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集团:跨越数字化转型深水区

来源 :商界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39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家下定决心做数字化转型的传统企业可以付出多少?美的给出的答案是:9年,120亿元。
  美的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方洪波曾坦言,每年考虑数字化转型投入时,便是他最艰难、最焦虑的时刻。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要决断决策推动下去,推动难度很大,但“一口气突破了、顶住了,可能就是一片新的天地。”
  巨大的决心与投入,在9年里开花结果——美的把20余万人、20余个分散在全球的生产基地、10余个事业部的业务流程及数据统一到了一个系统里,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实现智能精益制造。同时,美的还通过自身基于制造业的洞察,以及软硬件上累积的优势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赋能制造业转型。
  如今,美的已经发展成为一家数字化、智能化驱动的科技集团,拥有数字驱动的全价值链及柔性化智能制造能力。
  数字化转型并不是单纯的IT信息化、智能化,而是触达深度的业务变革,其本质是企业资源配置和决策工具的创新,通过数据驱动更科学、实时、准确地决策,促使资源实现最大化价值。

顶层设计


  我们先来看看美的的数字化转型历程。
  2012年,是美的集團数字化转型的元年。在2012年之前,美的集团在治理层面按子集团、子平台运作,缺乏顶层设计以及主数据建设过程,因而存在大量“烟囱式”系统,各领域口径不统一,容易出现信息孤岛,无法拉通集团整体运营。
  痛定思痛之下,美的集团自2013年全面系统开启数字化转型1.0进程,构建了“632”战略——在集团层面打造6大运营系统、3大管理平台、2大门户网站和集成技术平台,逐步实现业务、流程及信息系统的一致性,即“一个美的、一个体系、一个标准”。
  2015-2016年,美的引入“互联网+”技术布局数字化转型2.0,着手打造智能制造、大数据和移动化平台,形成云端数字化产业链,实现了全价值链透明化运营。为实现快速响应需求的柔性供应链,美的发展出了“T+3”卓越运营模式,即以客户为中心,牵引营销、制造、物流、服务4个周期在内的整个体系,实现一体化运营。

  2017年,美的开始不断深耕工业互联网,以IoT驱动业务价值链的拉通。
  2020年至今,美的在“全面数字化、全面智能化”战略指导下,实现了100%业务运行数字化,70%决策行为数字化。
  企业之痛,对“症”才能下药。企业数字化转型,如果没有数字化顶层设计,最终结果一定缺乏体系性。而数字化顶层设计,离不开这些核心步骤(如图1所示):
  1. 战略解码
  数字化顶层设计的第一步是战略解码,数字化最终是要把企业经营动作落实到系统里,企业首先要明确战略方向,然后整个后端的流程设计才能配合企业战略。缺乏战略规划的数字化,往往风险很大。
  举个例子:一些企业已经投入了很多钱做数字化,建了各种系统,但业务部门和IT部门彼此埋怨,IT每天很忙,业务部门对系统也始终不满意,觉得IT无法快速响应业务需求。
  在这方面,美的有一套成熟的“方法论”:首先,要整体评估企业数字化现状,包括研发、营销、供应链、财务、人力等各个领域,然后针对薄弱环节,结合IT能力和业务需求,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此作为顶层设计的依据和参考。
  2. 企业级流程
  提高企业效率的关键是流程,实现流程管理需要改变传统管理的一些习惯。
  美的数字化转型前,按照平台、子集团、事业部进行管理,下属企业“各自为政”,自有比较完善的流程体系,但从企业层级上来看,流程无法拉通。打个比方,美的“省道”和“县道”很发达,但公司层面的“国道”却很弱,站在集团层面全盘掌握整体经营显得力不从心。
  所以美的“632项目”是一次内部大换血,从一级到五级重新梳理了流程,其中一二三级流程属于企业级流程,规定所有的经营单元不允许随便差异化,比如要先有订单才能生产,这就是企业级的流程规范,所有的经营单元不允许更改,特殊情况可以根据业务需求个性化调整。
  3. 价值链拉通
  价值链拉通,是数字化顶层设计的核心思路之一。
  美的全面进行数字化转型,形成了研、产、供销、服务、企业管理、大数据等全方位运营经验,以数字化为支撑,触达深度的业务变革(如图2所示):
  链接用户与企业,覆盖供应链、制造、物流、交付、服务、产品、购买、计划等不同业务场景,通过管理实践、数据资产及云端服务,以算法、数据及算力等形式,拉通销售端、营销端、产品端、制造端、供应端,实现全价值链运营。
  4.“ 一把手工程”
  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透明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与文化是关键。美的集团当年数字化转型由方洪波带队,自上而下亲自推动。
  数字化投入后的产出比到底有多大?对企业效益有多少影响?诸多疑虑导致很多企业在是否开展数字化转型这件事情上犹豫不决。
  实际上,通过数字化转型能够看清公司的业务和经营状况,以消费者为中心做好产品,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增长质量推动再发展,这就是价值所在。
  你知道客户是谁,分布在哪,什么年龄段……系统自动采集数据分析,形成用户画像,企业只需按下一键就知晓全盘。

