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衫一袭在 恨水东流去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kangm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张恨水先生,我不仅自己不揣浅陋地写过,还曾将搜集到的一些资料提供给几位有兴趣的师友,希望他们也好好写写。在我心里,我总想我敬重的这位大老乡精彩而传奇的人生,应该有一个十分真实而准确的呈现。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我认为张恨水唯有这一个。对于我这位善良的乡贤前辈,我觉得我有责任去接近他,探寻他生命的真實存在和鲜活的生命精神。
  解玺璋的《张恨水传》洋洋洒洒四十万字,沉甸甸的,另有一份文字的厚重。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书中自有的一种历史事实的丰盈与厚重。张恨水是民国时一位声名赫赫的报人,他有着长达三十年的报人生涯。同时,他一生创作一百多部中长篇小说,还有大量诗词、散文、杂文、时评,写作的字数应在三千万言以上,是真正的著作等身。民国是他生命与创作的黄金时代,我们现在寻找他,自然无法绕开民国。军阀混战、灾难深重的民国,其中的纷乱与繁复让人眼花缭乱,解玺璋却清晰地把他从民国的历史中定格,从他的《家世》《早教》《求学》《漂泊》《生计》《报人》以及他生命的成长入手,直抵到他生命的最初。让我们看到他童年的欢快,青春的潦倒与苦闷,中年的成功与辉煌。作为一个破落的“武门之后”,张恨水从城市回到乡村,又从乡村“北漂”北京,当他求学的美梦无奈地化为泡影,他步入报坛,编副刊、写小说……他时而一袭青衫,时而西装革履,历经家道中落,山河破碎,活得千辛万苦而又活色生香。因有了民国的镜像,我们真切地触摸到了深嵌在民国深处的一个真正传统的中国文人孤独的灵魂。解玺璋说,有人把民国想象得凄迷而美丽,读张恨水却让人看清民国官场与文化界的真正的生态文化,他由此希望“把北洋时期的中国称作最美中国的人”,也看看张恨水,这也算是对民国最为清醒的一种认识。
  《张恨水传》史料绵密扎实,考证有据,文字既有文学意趣,也有文史底蕴。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歪曲、被误解、被轻视、被忽略、被埋没最严重、最长久的作家之一”(解玺璋语),长期以来,因有了有色眼镜的观照,张恨水一直置身于革命文学的镜像里被遮蔽、被审视。沉湎已久,我们所有人身不由己,也都喜欢把他放在那种尺度里度量。拨乱反正,人们不是重新认识什么鸳鸯蝴蝶派,认识通俗文学,而仍纠缠于张恨水的是与不是。这种努力虽然有用,但终因缺乏更为宽阔的时代背景和深厚的理论根基,久而久之,就又把张恨水拖入“正名”与“辩诬”的阴影。解玺璋以史家独特的视角,以自己同样几十年报人生活的感同身受,告诉我们原来的研究:“总离不开‘革命’与‘进步’两大主题,所有的见解几乎都在这个固有的思维范式中翻跟头”。我们骑马找马,骑驴找驴,仿佛盲人摸象。解玺璋在传记里,充分尊重大时代与个体生命独特存在的复杂性,用《圈子》《成名》《帽子》《雅趣》几个章节为题,截取张恨水几个人生的横断面,从传统的中国文化、从文学成长的自身规律和环境,从张恨水的人生态度、政治态度中探求他的文学价值与贡献,凸显出了张恨水作为一个传统文人的道义、良知和精神风骨,这便让人豁然开朗而又深以为是。
  由于张恨水一生娶了三位夫人,他的爱情与婚姻生活也是经常被人谈论和八卦的。比如民间传说的“调包计”、洞房花烛夜的逃婚、在福利院“捡回”一位女子,以及爱情的罗曼蒂克和他的笔名“恨水”的由来,等等。都特别容易满足人们的好奇心,因此也总被牵强附会,以讹传讹。解玺璋不附和,而根据自己的考证得出结论。特别是张恨水从北平妇女救济院娶回的第二位夫人,至今解玺璋还因未在档案馆里找出纪录而深感遗憾……在他看来,张恨水婚姻生活是诚恳的,家庭生活是张恨水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张恨水生命态度的缩影。