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9年12月3日,《西湖》杂志创刊60年庆暨第七届“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颁奖大会、“西湖·中国新锐文学论坛”在杭州举行。本次大会由杭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西湖》杂志社与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联合承办。
《西湖》创办于1959年,为浙江省历史最久的文学月刊。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湖》以“新锐出发”为办刊宗旨,累计推出了二百多位新锐作家。目前,活跃在文坛一线的众多“70后”、“80后”作家,都是从《西湖》出发的,是公认的青年作家大本营。《西湖》与《作家》、《山花》、《青年文学》被称为当下文学期刊界的“四小名旦”。
“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暨“西湖·中国新锐文学论坛”,从2007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历届获奖作家徐则臣、笛安、张静、文珍、东君、海飞、娜彧、朱个、马小淘、石一枫、孔亚雷、双雪涛、祁媛、旧海棠、池上、孟小书等,大多已成为当下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
“西湖·中国新锐文学论坛”历届论题有:“我们除了年轻,还有什么?”、“文学期刊与文学未来”、“荒诞现实与文学逻辑”、“汉语写作与世界”、“先锋三十年与当下新锐写作”、“何为‘传统文学’?”这些论题在文坛均有广泛的影响。
大会上,浙江工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肖瑞峰,《西湖》杂志主编吴玄,《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作家代表、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石一枫,杭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华瑛,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应雪林先后致辞。
肖瑞峰: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能参与承办这次高规格的文学盛会,我们深以为幸!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浙江工业大学向莅临我校的各位领导与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在浙江高等教育体系中,由四校合并而成的浙江大学一家独大,等而次之的就是浙江工业大学了。诸位现在踏足的地方,是浙江工业大学拥有的四个美丽校园之一。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中,浙江工业大学的排序稳定在60位左右。它的学科结构已远非校名所能涵盖,而早就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文科专业足以与理工科专业平分秋色。我们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起步虽晚,但起点甚高。十多年前,我本人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院长为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调任浙工大副校长,与纷纷前来加盟的各路贤达勠力同心,先后斩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名师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为全国高校中文专业中的一匹黑马,令海内外同行刮目相看。我相信,以此次文学盛会为契机,我们的专业建设水准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西湖》杂志已走过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近年来倾力扶持文学新锐,影响力与美誉度日益扩大。西湖,这是何等令人神往与惊艳的名字!我曾经撰写、出版过《西湖文学史》,对描写西湖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我看来,西湖文学是附丽于西湖的。没有了西湖,也就没有了西湖文学。但如果没有了西湖文学,西湖又该会怎样黯然失色?西湖文学发轫于唐代。