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期,青海省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保护好生态环境,推动高质量发展、怎样改善民生条件,满足人们高品质需求?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回答的时代命题。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工作时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要求青海省在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这条路上不仅不能停歇还需更加努力。青海省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要求,先后提出“四个转变”“五四战略”“一优两高”“五个示范省”等发展目标。本文就青海省为什么继续要以生态保护为抓手,落实“四个扎扎实实”?为什么落实“四个扎扎实实”还要强调民生改善?这两个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就青海以生态立省,走生态型政府治理路径,建言献策。
关键词:青海省;四个扎扎实实;生态保护;民生改善
一、引言
人类发展进入21世纪,如何协调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全球治理难题。今天我们所说的生态保护不仅仅是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环境,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关注的世界性课题。2018年,世界经济与环境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以“绿水青山转变金山银山——经济变革力”为主题,世界各国就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讨论。自此,全球生态保护问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界学者对如何处理经济与生态平衡发展关系问题分析研究。
从当前各学者研究方向看,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侧重于技术层面上如何更好地实现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二是重点保护区域的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主要生态产品输出供给地,其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被喻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和“放大器”。[1]自2007年起,青海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提出了以生态立省的重大战略目标,自此,生态建设和保护成为青海省的重点工作之一。2010年,青海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指出青海省的绿色发展规律。2012年,青海省十二次党代会对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建设部署。2015年,青海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将生态发展贯穿到社会各方面。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工作时,指出了青海省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青海省开始进入“三个最大”省情时期,即“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省积极贯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切实扛起生态保护的责任大旗,先后提出了一优两高、五个示范省建设等发展目标。同时,青海省各学界对于生态保护研究上开始积极回应,并出现了2016年和2019年两个研究高峰点,但从目前研究方向和内容上看,青海省关于生态保护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主要研究集中在草原生态保护、旅游生态发展等方面,其研究领域还需持续扩大和深入,其生态问题还需被持续关注和研究。
二、青海省积极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
(一)推动“四个转变”
2017年5月22日,青海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了第十三次党代会,这是一次使青海省站在新起点的重大的意义的会议。大会上指出,要把“四个扎扎实实”作为青海省发展的根本,让“四个转变”成为全省干部行动的指南,要根本遵循“四个扎扎实实”,让“四个扎扎实实”在青海省落地生根。“四个转变”的提出,首先,体现了青海省不再单纯以追求经济发展为目标,而是要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决心。其次,体现了青海省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重要地区,扛起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重大责任。再次,体现了青海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国家对青海省提出的重大要求。最后,是青海省实现以生态促生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四个转变”标志着青海省发展思路更加明确,各项工作更加清晰,紧紧围绕以生态和民生为主,是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是使中央精神具体化、青海化、实践化的实际举措。
(二)提出“五四战略”
2018年,《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以下文中简称《报告》)中提出的“五四战略”引起了强烈反响。《报告》提出推动青海未来五年发展目标:谋划实施以“四個扎扎实实”“四个转变”“四化同步”“四个更加”“四种本领”为主抓手的“五四战略”。做好以“四个扎扎实实”为根本,用“四个转变”推动落实、以“四化同步”实现“四个扎扎实实”和“四个转变”。主要成效体现在“四个更加”,拥有“四种本领”是基本保证。[2]“五四战略”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把人民利益贯彻始终,把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双管齐下。“五四战略”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青海省发展重大创新,作为引领青海省走向未来的旗帜,是跳出青海审视青海,面向未来建好青海的重大战略。
(三)提出“一优两高”部署
2018年7月23日—24日,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提出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优两高”即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关系,努力为人民创造健康、和谐、美好的高品质生活。青海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基本动力,不断探索促进青海省发展的新路径。
(四)建设“五个示范省”
2019年6月—12月,青海省先后提出国家公园示范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五个示范省”建设。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利用资源优势,持续打造“绿电特区”“生态青海绿色农牧”以及“生态宜居”等高原美丽样板城市,以生态为核心保障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在青海省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要统筹推进“五个示范省”建设,这既是青海省发展的重点工作,更是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形成具有青海省特色的新格局和新趋势。 (五)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2016年—202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在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全省人民奋力前行的共同努力下,青海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贫困人口如期清零,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经省级核查,7.7万贫困人口符合摘帽退出标准。精准扶贫,不搞形式主义,集中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2.民生所求实事落到实处。新建扩建基础教育学校336所,人均期望寿命从72.05岁提高到73.12岁,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3万人(次)。
