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姑苏古城,带着三千年的吴文化根基,两千五百年的春秋故都,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江南水乡风情,也留下了众多历史文化遗迹。谈及古城,繁华之处的七里山塘、身藏传奇的千年虎丘、名扬世界的精致留园都为人所津津乐道。近年来,拥有这些“古城明珠”的姑苏区虎丘街道,一直致力于推动古城的保护与更新。而走进这些阡陌街巷、老宅故居,你又会发现,这一系列的保护不止在于保持着大美虎丘的风韵,更提升了古城居民的生活品质。
巡查、保护,确保老宅中的居住安全
凡是经过山塘街隔壁渡僧桥下塘的人们,都会对位于46、48、50、52、54号的建筑群叶天士故居印象深刻。叶天士是清代名医,其故居又称为“眉寿堂”,拥有近三百年的历史。除了叶天士,金石学家张廷济也曾居住于此,相传太平天国时还曾作为纳王府。
近日,一场叶天士故居空间信息采集工作启动会在虎丘街道召开,区古保委、区古保委规划保护处、区住建委公房管理处、虎丘街道城建处、留园房产公司、曹杨社区及苏州市测绘院相关人员一起到场,对这座故居的保护性工作进行了讨论。
在启动会前期,虎丘街道城建处已经对叶天士故居的信息进行了采集。现在的叶天士故居虽然整体格局仍在,但已分割成多个不连通的部分,目前居住了52户162人。老宅内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也相当老旧,中路第三进里的楠木柱大部分漆面剝落、开裂,环境卫生上存在不少问题。这次借助高科技手段对叶天士故居进行数字化采集,可以对老宅的整体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方便以后工作的开展,对老宅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将起到保护作用。
像叶天士故居这样的老宅,在山塘街还有不少。近年来,虎丘街道积极做好征收工作,同时开展日常巡逻,老宅和居民的居住安全进行保护。近日,虎丘街道城建处就重点排查了居住类文物建筑中液化气使用隐患问题,并将虎丘街道至控保建筑住户的一封信发放给住户,提醒控保建筑内住户加强用气用电安全宣传,提高文物建筑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
挖掘、记录,留住故居背后的姑苏文化
“对于曾经的祖居,许彩云犹有记忆。许宅一二进为明代建筑,其他为清末民初建,增建大阁楼、仓库、厨房;宅后原来还有老厅,俗呼三间头;有园子,园中有柴房三间、灰间、井、竹园、菜畦五六条。另外,许宅对面沿山塘河也有房屋两间……”这段话来自于2009年徐文高先生与山塘街许宅主人许鹤丹孙女电话采访后留下的文字记录。
根据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为深化江南文化内涵,认真落实古城保护更新重点工作,虎丘街道启动了名人故居文化梳理和后代传人寻访整理工作。目前城建处已联合晚晴工作室,聘用平龙根、徐文高两位片区规划师全程参与山塘街后代传人寻访整理工作,山塘片区名人故居主要有:留园、玉涵堂、叶天士故居、吴晓邦故居、山塘雕花楼。目前5处名人故居文字材料已整理完成,还在进一步细化视频资料。留下这些珍贵的记录,也是留住虎丘居民最深切的古城情怀。
讨论、改造,提升古城居民的生活环境
除了老宅,古城环境的改善还体现在绿水青瓦之中,这也切实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改善。一把蒲扇、一杯清茶、一支橹桨、一件斜襟旗袍、一朵白兰花、一句软糯的叫卖声……这样足以勾勒江南风姿场景,在山塘街薛家湾就能看到。家门口种上月季、紫藤,盘根错杂的电线蜘蛛网变得整齐,斑驳的老墙被绘上故事,旧凉亭变身成江南水岸边的社区议事角,这一切的改变,竟然只经历了72个小时。
薛家湾位于山塘街中段,南接山塘河,东连清塘河,水面开阔恬静,两岸山塘人家错落有致枕河而居,旧时为繁华山塘货物集散地,有山塘河上第一支浜之称。作为极具浓郁水巷气息的一处原生态居民区,这里保留着老苏州独有的慢生活。
近年来,随着古城保护和姑苏八点半的助推,很多古巷古街成为网红打卡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薛家湾的居民也表达了强烈需求。于是,一个“薛家有你,湾若新生”创变72小时“三更新”计划悄然而生。项目开展之前,社区和居民们就达成共识:身在名城名街里的名浜,做好古城守护人。改造计划按照“四步走”基本思路,按照“前置化协商、参与式设计、链条式培育、生态性治理”组织开展。
此次改造行动前期通过对薛家湾入户调研,多方开展前置协商会议,梳理出设施、环境、文化、宣传、经济等五个层面,共29个相关议题项。在设计方案敲定期间,街道、社区、设计公司、居民代表、网格员对薛家湾“三更新”进行可视化设计,根据居民需求的迫切性、公共性、可行性,最终确定了以“居民创变+专业改造”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八字桥路口、驿站、沿河围墙等8个点位进行更新。