对此,他不想人云亦云,或者—笔掠过……解玺璋说:“作为一个传记作者,所有的细节都要弄清楚,即便不写进书里,也要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坚决不能虚构,虚构还是真人吗?”在他的眼里,张恨水遵循了“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圣训,信奉的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人生信条。张恨水一生辗转在北京、南京、重庆这样的大城市,他熟悉市民文化,对民间疾苦了解并有深深的同情。他一生不党不群,无党无派,不官不商,随时代而生,也算是生逢其时。他真诚地拥抱了那个时代,可惜并没有超越。幸运的是,他对所处的时代,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尽管那声音有些委婉,有些温和,但其中也不乏尖锐。当然,他更有让我们能听见的振聋发聩、让人记怀的声音。他以笔弯弓,发出的“国如用我何妨死”呐喊和他示儿的“敬祖才能爱国家”的嘱咐,其声其音,一以贯之。他是一位有道德、有立场、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情感的作家,他的成长是传统中国文人的成长,他的存在是有血性、有骨气、有担当的中国文人的一个存在。



  尽管张恨水晚年有力求追赶时代的心愿,但他的声音终究还是弱了下去,弱得只有他自己才能听见……当代著名老作家吴泰昌曾告诉我,上世纪50年代末,他拜见张恨水先生时,他对张恨水先生说他很喜欢读《啼笑因缘》,张恨水摇摇手,却说“随意写的东西,不值得你花时间去看。”后来两个多小时,俩人竟就“一对沉默寡言人”。在《张恨水传》里,解玺璋以《晚景》为题,用大量文字写了张恨水晚年的落寞,暮气横生的原委,这也十分契合了吴先生的记忆,真切地再现了张恨水这位“著名病人”的晚景。张恨水由童年、少年、青年而中年、老年,直至生命的最后,解玺璋的书写纵横交错,错落有致,他让人们全面、完整地了解了张恨水丰富灿烂的一生,也让我体味出我的这位大老乡与我的乡亲们如出一辙的乡音和人生处世的方式。由此,我以为解玺璋对张恨水的理解不仅是一个文人对文人,一位报人对报人的理解,而是站在生命高处,沉潜到了人性深处。对此,解玺璋自己好像也颇为自得。他说,“这样的一个张恨水是我所感兴趣的,完成这样一个对张恨水的叙述,是我对自己的一点期待,也是我努力追求的目标。”依此,他成功地做到了——他成功地为我们呈现出了一位有血有肉、有着博大精深心灵世界的张恨水,这,由不得让我也有了一声喟叹:青衫一袭在,恨水东流去。
其他文献
《天亮之前 》 33x33CM 宣纸 2016《白樺之夜》 33x33CM 宣纸 2016  化方是个词人,相识前因其诸多歌曲作品广泛传唱而早有耳闻。直至相见,于觥筹交错间偶然领略其画作,顿觉惊艳。  化方的书画作品,很难让人在第一时间给其一个明确的风格或流派的定义,有中有西,非古非今。既有传统中国画的写意,大片的留白中,看似不经意的轻抹和点染,便是远山、人影,大风、旷野。又有西方印象派油画式的浓
期刊
最古老、最神奇的艺术品莫过于天然美石。走进“侯康乙赏石艺术馆”,数百件千姿百态、丰神迥异的石头立刻映入眼帘。馆内陈列的全部奇石,无一不是大自然的妙法神工:那沉睡了亿万年的石头来到人間,一个个藏灵蕴气,如人言志;一方方争奇斗艳,似天绘趣;眼见生命在其中闪现,震撼人心!  侯老如释重负地说:“整个馆藏,我都已捐献给了国家”。众人惊诧:“馆藏珍品价值连城;您这是为什么呢”?侯老心平气和地说:“人生短暂,
期刊
几乎所有的民族,回溯其传统文化的源流,无一例外目光最终都聚焦到神话上。中国也一样。中国神话志异文本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可以说是流淌在中国人文化血液中的血红素,也可以说是为数不多的能有效激发中国人想象力的文化激素。尽管这种文本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目,于今人而言,多数是以深奥难解的古图文形式呈现的,但没有谁能否认它们仍能深度唤起国人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正如《诸神纪》的简介所言,人们总会有这样的好奇:“天
期刊
