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研究以云南省昆明市X县为例,对回族春节文化变迁的过程和原因进行探究,得出回族春节文化经历了“衰—兴—衰”的变迁过程,变迁的原因主要包括文化保持和延续的需要、主流文化下的不自觉适应、渴望团圆以及民族文化认同。
关键词:春节;回族;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48-01
一、问题的提出
春节是人们以敬神和祭祖的名义在春节期间进行的种种仪式活动,借以协调和联系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这些仪式之所以能够长期传承,是因为人们在其中寄寓着常在常新的生命情感与生活愿望,并在千百年间凝聚为一种群体意志,成为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某种整体性文化诉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被华夏民族所继承,同时在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中,春节也被其它民族所接受,真正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
回族对于春节是较为淡漠的,甚至在西北地区对于春节是较为抵触的。回族大都认为春节是汉族的,这一观念的形成原因在于春节被赋予了太多的宗教色彩。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认为真主安拉是世界唯一的主宰,所以只能叩拜真主,任何真主以外的人和物都不能进行叩拜,任何以物配主的言行都是严格禁止的。春节期间汉族的各种宗教活动是回族对春节抵触的真正原因所在。文化作为一种人们适应自然和社会的生活方式,在不断的变迁过程中,回族文化也不例外。
本研究选取了云南省昆明市X县作为研究的实地调查地点,主要通过访谈对回族春节文化的变迁过程和原因进行探究。云南省昆明市X县是回族彝族自治县,据2010年数据,X县回族人口48892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10.70%。X县回族与其他民族杂居形态,使得回族文化大大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文化不断的碰撞与交融。本文姑且将回族在春节这一节日上的文化变迁称为回族春节文化变迁。
二、研究回顾
当前学者对于回族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回族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变迁模式的理解两个方面。对于回族文化的概念界定方面,众多学者无不涉及到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渗透、吸收和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回族文化的形成条件导致其必将具有高适应性和自我调试性,以及时代性、大文化属性等,这些属性可以更好的为回族文化的不断变迁做出解释。
大多学者在研究回族文化的变迁时都指出了保守与创新两个方面,这是回族文化变迁最明显也是最为重要的特点。回族因其构成的多样异质性,对于其他文化的接受和适应性也较高,加之回族本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创新的民族,所以回族文化正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但我们不能否认回族文化的变迁变的是外在的文化形式,回族的本体文化是较为稳定的,这也是回族文化保守性的一方面。
三、回族春节文化变迁过程
通过对当地不同年龄段的回族进行访谈的结果,我们得出,回族春节文化经历了“衰—兴—衰”的变迁过程。据一位年长的回族老人的亲身经历,改革开放之前,村子里的回族都是不过春节的,一方面是因为那时候的回族“教门”很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那时候的人们经济状况不佳,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以及外出打工、上学的人员的增多,回族渐渐开始过春节,但回族的“春节”仅仅是像汉族对元旦之类节日一样,是一个时间的节点,而且习俗方面也有许多不同,回族不会在除夕夜放鞭炮、不会守夜祭拜祖先等。老人也提到近五年来回族文化的复兴,清真寺开始限制回族过春节,大年二十八左右开始清真寺就会通过各种形式向本村回族宣讲回族过春节的不恰当性,并且直到大年初五阿訇们都不会为村内的回族宰牲畜,这位年长老人的论述很好的论述了回族春节文化的变迁过程,我们也从对其他人的访谈中得到了论证。
回族春节文化的变迁更好的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观点,文化行为的产生与经济水平有着根本的联系。在回族春节文化“衰—兴—衰”的变迁过程中,经济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他的因素。
四、回族春节文化变迁原因
(一)社会变迁下文化保持和延续的需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生存困境和文化危机的少数族群为争取文化传统延续和社会发展,正在积极进行文化重构,谋求与主流社会的良性互动,回族也不例外。这一方面的原因很好的论证了回族春节文化由衰及兴的变迁过程,在改革开放浪潮下,文化也在剧烈的变化中,作为中国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的回族文化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在回族文化前进的道路上,他们选择了继承与创新并存的方式,既保存了回族的本体文化,也接受了其他民族文化,更好的适应了文化潮流。
