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有经验的同事无意中说起,她家孩子不爱看书,她就借助一些优秀影片来逐渐培养孩子的语文素养,从孩子小时候看动画片她引导孩子理解人物形象,到高中时看文艺片孩子主动给她分析影片内涵,孩子的思想深度和表达能力不断提高。她的这种看似无意实则刻意的教子方式,给我带来了启示。忆起鲁迅先生说的:"用活的电影来教学生,一定比教员的讲义好,将来恐怕要变成这样。"是呀,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借助影音资源,因势利导,提升孩子的语文素养。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所谓语文素养,就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二、借助影音资源,为什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音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符合新课标精神,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教学环境,创设了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激发思想情感,提高品德修养,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影视作品中的台词,音频资源中的歌词,也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语感的形成。因此,借助影音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如何借助影音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助影音资源,趣引学生进入情境。
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而借助影音资源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似乎轻而易举。
讲授《苏州园林》,在课堂导入时,我播放了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片段。亮丽的白墙、雅致的灰瓦、葱郁的绿树、雕镂的门窗、迂回的长廊、灵动的亭子......优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凝炼的解说词,将苏州园林的美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有深入课文一探究竟的冲动。
(二) 借助影音资源,提高学生品格修养。
语文学科,既有知识性、工具性,也有思想性。语文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还要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而"思想情感、品德修养"也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流露出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暴行的谴责,如何让学生在感知作者情感的同时增强民族的责任感?讲课中,我穿插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熊熊大火作背景的画面中,英法联军打砸抢的嚣张激起了同学的愤慨,看完影片,我向义愤填膺的学生们发问:"圆明园被毁的责任我们要完全推卸给英法联军的贪婪无道吗?"接着出示关于当时清政府和民众的表现的文字,引发学生反思,让他们意识到:羸弱的政府和愚昧的国民是导致民族屈辱的根源,从而激起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环保是近几年全球都在呼吁的主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用对比手法,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介入给自然带来的危害。讲课时,我利用视频(《地图上的故事》节选),让学生们看到了1896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乘着独木舟,抵达塔里木河下游的一个罗布人的小村庄阿不旦的场景,也让学生看到了1972年干涸的罗布泊,湖底开裂,似一张大嘴在控诉人类的无知的情景。鲜明的视觉冲击,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激起了他们的环保责任。
(三) 借助影音资源,弥补学生文化缺失。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因为地域的不同或时代的变迁,有些文化,我们只能通过文字的描绘,借助想象去认识。可影音资源却能解决这一缺憾,弥补学生文化上的缺失。
《观舞记》中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具有"飞动的美",这"飞动的美"是怎样的?我利用载有印度舞蹈的视频,将这种美呈现给学生,学生们就能享受到异域文化并理解作者的文字了。
"吆喝",在萧乾的笔下是一种老北京的胡同文化,现如今,街面上听到的最多、最响的吆喝便是扩音器里重复播放的"紧急拆迁,疯狂甩卖",电子元件代替了喉舌声带,唱腔韵味变成了扰民的噪音。所以,若在这烦嚣都市中能亲耳聆听几声原汁原味的吆喝,可谓稀有。还好,电子元件也有它好的一面,它录下了那拖着唱腔、带着韵味,透着老北京风情的吆喝。课堂上,借助音频,学生们亲耳听到了卖硬面饽饽、小金鱼、烤白薯和冰糖葫芦的吆喝声,了解了这一逐渐消逝的老北京文化。
(四)借助影音资源,辅助学生深入理解。
许多文章,浸透着作者的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年老体笨的父亲攀爬月台去买橘子这一细节,展现了深沉的父爱。如果没有坐火车经验的同学,是不会领悟到父亲的艰难的。当我借助视频,将《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的这一情景展现出来,并且展现之后再次带领学生朗读这一细节时,学生们的情感要充沛了许多,我想,这是他们深入理解了父亲的爱后,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语文教学历来讲究"功夫在诗外",《威尼斯商人》(节选)讲完后,学生虽然能体会到鲍西亚的机智和夏洛克的残忍,但却不明白夏洛克为什么非得要安东尼奥的命而不是钱。而且有的同学说根本没看出这是一出喜剧。这些疑问,只能通过让学生观看整部作品来解决。
(五) 借助影音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上大学时,现代文学老师为我们播放影片《老井》,让我们写一篇影评。第一遍看《老井》,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远,没什么感受。第二遍看《老井》,其中的一个细节打动了我:背着石板下山、浑身大汗、口渴难耐的旺泉向昔日的恋人巧英讨水喝,巧英怕他一仰脖子喝下刚从深井里打上来的水会落下大病,急中生智,将头巾的上草屑抖到水里。旺泉明白了她的意思,小口小口地把水喝了下去。這个细节里蕴含着含蓄而隐忍的爱。有了对这一细节的感触,我便毫不费劲地写出了影评。
学生们一天的生活模式固定,总感叹生活素材缺乏,观《老井》的感受让我意识到,为何不借助影音资源,为学生提供素材,练习写作呢?
于是,我找来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或生活实践的影片让其观赏,如《草房子》《小鞋子》(又译《天堂的孩子》)《三傻大闹宝莱坞》,触发他们的灵感,由段到篇地训练他们针对一点有感而发。
借助影音资源,让学生们"赏"后再写,变换一种写作形式,远比抛给他们一个硬邦邦的题目让他们绞尽脑汁强得多。
当然,运用影音资源时,要适时、适量,因为赏图听音毕竟代替不了读文,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也需在读文中培养。所以,我还应在摸索中不断总结方法,争取对影音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高效。
一、什么是语文素养?
