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什卡雪峰历险记 现实版的“雪山大营救”

来源 :环球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74749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支由23人组成的业余登山队,从全国各地汇聚到青海省门源县,一步步走向海拔5254.5米的岗什卡雪峰之巅。在艰难的旅途中,他们遭遇了肆虐的暴风雪、暗藏的冰裂缝、突发的高原反应……最让人感叹的是,大部分山友为了抢救突发重病的领队而放弃登顶,演绎了一场现实版的“雪山大营救”,而剩下的10人坚持冲顶,最终成功。
  在青海省门源县境内,海拔5254.5米的岗什卡为群山之首,在古羌语中,这座雪山被称为“闷摩黎山”,在青海娘惹藏区十三大神山中,它又被尊为“第一神”,享有“阿弥岗什卡”(意为“老爷雪山”)之美誉。其峰顶常年白雪皑皑,银光熠熠,宛如玉龙,常年温度在0℃以下,平时远眺,一片洁白,每当夕阳西下,晚霞辉映,山顶五彩缤纷,暮霭升腾。
  在“青海岗什卡全国滑雪登山交流大会”上,我们几个山友被那些精美的图片深深吸引,雄伟的雪峰激发了我们向上的激情,大家很快决定:要亲身体验登顶岗什卡的喜悦。
  攀登岗什卡所需的技能以冰雪技术为主,路线上冰裂缝较多,攀登时应结组,不能盲目攀登,最好有教练指导。在岗什卡,一般修路和登顶需要3天的好天气。
  联系好各路人马,定好出发日期,再经过两个月的精心准备,我们开始静静等待与美丽的岗什卡雪峰“相会”……
  1、西宁→达坂山→岗什卡山口→BC
  我们顶着风雪前进,天空逐渐昏暗,我们的身影融入了夜色之中,行走间,只能听到粗重的喘气声,只能看到时隐时现的头灯在晃动……
  金秋时节,来自全国各地的山友汇集西宁,组成了一支23人的业余登山队,浩浩荡荡前往岗什卡。此时天空下着小雨,但阻止不了我们的热情。队伍里有来自山东的小伙子,有来自陕西的情侣,还有来自甘肃的驴友。最让人难忘的是一位年过五旬的队友,他名叫沙棘——后来我们才得知,他从岗什卡回去不久就去世了,当时他身患癌症,已到晚期,却坚持着登山的信念,他那种永不放弃的精神至今让我们深深感动。沙棘哥,一路走好!
  途经大通县黑泉水库时,天空渐渐晴朗,只见远山一片金黄,雾气在山顶环绕盘旋,清澈的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宛如一幅美丽的画卷。
  绕过水库之后,大片红色的灌木进入视野,朵朵白云飘过湛蓝的天空,暖暖的阳光照在安静吃草的牦牛身上……我们当然不会错过这样的美景,停下来拍了很多照片之后,才继续前进。
  越过海拔3792米的达坂山,经过近5个小时的车程,我们在傍晚时分抵达了岗什卡山口。一块两米多高的石碑立在前方,上面刻着五个遒劲有力的醒目大字:岗什卡雪峰,石碑上缠绕着朝拜者敬献的各色哈达。
  大家陆续下车,在领队的带领下做了短暂的敬山仪式,然后活动筋骨准备开拔,前往本次登山的大本营(BC)。然而还未等背包上身,天气就骤变,寒风夹杂着大片的雪花扑面而来,让我们措手不及,我们这才体会到岗什卡独特的迎候方式,赶紧穿上鸭绒衣、冲锋衣或抓绒衣,迎着风雪迈出登山的第一步。
  山路原本就不好走,此时由于突发的风雪而更加难行。一路上,我们必须时时相互鼓励,顶着风雪前进。天空逐渐昏暗,我们的身影融入了夜色之中,行走间,只能听到招呼声和粗重的喘气声,只能看到时隐时现的头灯在晃动。突然,不知是谁发出一声“嗷”的叫声,吓得所有的女队友都惊叫起来——因为此前听当地人说,山里有狼……
  随着时间的流逝,风雪逐渐变小,在皑皑白雪的映照下,天空显现出别样的蓝,四周静悄悄的,这是岗什卡雪峰为我们呈现出的宁静的一面。我们稍作休息,决定一鼓作气到达当晚的宿营地——大本营(BC)。而到达营地时已快22点,大家早已疲惫不堪,匆匆扎营吃饭,然后迫不及待地钻进睡袋,不一会全都进入了梦乡。
