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蒙古国是亚洲中部的内陆国家,领土面积为150万平方公里。西部、北部和中部多为山地,东部为丘陵和平原,有一马平川的天然牧场,南部是戈壁沙漠,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地广人稀的“草原之国”。蒙古国主要城市里遍布俄式建筑、俄国汽车。但在乌兰巴托的一家文物店里,人们也会看到出售着很多的中国文物,有古代的,近代的,也有现代的。如清朝皇帝的画像、铸有孙中山头像的钱币等。
黄家骙,前任中国驻蒙古特命全权大使,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学系蒙古语专业,是中国获得蒙古国政府“北极星”勋章的第一人。中蒙两国建交56周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黄家骥先生(以下简称黄)。
蒙古也有总统大选
对外大传播:黄大使,您好!您在蒙古前前后后工作了近二十年,您觉得用“老蒙古”一词来形容您,贴切吗?
黄:(笑)我1965年进入外交部,在蒙古国工作了二十年,这个词很合适啊,连蒙古国朋友都这么叫。
对外大传播蒙古国是我们的近邻,国土面积比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大了约三分之一,据说从北京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坐飞机只要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请您大致描述一下蒙古国的历史。
黄:1921年,在苏俄的支持下,蒙古牧人的儿子乔巴山等人带领蒙古人民党进行了一场革命,推翻了封建主的统治,在蒙古高原上建立了一个君主立宪制的政府。1946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也宣布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地位。
从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上世纪90年代,在苏联的影响和支持下,蒙古开始渐渐通过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行国民经济的公有化。随着苏联解体,蒙古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走上了“民主改革”的道路。现在蒙古也有大选,大选时的气氛非常热烈,各个政党纷纷登场,竞相角逐议会席位,其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美国。
蒙古国文盲比较少
对外大传播:蒙古国的北面与俄罗斯为邻,据说,上世纪90年代时,在蒙古的城市里遍布俄式建筑,人们的穿着和饮食习惯也几乎很俄化。现在的蒙古国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有哪些变化?
黄:经济上,由于蒙古国经济结构以畜牧业为主,比较单一,加上长期依赖外国援助,所以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进入了经济上的大萧条时期。那时,我们使馆的工作人员连吃的东西都要到国内采购。一直到1994年,蒙古经济才慢慢地回升,2003年经济增长达到了5.3%,2004年估计能达到6%。现在蒙古国也在搞市场经济,可以说市场是比较繁荣的,现在走进他们的商场,各国、各类的商品已经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了,韩国、日本、中国、西欧等地的商品都可以见到。而且他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蔬菜、水果、海鲜也比较受欢迎。总的来说,蒙古国现在是西方化的生活方式了,特别是城市。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蒙古国的知识分子还是习惯穿着蒙古袍,但是现在一般都穿西服了。值得一提的还有蒙古国的手机,发展速度很快。
另外,蒙古国国民总的受教育程度是很高的,文盲比较少,而且如果和蒙古人接触多了,我想你们也会对他们学习外语的能力感到惊讶的。他们的教学设施虽然有的比较破旧,但是教育很有一套章法,这是受俄罗斯影响的。不过,我认为他们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是应该加快的,蒙古的道路就不太好,这样,资源外运就比较困难了。咱们不是有个说法嘛:“要想富,先修路”。
远亲不如近邻
对外大传播:蒙古国的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有长达4670公里的边界线。仅听“蒙古”两个字,就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应该说,中蒙两国是远亲不如近邻吧。
黄:是的,常言道“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有那么长接壤的边境线,双方的发展关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说吧,蒙古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它的出海口在天津,就是由我们提供的。中国连续5年是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连续6年是对蒙古的最大投资国。中国的建筑、采矿部门对蒙古投资很多,蒙古的很多道路、桥梁都是中国建的。
对外大传播:这样说来,我们两国还真是交情不浅呢!
