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与推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渐渐被接受。大多数小学语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在具体、鲜明、生动的形象中,凝聚着深刻的理性。教师用富有感情的语言分析讲解课文,能够调动学生的感情,使之与教材、教师之间达到感情一致,从而产生强烈的“共鸣”,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出来。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效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的汲取知识的。”这就告诉每一位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想法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创设一个优化的课堂氛围。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消除他们心理上的疲劳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程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老师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先声夺人,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导入、引趣、激情、指向
例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前,可以这样导入:“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大地。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街道的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沉痛地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一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尽管我们没有亲眼见到那动人的感人情景,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教师怀着满腔激情,以低沉的语调,稍微慢一点的节奏朗诵着。学生凝视双眸听着,想着……运用激情的语言导入,就能使学生在整节课中精力旺盛,比起照本宣科的讲解,无论如何,其收效都是明显的。
2、针对个体学生,激励性评价
在学生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它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很在意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老师鼓励性的语言会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如果老师面向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使用以鼓励为主的评价语言,就会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也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也就要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要时时鼓励,对差的学生要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的表扬。在指出学生的不足时,语气要委婉,不能伤及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语言“说得非常好,见解很独特,说明你善于思考,有创新能力。但是,如果你能把这种创新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就更好了,更棒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话有表扬又含有批评。
3、适时点拨,唤回精力
学生的注意力在集中一段时间后容易“走神”,而采用生硬的批评未必奏效,而且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个时候,不妨使用一些幽默语言适时点拨,以此唤回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克服疲劳。
二、培训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说”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是培养学生语言的能力的过程。听话、说话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但他们只有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听和说的训练,感受到说话的乐趣,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
1、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训练“说”
低年级的课文每篇都有形象有趣的插图,中年级和高年级的课文,也有相当数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是训练说话时的插图。看和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教学中,要从图入手,充分利用插图进行听和说的训练。例如,教学《春天来了》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了解大体内容后,提问学生:“从图上哪儿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后,接着加以点拨,拓宽学生思路,“粉红的桃花开了,白色的梨花开了,我们身边的还有哪些(各式各样)野花是什么颜色的也开了。”这样,学生不仅开动脑筋想问题,而且也能使他们说出具体、连贯的内容。
2、采用“你读懂了什么?”训练“说”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较浅的问题是可以读懂的,而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形成差异的、主动的、全面的参与。例如,在上《早发白帝城》,教师让学生纷纷举手,差不多把课文里边的词都讲了。如朝、发、彩云间、千里、还、猿、啼、住、轻舟等。然后老师又说:把词的意思加起来就是句子的意思,有谁读懂了哪些句子?学生又纷纷举手把句子的意思串出来,然后,教师又告诉学生,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有谁能把整首诗意思说出来?学生又举手用自己的话说全诗的意思。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交流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说”的素材,仅仅抓住“说”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就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组成了教师与教法,教师与学法,教法与学法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法,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条件,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学法与学生自主的运用科学方法,理解知识,认识语文知识在个人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在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中,体现着全体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的学法服务,也体现着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结构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落实。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所设计的课堂讨论必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双向、多向的交流信息,有创造性的让学生学习新知识,交流情感。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多方面的探究过程,是获取新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
一、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优化教学效果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处于疲倦状态下的头脑,是很难有效的汲取知识的。”这就告诉每一位教师,要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要想法优化自己的教学语言,创设一个优化的课堂氛围。好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消除他们心理上的疲劳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课程的导入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老师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先声夺人,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1、导入、引趣、激情、指向
例如在讲解《十里长街送总理》前,可以这样导入:“岁月的风雨,可以洗去我们许多的记忆,历史的车轮,可以磨掉我们许多的往事。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逝世了。亿万人民悲痛欲绝,泪水洒遍祖国大地。一九七六年一月十一日下午,百万群众云集在街道的两旁,在泪雨和哀哭声中,向徐徐而去的总理的灵车沉痛地告别。这是历史上空前的送葬礼。一直到今天,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依然清晰地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尽管我们没有亲眼见到那动人的感人情景,但《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却可以把我们带进那催人泪下的场面中去。”教师怀着满腔激情,以低沉的语调,稍微慢一点的节奏朗诵着。学生凝视双眸听着,想着……运用激情的语言导入,就能使学生在整节课中精力旺盛,比起照本宣科的讲解,无论如何,其收效都是明显的。
2、针对个体学生,激励性评价
在学生生活中,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它们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也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很在意老师对他们的评价,老师鼓励性的语言会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课堂上,如果老师面向学生个体,有针对性地使用以鼓励为主的评价语言,就会形成良好的心理环境,同时也能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也就要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要时时鼓励,对差的学生要重视发掘他们的闪光点,大胆肯定,及时的表扬。在指出学生的不足时,语气要委婉,不能伤及学生的积极性、自尊心。例如,在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语言“说得非常好,见解很独特,说明你善于思考,有创新能力。但是,如果你能把这种创新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就更好了,更棒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这话有表扬又含有批评。
3、适时点拨,唤回精力
学生的注意力在集中一段时间后容易“走神”,而采用生硬的批评未必奏效,而且容易产生抵触情绪。这个时候,不妨使用一些幽默语言适时点拨,以此唤回学生的注意力,帮助学生克服疲劳。
二、培训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说”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整个教学过程,都应该是培养学生语言的能力的过程。听话、说话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但他们只有在阅读过程中进行听和说的训练,感受到说话的乐趣,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
1、利用课文中的插图训练“说”
低年级的课文每篇都有形象有趣的插图,中年级和高年级的课文,也有相当数量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是训练说话时的插图。看和说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在教学中,要从图入手,充分利用插图进行听和说的训练。例如,教学《春天来了》一文时,教师让学生观察了解大体内容后,提问学生:“从图上哪儿可以看出春天来了”后,接着加以点拨,拓宽学生思路,“粉红的桃花开了,白色的梨花开了,我们身边的还有哪些(各式各样)野花是什么颜色的也开了。”这样,学生不仅开动脑筋想问题,而且也能使他们说出具体、连贯的内容。
2、采用“你读懂了什么?”训练“说”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较浅的问题是可以读懂的,而不同层次的学生理解能力也有所不同,因此,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交流的机会,形成差异的、主动的、全面的参与。例如,在上《早发白帝城》,教师让学生纷纷举手,差不多把课文里边的词都讲了。如朝、发、彩云间、千里、还、猿、啼、住、轻舟等。然后老师又说:把词的意思加起来就是句子的意思,有谁读懂了哪些句子?学生又纷纷举手把句子的意思串出来,然后,教师又告诉学生,把句子的意思连起来,就是整首诗的意思,有谁能把整首诗意思说出来?学生又举手用自己的话说全诗的意思。就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生的交流中,完成了教学任务。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教材中“说”的素材,仅仅抓住“说”的最佳时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那就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以探究学习为核心,组成了教师与教法,教师与学法,教法与学法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教师引导学生掌握学法,为学生提供探究学习的条件,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潜能。学法与学生自主的运用科学方法,理解知识,认识语文知识在个人发展和进步中的作用。在培养科学素养的过程中,体现着全体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人。教师为学生的学法服务,也体现着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结构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得以落实。在学生充分自学的基础上,所设计的课堂讨论必须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双向、多向的交流信息,有创造性的让学生学习新知识,交流情感。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多方面的探究过程,是获取新知识,培养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