  迷糊中,我被耀眼的光亮刺醒,还以为有人在照射头灯,可听了一会没动静,便拉开帐帘观望,原来皎洁的明月仿佛近在咫尺,将四周照耀得一片银白……我呆呆地望着,觉得那明月如此亲切,仿佛我一伸手就能触摸得到……
  2、BC→C1营地
  我的左脚就像踩在棉花上似的下陷,我下意识地一个前扑趴在地上,失声惊叫。我艰难地回过头,发现整个左腿已经深陷地下,右膝盖弯曲着卡在裂缝中。
  清晨,我刚走出帐篷,就被眼前的景色所吸引:朝阳从山峦上露出来,柔和地洒向四周,宛若莫奈的印象派油画。置身于画境,我左顾右盼,各种景致目不暇接:一边,层层叠叠的远山在云海中漂浮,犹如欧美魔幻大片中的瑰丽场景;另一边,延绵的山峦如同一排排坚毅的武士,千百年来忠实地守候着美丽的岗什卡。
  我赶紧钻回帐篷拿出相机,像饥肠辘辘的食客,全然不顾形象地一阵狂拍。当周身感觉寒冷时,才发现自己只穿了一件单衣,在山上可不能感冒了,只得钻回帐篷去欣赏拍摄的成果。
  由于这一天的时间比较宽裕,大伙到9点钟才陆续爬起来,一切收拾停当后,开始向当天的目标——海拔约4800米的C1营地进发。领队把我叫到一边,说他感冒了,不太舒服,而我体能较好,又有一定经验,所以让我担任临时领队。
  出发不久,就遇上一段碎石坡,攀登难度比较大,坡度超过40度,路上铺满了大大小小的石块,踩上去会滑动,因此必须小心翼翼地前进。我走在队伍最前面,将50米路绳搭在背包顶部,率领大家双手紧握登山杖,挪动脚步,以“之”字形的队列缓缓上升。
  当雪线出现在远处时,大家不由得兴奋起来,欣喜地大呼小叫。可是,我们的欢呼声还没落下,远远的山脊上就升起一道白雾,像腾空而起的白龙一般飘然而来,不断升高,越来越浓,不一会儿便弥漫了山谷,也包裹了我们,能见度刹那间只有一两米了,整个队伍当即停下来,进行结组后继续前进。
  我依旧一马当先开路,后面跟着一个长长的队列,朝既定目标一步步挪动。越过一条山脊后,浓雾渐渐退去,还没来得及高兴,狂风又夹杂着大片雪花呼啸袭来,我们只能迎着狂风艰难前行。
  这时,最令人担心的事发生了:领队不停地咳嗽,走得极为缓慢,大家一直在关注他,为他后面的行程担忧……   行至傍晚,风雪终于远去,久违的太阳露出头来,虽然已临近黄昏,但夕阳的余晖也给我们寒冷的身心带来了难得的温暖。目光越过不远处的坡顶,C1营地遥遥在望,但是通往坡顶这一段路看似平缓,实际上却布满了噬人的冰裂缝,许多冰裂缝还暗藏在薄薄的雪衣下,真是危机四伏、步步惊心。
  “快到了!”我在前面大声招呼大家继续前行,话音未落,只听得“哗啦”一声,迈出的左脚便像踩在棉花上似的陷了下去,我脑子里“轰”地一声,下意识地一个前扑趴在地上,失声惊叫。艰难地回过头,我发现整个左腿已经深陷地下,右膝盖弯曲着卡在裂缝中。我趴在那里一点也不敢动,只听见“扑通、扑通”的心跳声,等了一会,感觉安全了,才试着用右手挥起冰镐往前砍了一下,再往前爬,顺势抽出左脚,然后一屁股坐在雪地里。幸亏那条冰裂缝不宽,我们也结组了,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走在后面的两个人也被我拉翻在地,满身是雪,非常狼狈。这一场惊吓,让大家更加小心翼翼,我一步步试着踩踏前行,确定冰面结实后,才招呼后面的人慢慢依次通过,就这样一步步抵达了C1营地。
  C1营地的积雪厚达30多厘米,大家用最快的速度将积雪踩实,建好了营地,再拿出各自携带的餐食彼此分享,但很多人由于正在经历轻微的高原反应,吃得很少。由于体力消耗过度,大家非常疲惫,全都早早钻入帐篷休息。
  偶然拉开帐链向外观望,我被这夕阳晚照的美景惊呆了:雪白的山峰反射出昏黄的阳光,给人一种前所未有的神圣和静谧,让我忘记了刚才的惊险,也忘记了寒冷与劳顿……
  我一直担心领队的状况,所以睡得较晚。不知道过了多久,我迷迷糊糊地被一阵剧烈的咳嗽声吵醒,赶忙大声询问情况,只听见领队微弱的声音在答应。我赶紧起来跑过去,看见他脸色蜡黄,神情迷离,上气不接下气,旁边的纸巾上还有红色的血迹。我心里一沉:他的病情加重了!我建议马上送他下山,他却无力地摇手拒绝。我急忙叫醒大家紧急开会,短暂的商讨之后,决定等中午天气暖和时派人送他下山,其余的人继续待在C1营地,用一天时间进行滑坠练习,确保第二天冲顶。