黄:是的,1960年,中蒙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四年后我们正式划定了边界,所以说,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是由来已久的。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双方的高层往来不断。特别是2003年6月,胡锦涛主席访问蒙古,2004年7月,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访问中国,双方确立了睦邻互信合作伙伴关系,中蒙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
你不宣传,人家怎么能知道你?
对外大传播:现在国内有好多人对于蒙古国的了解还不是很透彻,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内蒙古用的文字和蒙古国用的文字完全不同。您认为中国人对蒙古国情况知之甚少,原因何在?
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我跟你讲一件很可笑的事,当年我跟别人说我到蒙古去出差,别人就说“哦,你到内蒙古出差啊”。这一方面有咱们自己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也有蒙古国自己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到位的原因。你看,这也可以看出外宣工作多么重要了吧。我就跟蒙古国朋友提过意见,我说,你要搞宣传,多出点小册子啊,好好介绍蒙古国,这对你们自己也是很有好处的嘛。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说到这里,大使先生取出了一本《使馆商社》),这本书就全面地介绍了蒙古国的情况。像这样就很好啊,你不宣传,人家怎么能知道你,了解你呢?现在市场经济了,全球一体化了,要走出去才能发展自己。怎么走出去?走出去以后又怎么办?你得让别人认识你才能和你做朋友嘛,对不对?比如说吧,蒙古国的自然风光是很美的!这就可以好好宣传一下,以利于发展旅游嘛。
对外大传播: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与蒙古国交往中起的作用是否更为重要?
黄:至于内蒙古,我想说的是,中国领导人强调过,中国和蒙古国的关系首先就是内蒙古与蒙古国的关系。现在内蒙古与蒙古国每年都有高层峰会,2004年国庆后,内蒙古自治区的主席就访问了蒙古国。两地老百姓到对方探亲访友的人数也不少。而且双方在许多领域都有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合作的地方,比如畜牧业,内外蒙古在牲畜品种改良等项目上的交流都大有潜力可挖。另外,每年到中国特别到内蒙古旅游的蒙古国人都很多,2004年更是达到了20万。所以,内蒙古在中蒙关系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形象地打一个比方,正像它办的那本杂志《彩虹》的名字一样,内蒙古如彩虹般的纽带一样,连接着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对外大传播:双方是否也有些不和谐的音符存在呢?听说蒙古国有的报纸曾经讲到,中国收回香港、澳门,解决了台湾问题以后,会把蒙古也 “收回去”。您对此怎么看呢?
黄:作为一个大使,我觉得双方的政治互信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一层关系,经贸、文化交流就很难发展起来。你比如说,上世纪60年代,蒙古追随前苏联,搞了不少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报纸上也经常发表大量的反华文章,双方根本没有什么互信可言,在这样的前提下,怎么可能发展经济文化交流呢?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了。2002年到蒙古国的中国公民就达到了10万人次,如今在乌兰巴托的大街上,你很容易就可以碰到中国人。毕竟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作为邻居,我们应该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这对我们双方都有利。
但确实有那么一小撮人,在鼓吹什么中国会“统一”蒙古,那是别有用心的。我刚才讲了,我们两国友好关系由来已久,中国政府也多次表示,接受过去,面向未来,中国承认蒙古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尊重蒙古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蒙古国政府和人民也应该看到中国的诚意,不要相信这种毫无根据的谬论。我们的立场不会变化,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蒙古也出现“中文热”
对外大传播:您说得太好了!“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一句话就表现出了中国在世界上公正、务实、理性的大国形象。中国越来越强大了,我们外宣工作也正是要向世界“说明”这样的一个中国。您能谈一谈我们是如何对蒙古国“说明”中国的吗?
