学生的尊敬、热爱与信任,这是我从教多年的基本经验之二。
3 谦虚好学的恒心。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作为教师应该不自满自足,应该积极探求科学知识和综合学问,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过去的教师可以因为其年龄优势及知识的先得而拥有当然的教育权,强调“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是指教师有一桶水就够用了。而在当今社会,人类的知识总量呈爆炸式增长,教师的知识储备、思维模式及教学方式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的“充电”、“加油”,只有不断的变“一桶水”为“一桶新水”,如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吃大锅饭”、“滥竽充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么必然被时代所淘汰;张海迪在轮椅上自学成材、司马光为编纂《资治通鉴》博览群书、集思广益的故事对今人仍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因此广大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时代要求,谦虚好学,持之以恒,乐于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始终跟踪本学科领域前沿的新知识、新观念,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由知识导向转入能力导向。由适应性学习转为创新性学习,积极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增强市场意识,形成效益观念,尽职尽责,努力工作,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为己任,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和审美教育方法,要具备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继而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服,同时对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积极上进的性格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是我从教多年的基本经验之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的思想文化传播以及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而师德建设又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心灵塑造工程,“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愿广大教师都能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师行为规范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这半亩方田里勤耕力作,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和必备的“三心”来征服学生的心扉,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教书育人的为师之责;各级教育部门要通过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方式完善师德建设的保障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约束教师的师德行为,指导学校的师德建设,积极探索教师职业道德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强调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让广大教师在自己生命之火为教育事业而燃烧,把身心系在教育事业的伟大师德感召下。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为教书育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教师职业百科全书》等
[关键词]三心;爱心;决心;恒心
唐代韩愈强调“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以此作为从教择师的标准,由此可见,教师要胜任当代社会教育工作,适应基础教育发展及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仅要有精深的知识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教师就其自身也应具备良好的师德素质。在新时期这种素质主要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宽大无私的爱心。联合国科教文组织1996年巴黎会议明确提出,教师是一种有道德的服务公众的职业。教师教书育人应是面对全体学生,要关注学生个性和特点,发展学生潜能和特长,培养学生自信心和创造力,帮助学生创造自信、谦爱和朝气蓬勃的人生;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他们在品德、智力、体质各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对学生的爱,即是敬业精神的核心,又是教师高尚品德的自我表现,既是育人的目的,又是教师教书这个职业的具体表现,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将教师热爱学生视为“教育的奥秘”的真谛所在;教师只有诚心诚意地爱护自己的学生,才能诲人不倦,教好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一再强调学生的可爱和关心学生的重要性,陶行知自己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在生活上,都无微不至地关怀学生,给予学生一颗赤诚的心扉,从这一点就充分体出其伟大的师德情操。因此只要我们以爱育人、以爱感人,充分把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教育“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在爱心的氛围中帮助学生发现、组织、管理知识,逐步建立起平等的伙伴关系,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合理要求、创新意识和独立精神,师生之间除了“尊师重教”的道德规范关系外,应该更多地呈现出相互平等、相互尊重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充分发挥师德建设的积极作用,以爱的星星之火点燃教育的燎原之势;古人云“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对后进生要多加关爱,使他们能够在这温暖的大家族里得到成长壮大。爱心,必须要在学生感到迷惘,对学生失去信心的时刻,化作一座桥,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必须怀着一颗火热的心去热爱学生,熟悉他们,了解他们,关心他们,与他们真心实意地交朋友,使他们感到师生之间的真诚和依赖,犹如父母亲就在身边的温暖,这样,学生才会向我们走来,才能向我们打开心扉,乐于接受我们的爱和教育,这是我从教多年的基本经验之一。
