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价药店,有时又被称作“平价药房”、“平价大卖场”、“平价药房”、“经济药房”。笔者给它的定义是:以消费者主动选择为前提,以能够进行比较的价格进行低价交易的大型药店;其经营面积至少在500平米以上,品规3000个以上,与最高零售限价相比降价幅度达20%以上。
专业药店,即强调专业药学服务为其基本特征的药店,经营面积在100平米上下(一般不超过200平米),经营品规在1000个左右(一般不超过2000个),品类主要为药品(2002年以前的专业药店几乎全部是药品,医疗器械与其他非药品很少)。有时,专业药店因为选址等原因,还被业内称为“社区店”、“社区便利店”等。
专业药店曾经作为我国零售药店最基本、最普遍的存在方式,在许多城市基本控制了整个药品零售市场,形成了垄断格局,如上海的“五大连锁”(华氏、国大、复星、雷允上、第一医药)、深圳的“四大家族”(一致、海王、中联、万泽)、北京的“四大家族”(金象、全新、嘉事堂、同仁堂)、杭州“四大连锁”(华东、武林、英特尔、海王)、南京“四大连锁”(百信、先声、百盛、金陵)等。在这种背景下,从2000年开始至2005年,全国各地的平价药房,主要以各地主流的专业连锁店为挑战对象(医院当时只是作为“假想敌”,2005年后才成为平价店与专业店的共同挑战对象),掀起了一场已经改变和将要更大程度改变的中国医药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价格大战”。
这场价格大战不仅把所有零售药店悉数卷入,波及上至几千家工业企业、上万家医药批发企业,下至亿万老百姓,甚至国家的医改政策和方向,都曾被一度左右和影响。
定价原则分析
专业店连锁(商业)定价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是“倒扣作价”法,即:商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最高零售价(现在由于地方物价部门、招标部门的介入,除了国家直接定价的部分药品,大部分药品均由地方核定),先确定药品的批发价,然后再与供应商协定供应价。如某产品75扣进货,进货价=零售价×87%×75%。一般情况下,供应价会定在70-80扣之间。如果是外资(品牌)企业的广告产品,价格甚至会谈到80扣之上(如果商业完成年度销售任务,外资企业将给予年度返点或让利予以奖励);如果是杂牌企业的产品,价格一般会在60扣以下(最低者,10扣也有)。
在传统连锁的门店销售价与进价之间的比率,即毛利率,均在20%以上(扣除连锁总部或商业批发到门店之间的约10%以上的供批差价)。但由于连锁总部的配送成本或管理成本分摊,在目前连锁总部成本管理居高不下、缺乏控制的运行状态下(如江苏某著名连锁,这方面的费用高达26%上海某著名连锁的配送中心费用分摊竟然也会有18%),这种高毛利定价体系的纯利部分实际上也并不多。事实上这也解释了专业店连锁(商业)企业无法完全应对平价药房价格战最重要的原因。
在这种定价体系里,主动应对平价药店的一些变通方式还是有的,比如发展会员制进行会员折扣,甚至创新业态,搞会员折扣店等(海王星辰)。事实上,由于折扣有限,比起平价药房的大幅度直接降价,的确是“小巫见大巫”,效果很不明显。
平价店(连锁)定价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是“成本加成”法,更准确地说,是“进价+毛利”。平价药房大都是从快批或生产企业直接进货。比价进货(采购),是其定价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笔者接触过平价药房的一些采购人员,发现他们都是药品生产成本的精算师(而生产企业的绝大多数业务员或代理商所掌握的药品生产成本知识,实在是相形见绌)。按最低价进货是平价药房进行药品采购的原则。
拿到了某些药品的最低价,再在此基础上加10%或更高的毛利(运营良好的平价药房已在“加成”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准确的做法,知道加多少、在何种品类上加多少会形成更强的持续竞争力;而运营不好的平价药房或者说是“坏”的平价药房,在“加成”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性运作思路,并且“加成”较为随意,只考虑了暂时的竞争,未能从持续竞争的角度考虑)。这就是平价药房的零售价了。大部分平价药房的运营成本(配送、管理、采购等)都比较低(一般不会超过10%,有的就在5%以内),所以这样的零售价当然可以是市场最高零售价的45%甚至更低了。而即使是这样的低价售药,平价药房的赢利水平可能还会比一些专业店连锁企业高出许多。
一些财大气粗或运营成本较低的平价药房,还经常采取到竞争对手(大部分为同业态的平价药房)抄价的方式,并以此为参照,大打价格战,制造轰动效应。
对比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定价体系,它们的差异非常明显:
