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母寿辰捐刻《百喻经》属误传

来源 :世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hai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陵刻经处是我国著名的佛教文化机构,它创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清朝末年即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是全国最早成立的刻经处,也是近代第一家由私人创办的融经书、印刷、流通及佛学研究于一体的佛经出版机构。
  《百喻经》是佛教宣扬大乘佛法的经书,天竺僧伽斯那撰,南齐永明十年(492年)天竺法师求那毗地译。全书分上下两卷,列举譬喻故事98条,因条数近百,概称“百喻”。
  鲁迅先生对《百喻经》极为赞赏,他于1914年7月,捐银60元,委托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
  鲁迅为什么要刻《百喻经》?传说是为了纪念他母亲60岁寿辰。几十年来,一直沿用这个说法。例如,2007年9月,由中国画报社出版的《追寻鲁迅在南京》,在《鲁迅与金陵刻经处》一文中说:“1914年7月,作为孝子鲁迅,为纪念母亲六十寿辰,捐60银元给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
  另外,刘运峰编著的《鲁迅书衣百影》(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7月出版)中说:“1914年9月,鲁迅为纪念母亲六十寿辰,特意捐资60块银元委托金陵刻经处刻印《百喻经》,线装一册。”
  其实,鲁迅为母亲寿辰刻印《百喻经》一事,实属误传。例如,叶淑穗、杨燕丽合著的《从鲁迅遗物认识鲁迅》(1999年5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作者考证说:“关于鲁迅刻经的原因,有回忆说,鲁迅是为了纪念母亲60岁寿辰而刻。经查,鲁迅的母亲鲁瑞生于1858年,60岁生日是1917年1月3日,鲁迅刻经是1914年,刻成是1915年1月,时间不符;另外鲁迅及其兄弟的日记与文章,均不见有此说。据此看来,鲁迅为母亲60寿辰而刻的说法似有不妥。据钱稻孙、常惠等人回忆,鲁迅认为《百喻经》与《伊索寓言》相近,译笔较好,可作外国文学作品翻译的借鉴。从《百喻经》的内容来看,后一种说法是可信的。”
  杨燕丽同志在书中还介绍说:“鲁迅发现《百喻经》并产生兴趣也并非偶然。1914年是鲁迅集中研读佛经的高潮期,据专家统计,仅在这一年中他购入的佛经就达八十余部。《百喻经》显然是他在广泛涉猎中发现的。广博的佛学知识,卓越的文学眼光,是他择取《百喻经》的前提。这有鲁迅的论述可证:
  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明徐元太辑《喻林》,颇加搜录,然卷帙繁重,不易得之。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惟《百喻经》最有条贯……
  《百喻经》原名《痴华鬘》,1926年王品青也因欣赏《百喻经》中的寓言加以校点,他删除了说教,只留下寓言。鲁迅对此全力支持,他在《<痴华鬘>题记》中,作出了扼要的介绍。
  根据以上材料看来,证明鲁迅刻印《百喻经》的目的,是为了它的文学价值,决不是为他母亲60岁寿辰刻印的。
  鲁迅对母亲很孝顺确实是事实。但他对佛学研究,仅属于学术。他是无神论者,决不会为了尽孝,竟刻佛经,祈求老天爷保佑母亲健康长寿。
  我曾经在《鲁迅研究资料》(1982年10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第10期中,发表《鲁迅与<百喻经>》一文。论述鲁迅刻印《百喻经》的主要目的是他欣赏《百喻经》的文学价值。该文可供读者参考。
  我在南京图书馆工作,当时馆长李仲融也认同《百喻经》的文学价值。1955年南京图书馆为纪念鲁迅诞生74周年,曾两次委托金陵刻经处,用鲁迅捐刻的原版和宣纸加印两百部。该书印成后,由南京图书馆广泛赠送鲁迅博物馆、纪念馆及文化部门。当时,我在《光明日报》上撰文作了报道。这部加印的《百喻经》,得到学术界一致好评。
  “文革”期问,上海鲁迅纪念馆为征集鲁迅文物,曾派人与金陵刻经处协商,请求把《百喻经》刻版转入上海鲁迅纪念馆收藏。金陵刻经处为了供应读者需要,只同意移交尾版而留存正文版。后来,金陵刻经处重刻《百喻经》尾版,以保完璧。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水通道蛋白1,5及尿素转运蛋白B1在慢性肾衰竭小鼠脑组织中表达水平的变化及影响,进一步揭示血液透析脑型失衡综合征可能的分子基础。方法选用6~8周龄,雄性BALB/c小鼠
明末是通俗长篇小说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上承明“四大奇书”,下启清中叶通俗长篇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晚明小说家在小说的继承和流变、创新和发展等方面所
近些年以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国家制定了全面建设新城镇的详细规划。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全面推动新城镇建设的重要抓手,并且对推动行业的升级、带动农民创效增收以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