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朝阳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尤其是蒙古族与满族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对朝阳方言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朝阳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具有多元交融的特征,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历史成因诸要素构成的民族交融现象是朝阳方言与其它方言的差异所在.
【机 构】
:
大连民族大学文法学院,辽宁 大连 1166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朝阳方言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了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尤其是蒙古族与满族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对朝阳方言产生了一定的作用.朝阳方言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具有多元交融的特征,地理环境、文化背景和历史成因诸要素构成的民族交融现象是朝阳方言与其它方言的差异所在.
其他文献
藏文文献是我国少数民族文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文古籍数量庞大,种类多样.因其影响范围广,与各民族交流、交往密切,传播的内容非常广泛,对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起到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挖掘、整理、宣传西藏自古以来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藏文文献是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
清代是满族入关建立的政权,清代统治者对金有着强烈的民族认同意识,十分重视《金史》的借鉴作用.清统治者将汉文《金史》删减后译为满文,满文本《金史》对汉文《金史》取舍较大.本文在阐述满文《金史》概况基础上,从清代统治者对金的民族认同切入,通过对满文本《金史》序言的翻译,阐述满文本《金史》刊刻时间、参与翻译刊刻人员及刊刻数量,进而对现存满文本《金史》稿本、写本、刻本、晒印本进行了概述.
《满蒙探秘四十年》由德裔地质学家爱德华·阿纳特博士撰写,伪满时期著名翻译家,我国翻译学的奠基人李亚森翻译,是一部长篇探险实话小说.这部作品开启了我国“山林密话”题材小说,也为我们揭开了这段特殊历史时期的神秘面纱.对于了解当时的自然、风俗、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国内研究翻译学、文学、以及历史等相关专业的学者都对本书进行过引用.
东北地区作为满族龙兴之地,至今仍保存有相当数量的八旗满族家谱文献,但因由历史、人为、自然等诸多主客观因素,其存续状态令人堪忧.满族家谱不仅是简单的满族家族世系、人物事迹记载,更是折射其存续时代社会生活变迁、民族发展的一门镜子,其内容涵盖着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等诸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抢救价值.
本文从陈汉军旗萨满的历史溯源、陈汉军旗萨满传世物件的分类及制作过程、陈汉军旗萨满传世物件的文化价值、透过器物看陈汉军旗萨满的问题及传承发展等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发现萨满器件有着独特的传承性与技艺性.作者提出,把萨满文化和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和保护,遗产就能很好地传承下来,这正是地域遗产的特色,也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过程中被发现和认定的一种保护方式.
《当代中国舆情研究:2000-2020》一书是天津社会科学院舆情研究所毕宏音研究员的一部社会学最新力作.rn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伴随着经济、政治、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深刻变革,这样的巨变,全方位影响着身处其中的个人、群体的内心世界——情绪、认知、态度和意愿,导致了社会心理嬗变.如果拉开社会舞台的帷幕,在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中考察民众社会心理的存在样式、静态结构、表达功能、互动关系有什么样的特征,这些特征的重要影响因素是什么,未来又会呈现出何种新变化等问题,学界则理应对这些问题作出积极的回应与解答.
农村三产融合是一个由多种要素组成的系统工程.研究基于对贵州花溪区批林村的田野调查,发现:目前批林村对三产融合进行探索的电农融合、工农融合和文旅融合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阻碍,具体包括发展资金较为匮乏,基础设施难以建设;技术渗透能力不强,新型产业难以发展;村落建设人才短缺,项目规划难以推进;三产融合程度较浅,产业增值难以实现;利益联结机制欠缺,农民利益难以保障等.针对批林村现实存在的典型问题,基于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研究为三产融合振兴民族村落构建出以下发展路径:一是完善系统顶层设计,统筹三产融合发展思路;
我国经济战线进行伟大斗争是实现新发展阶段宏伟蓝图、解决新发展阶段主要矛盾、回应新发展阶段的新环境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战线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完成不断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形成新发展格局等历史使命。我国经济战线进行伟大斗争的基本路径是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更好地统筹发展与安全,加快迈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好宏观政策跨周期调节。
鄂伦春族作为我国的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独特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做好鄂伦春族非遗的保护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不仅能够推动文化资源科学保护与利用,还能够推动鄂伦春族地区的文旅产业提档升级,促进鄂伦春族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鄂伦春族非遗保护传承与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构建各类非遗可开发利用模式,提出鄂伦春族非遗系统性保护与传承的实践路径.
工业革命以后欧洲发生巨大变革,至二战以后的后殖民时期,思想和经济在全球所谓一体化下形成新的影响秩序.博物馆随之应运而生,在欧洲和北美显现繁荣发展之后波及全球.然而,在时代变化下,博物馆自身的身份认同和社会定位不断发生着改变,已经历了从“圣殿”般的精英设置到人民性的过程,经历了由“物”向“非物”的转型.在原有社会职能尚未转身的前提下,作为向受众提供反思、现实与虚幻之间的“第三空间”,深入探讨博物馆的本质——博物馆可谓是一种记忆的固化形式,并通过“记忆”这一媒介和方法来构建民族想象共同体的一种社会存在形式.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