1、“倒扣作价”实质上还是计划经济的一套做法,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变化、消费者购物心理以及市场竞争因素;而“成本加成”,恰恰就是平价药房针对传统连锁所采取的最有杀伤力的价格竞争方法,并且充分考虑了中国医药消费者的购物心理。
2、能够让“成本加成”定价体系真正运行并带来丰厚回报的后台支撑,是药店系统的成本费用管理。只有彻底降低药店的运行成本,特别是物流配送成本和连锁(批发)总部管理成本,“成本加成”定价体系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巨大的效能。
3、目前为了应对更加激烈的价格战,医药零售市场上的各种业态或零售价,都有必要完善、创新自己的定价体系和方法同时,非价格竞争的各种方式也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派生出更多业态
事实上,在职能组合、营销措施、经营要素的综合影响下,所决定的平价店与专业店这两种基本业态及其相互衍生、渗透而形成的诸多派生业态(见下图),正在对我国整个医药流通市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新一轮的药店业态竞争中,试图凭借自身原有实力和规模通过业态变化占据制高点的专业连锁药店,一直希望变被动为主动,能够掌握医药零售市场竞争中的主导权,同理,一些凭借“价格战”利器起家的平价药房,也在积极调整和丰富自己的业态,如缩小经营面积,从大卖场变身为小超市,或进行多元化经营,把平价卖场丰富成健康城(广场),或进行超市药店的转型,大力发展店中店、店中柜,努力保持挑战者的主动性。在面临处方药受限的政策困境下,整个药店系统均努力自设诊所,争取医院处方外流,所以致使各地药诊所纷纷开张。
根据笔者的初步研究认为,目前我国药店业态及典型代表可以罗列出的至少有:专业店(美信、海王星辰)、专营店(抗肿瘤药房等)、平价药房(上海开心人)、健康城(上海第一医药、雷允上药城、甘肃众友、无锡市民)、店中店(柜)(上海同天、同仁堂专柜、OTC乙类柜)、超市药店(浙江天天 好、昆山百佳惠)、仓储药店(河南百川、山东远东)、药诊店(老百姓、芝林、上海劲松参茸店)、药妆店(杭州武林、贵州舒普玛)、生活馆(专区)药店(深圳一致、北京金象),以及网上药店、自动售药机等,共12种业态。
在上述业态中,沿着专业线演进的新业态主要有药诊店、药妆店、专业药店及部分店中店(柜);沿着平价线演进的新业态主要有超市药店、仓储药店;健康城、药诊店、店中店等业态,也是专业线与平价线交织演进的结果之一。
新的影响
药店业态这些年来发生的上述变化及其变化趋势,对医药流通带来了哪些较为明显的影响呢?
1、平价药房这一新兴市场力量和业态的出现,对于中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锻造低价高效供应链体系,以及无限接近终端消费和生产企业,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等,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然,2006年以来,由于低价高效供应链体系本身的一些问题,对于如何保障这一体系的安全性、降低价格战的负面影响等,都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值得探究的问题。
2、健康城、药妆店、仓储药店等新业态的出现,一方面是表明药店系统通过产品线长或宽的较为充分的调整等非价格手段无限接近消费者,力图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消费者健康生活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化导向的零售经营,由于非药品与药品的销售占比已达到了7:3,如何形成流通导向的多产品供应链,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周转,不仅给零售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商业批发企业调整品种结构、(如增加对非药品的采购)、形成较强的流通竞争力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医药商业批发企业,能否适应药店系统这种业态变化,能否形成非药品采购、批发的规模效应或配送优势。对于促进整个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和流通竞争力的形成,具有相当迫切和深远的意义。
3、以健康管理为基础的专业店、专营店、药诊店、专区药店等已有的和新的业态,将对医院药品的流通方式带来某种程度的冲击和互补。在国家鼓励处方药流向社会药房的政策背景下,专业药店的演进和扩大,将会进~步落实、推动“医生处方、药师审方”的现代医药流通方式(主要是Rx产品类)。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通过处方分流和处方药向非处方药的转化,国有商业批发企业为主流向医院终端的很大一批处方药,将会转向专业药店及其衍生的这些新业态药店进行销售。
