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想象是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正是有了想象,人类才能够挣脱常规思维的束缚,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在文字中尽情舒展想象的翅膀
〓〓语文教学文本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那么学生头脑中就只可能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难以体味到欣赏的乐趣,更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通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所创设的艺术境界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我在教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在学生整体感受文本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对“金柳”“青荇”“清潭”等意象尽情地展开想象,然后把画面描述出来,同学间互相补充。学生描述:夕阳给康河边的垂柳镀上了一层温柔的金色,夕阳照射下的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那柳树,宛如美艳的新娘,正深情地注视着诗人。清澈的康河,河底是细腻而又光滑的软泥,那长在软泥上的青荇,那油油的颜色是多么令人喜欢,有时多么富有生命力,它随微波起伏,显示着轻盈柔美的体态,又好像正在同诗人热情的打招呼。而那榆阴下的清潭,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而又如梦如幻,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在对徐志摩所创设的艺术境界作想象描述时,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美,也更深的理解了当时涌动在诗人心中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精心设计问题,架起想象的桥梁
〓〓文章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同一层次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些问题,触发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想象之桥,让学生走进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领悟。
〓〓如我在教读《项脊轩志》后半部分时,学生觉得“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比较平淡。这就需要激活想象,架设桥梁,让学生领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于是我设计问题:①作者写小妹们的对话有何用意?②你可以想象补充妻子回娘家时的怎样的故事?学生充分想象后领悟到: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些内容表明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在南阁子的书籍中,她的视野为之开阔,他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当然会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羡慕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便有了小妹的问语。这些语言,表明虽平淡,但却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与妻子的情深意笃。
〓〓三、在想象中融入经验,进行创造性解读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的创新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放飞思绪,并进而有自己的创造性解读。
如我在拓展练习上要求学生赏析崔颢的《长干行》(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有学生想象这首诗所描述的画面:两只船在江上相遇,一只小船上的女子问另一只船上的男子说:“阿哥你家住在那里?我家住在横塘。暂停一下说一下话吧,说不定我们是同乡。”他们从女子还没等男子回答就急于介绍自己,想象他是一个直率的天真无邪的年纪很轻的女子,认为他对男子有好感,想借问话结认男子,所以认为这首诗是借水上相遇的特写镜头表现男女恋情,反映当时生活。又有学生对“女子是一个直率的天真无邪的年纪很轻的女子”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女孩子都比较羞涩,何况是在封建时代的女子,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一个年龄稍大的女子,长年的水上漂泊,使她少了许多与同龄男子相处的机会,也许她隐约从男子与别人的交谈中听到男子的家乡口音,对年华老去的担忧以及对未来幸福的热切追求,是她忘记了女子的羞怯和矜持,鼓起勇气询问男子的住处,过后有感觉自己此举有些突兀,又赶忙解释自己问话是因为“或恐是同乡”,所以他们认为此诗表现了船家生活的辛酸。同时,他们热情赞颂女子敢于抓住机会追求幸福的勇气。又有学生从“或恐是同乡”认为诗歌表现的是长期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责任编辑〓黄日暖
〓〓一、在文字中尽情舒展想象的翅膀
〓〓语文教学文本出现在学生眼前的仅仅是一行行文字,如果不展开想象,那么学生头脑中就只可能是词语所代表的抽象概念,难以体味到欣赏的乐趣,更难以理解作品的意蕴。阅读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引导学生驰骋想象,透过文字看到画面,通过语言看到生活,置身于作品所创设的艺术境界中,获得人生感悟和美的享受。
〓〓如我在教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在学生整体感受文本的基础上,要求学生闭上眼睛,对“金柳”“青荇”“清潭”等意象尽情地展开想象,然后把画面描述出来,同学间互相补充。学生描述:夕阳给康河边的垂柳镀上了一层温柔的金色,夕阳照射下的金色的柳条,随风摇摆,秀美婀娜,那柳树,宛如美艳的新娘,正深情地注视着诗人。清澈的康河,河底是细腻而又光滑的软泥,那长在软泥上的青荇,那油油的颜色是多么令人喜欢,有时多么富有生命力,它随微波起伏,显示着轻盈柔美的体态,又好像正在同诗人热情的打招呼。而那榆阴下的清潭,倒映着天上的彩虹,五彩斑斓,而又如梦如幻,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在对徐志摩所创设的艺术境界作想象描述时,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诗歌的美,也更深的理解了当时涌动在诗人心中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精心设计问题,架起想象的桥梁
〓〓文章的作者与学生,他们的人生阅历、文化底蕴、思考背景、语言修养都不可能在同一层次上,这中间的距离有时简直难以逾越。教学中,教师可创设一些问题,触发学生的思维,在学生和文本之间架起想象之桥,让学生走进作者,与文本对话,从而达到心灵上的沟通和内涵上的领悟。
〓〓如我在教读《项脊轩志》后半部分时,学生觉得“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这些文字比较平淡。这就需要激活想象,架设桥梁,让学生领悟到这是作者在用最经济的笔墨传达最丰富的内涵。于是我设计问题:①作者写小妹们的对话有何用意?②你可以想象补充妻子回娘家时的怎样的故事?学生充分想象后领悟到: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些内容表明妻子从作者口中听到了不少精彩的历史典故,在南阁子的书籍中,她的视野为之开阔,他的精神生活变得丰富充实。所以,回到娘家,她当然会充满自豪而又饶有兴味地向小妹们讲述阁子中的生活,引得小妹们油然而生羡慕之情,神往阁中的读书生活。这便有了小妹的问语。这些语言,表明虽平淡,但却让我们了解到了作者与妻子的情深意笃。
〓〓三、在想象中融入经验,进行创造性解读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育能够独立思考有自己的见解的创新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放飞思绪,并进而有自己的创造性解读。
如我在拓展练习上要求学生赏析崔颢的《长干行》(其一):“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有学生想象这首诗所描述的画面:两只船在江上相遇,一只小船上的女子问另一只船上的男子说:“阿哥你家住在那里?我家住在横塘。暂停一下说一下话吧,说不定我们是同乡。”他们从女子还没等男子回答就急于介绍自己,想象他是一个直率的天真无邪的年纪很轻的女子,认为他对男子有好感,想借问话结认男子,所以认为这首诗是借水上相遇的特写镜头表现男女恋情,反映当时生活。又有学生对“女子是一个直率的天真无邪的年纪很轻的女子”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女孩子都比较羞涩,何况是在封建时代的女子,他们推测这可能是一个年龄稍大的女子,长年的水上漂泊,使她少了许多与同龄男子相处的机会,也许她隐约从男子与别人的交谈中听到男子的家乡口音,对年华老去的担忧以及对未来幸福的热切追求,是她忘记了女子的羞怯和矜持,鼓起勇气询问男子的住处,过后有感觉自己此举有些突兀,又赶忙解释自己问话是因为“或恐是同乡”,所以他们认为此诗表现了船家生活的辛酸。同时,他们热情赞颂女子敢于抓住机会追求幸福的勇气。又有学生从“或恐是同乡”认为诗歌表现的是长期漂泊在外的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学生各抒己见,气氛热烈。
责任编辑〓黄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