3.大力进行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出台“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纲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网络监测体系,黑土难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80%。
4.与时俱进探索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高原美丽城镇、民族团结进步“五个示范省”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循环、数字、飞地“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3]四年来,青海省各族群众锐意进取,在72万平方公里高原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为什么要以生态保护为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的着力点
(一)从世界看:全球治理背景下生态建设的必然性
工业革命时期带来环境上的惨痛代价,使人类对环境保护问题逐渐觉醒,各国就环境保护问题开始达成共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开展和进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一个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此外,就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而言,中国也正在发生深刻改变,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保护领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而全球各地区的人与人之间也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从系统工程和发展全局的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全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有机链条。青海省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青海应担起责任,为全球生态文明贡献青海力量。
(二)从我国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增长,我们真实地感觉到,经济速度增长了,建设速度加快了,而我们的绿色空间却下降了。近年来,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和制度设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点,构建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三)从青海看:“三个最大”省情下的新征程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工作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生态价值是其最大的潜质和财富。然而,由于地质极为脆弱,这份财富显得弥足珍贵而又非常脆弱。在全省72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90%属于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加之青海省海拔较高,在这样特殊的种植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导致了青海省不具备粮食作物大省的种植条件,一般的经济、农业作物不适合在青海地区种植,因而青海人民在最基础的农作物供给方面实现自给自足都尚且困难,更难谈留有足余去置换。青海省经济总量小、生态地位特殊及人口少的特殊省情,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是青海省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在青海省不具备应有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必须加速推进青海省生态立省,走生态型政府发展和治理之路。
近年来,青海省以建设生态大省为发展目標,把建设美丽新青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青海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青海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佳绩和惊人的成就: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超额完成;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逐年变好;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逐渐改善,以藏羚羊、雪豹以及青海湖裸鲤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数量增长;以长江、黄河、澜沧江为代表的河流水质优良。[4]青海省在生态保护道路上的发展规划日益清晰,其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努力实现“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发展目标。
四、落实“四个扎扎实实”要强调民生改善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好的民生福祉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着重强调环境和民生的关系,环境即民生,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了为人民,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满足人们的物质条件;同样,发展生态更是为了人民,为人们创造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始终坚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处理好生态与发展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日益增长需求,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生态促民生、促发展,才是青海省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正确选择。
(二)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向民生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以要始终贯彻党的宗旨,要把人们利益放于首位,把责任扛在肩上,扎扎实实为人们服务,民生问题是最要紧、最根本的问题,我们要站在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和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扎扎实实保证和改善民生,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
经济下行压力大一直是近年来青海省面临的重要问题,青海省也正在积极应对,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主要矛盾加大青海省经济下行压力。
1.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部分原材料生产企业经营困难。由于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加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标准,发展形势更加严峻,导致企业盈利水平下降,这对以资源型和原材料型为主的产业产生了较大威胁。
2.新旧动能转换不畅,新兴产业支柱尚未充分体现。青海省新兴生态型企业数量少,仍以原料型等产业为主,在转换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等,同时产业发展仍处于成长期,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增长点还需要时间去孕育。
3.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青海省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人才流失现象一直严重,科技发展水平受限,现青海省面临着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亟须科技和人才支撑发展,虽然从国家层面出台众多引进人才等政策,但效果并不乐观。