唐以前的西湖只是被称作“武林水”,犹如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虽说荆钗布裙难掩国色,却只能徒自“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不免自怜幽独。正是凭借白居易等人创作的西湖文学的揄扬,它才声誉渐著,终至成为倾国倾城、甚至艳惊异邦的大家闺秀。而苏轼“欲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妙绝千古的譬喻,更将它的美誉推向极致。我觉得,在今天,西湖文学似乎还可以作另一种解释,那就是特指《西湖》杂志所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及它所倡导的文学倾向。将《西湖》杂志六十年来发表的作品串联起来加以整体考察与观照,勾勒出其嬗变轨迹,也可以构成一部折映出时代波澜的文学史。在座的程永新先生有《一个人的文学史》,那么,何尝不能有一本杂志的文学史?这个杂志名曰“西湖”,当然也就可以称作“西湖文学史”了。
祝已经相当辉煌的《西湖》杂志再创辉煌、永远辉煌!祝与会的各位领导与嘉宾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吴玄: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六十年,對于一个人来说,我想他是老了,退休了,可以静下来写一写回忆录了,但是,六十年,对于一个刊物,它是老呢,还是年轻呢,还真不太好说。说它是个老牌刊物,是不会错的,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在文学期刊的黄金年代,《西湖》的发行量达到过60万册,影响远至海外,那个时候,我才刚刚开始热爱文学,《西湖》也是我的梦想,在《西湖》上发表作品,哪怕就几行字,也是遥不可及的。我记得《西湖》倡导过吴越文化,并做出过卓越的成绩。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湖》调整了办刊方向,以“新锐出发的地方”作为办刊宗旨,每月推出一个新人,从“70后”的徐则臣、石一枫,到“80后”的文珍、朱个、池上,到“90后”的孟小书、慢先生,迄今已经推出二百余位青年作家,为杭州,为浙江,为整个中国文学的未来储备足够的力量。刊物是有大小的,《西湖》是杭州市文联办的刊物,很不幸的是《西湖》经常被称作市级刊物,也就是一个小刊物。刊物有大小,刊物还有级别,但其实刊物只有两种,只有办得好的刊物和办得不好的刊物,一直以来,我们是把小刊物当作大刊物来办的,我们经常跟《收获》主编程永新开玩笑,我们《西湖》是大《收获》,你们《收获》是小《西湖》。《收获》是一家堪称伟大的刊物,这个玩笑确实也暴露了我们有一点野心,我们以《收获》为目标,我们试图把《西湖》办得跟《收获》一样好。
程永新:在寒风萧瑟的冬季,我们从四面八方走来,欢聚一堂,共同为《西湖》杂志庆生,我们的内心洋溢着一种喜悦和温暖的情绪。
每本杂志都有自己的命运轨迹,这条轨迹与国家历史、与改革开放的进程是同步的。《西湖》也一样,也曾经历过创刊和改刊、坚守和寻找的历史。我没记错的话,李杭育当年办的《鸭嘴兽》就是《西湖》的转世。
恢复高考制度之后进入大学,我曾是《西湖》的读者(张抗抗、谢鲁渤、赵锐勇、徐孝渔等都是《西湖》上经常出现的名字)。那时候,所有的文学刊物都是如饥似渴的学子们手中的宝贝;那时候,文学正处于千帆竞发的黄金年代。很多年后我才知道,《收获》的名誉主编、巴金的女儿李小林那时候就在《西湖》当编辑。 文学应该记录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它不仅具有教化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和陶冶性情的作用。改革开放几十年,文学一点点进步,变得丰富、多元、深刻和唯美。一本优秀的文学刊物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模样和品格呢?在我看来,优秀的文学杂志一定是具有灵魂的。面目模糊随波逐流的文学杂志是没有灵魂的。进入新世纪,《西湖》杂志等来了一个叫吴玄的人,此人弃仕途而从文,曾北漂多年,一度潜伏在《当代》杂志社,回归南方接手《西湖》后,定位清晰而明确,培养新人变成刊物的最高任务,编辑风格居然与《当代》大相径庭。《西湖》不仅为文坛推介了像笛安、石一枫、双雪涛、张惠雯、马小淘、旧海棠、胡迁等青年作家,也为浙江的文学繁荣做出巨大贡献。年轻写作者是文学的明天和未来,出人出作品是办刊人永远的理想。《西湖》正是在明确的定位下,扎扎实实只做一件事,使刊物散发一种恒久而清新的精神气息,刊物的灵魂就这样被塑造被雕刻被定格。
前几天,为纪念巴金诞辰115周年,上海举办了巴金与友人的书信展,铁凝主席在开幕式上致辞说:“巴老始终是一盏明亮的灯,守护着爱、正直、真实、奉献等等美好的价值。”晚年的巴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杭州西湖,只要在西湖边住上一阵,他的健康状况就会好很多,貌似神奇,其实不然。因为西湖空气清新湖光潋滟,浓妆淡抹总相宜;因为西湖树木茂盛群山妩媚,是真正的人间天堂,所以借此机会,我衷心祝愿《西湖》杂志能够一直呵护自己的灵魂图谱,成为西子湖畔的一棵常青树,挺拔苍翠枝繁叶茂高耸入云!谢谢大家!