  比如,原来美的管几千个一级分销商,现在通过数字化转型,可以直接沟通十几万个门店,利用“超级管理驾驶舱”为决策层做支持,集团经营分析会议高效——每个事业部汇报5分钟即可,大事业部汇报也就8分钟,美的集团全球约15万员工,在世界范围内拥有约200家子公司、60多个海外分支机构,集团每月经营会只需要半天时间。
  美的数字化贯穿于整个经营管理的毛细血管中,对经营项目提升、流程标准化、成本降低等作用显著。
  截至2020年,美的启动数字化转型后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营收从当年(2011年)的1 341亿元,上涨至2 800多亿元;净利润从67亿元增加到275亿元;资产总额从926亿元上涨至3 604亿元;存货占比从17.6%下降到了8.6%;资金周转天数从26天变成2.3天……
  成绩背后是集团综合业务的发展,而其中持续不断的数字化转型,对集团整体运营效率贡献可观。

数字化管理


  企业如果没有形成整体的数字思维,还按照原来规划的一些逻辑去运作的话,很大几率会增加成本。
  美的数字思维,内化贯穿到了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流程中。
  1. 智能制造
  美的智能制造不仅仅是工厂里的智能制造、生产线的自动化,还包含从用户洞察开始,从产品研发创新、计划采购一体化、供应商协同到柔性制造。
  美的以数据为核心将研产供销等所有业务环节连接起来,将业务从物理形态转变为数字形态,从而实现透明化;完成透明化后,再通过数据驱动全价值链业务的变革与持续改善。
  其中,产销协同(T+3变革)通过零售模式变革,实现订单驱动、端到端可视,提升了研发、生产、分销效率;供应链计划一体化平台,通过订单计划、计划排产、生产备料、车间排程、生产执行、订单发运等完成了从计划到交付的闭环。
  同时,美的与供方全价值链协同,全面提升了供应商智能制造能力,支撑中小企业快速上云上平台,助力智能制造升级;新型“黑灯工厂”,基于MES的制造集成平台,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数字化透明,以数据驱动制造运营管理;端到端价值链拉通,实现设备自动化、生产透明化、物流智能化、管理移动化、决策数据化。
  为达到供应链最优化,实现经营目标,美的集团坚持以数据驱动运营的智能制造运营管理。
  在美的集团总部一层的蓝色大屏上,实时显示着最新的生产、设备、品质、物流、园区车辆、日常化管理、销售等数据,工业仿真實现了生产制造产线上实时数字孪生的镜像,可以看到每一个订单从进来到物料采购、组织生产,再到最后出库,配送到消费者的状况。
  这些实时或及时更新的数据也会同步给相应的管理人员,让高管不管身处何处,都能掌握所有企业制造管理状况。
  2. 大数据
  大数据对于企业一把手来说,就像企业的“体检表”,通过数据实时掌握企业的“健康状况”,远胜于仅凭下属汇报和经验直觉来进行决策。
  数据包含企业内外部数据,在美的,数据被分为2块:
  一块是来自于互联网的大数据,比如通过对市场大数据的分析,发现小型豆浆机、3L以下小容量的电饭煲等小家电正在被很多单身人士使用、购买,这是基于互联网大数据捕捉到的商业机会。