4.民生事业还存在不足,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宽,城镇化水平较低。总体而言,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受农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影响,虽然实现了全面脱贫,但从根本上看,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待提升,纾困民生仍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实现“一优两高”目标中的“硬任务”。
五、进一步落实“四个扎扎实实”要做好几件事
(一)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正确认识环境权利
1970年,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日本东京举行“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其发表的《东京宣言》首次建议把“人人享有不损害其健康和福利的环境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环境权利定义是“认识和保护今世和后代人生活在对健康和福利都适宜的环境中的权利。”[6]而有学者认为环境权利不应仅限于身体健康不受污染,还应享受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即环境生存权与环境发展权。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由于生态保护意识教育不足、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居民在环境权利认识上不到位,从而在与经济权利的选择上出现偏差,更多的人会选择经济利益而放弃生态。部分居民对环境权利认识处于浅层次,很多人只注重生态权利,却忽视生态责任。更多关注他人的行为,尤其是企业和政府的行为,却忽略自身的行为。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居民确立正确的公民环境权利,达到从意识和行为上的统一。
1.通过监督反馈保障公民环境权利的培育效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居民对环境权利的错位认识,同時还要保证相应的思想教育效果。只有当行动与思想保持一致时,居民的才真正深刻认识环境权利。
2.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等实现居民环境权利意识向实践领域转化。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开展生态保护、文明评选等相关活动,激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实现由“知”向“行”转变。
(二)以“生态型政府”引领生态保护
生态不仅包括自然生态,还包括政治生态,只有正确认识两种生态,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保护和建设。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是相互作用的,自然生态离不开政治生态的导航,同样政治生态也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生态,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可以任何借口放弃生态保护的使命,只有坚定不移地用良好的政治生态来保护好自然生态,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立省、强省。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守护者,着力解决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青海省现阶段需要根本解决的问题之一,打造生态型政府,是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根本举措。生态型政府以生态优先的价值理念为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最终目标。“三大省情”下努力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生态型政府是符合青海省新定位的需要,是适应青海省新使命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青海省发展阶段的需要。
(三)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造血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分类施政,因人、因地、因原因精准施策。青海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了以生态促发展的模式选择,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青海省主要以农牧业为主,想要实现脱贫工作与生态保护共同推进,从输血变造血,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新常态下生态可持续发展,推动民生改善工作与生态环境共同进步。
1.科技引领发展。通过专家调研、项目服务等活动激发主体活力,吸纳更多主体参与到科技发展创新中来,广泛吸收人才,建立人才队伍,打造科技下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下的发展模式。
2.建立农牧民实地学校。对当地农牧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人才的引进和科技的使用,最终都要在农牧民自己手中实现,只有农牧民自己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态化发展,才能实现持续自身造血。
3.打造品牌效应,打开国门市场。长久以来,青海省畜牧业多以农牧民自产自销为主,生产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产业链脱节,市场竞争力弱,这些问题是青海省畜牧业难以转型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利用独有的资源创造价值,打开国内外市场。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会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青海,了解专属于青海的特产品牌。各地根据各自自然禀赋、优势,形成特色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政府给予相应的引导与帮助,开发当地特色产业,解决就业问题,让老百姓有自己的产业、自己的收入来源,最终形成“生态修复保护和民生改善”互惠共赢的新格局。
当前,青海省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的建设是主要工作,全省各界继续以生态保护为着力点,协调统筹民生改善,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积极探索生态型政府治理路径,形成生态优先发展政治生态,引领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生态和民生领域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创建生态型政府路径,营造良好的政治和生态环境,激发社会内生动力,行稳致远,助推“一优两高”和“五个示范省”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基金项目:此文系2020年—2021年度青海民族大学校级教研创新团队“青藏高原基层社会治理”2020-JYTD-002及2020年度青海省第四批新型智库项目(ZK2002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潘保田,李吉均,陈发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3。
[2] 政府工作报告[N].青海日报,2018,02。
[3]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15日在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J].青海政报,2020,02。
[4] 晒出生态“颜值”亮出“绿色”气质[EB/OL]。
[5]杨通进.生态公民论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6]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第10页。
参考文献:
[1] 政府工作报告[N]. 青海日报,2018,02.
[2] 杨通进.生态公民论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3]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15日在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J].青海政报,2020,02.