(二)主流文化下的不自觉适应。中国现行的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联系更加的密切。民族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的与社会环境和政治、经济相适应。在访谈中,许多受访者都说到自己并没有刻意学习汉族的文化,总是在与汉族相处中不自觉的学会了。
(三)春节寓意下的渴望团圆。回族人跟汉族人一样,都是希望家人能够团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一切顺顺利利,有个好兆头。春节正好处于岁交之时,这就给了人们一个很好的理由。在访谈过程中向回族问及过春节时,许多人都说辛苦一年了,过春节刚好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团团圆圆。
(四)民族文化认同。无论是改革开放后回族对春节的接受还是近几年来回族文化的复兴,我们都可以看到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回族在接受春节的同时对汉民族传统思想里的原始宗教观念的抵触,便是回族骨子里的民族文化认同在起作用。毕竟回族是一个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体,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文化传统是根深蒂固的。
五、讨论与结论
本次以云南省昆明市X县为例的回族文化变迁探究调查,得出的结论主要是回族春节文化经历了“衰—兴—衰”的变迁过程,变迁的原因主要是文化保持和延续的需要、主流文化下的不自觉适应、渴望团圆以及民族文化认同。同时研究也使得笔者对回族文化与中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本研究也希望通过对回族春节文化变迁的过程和原因的探究,从而探讨少数民族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大环境下是如何改变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提供可参考的资料,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张浩春.从春节习俗看回汉两个民族文化差异[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1):97-99.
[2]骆桂花.社会变迁中的回族文化模式及文化走向[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21(3):97-100.
[3]马奎.改革开放中回族社会文化的变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46-49.
作者简介:白玉(1995-),女,回族,云南昆明。本科在读,甘肃省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社会心理学、教育公平等。
关键词:春节;回族;文化变迁
中图分类号:C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248-01
一、问题的提出
春节是人们以敬神和祭祖的名义在春节期间进行的种种仪式活动,借以协调和联系现实中的人际关系。这些仪式之所以能够长期传承,是因为人们在其中寄寓着常在常新的生命情感与生活愿望,并在千百年间凝聚为一种群体意志,成为我国传统乡土社会中的某种整体性文化诉求。春节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直以来被华夏民族所继承,同时在各民族的相互融合中,春节也被其它民族所接受,真正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节日。
回族对于春节是较为淡漠的,甚至在西北地区对于春节是较为抵触的。回族大都认为春节是汉族的,这一观念的形成原因在于春节被赋予了太多的宗教色彩。回族是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认为真主安拉是世界唯一的主宰,所以只能叩拜真主,任何真主以外的人和物都不能进行叩拜,任何以物配主的言行都是严格禁止的。春节期间汉族的各种宗教活动是回族对春节抵触的真正原因所在。文化作为一种人们适应自然和社会的生活方式,在不断的变迁过程中,回族文化也不例外。
本研究选取了云南省昆明市X县作为研究的实地调查地点,主要通过访谈对回族春节文化的变迁过程和原因进行探究。云南省昆明市X县是回族彝族自治县,据2010年数据,X县回族人口48892人,占全县常住人口的10.70%。X县回族与其他民族杂居形态,使得回族文化大大受到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文化不断的碰撞与交融。本文姑且将回族在春节这一节日上的文化变迁称为回族春节文化变迁。
二、研究回顾