石一枫:今年是《西湖》创刊60年,作为作者和读者,首先表示热烈的祝贺。
让我在这样一个场合发言,其实是既荣幸又忐忑的。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晚辈,我无法历数《西湖》六十年来光荣和战斗的历史。我只能从个人角度出发,回顾一下自己和《西湖》的交往过程。和这本杂志结缘,是在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以后。当时吴玄还在北京,隔三岔五到单位晃悠一圈儿,来了就和我一起在走廊的窗户前抽烟聊天。我们斜对着几个花盆,歪靠着一根暖气管子,看着窗外人民文学出版社院里多如过江之鲫的女编辑,滔滔不绝,天花乱坠。也幸亏我们那些话是在一个文化单位里关起门来说的,否则要让治安联防的同志们听见,没准儿还以为又破获了一个流氓窝点呢。而胡扯了一年多,吴玄忽然一改往日嘴脸,正色对我说,他准备去杭州编《西湖》,看看我愿不愿意在这本刊物上发稿。
作为文学新人,這又有什么不愿意的。于是那两年,我在《西湖》杂志上发表了一个中篇小说和若干短篇小说。说实话,虽然当时我已经是一编辑,但对于自己所写的东西配不配变成铅字,其实还是心里打鼓,可以说,是吴玄和他的《西湖》给了我写作刚开始那个阶段的自信。也正是在同一时期,《西湖》开始成为了众多优秀青年作家的重要阵地,与我同一年龄段的还有马小淘、朱个、池上、旧海棠、双雪涛、孟小书……我们或是在《西湖》发表作品,或是领过《西湖》的新人奖,每每是在《西湖》上收获了最初的认可。自从吴玄主导《西湖》的编辑工作以来,《西湖》的定位就是“新锐出发的地方”,刚刚出发的新锐作家自然无法成就一个杂志的名声,但恰恰是《西湖》同仁们那种扶植新人的编辑思路、发现新人的编辑眼光,为《西湖》这本杂志赢得了业界的巨大口碑和影响力。很久以来,定期翻看《西湖》,从上面寻找合适的作者再去约稿,这已经是我所在的《当代》杂志的一个固定习惯,相信不仅《当代》,《收获》、《人民文学》、《十月》这些兄弟刊物也是如此。一本杭州刊物,不远万里地向北京、上海,向整个儿中国输送文学人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反正不管是一种什么精神吧,应该可以这样说,在文学上受惠于《西湖》者多矣。我们这些作者和编辑,也应该一起感谢吴玄和《西湖》。
大部分中国人记住杭州,是因为这里有西湖;中国从事文学的人记住杭州,还因为这里有着一本《西湖》杂志。就像美丽的杭州因为它的创新精神而成为了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城市,《西湖》杂志也因为它的新锐精神成为了文学界有目共睹的优秀期刊。让我们在西湖之畔,祝福《西湖》越办越好。
汪华瑛:在纵横交错的文学江河湖海中,《西湖》是一个风光独特的存在:她,外表简约淡雅,如六月清荷般养眼;她,内在蓬勃炽热,孕育着新锐的凌厉与意气;她,拒绝世俗侵染,默默坚守自我的文学品格;她,主动拥抱开放,不断跟进时代脚步,寻求着突破。
杭州市文联见证了《西湖》的默默耕耘:《西湖》刊下的“新锐”、“实力”、“汉诗”、“民间叙事”、“文学前沿”等栏目,深受圈内人士和广大读者好评。自2007年开始举办两年一届的“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暨“西湖·中国新锐文学论坛”,已在文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历届获奖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已成为当下文坛具有影响力的重要作家,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西湖》杂志还定期举办全国名刊与本地作者的现场点评会,发掘并培养了杭州青年作家群、嘉兴青年作家群、绍兴青年作家群,为繁荣杭州市和浙江省的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六十年,在这段不平凡的漫漫岁月里,《西湖》有过辉煌,也有过困惑与徘徊,可贵的是,《西湖》能够坚持初心,在艰难曲折的跋涉中,保持住了杂志的文学性和前瞻性。《西湖》既是可亲可爱的家园,长期紧密联系和团结着诸多新老作家;《西湖》也是满载希望的航船,带着一批批“新锐”扬帆启航,奔赴文学的星辰大海;《西湖》是文学创作的阵地,以繁荣文学创作为宗旨,为杭州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好杂志不会因为光阴的流逝而衰弱,生存的时间越久,越说明其有独特的魅力。当年,初生的《西湖》是青葱而可人的,今天,六十岁的《西湖》绽放着成熟迷人的魅力,希望将来百岁的《西湖》依然可以是楚楚动人。