4、上药店、自动售货机这些与传统流通方式形成巨大反差的药店业态,将从根本上冲击和丰富我国医药流通的内容和形式。
总结评点
或许,不会需要太长的时间,平价店VS专业店的竞争格局,将会在其派生业态越来越多、相互渗透性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例如,业态从竞争转向融合,平价药房与专业药店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多业态混营,多业态竞争,但同时相互合作的成分增多,竟合成为医药零售市场的主旋律。
专业药店,即强调专业药学服务为其基本特征的药店,经营面积在100平米上下(一般不超过200平米),经营品规在1000个左右(一般不超过2000个),品类主要为药品(2002年以前的专业药店几乎全部是药品,医疗器械与其他非药品很少)。有时,专业药店因为选址等原因,还被业内称为“社区店”、“社区便利店”等。
专业药店曾经作为我国零售药店最基本、最普遍的存在方式,在许多城市基本控制了整个药品零售市场,形成了垄断格局,如上海的“五大连锁”(华氏、国大、复星、雷允上、第一医药)、深圳的“四大家族”(一致、海王、中联、万泽)、北京的“四大家族”(金象、全新、嘉事堂、同仁堂)、杭州“四大连锁”(华东、武林、英特尔、海王)、南京“四大连锁”(百信、先声、百盛、金陵)等。在这种背景下,从2000年开始至2005年,全国各地的平价药房,主要以各地主流的专业连锁店为挑战对象(医院当时只是作为“假想敌”,2005年后才成为平价店与专业店的共同挑战对象),掀起了一场已经改变和将要更大程度改变的中国医药零售市场竞争格局的“价格大战”。
这场价格大战不仅把所有零售药店悉数卷入,波及上至几千家工业企业、上万家医药批发企业,下至亿万老百姓,甚至国家的医改政策和方向,都曾被一度左右和影响。
定价原则分析
专业店连锁(商业)定价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是“倒扣作价”法,即:商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最高零售价(现在由于地方物价部门、招标部门的介入,除了国家直接定价的部分药品,大部分药品均由地方核定),先确定药品的批发价,然后再与供应商协定供应价。如某产品75扣进货,进货价=零售价×87%×75%。一般情况下,供应价会定在70-80扣之间。如果是外资(品牌)企业的广告产品,价格甚至会谈到80扣之上(如果商业完成年度销售任务,外资企业将给予年度返点或让利予以奖励);如果是杂牌企业的产品,价格一般会在60扣以下(最低者,10扣也有)。
在传统连锁的门店销售价与进价之间的比率,即毛利率,均在20%以上(扣除连锁总部或商业批发到门店之间的约10%以上的供批差价)。但由于连锁总部的配送成本或管理成本分摊,在目前连锁总部成本管理居高不下、缺乏控制的运行状态下(如江苏某著名连锁,这方面的费用高达26%上海某著名连锁的配送中心费用分摊竟然也会有18%),这种高毛利定价体系的纯利部分实际上也并不多。事实上这也解释了专业店连锁(商业)企业无法完全应对平价药房价格战最重要的原因。
在这种定价体系里,主动应对平价药店的一些变通方式还是有的,比如发展会员制进行会员折扣,甚至创新业态,搞会员折扣店等(海王星辰)。事实上,由于折扣有限,比起平价药房的大幅度直接降价,的确是“小巫见大巫”,效果很不明显。
平价店(连锁)定价体系
这一体系的核心是“成本加成”法,更准确地说,是“进价+毛利”。平价药房大都是从快批或生产企业直接进货。比价进货(采购),是其定价体系得以建立的前提。笔者接触过平价药房的一些采购人员,发现他们都是药品生产成本的精算师(而生产企业的绝大多数业务员或代理商所掌握的药品生产成本知识,实在是相形见绌)。按最低价进货是平价药房进行药品采购的原则。
拿到了某些药品的最低价,再在此基础上加10%或更高的毛利(运营良好的平价药房已在“加成”方面形成了较为系统、准确的做法,知道加多少、在何种品类上加多少会形成更强的持续竞争力;而运营不好的平价药房或者说是“坏”的平价药房,在“加成”方面并没有形成系统性运作思路,并且“加成”较为随意,只考虑了暂时的竞争,未能从持续竞争的角度考虑)。这就是平价药房的零售价了。大部分平价药房的运营成本(配送、管理、采购等)都比较低(一般不会超过10%,有的就在5%以内),所以这样的零售价当然可以是市场最高零售价的45%甚至更低了。而即使是这样的低价售药,平价药房的赢利水平可能还会比一些专业店连锁企业高出许多。
一些财大气粗或运营成本较低的平价药房,还经常采取到竞争对手(大部分为同业态的平价药房)抄价的方式,并以此为参照,大打价格战,制造轰动效应。
对比上述两种截然相反的定价体系,它们的差异非常明显:
1、“倒扣作价”实质上还是计划经济的一套做法,没有考虑市场需求变化、消费者购物心理以及市场竞争因素;而“成本加成”,恰恰就是平价药房针对传统连锁所采取的最有杀伤力的价格竞争方法,并且充分考虑了中国医药消费者的购物心理。