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所谓语文素养,就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二、借助影音资源,为什么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音资源与语文教学的整合符合新课标精神,为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教学环境,创设了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扩大知识面,激发思想情感,提高品德修养,培养自主学习的精神。影视作品中的台词,音频资源中的歌词,也有利于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语感的形成。因此,借助影音资源进行语文教学,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 如何借助影音资源,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借助影音资源,趣引学生进入情境。
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就必须培养学生学语文的兴趣。而借助影音资源营造氛围,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似乎轻而易举。
讲授《苏州园林》,在课堂导入时,我播放了介绍苏州园林的视频片段。亮丽的白墙、雅致的灰瓦、葱郁的绿树、雕镂的门窗、迂回的长廊、灵动的亭子......优美的画面、悠扬的音乐、凝炼的解说词,将苏州园林的美直观地呈现在学生眼前。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有深入课文一探究竟的冲动。
(二) 借助影音资源,提高学生品格修养。
语文学科,既有知识性、工具性,也有思想性。语文教学,不但要传授知识、培养智能,还要实施思想品德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而"思想情感、品德修养"也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流露出雨果对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一暴行的谴责,如何让学生在感知作者情感的同时增强民族的责任感?讲课中,我穿插播放了《火烧圆明园》的片段,熊熊大火作背景的画面中,英法联军打砸抢的嚣张激起了同学的愤慨,看完影片,我向义愤填膺的学生们发问:"圆明园被毁的责任我们要完全推卸给英法联军的贪婪无道吗?"接着出示关于当时清政府和民众的表现的文字,引发学生反思,让他们意识到:羸弱的政府和愚昧的国民是导致民族屈辱的根源,从而激起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环保是近几年全球都在呼吁的主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用对比手法,强调了人类活动的介入给自然带来的危害。讲课时,我利用视频(《地图上的故事》节选),让学生们看到了1896年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乘着独木舟,抵达塔里木河下游的一个罗布人的小村庄阿不旦的场景,也让学生看到了1972年干涸的罗布泊,湖底开裂,似一张大嘴在控诉人类的无知的情景。鲜明的视觉冲击,触动了学生的内心,激起了他们的环保责任。
(三) 借助影音资源,弥补学生文化缺失。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因为地域的不同或时代的变迁,有些文化,我们只能通过文字的描绘,借助想象去认识。可影音资源却能解决这一缺憾,弥补学生文化上的缺失。
《观舞记》中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具有"飞动的美",这"飞动的美"是怎样的?我利用载有印度舞蹈的视频,将这种美呈现给学生,学生们就能享受到异域文化并理解作者的文字了。
"吆喝",在萧乾的笔下是一种老北京的胡同文化,现如今,街面上听到的最多、最响的吆喝便是扩音器里重复播放的"紧急拆迁,疯狂甩卖",电子元件代替了喉舌声带,唱腔韵味变成了扰民的噪音。所以,若在这烦嚣都市中能亲耳聆听几声原汁原味的吆喝,可谓稀有。还好,电子元件也有它好的一面,它录下了那拖着唱腔、带着韵味,透着老北京风情的吆喝。课堂上,借助音频,学生们亲耳听到了卖硬面饽饽、小金鱼、烤白薯和冰糖葫芦的吆喝声,了解了这一逐渐消逝的老北京文化。
(四)借助影音资源,辅助学生深入理解。
许多文章,浸透着作者的情感,如朱自清的《背影》,通过年老体笨的父亲攀爬月台去买橘子这一细节,展现了深沉的父爱。如果没有坐火车经验的同学,是不会领悟到父亲的艰难的。当我借助视频,将《背影》中父亲攀爬月台的这一情景展现出来,并且展现之后再次带领学生朗读这一细节时,学生们的情感要充沛了许多,我想,这是他们深入理解了父亲的爱后,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
语文教学历来讲究"功夫在诗外",《威尼斯商人》(节选)讲完后,学生虽然能体会到鲍西亚的机智和夏洛克的残忍,但却不明白夏洛克为什么非得要安东尼奥的命而不是钱。而且有的同学说根本没看出这是一出喜剧。这些疑问,只能通过让学生观看整部作品来解决。
(五) 借助影音资源,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上大学时,现代文学老师为我们播放影片《老井》,让我们写一篇影评。第一遍看《老井》,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远,没什么感受。第二遍看《老井》,其中的一个细节打动了我:背着石板下山、浑身大汗、口渴难耐的旺泉向昔日的恋人巧英讨水喝,巧英怕他一仰脖子喝下刚从深井里打上来的水会落下大病,急中生智,将头巾的上草屑抖到水里。旺泉明白了她的意思,小口小口地把水喝了下去。這个细节里蕴含着含蓄而隐忍的爱。有了对这一细节的感触,我便毫不费劲地写出了影评。
学生们一天的生活模式固定,总感叹生活素材缺乏,观《老井》的感受让我意识到,为何不借助影音资源,为学生提供素材,练习写作呢?
于是,我找来一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或生活实践的影片让其观赏,如《草房子》《小鞋子》(又译《天堂的孩子》)《三傻大闹宝莱坞》,触发他们的灵感,由段到篇地训练他们针对一点有感而发。
借助影音资源,让学生们"赏"后再写,变换一种写作形式,远比抛给他们一个硬邦邦的题目让他们绞尽脑汁强得多。
当然,运用影音资源时,要适时、适量,因为赏图听音毕竟代替不了读文,学生识字写字的能力也需在读文中培养。所以,我还应在摸索中不断总结方法,争取对影音资源的利用更加合理、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