(作者单位: 青海民族大学)
关键词:青海省;四个扎扎实实;生态保护;民生改善
一、引言
人类发展进入21世纪,如何协调人、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全球治理难题。今天我们所说的生态保护不仅仅是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更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建立可持续生存和发展环境,并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健康发展已经成为当下关注的世界性课题。2018年,世界经济与环境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以“绿水青山转变金山银山——经济变革力”为主题,世界各国就如何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讨论。自此,全球生态保护问题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各界学者对如何处理经济与生态平衡发展关系问题分析研究。
从当前各学者研究方向看,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侧重于技术层面上如何更好地实现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二是重点保护区域的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
青海省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被誉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主要生态产品输出供给地,其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被喻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和“放大器”。[1]自2007年起,青海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就提出了以生态立省的重大战略目标,自此,生态建设和保护成为青海省的重点工作之一。2010年,青海省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指出青海省的绿色发展规律。2012年,青海省十二次党代会对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切实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建设部署。2015年,青海省委十二届十次全会提出将生态发展贯穿到社会各方面。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海视察工作时,指出了青海省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地位,提出了“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青海省开始进入“三个最大”省情时期,即“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省积极贯彻“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切实扛起生态保护的责任大旗,先后提出了一优两高、五个示范省建设等发展目标。同时,青海省各学界对于生态保护研究上开始积极回应,并出现了2016年和2019年两个研究高峰点,但从目前研究方向和内容上看,青海省关于生态保护研究尚处在初级阶段,主要研究集中在草原生态保护、旅游生态发展等方面,其研究领域还需持续扩大和深入,其生态问题还需被持续关注和研究。
二、青海省积极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
(一)推动“四个转变”
2017年5月22日,青海省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召开了第十三次党代会,这是一次使青海省站在新起点的重大的意义的会议。大会上指出,要把“四个扎扎实实”作为青海省发展的根本,让“四个转变”成为全省干部行动的指南,要根本遵循“四个扎扎实实”,让“四个扎扎实实”在青海省落地生根。“四个转变”的提出,首先,体现了青海省不再单纯以追求经济发展为目标,而是要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决心。其次,体现了青海省作为多民族多宗教的重要地区,扛起实现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重大责任。再次,体现了青海省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国家对青海省提出的重大要求。最后,是青海省实现以生态促生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四个转变”标志着青海省发展思路更加明确,各项工作更加清晰,紧紧围绕以生态和民生为主,是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是使中央精神具体化、青海化、实践化的实际举措。
(二)提出“五四战略”
2018年,《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以下文中简称《报告》)中提出的“五四战略”引起了强烈反响。《报告》提出推动青海未来五年发展目标:谋划实施以“四個扎扎实实”“四个转变”“四化同步”“四个更加”“四种本领”为主抓手的“五四战略”。做好以“四个扎扎实实”为根本,用“四个转变”推动落实、以“四化同步”实现“四个扎扎实实”和“四个转变”。主要成效体现在“四个更加”,拥有“四种本领”是基本保证。[2]“五四战略”相互促进、相互推动,把人民利益贯彻始终,把经济建设和生态保护双管齐下。“五四战略”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青海省发展重大创新,作为引领青海省走向未来的旗帜,是跳出青海审视青海,面向未来建好青海的重大战略。
(三)提出“一优两高”部署
2018年7月23日—24日,中共青海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体会议召开,会议提出的“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具有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优两高”即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我国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间的矛盾。我们必须认识到自然与人类的和谐共处关系,努力为人民创造健康、和谐、美好的高品质生活。青海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为基本动力,不断探索促进青海省发展的新路径。
(四)建设“五个示范省”
2019年6月—12月,青海省先后提出国家公园示范省、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高原美丽城镇示范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的“五个示范省”建设。把生态优势转变为发展优势、利用资源优势,持续打造“绿电特区”“生态青海绿色农牧”以及“生态宜居”等高原美丽样板城市,以生态为核心保障民生改善和经济发展。在青海省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上提出要统筹推进“五个示范省”建设,这既是青海省发展的重点工作,更是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以创建促提升,以示范带发展,形成具有青海省特色的新格局和新趋势。 (五)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2016年—2020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在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全省人民奋力前行的共同努力下,青海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贫困人口如期清零,精准扶贫落到实处。经省级核查,7.7万贫困人口符合摘帽退出标准。精准扶贫,不搞形式主义,集中攻坚任务全面完成。
