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论文探讨了小学数学需要阅读,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中以培养学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素养为目的。
关键词:数学语言;数学阅读;阅读方法;激发兴趣;发展素养;养成习惯
一、学“前”阅读,精编提纲,激发兴趣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编拟自学提纲,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阅读文本,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
如,教学“四边形”一课时,编拟好提纲:1.什么是四边形?2.四边形有什么特点?3.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4.生活中见过哪些四边形?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整体粗读,不懂处细读,关键处精读。从而知道哪些自己可以读懂,哪些还有困难。有了预习的提示,就可以帮助学生自觉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难点。让学生带着要求、问题进入课堂,以提高课堂的质量。有了提纲引领,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经历初步探索,发现未知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激发学习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中”阅读,重视方法,发展素养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教师应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咬文嚼字,融会贯通
“咬文嚼字,融会贯通”品概念,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通过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眼进行精细品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正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推敲:1.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删除“同时”结论还成立吗?2.为什么要“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如果同时乘以或除以不相同的数会怎样?进而引出,同時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是否变化?3.零为什么要除外?这样紧扣结论,细琢磨、深推敲,不仅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也使学生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又如在教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非常熟悉。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方法,并且急切想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这时就可以让学生看看课本是怎么说的,是否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学生此时对数学课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会认真阅读课本中的新知识,以此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像这样融会贯通的阅读思考,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且增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质疑问难,动中会意
“质疑问难,动中会意”是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学生再凭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多次阅读文本,并借助算一算,摆一摆,填一填,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意,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如三年级上册“周长”教学时,质疑“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初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时,学生提出,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图形不是封闭的?老师就要加以讲解,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围成物体需要的绳子、栏杆等有可能不是封闭的。这时,再让学生细读,理解“封闭一周”,并用手画一画。又如:“圆的认识”中,学习圆的画法。当学生阅读了画圆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后,及时要求根据教材中规定的步骤试着先画一个圆。画好后质疑:1.画圆时,有一只脚固定不动,是哪只脚?2.在纸面上不停移动的是哪只脚?它是怎样移动的?3.同学们画出来的圆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圆较大,什么情况下较小?最后再要求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因此,通过以“疑、动”去读,发展了数学素养。
三、课后阅读,温故知新,养成习惯
课后阅读,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阅读,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使数学阅读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重视数学阅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将数学阅读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收集、阅读、展示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如: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等。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故事,用PPT展示出来等。只有把阅读的天地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才能使数学阅读保持活力,成为一种自觉,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注重数学阅读,让学生更亲近数学。发展数学素养,让学生在拓宽视野中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让数学阅读彰显智慧,让数学阅读精彩课堂,让每个孩子在学习数学中享受阅读,热爱阅读吧!
参考文献:
[1]陈家梅.数学符号语言与学生思维的发展[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2):4-6.
[2]李瑾.培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关键词:数学语言;数学阅读;阅读方法;激发兴趣;发展素养;养成习惯
一、学“前”阅读,精编提纲,激发兴趣
课前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恰当的课前预习有助于提高学生独立获取新知的能力。课前预习离不开阅读,为提高预习阅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和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编拟自学提纲,让学生按照自学提纲的顺序和要求阅读文本,以培养学生的独立阅读习惯。
如,教学“四边形”一课时,编拟好提纲:1.什么是四边形?2.四边形有什么特点?3.我们学过哪些四边形?4.生活中见过哪些四边形?要求学生根据这些问题整体粗读,不懂处细读,关键处精读。从而知道哪些自己可以读懂,哪些还有困难。有了预习的提示,就可以帮助学生自觉把握教材的重点,找到难点。让学生带着要求、问题进入课堂,以提高课堂的质量。有了提纲引领,引导学生从已知出发,经历初步探索,发现未知过程,有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激发学习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学“中”阅读,重视方法,发展素养
为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望,教师应重视阅读方法的培养,让学生亲自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一)咬文嚼字,融会贯通
“咬文嚼字,融会贯通”品概念,解释概念的本质特征。在概念教学中,要使学生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通过抓住概念中的关键字眼进行精细品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正确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数学知识是相互联系的,新旧知识之间总保持着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这直接关系到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真正理解教材所包含的严密的逻辑关系,从而提高理解的层次,增强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并促使学习方法从单向平面化向多元立体化转变。如,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零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学生阅读后,可从以下几方面引导他们进行推敲:1.结论中的“同时”是什么含义?删除“同时”结论还成立吗?2.为什么要“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如果同时乘以或除以不相同的数会怎样?进而引出,同時加上或减去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是否变化?3.零为什么要除外?这样紧扣结论,细琢磨、深推敲,不仅实实在在地解决了学生心中的“为什么”,而且也使学生领悟了蕴含其中的阅读方法。又如在教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后,学生对“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方法非常熟悉。在教学“梯形的面积计算”时,就可以先给学生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引导学生思考可不可以用我们所学过的方法来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很快就说出了自己的方法,并且急切想知道自己的方法是否正确。这时就可以让学生看看课本是怎么说的,是否和自己所想的一样。学生此时对数学课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个人都会认真阅读课本中的新知识,以此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像这样融会贯通的阅读思考,不仅能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而且增强了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质疑问难,动中会意
“质疑问难,动中会意”是以“疑”导读,就是带着问题读,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要主动,要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质疑,学生再凭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知识经验多次阅读文本,并借助算一算,摆一摆,填一填,画一画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探索、感受、体验文本的蕴意,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有效对话。如三年级上册“周长”教学时,质疑“所有的图形都有周长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初读“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时,学生提出,哪些图形是封闭的,哪些图形不是封闭的?老师就要加以讲解,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围成物体需要的绳子、栏杆等有可能不是封闭的。这时,再让学生细读,理解“封闭一周”,并用手画一画。又如:“圆的认识”中,学习圆的画法。当学生阅读了画圆的基本操作步骤以后,及时要求根据教材中规定的步骤试着先画一个圆。画好后质疑:1.画圆时,有一只脚固定不动,是哪只脚?2.在纸面上不停移动的是哪只脚?它是怎样移动的?3.同学们画出来的圆有大有小,那么什么情况下画出来的圆较大,什么情况下较小?最后再要求学生画指定大小的圆。因此,通过以“疑、动”去读,发展了数学素养。
三、课后阅读,温故知新,养成习惯
课后阅读,也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及时的课后阅读,不仅能巩固新知、强化记忆,促进知识的系统化,而且能帮助学生对学习活动养成良好的习惯。为了使数学阅读更好地服务于数学教学,重视数学阅读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因此将数学阅读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收集、阅读、展示的体验,让学生感受数学知识的博大精深。如:学会了什么知识,运用了什么学习方法,掌握新知识的关键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新旧知识有何联系,还有哪些疑问,等等。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如:引导学生写数学日记,编数学故事,用PPT展示出来等。只有把阅读的天地从课堂拓展到课外,才能使数学阅读保持活力,成为一种自觉,养成爱阅读的好习惯。
注重数学阅读,让学生更亲近数学。发展数学素养,让学生在拓宽视野中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让数学阅读彰显智慧,让数学阅读精彩课堂,让每个孩子在学习数学中享受阅读,热爱阅读吧!
参考文献:
[1]陈家梅.数学符号语言与学生思维的发展[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2):4-6.
[2]李瑾.培养小学数学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