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亚洲全部47个国家和世界其他国家及国际组织的1352位会议代表共同出席大会。会议聚焦“亚洲文明交流互鉴与命运共同体”主题,共商亚洲文明发展之道,共话亚洲合作共赢大计,达成广泛共识并发表了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2019北京共识》。  亚洲先辈们共同创造了璀璨的文明成果,让人类的精神世界更加多彩,物质生活更加丰富,制度样本更加多元。不同文明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包
期刊
“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词人叶梦得眼中的宋代市井生活。现代人对宋代生活推崇倍至,有的人甚至认为“宋代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宋代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谁也摸不着看不见。但在贵州侗寨“凡有鼓楼处,皆能唱侗歌”却是真实的生活图景。不仅仅如此,在榕江縣宰荡村,唱歌甚至被上升到和吃饭一个高度。就像苏东坡所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肉和饭只是为了果腹,而竹与歌则关乎精神层面。听懂侗歌就读懂唐吉可德 
期刊
“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于是,学会在年长深远的路上,留住最初的那个自己,在光阴的暮色里,温良慈悲。”  俗话说得好,四十不惑。只有人到中年,才会对一些习以为常的日常,有不同的感悟;才会对什么是岁月无情、什么是人间至亲,有属于自己的解读。  人间至亲,未必一定非得是自己的至亲。发自博爱之心,人人皆可为亲。在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温州,一股慈爱、博爱之风,回旋震荡在
期刊
货币本质上是一种所有者与市场关于交换权的契约,根本上是所有者相互之间的约定。不同形式的货币在本质上都会是统一的。  就理论而言,以比特币为代表的网络数字货币在形式和内容上推进了货币的嬗变。然而从实践来看,这只是未来货币形态的一种可能性,而绝非终结,更不会被长久用于疯狂炒作。问世10年,“暴涨暴跌何时休,几家欢喜几家愁!”  比特币到底是数字软黄金还是互联網泡沫?
期刊
名称:《伟人造像》  石种:海洋玉髓  尺寸:10*12*8cm  藏家:姜孔忠(北京)  藏家荐语:玛瑙原石抛光后,凸显出一代伟人高瞻远嘱的光辉形象。背景图案是松柏,前景图案是浩翰大海,毛主席四分之三侧脸造像,目视右前方,眉宇间尽显英气。  名称:《天鹿》  石种:冰彩玛瑙  尺寸:6.5*4*2cm  藏家:徐青(广东佛山)  藏家荐语:  盛世多祥瑞,  天遣白鹿来。  心中怀大梦,  般若
期刊
李涵,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国画研究室教授,1940年生,河北泊头人。他自幼酷爱绘画,16岁成为国画大师李苦禅的入室弟子。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师从郭味蕖、田世光、肖淑芳、李斛等名家、七十年代又直接受教于艺术大师吴作人先生。他绘画、书法皆精,绘画题材广泛,尤擅写意花鸟画,造诣深厚,先后任教于天津工艺美院、广州民族民间艺校、中央民族大学美术系,长期从事艺术教育工作,培养了很多艺术
期刊
巨大的排風扇轰鸣犹如无数暴怒的马蜂震颤翅膀,声音响彻山谷……这是在四川、云南等西南山地深山峡谷中神秘存在的全地球最密集的比特币“挖矿场”。  廉价电力、低密度人口、寒冷的气候和监管缺失,使得越来越多的资本选择横断山脉腹地水电密集区域作为比特币“挖矿”的风水宝地。众多比特币“矿场”大多罔顾国家有关政令,悄然建设在偏僻富水电站内部,这些“矿场”多数无营业执照、无环境评估以及土地征用建设和安全许可证等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