  另一块是企业内部的大数据,它由多层级、多维度数据分析能力支撑,美的现在90%以上的经营分析指标均线上化,70%的决策通过系统来产生。
  现在,美的集团管理层每天早上8点到办公室,打开手机就可以清楚看到截至昨天晚上12点时公司所有的经营状态,如销售额、库存、利润、费用、每个国家和每个地区的销售情况等,所有数据在移动端一目了然。
  3. 数字化营销
  美的业务大部分面向终端消费者,因此构建了一套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营销体系,通过渠道云、用户云、新零售的整合解决方案,利用数字化手段连接用户、渠道商、零售门店和导购等工作人员,最终实现用户直达、效率驱动、全域融合。
  渠道转型是美的数字化转型难关中的一道“坎”,家电市场曾经“渠道为王”,现在大部分制造企业都靠分销体系来支撑业务发展,但随着电商时代的到来,渠道扁平化,利润空间被无限压缩,渠道急需转型。领先企业在带着行业伙伴一起发展时,一定要注重与传统渠道商、供应商的关系,要为这些伙伴赋能,帮助其转变。如何通过领先企业的渠道分销通路连接到消费者,做好服务,这需要深度思考。
  目前,美的渠道转型成果显著:10年前,美的有超2 000个渠道对应仓库,现在只需要不到150个,节省了大量物力、人力、资金,T+3客户订单(从用户订单、原料备货、工厂生产、发货销售四个周期,通过全产业链优势,产供销联动,优化制造流程,升级制造设备和工艺,进一步压缩供货周期)比例上升了163%。
  除此之外,美的还为零售管理直达赋能,帮助每个代理商建立了自己的电商官网和微信小程序,在线上以代理商自身的名义销售美的产品并提供服务。
  4. 财务管理
  美的财务是一体化管理,以业财一体、财务共享为核心,涵盖预算、费用、采购、销售、核算、资金、税务、自主经营等业务,实现了全业务、全流程的全价值链财务解决方案(如图3所示)。
  每年财务做预算时都要做“零基预算”,即根据明年的业务战略来定预算。比如,美的战略上强调“科技领先和产品领先”,那财务就要看下一年的研发投入预算,如果只是嘴上讲重视产品,但在产品研发上投入很少,这是不行的。预算制定后,就得基于业财一体的预算执行,没有预算的钱不能花,有预算的钱超了预算也不能花,这是一个全面的预算管理。

  同时,美的是职业经理人制度,集团从上到下非常重视绩效,绩效考核由财务来主导,因为只有财务部门对整个集团的经营理解最深,可以站在全集团的层面来看待经营情况,保证各个经营单元所关注的指标,与公司战略和经营高度匹配。
  很多人问:为什么美的这么复杂而又庞大的产业集团能够高效地运作?原因其实就是因为有财务引导的这个责任制“指挥棒”在指挥着大家,责任制指标一旦制定,系统就会高效运转起来。
  而业财一体化是管控的关键点,美的的业务跟财务指标高度对应,始终贯穿于“五大财务通道”—从费用到报销、从采购到付款、从销售到收款等。就像“鱼刺”一样,5条财务通道穿插到集团整个经营单位里面,无论家电产业、物流产业,还是金融产业等都会直接深入到业务,公司经营情况尽收财务眼底。
  5. 人力资源
  人才供应链是产业发展水平的“显示器”,未来市场竞争更多体现在人才竞争上,各行各业都将人才供应链建设升级为了重要战略。
  美的是怎么做人力资源管理的呢?我们称之为“三支柱”方案:专家中心、人力资源共享中心和HRBP(如图4所示)。
  美的从员工和业务维度出发构建数字化人才供应链,关注管理者、员工、HR3个角度,将不同业务场景中的HR数据无缝连接,高效支撑企业数字化转型。
  专家中心是美的集团层面的组织,大约三四十人,负责整个美的集团的人力资源战略、人才战略和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
  从某个角度来讲,专家中心就相当于美的集团人力资源领域的“立法委”,同时还负责高端人才——集团世界级顶尖人才的招聘和各个业务单元“一把手”的管理。
  此外,专家中心还负责人才梯队建设。美的有“四大人才池”:
  第一是毕业生和管培生;