黄:你说的对,中国越来越强大了,也使得我们的文化更有吸引力了。
当年我在外文局翻译毛选时,主要是将这些书送给蒙古人,可是很多时候送不出去。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了,国家一天天繁荣富强起来,情况就不一样了。现在蒙古出现了“中文热”,有很多学校都在教授中文。很多年轻人也都特别愿意学习汉语,除了正式的途径以外,他们中有很多人选择自费来中国留学,特别是到我国的内蒙古来留学。我们两国现在是互相承认学历的。
我在任的时候,每年都会举办蒙古国在华留学人员的招待会,参加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他们到我们使馆全都是讲汉语的,并且和我们的使馆工作人员一起唱歌、表演,好不热闹。中国还和蒙古方面合作,举办了汉语奥林匹克竞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切都已经说明,中国文化在蒙古国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了。
那么,在蒙古人主动来接触、了解我们的同时,这里也有一个我们如何对外宣传的问题。比如文化部发放了很多内容丰富多彩,很有感染力的宣传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自治区主办的《彩虹》杂志,我觉得这个刊物办得特别好,而且这个宣传品在蒙古也是很受欢迎的,蒙古方面也主动向我们索取。当然在外宣方面,外文局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出版了很多有分量的好刊物。
对外大传播您如何评价自己20年的驻蒙古国的大使生涯?
黄:我们是为国家站岗放哨,也是为国家睦邻友好搭建桥梁。很感谢我的夫人对我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因为过去,家属没有办法随任的,我和夫人就长期两地分居,她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们这些外交官也有着无上的光荣,我给杨尚昆、江泽民、李鹏都当过翻译,可以说是很风光的(笑),只是挺遗憾没有给邓小平当翻译,因为那时候中蒙关系还不好嘛。
总之,我前后在蒙古工作了20年,回顾这段光阴,我无怨无悔。我很骄傲自己为祖国的外交事业,为发展中蒙两国的友好关系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编:申宏磊 谭震
黄家骙,前任中国驻蒙古特命全权大使,毕业于北京大学东方学系蒙古语专业,是中国获得蒙古国政府“北极星”勋章的第一人。中蒙两国建交56周年之际,本刊记者采访了黄家骥先生(以下简称黄)。
蒙古也有总统大选
对外大传播:黄大使,您好!您在蒙古前前后后工作了近二十年,您觉得用“老蒙古”一词来形容您,贴切吗?
黄:(笑)我1965年进入外交部,在蒙古国工作了二十年,这个词很合适啊,连蒙古国朋友都这么叫。
对外大传播蒙古国是我们的近邻,国土面积比中国的内蒙古自治区大了约三分之一,据说从北京到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坐飞机只要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请您大致描述一下蒙古国的历史。
黄:1921年,在苏俄的支持下,蒙古牧人的儿子乔巴山等人带领蒙古人民党进行了一场革命,推翻了封建主的统治,在蒙古高原上建立了一个君主立宪制的政府。1946年,当时的国民党政府承认了外蒙古的独立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后,也宣布承认外蒙古的独立地位。
从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到上世纪90年代,在苏联的影响和支持下,蒙古开始渐渐通过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实行国民经济的公有化。随着苏联解体,蒙古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走上了“民主改革”的道路。现在蒙古也有大选,大选时的气氛非常热烈,各个政党纷纷登场,竞相角逐议会席位,其激烈程度一点也不亚于美国。
蒙古国文盲比较少
对外大传播:蒙古国的北面与俄罗斯为邻,据说,上世纪90年代时,在蒙古的城市里遍布俄式建筑,人们的穿着和饮食习惯也几乎很俄化。现在的蒙古国在经济和文化上都有哪些变化?