愿《西湖》青春不败,美丽常在。
应雪林:我发觉今天这个讲话非常难讲,因为我看今天是个文学的盛会,大家讲话都是讲文学的语言。然后我又是代表宣传部来讲话,宣传部讲话它就比较正经,一本正经,它比较讲政治。我觉得非常地难讲。我还非常用心地今天早上爬起来,把这个稿子改了一下。吴玄他们给我写了个稿子,但是这个稿子明显地比汪书记的稿子写得差,对我不太负责任。我看过了汪书记的稿子,它比较有文采,我这个稿子就写得半有文采半没文采,所以干脆我后来把它改成没有文采的稿子。那我就念稿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西湖》杂志迎来了六十华诞。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代表戚哮虎部长,向《西湖》杂志六十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六十年来为《西湖》杂志成长发展付出心血、作出贡献的历任社长、主编、编辑和全体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西湖》杂志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作家、读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砥砺前行。六十年来,在历届市四套班子和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在市文联党组的领导下,《西湖》杂志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己任,立足杭州、面向全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刊发优秀作品、培养文学新锐、培育文学队伍等方面作了不懈努力,成为极具人气和特色的纯文学刊物之一。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决心。希望《西湖》杂志以六十周年为新的起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新锐出发的地方”的办刊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凝聚更多优秀作家,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吴玄给我写的稿子里面,是“打造杭州文学的金名片”,我准备把它改了,他自己今天说的——要打造新时代杭州文学的“大《收获》”、“好《十月》”。呵,这个要挑战一下呵。为杭州全面推进文化兴盛行动和建设世界名城、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光临!谢谢大家!
《西湖》创办于1959年,为浙江省历史最久的文学月刊。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湖》以“新锐出发”为办刊宗旨,累计推出了二百多位新锐作家。目前,活跃在文坛一线的众多“70后”、“80后”作家,都是从《西湖》出发的,是公认的青年作家大本营。《西湖》与《作家》、《山花》、《青年文学》被称为当下文学期刊界的“四小名旦”。
“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暨“西湖·中国新锐文学论坛”,从2007年至今,已连续举办了六届。历届获奖作家徐则臣、笛安、张静、文珍、东君、海飞、娜彧、朱个、马小淘、石一枫、孔亚雷、双雪涛、祁媛、旧海棠、池上、孟小书等,大多已成为当下文坛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
“西湖·中国新锐文学论坛”历届论题有:“我们除了年轻,还有什么?”、“文学期刊与文学未来”、“荒诞现实与文学逻辑”、“汉语写作与世界”、“先锋三十年与当下新锐写作”、“何为‘传统文学’?”这些论题在文坛均有广泛的影响。
大会上,浙江工业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肖瑞峰,《西湖》杂志主编吴玄,《收获》杂志主编程永新,作家代表、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石一枫,杭州市文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汪华瑛,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应雪林先后致辞。