经过三天72小时的创变改造,薛家湾焕然一新,更是将辖区的古井、古巷、故事、特色小吃、老手艺、特色商铺等多维业态网罗其中,为游客提供游览、体验参考,同时解决了居民反馈的污水管道不通畅造成污水外流和电线下垂造成安全隐患等民生问题。
这场“政—社—居”良性互动间产生共识后的集体行动,让古城颜值高起来,更让苏式生活看得见、让江南文化摸得着,最终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安居大美虎丘,古城的韵味由此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
巡查、保护,确保老宅中的居住安全
凡是经过山塘街隔壁渡僧桥下塘的人们,都会对位于46、48、50、52、54号的建筑群叶天士故居印象深刻。叶天士是清代名医,其故居又称为“眉寿堂”,拥有近三百年的历史。除了叶天士,金石学家张廷济也曾居住于此,相传太平天国时还曾作为纳王府。
近日,一场叶天士故居空间信息采集工作启动会在虎丘街道召开,区古保委、区古保委规划保护处、区住建委公房管理处、虎丘街道城建处、留园房产公司、曹杨社区及苏州市测绘院相关人员一起到场,对这座故居的保护性工作进行了讨论。
在启动会前期,虎丘街道城建处已经对叶天士故居的信息进行了采集。现在的叶天士故居虽然整体格局仍在,但已分割成多个不连通的部分,目前居住了52户162人。老宅内的居住环境和配套设施也相当老旧,中路第三进里的楠木柱大部分漆面剝落、开裂,环境卫生上存在不少问题。这次借助高科技手段对叶天士故居进行数字化采集,可以对老宅的整体情况有更直观的了解,方便以后工作的开展,对老宅居民的生活环境也将起到保护作用。
像叶天士故居这样的老宅,在山塘街还有不少。近年来,虎丘街道积极做好征收工作,同时开展日常巡逻,老宅和居民的居住安全进行保护。近日,虎丘街道城建处就重点排查了居住类文物建筑中液化气使用隐患问题,并将虎丘街道至控保建筑住户的一封信发放给住户,提醒控保建筑内住户加强用气用电安全宣传,提高文物建筑使用人员的安全意识。
挖掘、记录,留住故居背后的姑苏文化
“对于曾经的祖居,许彩云犹有记忆。许宅一二进为明代建筑,其他为清末民初建,增建大阁楼、仓库、厨房;宅后原来还有老厅,俗呼三间头;有园子,园中有柴房三间、灰间、井、竹园、菜畦五六条。另外,许宅对面沿山塘河也有房屋两间……”这段话来自于2009年徐文高先生与山塘街许宅主人许鹤丹孙女电话采访后留下的文字记录。
根据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为深化江南文化内涵,认真落实古城保护更新重点工作,虎丘街道启动了名人故居文化梳理和后代传人寻访整理工作。目前城建处已联合晚晴工作室,聘用平龙根、徐文高两位片区规划师全程参与山塘街后代传人寻访整理工作,山塘片区名人故居主要有:留园、玉涵堂、叶天士故居、吴晓邦故居、山塘雕花楼。目前5处名人故居文字材料已整理完成,还在进一步细化视频资料。留下这些珍贵的记录,也是留住虎丘居民最深切的古城情怀。
讨论、改造,提升古城居民的生活环境
除了老宅,古城环境的改善还体现在绿水青瓦之中,这也切实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改善。一把蒲扇、一杯清茶、一支橹桨、一件斜襟旗袍、一朵白兰花、一句软糯的叫卖声……这样足以勾勒江南风姿场景,在山塘街薛家湾就能看到。家门口种上月季、紫藤,盘根错杂的电线蜘蛛网变得整齐,斑驳的老墙被绘上故事,旧凉亭变身成江南水岸边的社区议事角,这一切的改变,竟然只经历了72个小时。
薛家湾位于山塘街中段,南接山塘河,东连清塘河,水面开阔恬静,两岸山塘人家错落有致枕河而居,旧时为繁华山塘货物集散地,有山塘河上第一支浜之称。作为极具浓郁水巷气息的一处原生态居民区,这里保留着老苏州独有的慢生活。
近年来,随着古城保护和姑苏八点半的助推,很多古巷古街成为网红打卡地,拉动了经济增长,薛家湾的居民也表达了强烈需求。于是,一个“薛家有你,湾若新生”创变72小时“三更新”计划悄然而生。项目开展之前,社区和居民们就达成共识:身在名城名街里的名浜,做好古城守护人。改造计划按照“四步走”基本思路,按照“前置化协商、参与式设计、链条式培育、生态性治理”组织开展。
此次改造行动前期通过对薛家湾入户调研,多方开展前置协商会议,梳理出设施、环境、文化、宣传、经济等五个层面,共29个相关议题项。在设计方案敲定期间,街道、社区、设计公司、居民代表、网格员对薛家湾“三更新”进行可视化设计,根据居民需求的迫切性、公共性、可行性,最终确定了以“居民创变+专业改造”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八字桥路口、驿站、沿河围墙等8个点位进行更新。
经过三天72小时的创变改造,薛家湾焕然一新,更是将辖区的古井、古巷、故事、特色小吃、老手艺、特色商铺等多维业态网罗其中,为游客提供游览、体验参考,同时解决了居民反馈的污水管道不通畅造成污水外流和电线下垂造成安全隐患等民生问题。
这场“政—社—居”良性互动间产生共识后的集体行动,让古城颜值高起来,更让苏式生活看得见、让江南文化摸得着,最终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安居大美虎丘,古城的韵味由此渗透进生活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