2 顽强拼搏的决心。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具有顽强的毅力,在困难面前能够百折不回,知难而进,把培养学生作为一种神圣的事业,并为此奋斗终身;“学高信为师、身正堪为范”。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精神,公正无私的高尚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之所以他们能够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良好的道德修养外还有一颗矢志不渝、坚忍不拔的对工作、对事业、对学问的决心;当前社会上的拜金主义,市场经济的负面行为对教师队伍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奉献与索取的关系,加强自律约束,要以对教育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要以在浮华背后坚持清贫的决心积极实践师德素质,真正实现“一心一意求质量,全神贯注谋发展”;虽然教师的劳动的确艰辛、繁重而富于牺牲,具体劳动成果又不是显效的,难以形成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我们只要正确认识自身的职业特点,不攀比、不气馁、不热衷于“家教”和“第二职业”,甘于寂寞,乐于奉献,一心一意,专心治学,就能实现自身真正的价值;应该像斯大林所说,“要小心翼翼地培养人,就像园丁栽培心爱的花木一样”。这一点工作态度对于优差生要同样适用。如果我们往往只看到差生的劣面,却往往忽略了差生所受到的不公正和歧视,看不见他们的闪光点,没有寻找回来他们的世界,作为一名肩负培育下一代重任的人民教师,我想更应该在爱心的基础上辅之于教育的决心和教育的恒心,让他们希望之火重新点燃。美国教育学家雷诺兹在《微观经济学》中指出,“教师要高度重视自身的行业特点,他更应该成为一名事业的执着者、一名顾问、一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因此,我们对待学生,必须坚信每个人的“可教育性”,必须坚持教育的可持续性和顽强拼搏的决心,只要我们穿透那张童真无邪的脸庞,看到他们广阔的内心世界,耐得住清贫,守得住寂寞,下定决心,持之以恒,对其正面教育,这样教师就能得到学生的尊敬、热爱与信任,这是我从教多年的基本经验之二。
3 谦虚好学的恒心。随着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新知识层出不穷,作为教师应该不自满自足,应该积极探求科学知识和综合学问,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过去的教师可以因为其年龄优势及知识的先得而拥有当然的教育权,强调“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是指教师有一桶水就够用了。而在当今社会,人类的知识总量呈爆炸式增长,教师的知识储备、思维模式及教学方式已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们只有不断的“充电”、“加油”,只有不断的变“一桶水”为“一桶新水”,如果固步自封、停滞不前,“吃大锅饭”、“滥竽充数”,“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那么必然被时代所淘汰;张海迪在轮椅上自学成材、司马光为编纂《资治通鉴》博览群书、集思广益的故事对今人仍有广泛的借鉴意义;因此广大教师必须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的时代要求,谦虚好学,持之以恒,乐于接受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始终跟踪本学科领域前沿的新知识、新观念,逐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知识层次,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模式,由知识导向转入能力导向。由适应性学习转为创新性学习,积极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求,增强市场意识,形成效益观念,尽职尽责,努力工作,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为己任,要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和审美教育方法,要具备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性格特点,继而成为教书育人的专家和从事教学研究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教师自然就会赢得学生发自内心的尊敬和信服,同时对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积极上进的性格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这是我从教多年的基本经验之三。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师作为一种职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桥梁和纽带作用,承担着人的思想文化传播以及新生一代的培养、各种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的造就等艰巨任务。而师德建设又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心灵塑造工程,“教育无小事,事事是教育,教育无小节,节节是楷模”,愿广大教师都能以《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教师行为规范准则》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这半亩方田里勤耕力作,用自己丰富的知识,风趣的谈吐和必备的“三心”来征服学生的心扉,用自己端庄的仪表,得体的举止感化学生的行为,用自己高尚的师德,真诚的师爱塑造学生的灵魂,真正负起教书育人的为师之责;各级教育部门要通过生动有趣、富有实效的方式完善师德建设的保障体系和监督制约机制,约束教师的师德行为,指导学校的师德建设,积极探索教师职业道德综合评价的有效手段,强调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让广大教师在自己生命之火为教育事业而燃烧,把身心系在教育事业的伟大师德感召下。不断开拓进取,与时俱进,为教书育人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江泽民同志《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教师职业百科全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