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潮流,高职院校需要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本文通过对主体专业进行调整和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人才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创新 培养模式 就业
当前,社会正处于发展变革时期,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也正顺应这一潮流快速发展,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办学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发布。纲要的核心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此,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我们以材料工程系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这一科研课题的研究为基础,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出几点思考意见。
1 结合行业发展需要,调整和设置主体专业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对第一层次的人才培养的创新。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参照行业的发展需求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其中校企结合就是一种独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这种模式下,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对接,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对接奠定了前提基础,培养了社会需求的人才。专业设置的首要工作就是,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如:我们对建筑检测行业和商品混凝土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宁夏近年增加了多家建筑工程检测机构和商品混凝土企业,周边县市又新建了多家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和水泥粉磨站,针对这一情况,材料工程系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在水泥工艺方向基础上,增设了混凝土工艺方向,主要面向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从事混凝土原材料的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能检验、配料方案的设计和调整等工作;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建材工业检验方向基础上,增设了建筑工程检测方向,主要面向建筑工程检测机构,从事常规检测、见证检测、专项检测等工作。材料工程系的专业设置和调整立足于宁夏建材行业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主动适应市场,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2 以市场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第二层次,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该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2.1 养成教育是当前高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点。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进入高职院校的學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地接受文化知识教育,以及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进而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且法制观念和公德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养成教育对高职学生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借助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途径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生活技能的大学生,进而使学生适应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需要。
2.2 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并且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使高职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相对接,我们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②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③培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3 以资源保障为基础,过程控制为重点,实施创新人才培养
高职人才培养第三层次的创新,是关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创新。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挖掘和利用高职教育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3.1 校企结合,通过采用两种教学资源培养创新人才。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模拟企业的教学实验室,这种环境不具备培养人才的全部要素,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获得现场的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是在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试错获得的。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践经验的不足。
3.2 构建以过程控制为重点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过程控制,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
3.3 制度方面,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标准、监控管理程序、监控体系管理文件等。
通过构建保证体系,从专业设置到毕业生跟踪调查对高职学生进行全方位监控,确保实现质量目标。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上述三个层面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变革。
参考文献:
[1]刘志毅.铁路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1).
[2]白雪宁.高职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学工合一、知技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2011(17).
[3]于俊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纺织经济,2009(05).
关键词:创新 培养模式 就业
当前,社会正处于发展变革时期,作为高等教育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高职教育也正顺应这一潮流快速发展,发展的同时带来的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在此背景下,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办学最根本的标准是要培养出受社会欢迎的各类高质量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都应立足高等职业教育领域,以鲜明的办学特色、过硬的人才培养质量和较高的毕业生就业率赢得社会的认可和尊重。”与此同时,备受关注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也于2010年7月29日正式发布。纲要的核心提出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既是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为此,根据党的教育方针,我们以材料工程系开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项目”这一科研课题的研究为基础,对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出几点思考意见。
1 结合行业发展需要,调整和设置主体专业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对第一层次的人才培养的创新。为了满足市场需求,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参照行业的发展需求对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其中校企结合就是一种独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这种模式下,将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对接,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为了确保毕业生顺利就业,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进行对接奠定了前提基础,培养了社会需求的人才。专业设置的首要工作就是,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了解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如:我们对建筑检测行业和商品混凝土企业进行市场调研:宁夏近年增加了多家建筑工程检测机构和商品混凝土企业,周边县市又新建了多家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和水泥粉磨站,针对这一情况,材料工程系及时调整专业结构:材料工程技术专业在水泥工艺方向基础上,增设了混凝土工艺方向,主要面向商品混凝土搅拌站,从事混凝土原材料的化学分析和物理性能检验、配料方案的设计和调整等工作;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在建材工业检验方向基础上,增设了建筑工程检测方向,主要面向建筑工程检测机构,从事常规检测、见证检测、专项检测等工作。材料工程系的专业设置和调整立足于宁夏建材行业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主动适应市场,培养企业急需人才。
2 以市场为导向,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作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第二层次,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该模式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
2.1 养成教育是当前高职职业素质教育的重点。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进入高职院校的學生,由于在中学阶段没有系统地接受文化知识教育,以及思想道德和行为规范教育,进而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并且法制观念和公德意识淡薄。在一定程度上,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养成教育对高职学生来说,更具有特殊的意义。通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借助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建设、社团活动等途径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规律,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独立生活技能的大学生,进而使学生适应社会对高职毕业生的职业素质需要。
2.2 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从总体来看,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并且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为了使高职毕业生与社会需求相对接,我们需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①扎实的专业知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②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是提高创新能力的关键。③培养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
3 以资源保障为基础,过程控制为重点,实施创新人才培养
高职人才培养第三层次的创新,是关于人才培养过程的创新。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相比,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挖掘和利用高职教育资源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而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
3.1 校企结合,通过采用两种教学资源培养创新人才。高职院校虽然建立了模拟企业的教学实验室,这种环境不具备培养人才的全部要素,在教学过程中,难以获得现场的实践经验,而这些经验是在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的试错获得的。通过校企结合的方式对高职学生进行培养,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实践经验的不足。
3.2 构建以过程控制为重点的质量管理体系。通过过程控制,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体系。
3.3 制度方面,健全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和完善教育教学质量的监控标准、监控管理程序、监控体系管理文件等。
通过构建保证体系,从专业设置到毕业生跟踪调查对高职学生进行全方位监控,确保实现质量目标。
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上述三个层面不是固定不变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变革。
参考文献:
[1]刘志毅.铁路信息化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1).
[2]白雪宁.高职机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学工合一、知技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J].价值工程,2011(17).
[3]于俊华.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教学管理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山东纺织经济,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