2.民生所求实事落到实处。新建扩建基础教育学校336所,人均期望寿命从72.05岁提高到73.12岁,城镇新增就业6.3万人,农牧区劳动力转移就业113万人(次)。
3.大力进行生态保护成效显著。出台“中华水塔”保护行动纲要,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生态网络监测体系,黑土难治理区植被覆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80%。
4.与时俱进探索新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国家公园、清洁能源、绿色有机农畜产品、高原美丽城镇、民族团结进步“五个示范省”建设为载体,以生态、循环、数字、飞地“四种经济形态”为引领的经济转型发展新格局。[3]四年来,青海省各族群众锐意进取,在72万平方公里高原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三、为什么要以生态保护为落实“四个扎扎实实”的着力点
(一)从世界看:全球治理背景下生态建设的必然性
工业革命时期带来环境上的惨痛代价,使人类对环境保护问题逐渐觉醒,各国就环境保护问题开始达成共识,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因此,开展和进行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每一个国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下,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建设美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此外,就全球环境治理体系中的定位而言,中国也正在发生深刻改变,这充分反映了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保护领域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而全球各地区的人与人之间也构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从系统工程和发展全局的角度寻求新的治理之道,不能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全球生态是统一的自然系统,是相互依存、紧密相连的有机链条。青海省作为“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屏障,青海应担起责任,为全球生态文明贡献青海力量。
(二)从我国看: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不断增长,我们真实地感觉到,经济速度增长了,建设速度加快了,而我们的绿色空间却下降了。近年来,我国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做出了一系列战略部署和制度设计,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良好的生态环境就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兴则文明兴”等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观点,构建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丰富和完善了习近平新时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新格局。
(三)从青海看:“三个最大”省情下的新征程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青海工作时强调: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生态价值是其最大的潜质和财富。然而,由于地质极为脆弱,这份财富显得弥足珍贵而又非常脆弱。在全省72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中,90%属于限制开发或禁止开发区,加之青海省海拔较高,在这样特殊的种植环境和自然条件下,导致了青海省不具备粮食作物大省的种植条件,一般的经济、农业作物不适合在青海地区种植,因而青海人民在最基础的农作物供给方面实现自给自足都尚且困难,更难谈留有足余去置换。青海省经济总量小、生态地位特殊及人口少的特殊省情,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是青海省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在青海省不具备应有的前提和基础,所以必须加速推进青海省生态立省,走生态型政府发展和治理之路。
近年来,青海省以建设生态大省为发展目標,把建设美丽新青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青海省人民的共同努力下,青海省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可喜的佳绩和惊人的成就: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超额完成;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保持稳定,三江源区、青海湖流域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逐年变好;野生动物栖息地环境逐渐改善,以藏羚羊、雪豹以及青海湖裸鲤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物数量增长;以长江、黄河、澜沧江为代表的河流水质优良。[4]青海省在生态保护道路上的发展规划日益清晰,其生态保护与建设重大项目稳步推进,努力实现“生态大省、生态强省”的发展目标。
四、落实“四个扎扎实实”要强调民生改善
(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好的民生福祉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着重强调环境和民生的关系,环境即民生,我们发展经济是为了为人民,保障人们的物质生活,满足人们的物质条件;同样,发展生态更是为了人民,为人们创造美好、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始终坚持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在处理好生态与发展的前提下,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日益增长需求,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以生态促民生、促发展,才是青海省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正确选择。
(二)出发点和落脚点指向民生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200周年诞辰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我们以要始终贯彻党的宗旨,要把人们利益放于首位,把责任扛在肩上,扎扎实实为人们服务,民生问题是最要紧、最根本的问题,我们要站在全局高度,深刻认识和重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和现实性。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扎扎实实保证和改善民生,真正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经济下行压力有增无减
经济下行压力大一直是近年来青海省面临的重要问题,青海省也正在积极应对,通过分析,主要有以下主要矛盾加大青海省经济下行压力。
1.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部分原材料生产企业经营困难。由于受国内外大环境影响,加之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高了对生态环境的标准,发展形势更加严峻,导致企业盈利水平下降,这对以资源型和原材料型为主的产业产生了较大威胁。