肖瑞峰:各位领导,各位同行,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能参与承办这次高规格的文学盛会,我们深以为幸!在此,请允许我代表浙江工业大学向莅临我校的各位领导与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在浙江高等教育体系中,由四校合并而成的浙江大学一家独大,等而次之的就是浙江工业大学了。诸位现在踏足的地方,是浙江工业大学拥有的四个美丽校园之一。在各种大学排行榜中,浙江工业大学的排序稳定在60位左右。它的学科结构已远非校名所能涵盖,而早就具有综合性的特征,文科专业足以与理工科专业平分秋色。我们的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起步虽晚,但起点甚高。十多年前,我本人由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院长为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调任浙工大副校长,与纷纷前来加盟的各路贤达勠力同心,先后斩获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名师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成为全国高校中文专业中的一匹黑马,令海内外同行刮目相看。我相信,以此次文学盛会为契机,我们的专业建设水准必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西湖》杂志已走过一个甲子的光辉历程。近年来倾力扶持文学新锐,影响力与美誉度日益扩大。西湖,这是何等令人神往与惊艳的名字!我曾经撰写、出版过《西湖文学史》,对描写西湖的古代文学作品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在我看来,西湖文学是附丽于西湖的。没有了西湖,也就没有了西湖文学。但如果没有了西湖文学,西湖又该会怎样黯然失色?西湖文学发轫于唐代。唐以前的西湖只是被称作“武林水”,犹如一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小家碧玉,虽说荆钗布裙难掩国色,却只能徒自“沉鱼落雁”和“闭月羞花”,不免自怜幽独。正是凭借白居易等人创作的西湖文学的揄扬,它才声誉渐著,终至成为倾国倾城、甚至艳惊异邦的大家闺秀。而苏轼“欲将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妙绝千古的譬喻,更将它的美誉推向极致。我觉得,在今天,西湖文学似乎还可以作另一种解释,那就是特指《西湖》杂志所发表的文学作品以及它所倡导的文学倾向。将《西湖》杂志六十年来发表的作品串联起来加以整体考察与观照,勾勒出其嬗变轨迹,也可以构成一部折映出时代波澜的文学史。在座的程永新先生有《一个人的文学史》,那么,何尝不能有一本杂志的文学史?这个杂志名曰“西湖”,当然也就可以称作“西湖文学史”了。
祝已经相当辉煌的《西湖》杂志再创辉煌、永远辉煌!祝与会的各位领导与嘉宾身体健康、生活愉快!谢谢大家!
吴玄:尊敬的各位领导,尊敬的各位来宾,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六十年,對于一个人来说,我想他是老了,退休了,可以静下来写一写回忆录了,但是,六十年,对于一个刊物,它是老呢,还是年轻呢,还真不太好说。说它是个老牌刊物,是不会错的,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在文学期刊的黄金年代,《西湖》的发行量达到过60万册,影响远至海外,那个时候,我才刚刚开始热爱文学,《西湖》也是我的梦想,在《西湖》上发表作品,哪怕就几行字,也是遥不可及的。我记得《西湖》倡导过吴越文化,并做出过卓越的成绩。进入新世纪以来,《西湖》调整了办刊方向,以“新锐出发的地方”作为办刊宗旨,每月推出一个新人,从“70后”的徐则臣、石一枫,到“80后”的文珍、朱个、池上,到“90后”的孟小书、慢先生,迄今已经推出二百余位青年作家,为杭州,为浙江,为整个中国文学的未来储备足够的力量。刊物是有大小的,《西湖》是杭州市文联办的刊物,很不幸的是《西湖》经常被称作市级刊物,也就是一个小刊物。刊物有大小,刊物还有级别,但其实刊物只有两种,只有办得好的刊物和办得不好的刊物,一直以来,我们是把小刊物当作大刊物来办的,我们经常跟《收获》主编程永新开玩笑,我们《西湖》是大《收获》,你们《收获》是小《西湖》。《收获》是一家堪称伟大的刊物,这个玩笑确实也暴露了我们有一点野心,我们以《收获》为目标,我们试图把《西湖》办得跟《收获》一样好。