  领队的病情让所有人心中都沉甸甸的,我被他的咳嗽声惊醒了好多次,就这样一直熬到了天明。
  3、C1营地→顶峰
  风越来越大,帐篷就像被吹足气的气球鼓了起来,向一边倾斜,压在了身上,帐杆眼看就要被折断了似的,狂风这只无形的大手就要把我连人带帐篷扯下山去……
  这一天是休整日,起床后,我们在身后的雪坡上进行了充分的绳降和滑坠练习,同时按照前一晚定下的计划,安排了两名队友护送领队下山。为了让他们轻松一些,领队的所有装备都留下来,由我们负责背下去,并嘱咐他们要随时保持联系。
  登上练习的坡顶举目望去,在阳光的照耀下,四季如一的雪山熠熠发光,我们静静地望着,面对纯洁美丽的岗什卡,一行人不由得跪倒在地,一起默念,祈祷山神保佑我们登顶成功。
  然而山神似乎没听到我们的祈祷。随着浓雾升起,狂风再次夹杂着粗大的雪粒朝着我们呼啸袭来——岗什卡的天气就像性格多变的小孩,说不开心就不开心。
  一行人迅速撤回营地,躲到帐篷里。风越来越大,帐篷就像被吹足气的气球般鼓了起来,向着一边倾斜,压在了身上,帐杆眼看就要被折断了似的,那一刻我感到,狂风这只无形的大手就要把我连人带帐篷扯下山去,心中不由得暗暗叫苦:左侧是悬崖,正前方就是冰裂缝,万一吹下去将是万劫不复……就这样在风雪中惶惶不安地熬了近五个小时,风势才慢慢减弱,悬着的心才终于放下来。
  狂风带来的忐忑刚刚过去,护送领队下山的队友又通过对讲机里传来了令人不安的消息,我们的心再次悬了起来:他们一直走得很慢,此时才行至碎石坡,而领队的情况愈发糟糕,已接近昏迷状态,还产生了幻觉,无法自己行走了。护送他的两个队友背着背包,还要抬着他,也步履艰难……
  我赶紧招呼大家商量,经过短暂商定,最终决定只留下10人(9男1女)准备第二天的登顶,其余的人马上下撤去援救领队,把他送到县城医院,并联系救护车前来停车点等候。
  于是,一场考验体能、争分夺秒的雪山大营救开始了。救援队伍撤下去找到领队等人后,便两人一组,轮换着抬起已经半昏迷的领队往山下赶。山上留守的10人聚在一起,心也一直悬着,不停地询问情况。终于,在晚上23点传来好消息:病人已经抵达医院,经过抢救,病情已经稳定下来。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陆续入睡,积蓄体能,以保证冲顶成功。
  凌晨两点,我叫醒大家开始准备,计划半小时后开始冲顶。由于低温,大部分人的登山鞋都被冻成了“冰疙瘩”,大家只好把双脚一点点往鞋里塞,然后拖着两个“冰疙瘩”行走,那种难受可想而知,可是为了心中的信念,没有人退出。
  2点36分,收拾停当之后,一行人开始向主峰行进。此时风速很小,我们以每走20步休息1次的频率,小心翼翼地结组行进。
  3个小时很快过去,寒风像一根根细小的针直钻皮肤,我们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喝热水驱寒。疲劳和饥饿,让人四肢发软,我们跪在冰面上,腾出一只被冻僵的手,掏出花生和葡萄干来增加体能和热量,携带的大饼已经被冻得硬邦邦的,掰都掰不开。我们就这样走走停停,都不说话,咬着牙,艰难地呼吸着,以最大的努力,朝着山顶缓慢而坚定地前进。
  终于到达亮冰区,这一段坡度达五六十度,是登顶前最艰难的一段。我们的双脚早已冻得麻木,要费很大的劲儿才能将冰爪踢进冰层,手里的冰镐也要两三次才能挂稳,稍有不慎就会发生滑坠……此时,每迈出一步都充满了危险,让我们的精神高度紧张,一位同伴还感叹:“这哪是在爬山,根本就是在爬墙啊……”
  早晨7点24分,在我们克服了这一段“冰墙”之后,眼前一亮,看到了前方渴望已久的光。从出发时算起,我们经过了近五个小时的攀爬,终于到达了此行的最高点——海拔5254.5米的岗什卡顶峰。
  “到顶了!”我大喊一声,率先几步站在峰顶上,深吸一口气,按捺住内心的激动,和大家一起欣赏这别样的美丽。身旁不远处,一道神奇而巨大的雪檐就像一支大号冰激凌,静静地平卧在那边。清晨的阳光洒在纯洁的雪上,微小的晶体上折射出璀璨的光泽,巍峨迤逦的山脉在四周若隐若现,云海在山谷间飘逸、环流……虽然平生见过无数风景,但此刻我想不出该用什么词语来表达陶醉之情……
