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匿名社交;异性交友;信息传播;二分图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91-03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社交软件,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不再受地域限制,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拿起移动终端展开社交活动。匿名社交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网络社交方式。匿名社交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不要求用户提供实名,用户之间好友关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用户个人隐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与实名社交软件的功能多元化不同,匿名社交主要定位于满足用户的私密性表达需求,平台的功能相对单一和狭窄。随着用户现实信息的匿名化,异性之间的私密性表达逐渐成为匿名社交平台的主要交友方式。例如,“陌陌”“探探”“SOUL”等匿名社交软件都显现出明显的异性社交的现象。在匿名条件下,用户的私密性表达能够充分发挥,用户异性交友的“硬需求”也得到了极大满足。在技术手段和用户需求的共同影响下,匿名社交网络逐渐形成了具有性别阵营特征的“二分图”式信息传播,并呈现出扁平化的特征。
匿名社交网络与实名社交网络的功能、定位都有着明显不同,这决定了其信息传播也会有所不同。实名社交网络实际上是一种熟人社交网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为现实生活在网络上的延伸。实名社交网络具有多元化的功能属性,用户之间基于现实生活的友情、亲情、兴趣、业务往来等多元需求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
不同于实名社交网络,匿名社交网络固有的匿名属性使得其社 交圈有现实人际脱离,异性之间的私密性表达随之成为匿名社交平台的主要交友方式。异性用户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传播,而在相同性别用户之间则很少有信息传播。匿名社交网络狭窄的匿名交友功能决定了不同的传播模式。为了突显这种不同,本文试图采用“二分图”来描述匿名社交的信息传播模式。“二分图”是社会网络分析领域的概念,它包括两种类型的节点,不同类型的节点之间相互关联,相同类型的节点之间不存在关联。
在匿名社交中,不同性别的用户能够被视为不同类型的节点,异性之间的信息交流被视为节点间的关联。除非特别设定,系统默认匹配一般都是异性间的交友匹配。尽管用户能够自主选择交友对象,但“性别”作为用户选择交友对象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影响着用户的交友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在交友匹配时也会选择异性交友,相同性别的交友匹配结果几乎直接被用户“相互”忽略。例如,在“陌陌”社交平台中,用户间的匹配几乎都是异性匹配,而且几乎所有用户也都选择异性作为交友对象。在“探探”“SOUL”等匿名社交平台上,用户的“密友”“关注”“粉丝”等交友对象也几乎都来自异性。
用户在匿名平台上完成异性匹配以后,接着就能够通过“关注”“收听”等关系在异性之间发送和接受文字、图像或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从而形成异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在相同性别的用户之间,却很难形成这样的信息传播路径。显然,匿名社交的信息传播呈现出了明显的“二分图”特征。
一直以来,学界大多认为互联网具有扁平化的特點,用户在网络世界中具有相同的话语权,用户之间的交往距离进一步拉近。与现实世界相比,在互联网的地位和权力也变得更加平等。但事实上,在实名社交的情况下,尽管用户的话语权相同,但其影响力却有着明显区别。例如,微博“关注”关系就表现出了“45度仰角”[ 1 ]的特征,“网络大V”“网络公知”等舆论领袖主导着互联网的舆论世界,他们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大部分用户很少受到其他用户的关注,实际上处于一种围观的状态。
不同于实名社交,匿名社交用户主要是基于随机匹配和用户选择来建立联系,难以形成像实名社交一样富有广泛影响力的舆论领袖。从宏观上来看,匿名社交网络中不同性别阵营的用户数量是整体相当的。例如,艾瑞数据最新显示,“SOUL”社交平台上的男女用户比例总体为“1∶1”的状态,并认为这种性别分布一种比较理想的分布状态,为每个异性用户创造着均等的交友机会。从微观上来看,在匿名社交平台中,用户交友对象的数量相对较少,用户的影响力也相对平均,通常不会产生实名社交中的大规模“粉丝”聚集的现象。例如,在“SOUL”社交平台上,用户的“粉丝”数量就处于常数级别。因此,总体上来看,匿名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呈现出了相对扁平化的趋势。在扁平化的状态下,尽管用户所发布的信息也难以形成像实名社交一样的舆论影响力,但用户却在少数交友对象中获得了更多的交友机会,用户之间的交流距离更加接近。
3.1 匿名化的异性魅力,源于用户异性交友的“硬需求”
从常识上来看,异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魅力,这影响着人与人的交友行为。例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是典型的形容异性之间魅力的一种说法,通俗地描述异性之间微妙的影响。置身于现代社会,每人都有机会接触异性朋友,在互联网的匿名社交平台中更是如此。在匿名社交中,用户的行为要更加自由,匿名交友也变得更加便捷。在脱离了现实约束的情况下,异性交友变得也更加明显。