  第二是启航班,从基层员工中选拔优秀人才,经过启航班的培训,形成中层干部后备人才池;
  第三是远航班。从启航班毕业生中再选拔出一批优秀人才培训,组成中高层干部后备人才池;
  第四是领航班。为各业务单元“一把手”后备人才提供的培训班。
  这“四大人才池”是全集团层面的,由集团统一调配。
  6. 移动化建设
  企业在规模从小到大发展历程中很难绕开数据孤岛问题,大部分企业早期缺乏顶层设计以及主数据建设过程,由此存在大量“烟囱式”系统,各领域口径不统一,容易出现信息孤岛。
  美的集团统一门户,实现了从消息、应用,到资讯等多端无缝协同,在PC端、手机端、Pad端看到的内容信息是实时的。在移动中台部分,实现了全价值链业务的移动处理,可以为消费者、客户、办公人员、生产线人员、海外用户、合作伙伴等不同人群,实现各种售后服务和工作协作需求。
  举个例子:
  比如针对15万员工,美的自主研发了一款终端机,可以办10项人力资源业务,包括员工入职、社保查询、打印薪资证明等。
  又如薪资计算,美的薪资项目差不多有170种,包含津贴、职位补贴、提成等,每个月只需要3分钟就可以把15万员工下个月每个人的薪资情况计算出来。
  此外在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员工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历结构、高端人才占比、人均产出等情况一目了然,通过人力资源看板以及系列数据,就能够洞察公司未来人力资源的发展状态。
  另外在核心业务端,无论是消费者,还是合作伙伴,也都可以通过移动端进行管理。
  对于消费者来说,可以通过移动端控制家里所有的美的家电,也可以完成购物、处理售后服务等一系列问题。
  对于合作伙伴来说,如分销商、售后工程师、运输司机等,都可以通过移动端完成订单派发、订单管理、订单考核等。
  未来整个社会一定是高度移动化的社会,企业所有的业务向移动端转移,这一定是大势所趋。
  总的来说:
  1. 美的数字化转型是中国产业升级、市场需求更迭契机下所触动的深层业务变革。
  2. 企業数字化转型,如果没有数字化顶层设计,最终结果一定缺乏体系性。
  3. 提高企业效率的关键是流程,实现流程管理需要改变传统管理的一些习惯。
  4. 数字化转型是“一把手工程”,透明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与文化是关键。
  5. 企业如果没有形成整体的数字思维,仍按照原来规划时代的一些逻辑去运作的话,很大几率会增加成本。
  6. 大数据对于企业一把手来说,就像企业的“体检表”,通过数据可以实时掌握企业的“健康状况”,远胜于仅凭下属汇报和经验直觉来做出决策。
  7. 2个关键百分比,即企业有百分之多少的业务是在线上开展的,有百分之多少的业务是通过数字化进行决策的,这两个百分比是度量企业数字化能力的“矢量图”。美的现在90%以上的经营分析指标都实现了线上化,70%的决策通过系统来产生。
  8. 人才供应链是产业发展水平的“显示器”,未来的市场竞争更多体现在人才竞争上,为了重要战略各行各业都将人才供应链建设不断升级。
  9. 未来整个社会一定是高度移动化的社会,企业所有的业务向移动端转移,这是大势所趋。
其他文献
■农民呼唤“保鲜型”果蔬包装  近年来,农民对于水果、蔬菜的贮藏、运输过程中的保鲜越来越重视。由于“保鲜型”果蔬包装相对滞后,致使许多优质水果、蔬菜在贮藏与运输过程中损失惨重。有关资料显示,先进的包装保鲜技术可以给农民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例如,美国采摘1元钱的农产品,通过包装保鲜处理,可以增加3.7元的产值,日本可以增加2.2元,而我国却只能增加0.38元。要减少损失,取得理想的经济效益,必须研究
期刊
