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的创痛记忆与电影的伦理叙述

来源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p541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影,作为一种社会公器、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对于民族创痛的真实呈现与历史传播,是一种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在某种意义上讲,对于这种民族创痛的历史性再现,比表述那种民族的辉煌胜利更具有借鉴、警示的心理作用。人们修建了烈士纪念碑、历史纪念馆,设立了国家公祭日和罹难日来铭记国家的历史创痛。同时,人们在浓重灰暗的画布上、在沉郁低回的音乐里、在悲凄惨烈的镜头中表达着他们虽未经历但却不能忘却的集体苦痛。尽管铭记这些创痛的历史会给我们带来难以忍受的心灵苦痛,我们依然不能不将它记述。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英语文献及国内外新近的研究成果,从影像、叙事与观看三个方面对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的电影学说进行重读与重估,为国内电影研究及电影理论研究提供少
作为跨媒介艺术的戏曲电影从未摆脱“戏曲中心”与“电影中心”斗争的死结.当前技术主导的“新戏曲片”创作坚持“穿透性”(去介面)的旧思维,仍然缺乏系统性建制和创新性语言
香港武侠片初创时期沿袭了神怪武侠片偏向戏曲舞台化动作设计的北派传统.但自1950年代起,黄飞鸿系列电影的盛行使岭南武术界人士进入武侠片创作领域,从而逐渐发展出强调真功
袁和平是一位享誉中外的动作设计大师,他以缜密的线性因果链和能够与任何类型片流畅嫁接的强兼容性的动作段落,征服了海内外的合作者与广大受众。本文深度解析了袁和平构建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