程永新:在寒风萧瑟的冬季,我们从四面八方走来,欢聚一堂,共同为《西湖》杂志庆生,我们的内心洋溢着一种喜悦和温暖的情绪。
每本杂志都有自己的命运轨迹,这条轨迹与国家历史、与改革开放的进程是同步的。《西湖》也一样,也曾经历过创刊和改刊、坚守和寻找的历史。我没记错的话,李杭育当年办的《鸭嘴兽》就是《西湖》的转世。
恢复高考制度之后进入大学,我曾是《西湖》的读者(张抗抗、谢鲁渤、赵锐勇、徐孝渔等都是《西湖》上经常出现的名字)。那时候,所有的文学刊物都是如饥似渴的学子们手中的宝贝;那时候,文学正处于千帆竞发的黄金年代。很多年后我才知道,《收获》的名誉主编、巴金的女儿李小林那时候就在《西湖》当编辑。 文学应该记录一个时代的精神生活,它不仅具有教化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和陶冶性情的作用。改革开放几十年,文学一点点进步,变得丰富、多元、深刻和唯美。一本优秀的文学刊物应该拥有什么样的模样和品格呢?在我看来,优秀的文学杂志一定是具有灵魂的。面目模糊随波逐流的文学杂志是没有灵魂的。进入新世纪,《西湖》杂志等来了一个叫吴玄的人,此人弃仕途而从文,曾北漂多年,一度潜伏在《当代》杂志社,回归南方接手《西湖》后,定位清晰而明确,培养新人变成刊物的最高任务,编辑风格居然与《当代》大相径庭。《西湖》不仅为文坛推介了像笛安、石一枫、双雪涛、张惠雯、马小淘、旧海棠、胡迁等青年作家,也为浙江的文学繁荣做出巨大贡献。年轻写作者是文学的明天和未来,出人出作品是办刊人永远的理想。《西湖》正是在明确的定位下,扎扎实实只做一件事,使刊物散发一种恒久而清新的精神气息,刊物的灵魂就这样被塑造被雕刻被定格。
前几天,为纪念巴金诞辰115周年,上海举办了巴金与友人的书信展,铁凝主席在开幕式上致辞说:“巴老始终是一盏明亮的灯,守护着爱、正直、真实、奉献等等美好的价值。”晚年的巴金最喜欢的地方就是杭州西湖,只要在西湖边住上一阵,他的健康状况就会好很多,貌似神奇,其实不然。因为西湖空气清新湖光潋滟,浓妆淡抹总相宜;因为西湖树木茂盛群山妩媚,是真正的人间天堂,所以借此机会,我衷心祝愿《西湖》杂志能够一直呵护自己的灵魂图谱,成为西子湖畔的一棵常青树,挺拔苍翠枝繁叶茂高耸入云!谢谢大家!
石一枫:今年是《西湖》创刊60年,作为作者和读者,首先表示热烈的祝贺。
让我在这样一个场合发言,其实是既荣幸又忐忑的。因为我知道,作为一个晚辈,我无法历数《西湖》六十年来光荣和战斗的历史。我只能从个人角度出发,回顾一下自己和《西湖》的交往过程。和这本杂志结缘,是在我刚参加工作不久以后。当时吴玄还在北京,隔三岔五到单位晃悠一圈儿,来了就和我一起在走廊的窗户前抽烟聊天。我们斜对着几个花盆,歪靠着一根暖气管子,看着窗外人民文学出版社院里多如过江之鲫的女编辑,滔滔不绝,天花乱坠。也幸亏我们那些话是在一个文化单位里关起门来说的,否则要让治安联防的同志们听见,没准儿还以为又破获了一个流氓窝点呢。而胡扯了一年多,吴玄忽然一改往日嘴脸,正色对我说,他准备去杭州编《西湖》,看看我愿不愿意在这本刊物上发稿。
作为文学新人,這又有什么不愿意的。于是那两年,我在《西湖》杂志上发表了一个中篇小说和若干短篇小说。说实话,虽然当时我已经是一编辑,但对于自己所写的东西配不配变成铅字,其实还是心里打鼓,可以说,是吴玄和他的《西湖》给了我写作刚开始那个阶段的自信。也正是在同一时期,《西湖》开始成为了众多优秀青年作家的重要阵地,与我同一年龄段的还有马小淘、朱个、池上、旧海棠、双雪涛、孟小书……我们或是在《西湖》发表作品,或是领过《西湖》的新人奖,每每是在《西湖》上收获了最初的认可。自从吴玄主导《西湖》的编辑工作以来,《西湖》的定位就是“新锐出发的地方”,刚刚出发的新锐作家自然无法成就一个杂志的名声,但恰恰是《西湖》同仁们那种扶植新人的编辑思路、发现新人的编辑眼光,为《西湖》这本杂志赢得了业界的巨大口碑和影响力。很久以来,定期翻看《西湖》,从上面寻找合适的作者再去约稿,这已经是我所在的《当代》杂志的一个固定习惯,相信不仅《当代》,《收获》、《人民文学》、《十月》这些兄弟刊物也是如此。一本杭州刊物,不远万里地向北京、上海,向整个儿中国输送文学人才,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反正不管是一种什么精神吧,应该可以这样说,在文学上受惠于《西湖》者多矣。我们这些作者和编辑,也应该一起感谢吴玄和《西湖》。
大部分中国人记住杭州,是因为这里有西湖;中国从事文学的人记住杭州,还因为这里有着一本《西湖》杂志。就像美丽的杭州因为它的创新精神而成为了中国最炙手可热的城市,《西湖》杂志也因为它的新锐精神成为了文学界有目共睹的优秀期刊。让我们在西湖之畔,祝福《西湖》越办越好。