黄:经济上,由于蒙古国经济结构以畜牧业为主,比较单一,加上长期依赖外国援助,所以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进入了经济上的大萧条时期。那时,我们使馆的工作人员连吃的东西都要到国内采购。一直到1994年,蒙古经济才慢慢地回升,2003年经济增长达到了5.3%,2004年估计能达到6%。现在蒙古国也在搞市场经济,可以说市场是比较繁荣的,现在走进他们的商场,各国、各类的商品已经可以说是琳琅满目了,韩国、日本、中国、西欧等地的商品都可以见到。而且他们的饮食结构也发生了变化,蔬菜、水果、海鲜也比较受欢迎。总的来说,蒙古国现在是西方化的生活方式了,特别是城市。比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蒙古国的知识分子还是习惯穿着蒙古袍,但是现在一般都穿西服了。值得一提的还有蒙古国的手机,发展速度很快。
另外,蒙古国国民总的受教育程度是很高的,文盲比较少,而且如果和蒙古人接触多了,我想你们也会对他们学习外语的能力感到惊讶的。他们的教学设施虽然有的比较破旧,但是教育很有一套章法,这是受俄罗斯影响的。不过,我认为他们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确实是应该加快的,蒙古的道路就不太好,这样,资源外运就比较困难了。咱们不是有个说法嘛:“要想富,先修路”。
远亲不如近邻
对外大传播:蒙古国的东、南、西三面与中国有长达4670公里的边界线。仅听“蒙古”两个字,就让人有一种说不出的情感。应该说,中蒙两国是远亲不如近邻吧。
黄:是的,常言道“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们有那么长接壤的边境线,双方的发展关系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说吧,蒙古国是一个内陆国家,它的出海口在天津,就是由我们提供的。中国连续5年是蒙古第一大贸易伙伴,连续6年是对蒙古的最大投资国。中国的建筑、采矿部门对蒙古投资很多,蒙古的很多道路、桥梁都是中国建的。
对外大传播:这样说来,我们两国还真是交情不浅呢!
黄:是的,1960年,中蒙两国签订了友好互助条约,四年后我们正式划定了边界,所以说,我们两国的友好关系是由来已久的。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双方的高层往来不断。特别是2003年6月,胡锦涛主席访问蒙古,2004年7月,蒙古国总统巴嘎班迪访问中国,双方确立了睦邻互信合作伙伴关系,中蒙关系揭开了新的一页。
你不宣传,人家怎么能知道你?
对外大传播:现在国内有好多人对于蒙古国的了解还不是很透彻,有些人甚至不知道内蒙古用的文字和蒙古国用的文字完全不同。您认为中国人对蒙古国情况知之甚少,原因何在?
黄:这个问题确实存在。我跟你讲一件很可笑的事,当年我跟别人说我到蒙古去出差,别人就说“哦,你到内蒙古出差啊”。这一方面有咱们自己的教育问题,另一方面也有蒙古国自己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到位的原因。你看,这也可以看出外宣工作多么重要了吧。我就跟蒙古国朋友提过意见,我说,你要搞宣传,多出点小册子啊,好好介绍蒙古国,这对你们自己也是很有好处的嘛。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说到这里,大使先生取出了一本《使馆商社》),这本书就全面地介绍了蒙古国的情况。像这样就很好啊,你不宣传,人家怎么能知道你,了解你呢?现在市场经济了,全球一体化了,要走出去才能发展自己。怎么走出去?走出去以后又怎么办?你得让别人认识你才能和你做朋友嘛,对不对?比如说吧,蒙古国的自然风光是很美的!这就可以好好宣传一下,以利于发展旅游嘛。
对外大传播: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在与蒙古国交往中起的作用是否更为重要?
黄:至于内蒙古,我想说的是,中国领导人强调过,中国和蒙古国的关系首先就是内蒙古与蒙古国的关系。现在内蒙古与蒙古国每年都有高层峰会,2004年国庆后,内蒙古自治区的主席就访问了蒙古国。两地老百姓到对方探亲访友的人数也不少。而且双方在许多领域都有可以相互帮助、共同合作的地方,比如畜牧业,内外蒙古在牲畜品种改良等项目上的交流都大有潜力可挖。另外,每年到中国特别到内蒙古旅游的蒙古国人都很多,2004年更是达到了20万。所以,内蒙古在中蒙关系之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形象地打一个比方,正像它办的那本杂志《彩虹》的名字一样,内蒙古如彩虹般的纽带一样,连接着两国人民的深厚友谊。
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对外大传播:双方是否也有些不和谐的音符存在呢?听说蒙古国有的报纸曾经讲到,中国收回香港、澳门,解决了台湾问题以后,会把蒙古也 “收回去”。您对此怎么看呢?
