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新世纪,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社会上也随之出现各种不良的因素侵害学生。摆在我们面前的各种不良因素,如学生厌学、逃学、迷上游戏机、与老师父母对抗、有意违反纪律等现象,阻碍着教育的发展。要解决这些问题,使教学工作顺利开展,让学生健康成长,除加强班级的各项管理工作外,更重要的是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一、加强礼仪教育
加强礼仪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塑性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自私心较重、对物质生活有过高的奢求;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大,家长溺爱,“骄娇”二气严重,不爱劳动、生活不能自理,害怕吃苦;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懂得礼仪、不关心别人、不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仪表行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尊敬师长、集体活动、社交方面不懂规矩。我们班开展的以“礼仪教育为主题的队会”在全校引起共鸣,此外,还进行了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实践活动、户外活动等。通过一个学期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班级面貌焕然一新,这就是班主任的法宝。
二、以情感人,以情激励
中学生的心理基础不够牢固,尤其在情感、意志、动机、需求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波动性,他们常常不能克制自己,容易被外界一些不良现象所干扰,从而产生各种烦恼。其中人际关系、学习与升学问题、日常接触发生口角问题等最为普遍,他们急需教师的帮助、引导和解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洞察学生的心理问题,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架起师生心灵之桥,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向教师倾诉他们的心理创伤、疑问和呼唤。争取家长的配合,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作为教师,既要教,也要育。要育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爱好、困惑等问题。记得有人说过:“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家里,父母是孩子们的朋友,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放下自己的架子,亲近学生、倾听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用慈爱之心对待犯错的学生,用巧妙的方法去沟通、引导,这样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教师,愿意和教师待在一起,就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
四、学会赏识
“赞美犹如阳光”。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徐悲鸿对齐白石作品的赞许,熊庆来对华罗庚论文的肯定,使中国多了位艺术家和科学家。同样,“甜言蜜语三春暖,恶语伤人腊月寒”。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必会催其奋进,一句表扬可能终身受益。但经常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挑毛病,会使学生丧失志气,丧失上进心。对于经常违纪的学生,要注意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首先了解该生纪律表现差的原因,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了解他在校及社会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在此基础上,单独找学生谈话,以诚恳和帮助的语气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尽快克服缺点。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不犯错是不可能的。王爱华校长也说:“思想工作像雨露甘泉,需要对一些智力、能力较差或行为偏差的学生及时施用——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五、挖掘特长,培养荣誉感
教育要以人为本,平时,我们在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没有注意挖掘学生的特长,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所以教育效果不是很好。
尽管各种方式方法有了,还要“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经过尝试实践,笔者认为魏书生老师的一些做法,是可行的,那就是班级内容实行“分级管理制”。一级管理:六名班干部负责全班各项工作的监督管理;二级管理:组长分管各组的学习、卫生;三级管理:科代表负责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及时辅助科任教师工作,班中大小琐碎工作分配到个人。以点带面,发挥主体作用,班主任就不那么疲劳了。这些做法,就是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黄 晓)
一、加强礼仪教育
加强礼仪教育,对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可塑性强,但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很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自私心较重、对物质生活有过高的奢求;学生中独生子女比重大,家长溺爱,“骄娇”二气严重,不爱劳动、生活不能自理,害怕吃苦;学生缺乏社会公德意识,不懂得礼仪、不关心别人、不尊重别人、以自我为中心,他们在仪表行为、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尊敬师长、集体活动、社交方面不懂规矩。我们班开展的以“礼仪教育为主题的队会”在全校引起共鸣,此外,还进行了艺术活动、体育活动、实践活动、户外活动等。通过一个学期来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班级面貌焕然一新,这就是班主任的法宝。
二、以情感人,以情激励
中学生的心理基础不够牢固,尤其在情感、意志、动机、需求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波动性,他们常常不能克制自己,容易被外界一些不良现象所干扰,从而产生各种烦恼。其中人际关系、学习与升学问题、日常接触发生口角问题等最为普遍,他们急需教师的帮助、引导和解决。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洞察学生的心理问题,准确把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我们要积极创造条件,架起师生心灵之桥,让学生能够随时随地敞开自己的心扉向教师倾诉他们的心理创伤、疑问和呼唤。争取家长的配合,更好地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育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作为教师,既要教,也要育。要育好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爱好、困惑等问题。记得有人说过:“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家里,父母是孩子们的朋友,在学校,教师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只有放下自己的架子,亲近学生、倾听学生、细心体察、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用慈爱之心对待犯错的学生,用巧妙的方法去沟通、引导,这样就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喜欢教师,愿意和教师待在一起,就容易接受教师的教育。
四、学会赏识
“赞美犹如阳光”。获得别人的肯定和赞美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徐悲鸿对齐白石作品的赞许,熊庆来对华罗庚论文的肯定,使中国多了位艺术家和科学家。同样,“甜言蜜语三春暖,恶语伤人腊月寒”。教师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必会催其奋进,一句表扬可能终身受益。但经常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挑毛病,会使学生丧失志气,丧失上进心。对于经常违纪的学生,要注意多使用鼓励性的语言,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首先了解该生纪律表现差的原因,了解他的家庭情况,了解他在校及社会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在此基础上,单独找学生谈话,以诚恳和帮助的语气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鼓励他们尽快克服缺点。正所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不犯错是不可能的。王爱华校长也说:“思想工作像雨露甘泉,需要对一些智力、能力较差或行为偏差的学生及时施用——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五、挖掘特长,培养荣誉感
教育要以人为本,平时,我们在开展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时,没有注意挖掘学生的特长,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所以教育效果不是很好。
尽管各种方式方法有了,还要“抓在细微处,落在实效中”。经过尝试实践,笔者认为魏书生老师的一些做法,是可行的,那就是班级内容实行“分级管理制”。一级管理:六名班干部负责全班各项工作的监督管理;二级管理:组长分管各组的学习、卫生;三级管理:科代表负责各学科的学习情况,及时辅助科任教师工作,班中大小琐碎工作分配到个人。以点带面,发挥主体作用,班主任就不那么疲劳了。这些做法,就是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要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必须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及社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责任编辑 黄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