  后记:安全下撤
  沉浸在登顶成功的喜悦中,大家抓紧时间疯狂拍摄,恨不得把这壮观的景色统统装进相机里带走。但是岗什卡却不会给人太多机会——岗什卡之巅并不是可以久留之地,尽管我们意犹未尽,但风速已逐渐加快,气温还在降低,我只得招呼大家开始有序地下撤,打好冰锥,安排好绳降,大家都很小心,一步一个脚印,顺利地完成了下撤。
  集合在主峰下,我们恋恋不舍地回望如诗如画的岗什卡,即将告别之际,我们都毫不犹豫地耗尽了相机的所有电量。看着雪峰之上的云卷云舒,我们疲惫的身心似乎也轻松了许多……
  在攀登之前,我曾在心底悄悄对自己说:我会征服岗什卡!然而真正经历过后,我才发现自己太狂妄了——在自然面前,人类永远是渺小的,永远也征服不了自然,我们只能接触自然,亲近自然。此次成功登顶,让我明白了一个最根本的道理:有苦才有甜,有泪才有笑,付出总是跟收获成正比的。
  一行人拖着疲惫的身躯,迈着沉重的脚步,安全抵达停车处。稍作休整后,看着大家疲惫不堪的样子,我问道:“现在大家最想干什么?”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喝酒、吃手抓!”然后爆发出一阵会心的大笑。是啊,几天的雪山生活,大家都没好好吃过一顿饭,是该享受一下了……
  再见了,美丽的岗什卡,短短的四天三夜,你让我们经历了一段多么美好而难忘的时光……
其他文献
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总结会议上指出,要认真总结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效和宝贵经验,巩固机构改革成果,继续完善党和国家机构职能体系,推进国家治
建设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人们性活动的和谐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广东省计生委原负责人张枫先生是性和谐概念的理论家与实践者,我对他的贡献由衷敬佩。什么是性和谐?就
对APIRP13H《钻井液生物鉴定推荐作法》的内容,以及中国检测低毒性油包水钻井液的实验成果,进行了介绍和对比,结合中国的具体作法,以章节为说明对象,以新版本增加内容为重点,介绍了APIRP13I《钻井液
介绍了低毒油基钻井液在南海西部海域钻井作业中的应用应用情况,对该钻井液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应用工艺的完善措施。低毒油基外事井液具有环境安全,井眼稳定
有效练习应当是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练习量、练习时间和练习效率的统一。那种靠大量的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练习不是有效练习,那种只让
【正】在素有"巴伐利亚海"之誉的德国基姆湖上,有两座遥遥相对的神秘小岛:男人岛和女人岛。就像男人和女人永远有说不尽的话题一样,这一对拥有特殊名字的小岛,也吸引了众多游
每年到了初冬,偶尔就可以看到街头有老人在出售一种弯弯折折,状若小树叉的奇特果实。不认识的人多半对此不屑一顾,如果你认识这个宝贝,就会如获至宝似地买下几串,满心欢喜地
稠化酸与常规酸相比,具有较高的粘度及良好的缓速,降滤失,造缝,携砂及减阻性能,并能减轻对地层导流能力的二次伤害,使油气层保护较长的稳产期。稠化酸应用范围很广,而且不受施工规模
美国奥美凯扩大非织造布软化技术组合美国奥美凯公司是一家定制开发和生产色母料、功能添加剂、工程化合物和高性能材料的公司。最近,该公司扩大了其柔软添加剂的产品范围。
提出用10%膨润土浆高温热滚法评价聚合物降粘剂的抑制性,并以高温热滚后旋转粘度方法不需要精密仪器,且测试程序简单,易操作,是目前评价降粘剂抑制性较为可行的一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