汪华瑛:在纵横交错的文学江河湖海中,《西湖》是一个风光独特的存在:她,外表简约淡雅,如六月清荷般养眼;她,内在蓬勃炽热,孕育着新锐的凌厉与意气;她,拒绝世俗侵染,默默坚守自我的文学品格;她,主动拥抱开放,不断跟进时代脚步,寻求着突破。
杭州市文联见证了《西湖》的默默耕耘:《西湖》刊下的“新锐”、“实力”、“汉诗”、“民间叙事”、“文学前沿”等栏目,深受圈内人士和广大读者好评。自2007年开始举办两年一届的“西湖·中国新锐文学奖”暨“西湖·中国新锐文学论坛”,已在文学界产生广泛影响,历届获奖者中有相当一部分作者已成为当下文坛具有影响力的重要作家,在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西湖》杂志还定期举办全国名刊与本地作者的现场点评会,发掘并培养了杭州青年作家群、嘉兴青年作家群、绍兴青年作家群,为繁荣杭州市和浙江省的文学事业做出了贡献。
六十年,在这段不平凡的漫漫岁月里,《西湖》有过辉煌,也有过困惑与徘徊,可贵的是,《西湖》能够坚持初心,在艰难曲折的跋涉中,保持住了杂志的文学性和前瞻性。《西湖》既是可亲可爱的家园,长期紧密联系和团结着诸多新老作家;《西湖》也是满载希望的航船,带着一批批“新锐”扬帆启航,奔赴文学的星辰大海;《西湖》是文学创作的阵地,以繁荣文学创作为宗旨,为杭州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好杂志不会因为光阴的流逝而衰弱,生存的时间越久,越说明其有独特的魅力。当年,初生的《西湖》是青葱而可人的,今天,六十岁的《西湖》绽放着成熟迷人的魅力,希望将来百岁的《西湖》依然可以是楚楚动人。
愿《西湖》青春不败,美丽常在。
应雪林:我发觉今天这个讲话非常难讲,因为我看今天是个文学的盛会,大家讲话都是讲文学的语言。然后我又是代表宣传部来讲话,宣传部讲话它就比较正经,一本正经,它比较讲政治。我觉得非常地难讲。我还非常用心地今天早上爬起来,把这个稿子改了一下。吴玄他们给我写了个稿子,但是这个稿子明显地比汪书记的稿子写得差,对我不太负责任。我看过了汪书记的稿子,它比较有文采,我这个稿子就写得半有文采半没文采,所以干脆我后来把它改成没有文采的稿子。那我就念稿子: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在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的喜庆日子里,《西湖》杂志迎来了六十华诞。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代表戚哮虎部长,向《西湖》杂志六十华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六十年来为《西湖》杂志成长发展付出心血、作出贡献的历任社长、主编、编辑和全体工作人员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一直以来关心支持《西湖》杂志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和广大作家、读者表示诚挚的感谢!
六十年风雨兼程,六十年砥砺前行。六十年来,在历届市四套班子和市委宣传部领导的关心重视下,在市文联党组的领导下,《西湖》杂志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为己任,立足杭州、面向全国,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刊发优秀作品、培养文学新锐、培育文学队伍等方面作了不懈努力,成为极具人气和特色的纯文学刊物之一。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决心。希望《西湖》杂志以六十周年为新的起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秉持“新锐出发的地方”的办刊宗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凝聚更多优秀作家,推出更多优秀作品——吴玄给我写的稿子里面,是“打造杭州文学的金名片”,我准备把它改了,他自己今天说的——要打造新时代杭州文学的“大《收获》”、“好《十月》”。呵,这个要挑战一下呵。为杭州全面推进文化兴盛行动和建设世界名城、打造展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窗口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嘉宾的光临!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