2.新旧动能转换不畅,新兴产业支柱尚未充分体现。青海省新兴生态型企业数量少,仍以原料型等产业为主,在转换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财力等,同时产业发展仍处于成长期,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增长点还需要时间去孕育。
3.科技和人才支撑能力不强。青海省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人才流失现象一直严重,科技发展水平受限,现青海省面临着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亟须科技和人才支撑发展,虽然从国家层面出台众多引进人才等政策,但效果并不乐观。
4.民生事业还存在不足,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不宽,城镇化水平较低。总体而言,青海省经济社会发展受农牧业基础薄弱、工业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影响,虽然实现了全面脱贫,但从根本上看,人民生活水平还有待提升,纾困民生仍是今后一个时期内实现“一优两高”目标中的“硬任务”。
五、进一步落实“四个扎扎实实”要做好几件事
(一)树立生态优先理念,正确认识环境权利
1970年,国际社会科学评议会在日本东京举行“公害问题国际座谈会”,其发表的《东京宣言》首次建议把“人人享有不损害其健康和福利的环境的权利”,作为一种基本人权在法律体系中确定下来。[5]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对环境权利定义是“认识和保护今世和后代人生活在对健康和福利都适宜的环境中的权利。”[6]而有学者认为环境权利不应仅限于身体健康不受污染,还应享受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即环境生存权与环境发展权。
在当今社会发展中,由于生态保护意识教育不足、宣传不到位等问题,居民在环境权利认识上不到位,从而在与经济权利的选择上出现偏差,更多的人会选择经济利益而放弃生态。部分居民对环境权利认识处于浅层次,很多人只注重生态权利,却忽视生态责任。更多关注他人的行为,尤其是企业和政府的行为,却忽略自身的行为。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居民确立正确的公民环境权利,达到从意识和行为上的统一。
1.通过监督反馈保障公民环境权利的培育效果。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转变居民对环境权利的错位认识,同時还要保证相应的思想教育效果。只有当行动与思想保持一致时,居民的才真正深刻认识环境权利。
2.通过参与社会活动等实现居民环境权利意识向实践领域转化。这就要求当地政府开展生态保护、文明评选等相关活动,激发居民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到环境保护中,实现由“知”向“行”转变。
(二)以“生态型政府”引领生态保护
生态不仅包括自然生态,还包括政治生态,只有正确认识两种生态,才能真正实现生态保护和建设。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是相互作用的,自然生态离不开政治生态的导航,同样政治生态也离不开良好的自然生态,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可以任何借口放弃生态保护的使命,只有坚定不移地用良好的政治生态来保护好自然生态,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立省、强省。政府是社会公共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守护者,着力解决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青海省现阶段需要根本解决的问题之一,打造生态型政府,是实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根本举措。生态型政府以生态优先的价值理念为主,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最终目标。“三大省情”下努力打造生态强省,建设生态型政府是符合青海省新定位的需要,是适应青海省新使命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青海省发展阶段的需要。
(三)发展生态畜牧业,实现造血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坚持分类施政,因人、因地、因原因精准施策。青海省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决定了以生态促发展的模式选择,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青海省主要以农牧业为主,想要实现脱贫工作与生态保护共同推进,从输血变造血,必须创新发展理念,坚持新常态下生态可持续发展,推动民生改善工作与生态环境共同进步。
1.科技引领发展。通过专家调研、项目服务等活动激发主体活力,吸纳更多主体参与到科技发展创新中来,广泛吸收人才,建立人才队伍,打造科技下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下的发展模式。
2.建立农牧民实地学校。对当地农牧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等。人才的引进和科技的使用,最终都要在农牧民自己手中实现,只有农牧民自己学会如何进行有效的生态化发展,才能实现持续自身造血。
3.打造品牌效应,打开国门市场。长久以来,青海省畜牧业多以农牧民自产自销为主,生产企业大多规模较小,产业链脱节,市场竞争力弱,这些问题是青海省畜牧业难以转型发展的主要原因。我们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特色,利用独有的资源创造价值,打开国内外市场。通过参加各种产品展会等形式,让更多人了解青海,了解专属于青海的特产品牌。各地根据各自自然禀赋、优势,形成特色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链,政府给予相应的引导与帮助,开发当地特色产业,解决就业问题,让老百姓有自己的产业、自己的收入来源,最终形成“生态修复保护和民生改善”互惠共赢的新格局。
当前,青海省自然生态和政治生态的建设是主要工作,全省各界继续以生态保护为着力点,协调统筹民生改善,认真落实习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积极探索生态型政府治理路径,形成生态优先发展政治生态,引领生态保护和民生保障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生态和民生领域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创建生态型政府路径,营造良好的政治和生态环境,激发社会内生动力,行稳致远,助推“一优两高”和“五个示范省”战略目标顺利实现。
基金项目:此文系2020年—2021年度青海民族大学校级教研创新团队“青藏高原基层社会治理”2020-JYTD-002及2020年度青海省第四批新型智库项目(ZK20020)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潘保田,李吉均,陈发虎.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03。
[2] 政府工作报告[N].青海日报,2018,02。
[3]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15日在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J].青海政报,2020,02。
[4] 晒出生态“颜值”亮出“绿色”气质[EB/OL]。
[5]杨通进.生态公民论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6]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第10页。
参考文献:
[1] 政府工作报告[N]. 青海日报,2018,02.
[2] 杨通进.生态公民论纲[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3.
[3]政府工作报告——2020年1月15日在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J].青海政报,2020,02.
(作者单位: 青海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