什么是对赌协议?  对赌协议,即投资方与融资方在达成融资协议时,对于未来不确定情况进行的一种约定。如果约定的条件出现,融资方可以行使一种权利;反之,投资方行使一种权利。对赌协议,实质是期权的一种。  对赌协议设置的目的:一是鞭策被投资企业,努力发展,达成对赌目标,进而实现双赢;二是保护投资人的利益,若被投资企业未能完成对赌目标,投资人将行使对赌协议赋予的权利,以弥补损失。  对赌协议是审核关注重点
期刊
原本红海一片的通信零售市场,于2021年迎来转折点。因一个赋能品牌的出现,一片新的蓝海市场正在被开辟和崛起。  经历了将近20年的发展,手机零售行业从以手机为盈利核心的手机店业态逐渐瓦解,转向“手机+N”双重盈利的业态,行业到了后市场时代。  在这不得不转型之际,首先吃到螃蟹的人当中,鲍晓磊是典型的领航者。他于2021年创立手机宝盒,致力于帮助更多企业快速实现后市场转型盈利。  经过短短6个月的时
期刊
在7个月时间内,拥有1 500多万私域用户,高峰期时一天内可以添加8万~9万位好友,2020年私域GMV突破3亿元。可见,波司登已经成功摸索出一条私域增长的进阶之路。  近年来,波司登在大刀阔斧地改革,不断发力数字化运营、新零售运营等领域。一方面,波司登与腾讯智慧零售部门深度合作,覆盖全国4 000多家门店,帮助门店和消费者在线上建立关系;另一方面,利用阿里数据中台的技术和经验,打通全渠道数据,对
期刊
近年来,我国资本市场逐渐成熟,上市公司的数量逐年攀升。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优秀企业家利用“股权”作为杠杆,用少量的资金,撬动更大的控制权,但也见到很多企业家掉进了“股权坑”,比如:股权纠纷;股权结构失衡;无税务规划;未风险隔离;财富代际传承;婚姻关系变动处理不当等问题,导致企业元气大伤,陷入困境,难有起色。  可见,公司做资本顶层设计至关重要。  其实,股权结构安排就是公司的资本顶层设计,需将股权结构
期刊
在创始人持股结构设置中,有4种持股方式:自然人持股、法人持股(控股公司持股)、有限合伙、混合持股。自然人持股  在“自然人持股”的架构模型中,自然人股东均直接持有核心公司股权(如图2-1)。  翻开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就会发现,很多企业在上市前,都是自然人股东直接持股核心公司,比如佳讯飞鸿、瑞丰高材、迈克生物、风范股份、江南嘉捷等。  然而,这种架构有何利弊呢?  自然人持股的优势  1
期刊
纵横驰骋的万通集团,于2021年9月13日迎来了它的30岁生日。  30年前的9月13日,几个平均年龄不到26岁的年轻人在海南共同创办了万通公司。当年的创业者之一冯仑,在万通30岁生日当日发表长文《万通三十年》,检视过去、当下,思考未来。  本文摘录自《万通三十年》,为读者展现万通集团这30年的发展故事与其砥砺奋斗的决心。守正出奇  30年前,我、易小迪、王功權和潘石屹4人决定一起创办我们自己的公
期刊
PO&并購
期刊
近两年上市的公司,90%以上都实施了股权激励计划。  一家公司要上市,股权激励非常重要。那么上市前,股权激励应该怎么做?  1. 确定激励对象。主要是对公司发展起关键作用的人。根据现行主板IPO规则,公司股东不得超过200人;依法以公司制企业、合伙制企业、资产管理计划等持股平台实施的员工持股计划,在公司股东上按1名股东计算。  2. 确定股权来源。股权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存量转让,即老股转让;二是增
期刊
在如今的创业环境下,公司要走得远一定会有融资,有融资就会有控制权的稀释。控制权的稀释一部分来自股权的稀释,另一部分就来自投资条款清单。  投资条款清单(如投资意向书、收购意向书),是创业者与投资者就未来投资交易所达成的原则性约定。从流程上讲,在签署投资条款清单前,创业者与投资者已经达成基本共识。签署投资条款清单后,投资机构进行尽职调查,最后双方再签署正式的投资协议。因此,投资条款清单不具有法律约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