当前学者对于回族文化的研究多集中于回族文化的内涵以及文化变迁模式的理解两个方面。对于回族文化的概念界定方面,众多学者无不涉及到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碰撞、交流、渗透、吸收和融合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回族文化的形成条件导致其必将具有高适应性和自我调试性,以及时代性、大文化属性等,这些属性可以更好的为回族文化的不断变迁做出解释。
大多学者在研究回族文化的变迁时都指出了保守与创新两个方面,这是回族文化变迁最明显也是最为重要的特点。回族因其构成的多样异质性,对于其他文化的接受和适应性也较高,加之回族本来就是一个善于学习创新的民族,所以回族文化正在不断的创新发展,但我们不能否认回族文化的变迁变的是外在的文化形式,回族的本体文化是较为稳定的,这也是回族文化保守性的一方面。
三、回族春节文化变迁过程
通过对当地不同年龄段的回族进行访谈的结果,我们得出,回族春节文化经历了“衰—兴—衰”的变迁过程。据一位年长的回族老人的亲身经历,改革开放之前,村子里的回族都是不过春节的,一方面是因为那时候的回族“教门”很严,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那时候的人们经济状况不佳,改革开放后,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以及外出打工、上学的人员的增多,回族渐渐开始过春节,但回族的“春节”仅仅是像汉族对元旦之类节日一样,是一个时间的节点,而且习俗方面也有许多不同,回族不会在除夕夜放鞭炮、不会守夜祭拜祖先等。老人也提到近五年来回族文化的复兴,清真寺开始限制回族过春节,大年二十八左右开始清真寺就会通过各种形式向本村回族宣讲回族过春节的不恰当性,并且直到大年初五阿訇们都不会为村内的回族宰牲畜,这位年长老人的论述很好的论述了回族春节文化的变迁过程,我们也从对其他人的访谈中得到了论证。
回族春节文化的变迁更好的印证了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观点,文化行为的产生与经济水平有着根本的联系。在回族春节文化“衰—兴—衰”的变迁过程中,经济的作用是较为明显的,同时我们也不能排除其他的因素。
四、回族春节文化变迁原因
(一)社会变迁下文化保持和延续的需要。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生存困境和文化危机的少数族群为争取文化传统延续和社会发展,正在积极进行文化重构,谋求与主流社会的良性互动,回族也不例外。这一方面的原因很好的论证了回族春节文化由衰及兴的变迁过程,在改革开放浪潮下,文化也在剧烈的变化中,作为中国文化大家庭中的一员的回族文化不可能独善其身,所以在回族文化前进的道路上,他们选择了继承与创新并存的方式,既保存了回族的本体文化,也接受了其他民族文化,更好的适应了文化潮流。
(二)主流文化下的不自觉适应。中国现行的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使得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联系更加的密切。民族传统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的与社会环境和政治、经济相适应。在访谈中,许多受访者都说到自己并没有刻意学习汉族的文化,总是在与汉族相处中不自觉的学会了。
(三)春节寓意下的渴望团圆。回族人跟汉族人一样,都是希望家人能够团圆,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一切顺顺利利,有个好兆头。春节正好处于岁交之时,这就给了人们一个很好的理由。在访谈过程中向回族问及过春节时,许多人都说辛苦一年了,过春节刚好大家聚在一起可以团团圆圆。
(四)民族文化认同。无论是改革开放后回族对春节的接受还是近几年来回族文化的复兴,我们都可以看到民族文化认同的作用。回族在接受春节的同时对汉民族传统思想里的原始宗教观念的抵触,便是回族骨子里的民族文化认同在起作用。毕竟回族是一个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的群体,那种渗透到骨子里的文化传统是根深蒂固的。
五、讨论与结论
本次以云南省昆明市X县为例的回族文化变迁探究调查,得出的结论主要是回族春节文化经历了“衰—兴—衰”的变迁过程,变迁的原因主要是文化保持和延续的需要、主流文化下的不自觉适应、渴望团圆以及民族文化认同。同时研究也使得笔者对回族文化与中国主流文化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本研究也希望通过对回族春节文化变迁的过程和原因的探究,从而探讨少数民族在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变迁的大环境下是如何改变自身以适应社会发展的,同时为研究少数民族文化提供可参考的资料,也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
参考文献:
[1]张浩春.从春节习俗看回汉两个民族文化差异[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1,(1):97-99.
[2]骆桂花.社会变迁中的回族文化模式及文化走向[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4,21(3):97-100.
[3]马奎.改革开放中回族社会文化的变迁[J].中南民族学院学报,(2):46-49.
作者简介:白玉(1995-),女,回族,云南昆明。本科在读,甘肃省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社会心理学、教育公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