2、能够让“成本加成”定价体系真正运行并带来丰厚回报的后台支撑,是药店系统的成本费用管理。只有彻底降低药店的运行成本,特别是物流配送成本和连锁(批发)总部管理成本,“成本加成”定价体系才会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巨大的效能。
3、目前为了应对更加激烈的价格战,医药零售市场上的各种业态或零售价,都有必要完善、创新自己的定价体系和方法同时,非价格竞争的各种方式也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完善。
派生出更多业态
事实上,在职能组合、营销措施、经营要素的综合影响下,所决定的平价店与专业店这两种基本业态及其相互衍生、渗透而形成的诸多派生业态(见下图),正在对我国整个医药流通市场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在新一轮的药店业态竞争中,试图凭借自身原有实力和规模通过业态变化占据制高点的专业连锁药店,一直希望变被动为主动,能够掌握医药零售市场竞争中的主导权,同理,一些凭借“价格战”利器起家的平价药房,也在积极调整和丰富自己的业态,如缩小经营面积,从大卖场变身为小超市,或进行多元化经营,把平价卖场丰富成健康城(广场),或进行超市药店的转型,大力发展店中店、店中柜,努力保持挑战者的主动性。在面临处方药受限的政策困境下,整个药店系统均努力自设诊所,争取医院处方外流,所以致使各地药诊所纷纷开张。
根据笔者的初步研究认为,目前我国药店业态及典型代表可以罗列出的至少有:专业店(美信、海王星辰)、专营店(抗肿瘤药房等)、平价药房(上海开心人)、健康城(上海第一医药、雷允上药城、甘肃众友、无锡市民)、店中店(柜)(上海同天、同仁堂专柜、OTC乙类柜)、超市药店(浙江天天 好、昆山百佳惠)、仓储药店(河南百川、山东远东)、药诊店(老百姓、芝林、上海劲松参茸店)、药妆店(杭州武林、贵州舒普玛)、生活馆(专区)药店(深圳一致、北京金象),以及网上药店、自动售药机等,共12种业态。
在上述业态中,沿着专业线演进的新业态主要有药诊店、药妆店、专业药店及部分店中店(柜);沿着平价线演进的新业态主要有超市药店、仓储药店;健康城、药诊店、店中店等业态,也是专业线与平价线交织演进的结果之一。
新的影响
药店业态这些年来发生的上述变化及其变化趋势,对医药流通带来了哪些较为明显的影响呢?
1、平价药房这一新兴市场力量和业态的出现,对于中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锻造低价高效供应链体系,以及无限接近终端消费和生产企业,推动医疗体制改革等,都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当然,2006年以来,由于低价高效供应链体系本身的一些问题,对于如何保障这一体系的安全性、降低价格战的负面影响等,都是一个非常值得重视、值得探究的问题。
2、健康城、药妆店、仓储药店等新业态的出现,一方面是表明药店系统通过产品线长或宽的较为充分的调整等非价格手段无限接近消费者,力图全方位、多层次地满足消费者健康生活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这种多元化导向的零售经营,由于非药品与药品的销售占比已达到了7:3,如何形成流通导向的多产品供应链,减少库存、加速资金周转,不仅给零售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同时也给商业批发企业调整品种结构、(如增加对非药品的采购)、形成较强的流通竞争力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目前,医药商业批发企业,能否适应药店系统这种业态变化,能否形成非药品采购、批发的规模效应或配送优势。对于促进整个医药流通企业的转型和流通竞争力的形成,具有相当迫切和深远的意义。
3、以健康管理为基础的专业店、专营店、药诊店、专区药店等已有的和新的业态,将对医院药品的流通方式带来某种程度的冲击和互补。在国家鼓励处方药流向社会药房的政策背景下,专业药店的演进和扩大,将会进~步落实、推动“医生处方、药师审方”的现代医药流通方式(主要是Rx产品类)。可以预见的是,不久的将来,通过处方分流和处方药向非处方药的转化,国有商业批发企业为主流向医院终端的很大一批处方药,将会转向专业药店及其衍生的这些新业态药店进行销售。
4、上药店、自动售货机这些与传统流通方式形成巨大反差的药店业态,将从根本上冲击和丰富我国医药流通的内容和形式。
总结评点
或许,不会需要太长的时间,平价店VS专业店的竞争格局,将会在其派生业态越来越多、相互渗透性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发生一些新的变化,例如,业态从竞争转向融合,平价药房与专业药店相互吸收对方的长处,多业态混营,多业态竞争,但同时相互合作的成分增多,竟合成为医药零售市场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