黄:作为一个大使,我觉得双方的政治互信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一层关系,经贸、文化交流就很难发展起来。你比如说,上世纪60年代,蒙古追随前苏联,搞了不少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报纸上也经常发表大量的反华文章,双方根本没有什么互信可言,在这样的前提下,怎么可能发展经济文化交流呢?现在的情况已经大为改观了。2002年到蒙古国的中国公民就达到了10万人次,如今在乌兰巴托的大街上,你很容易就可以碰到中国人。毕竟和平与发展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作为邻居,我们应该相互信任,相互合作,共同发展,这对我们双方都有利。
但确实有那么一小撮人,在鼓吹什么中国会“统一”蒙古,那是别有用心的。我刚才讲了,我们两国友好关系由来已久,中国政府也多次表示,接受过去,面向未来,中国承认蒙古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尊重蒙古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蒙古国政府和人民也应该看到中国的诚意,不要相信这种毫无根据的谬论。我们的立场不会变化,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
蒙古也出现“中文热”
对外大传播:您说得太好了!“我们中国人说话是算数的”一句话就表现出了中国在世界上公正、务实、理性的大国形象。中国越来越强大了,我们外宣工作也正是要向世界“说明”这样的一个中国。您能谈一谈我们是如何对蒙古国“说明”中国的吗?
黄:你说的对,中国越来越强大了,也使得我们的文化更有吸引力了。
当年我在外文局翻译毛选时,主要是将这些书送给蒙古人,可是很多时候送不出去。现在中国改革开放了,国家一天天繁荣富强起来,情况就不一样了。现在蒙古出现了“中文热”,有很多学校都在教授中文。很多年轻人也都特别愿意学习汉语,除了正式的途径以外,他们中有很多人选择自费来中国留学,特别是到我国的内蒙古来留学。我们两国现在是互相承认学历的。
我在任的时候,每年都会举办蒙古国在华留学人员的招待会,参加的人一年比一年多。他们到我们使馆全都是讲汉语的,并且和我们的使馆工作人员一起唱歌、表演,好不热闹。中国还和蒙古方面合作,举办了汉语奥林匹克竞赛,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这一切都已经说明,中国文化在蒙古国已经越来越深入人心了。
那么,在蒙古人主动来接触、了解我们的同时,这里也有一个我们如何对外宣传的问题。比如文化部发放了很多内容丰富多彩,很有感染力的宣传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自治区主办的《彩虹》杂志,我觉得这个刊物办得特别好,而且这个宣传品在蒙古也是很受欢迎的,蒙古方面也主动向我们索取。当然在外宣方面,外文局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出版了很多有分量的好刊物。
对外大传播您如何评价自己20年的驻蒙古国的大使生涯?
黄:我们是为国家站岗放哨,也是为国家睦邻友好搭建桥梁。很感谢我的夫人对我工作的理解与支持。因为过去,家属没有办法随任的,我和夫人就长期两地分居,她为这个家付出了太多太多。可我们这些外交官也有着无上的光荣,我给杨尚昆、江泽民、李鹏都当过翻译,可以说是很风光的(笑),只是挺遗憾没有给邓小平当翻译,因为那时候中蒙关系还不好嘛。
总之,我前后在蒙古工作了20年,回顾这段光阴,我无怨无悔。我很骄傲自己为祖国的外交事业,为发展中蒙两国的友好关系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编:申宏磊 谭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