“探探”CEO王宇曾说,“异性交友需求是硬需求,是个永恒的需求”[2]。在匿名社交平台上,异性交友很容易成为用户的主要社交需求。尽管用户在平台上透露了诸如年龄段、性别、兴趣、爱好等多种信息,但性别依然在这些信息中起到主导作用,异性交友依然是用户的首要兴趣点。用户在以兴趣、爱好为交友出发点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异性交友的“硬需求”。而且,在匿名的情况下,用户现实中的“羞涩”“烦恼”会弱化很多,“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心理”也变得明显[ 3 ]。由于在“匿名后感到交往自在”[ 4 ],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得到缓解,情绪宣泄的需求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5],因此用户更愿意选择一种自我隐匿的交流方式。匿名社交的“日抛型”社交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户自我隐匿的倾向。用户不愿意长久维持一种异性交友关系,以免直接或间接地泄露个人信息,从而更愿意选择“日抛型”社交,满足自我隐秘的需求。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21)12-0091-03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大量的社交软件,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不再受地域限制,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拿起移动终端展开社交活动。匿名社交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交方式,逐渐改变了传统的网络社交方式。匿名社交最大的魅力在于其不要求用户提供实名,用户之间好友关系的建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用户个人隐私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与实名社交软件的功能多元化不同,匿名社交主要定位于满足用户的私密性表达需求,平台的功能相对单一和狭窄。随着用户现实信息的匿名化,异性之间的私密性表达逐渐成为匿名社交平台的主要交友方式。例如,“陌陌”“探探”“SOUL”等匿名社交软件都显现出明显的异性社交的现象。在匿名条件下,用户的私密性表达能够充分发挥,用户异性交友的“硬需求”也得到了极大满足。在技术手段和用户需求的共同影响下,匿名社交网络逐渐形成了具有性别阵营特征的“二分图”式信息传播,并呈现出扁平化的特征。
1 有性别阵营特征的“二分图”式信息传播
匿名社交网络与实名社交网络的功能、定位都有着明显不同,这决定了其信息传播也会有所不同。实名社交网络实际上是一种熟人社交网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为现实生活在网络上的延伸。实名社交网络具有多元化的功能属性,用户之间基于现实生活的友情、亲情、兴趣、业务往来等多元需求形成了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模式。
不同于实名社交网络,匿名社交网络固有的匿名属性使得其社 交圈有现实人际脱离,异性之间的私密性表达随之成为匿名社交平台的主要交友方式。异性用户之间普遍存在信息传播,而在相同性别用户之间则很少有信息传播。匿名社交网络狭窄的匿名交友功能决定了不同的传播模式。为了突显这种不同,本文试图采用“二分图”来描述匿名社交的信息传播模式。“二分图”是社会网络分析领域的概念,它包括两种类型的节点,不同类型的节点之间相互关联,相同类型的节点之间不存在关联。
在匿名社交中,不同性别的用户能够被视为不同类型的节点,异性之间的信息交流被视为节点间的关联。除非特别设定,系统默认匹配一般都是异性间的交友匹配。尽管用户能够自主选择交友对象,但“性别”作为用户选择交友对象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实际影响着用户的交友行为。在大多数情况下,用户在交友匹配时也会选择异性交友,相同性别的交友匹配结果几乎直接被用户“相互”忽略。例如,在“陌陌”社交平台中,用户间的匹配几乎都是异性匹配,而且几乎所有用户也都选择异性作为交友对象。在“探探”“SOUL”等匿名社交平台上,用户的“密友”“关注”“粉丝”等交友对象也几乎都来自异性。
用户在匿名平台上完成异性匹配以后,接着就能够通过“关注”“收听”等关系在异性之间发送和接受文字、图像或视频等不同形态的信息,从而形成异性之间的互动关系。而在相同性别的用户之间,却很难形成这样的信息传播路径。显然,匿名社交的信息传播呈现出了明显的“二分图”特征。
2 “二分图”式信息传播的扁平化
一直以来,学界大多认为互联网具有扁平化的特點,用户在网络世界中具有相同的话语权,用户之间的交往距离进一步拉近。与现实世界相比,在互联网的地位和权力也变得更加平等。但事实上,在实名社交的情况下,尽管用户的话语权相同,但其影响力却有着明显区别。例如,微博“关注”关系就表现出了“45度仰角”[ 1 ]的特征,“网络大V”“网络公知”等舆论领袖主导着互联网的舆论世界,他们拥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大部分用户很少受到其他用户的关注,实际上处于一种围观的状态。
不同于实名社交,匿名社交用户主要是基于随机匹配和用户选择来建立联系,难以形成像实名社交一样富有广泛影响力的舆论领袖。从宏观上来看,匿名社交网络中不同性别阵营的用户数量是整体相当的。例如,艾瑞数据最新显示,“SOUL”社交平台上的男女用户比例总体为“1∶1”的状态,并认为这种性别分布一种比较理想的分布状态,为每个异性用户创造着均等的交友机会。从微观上来看,在匿名社交平台中,用户交友对象的数量相对较少,用户的影响力也相对平均,通常不会产生实名社交中的大规模“粉丝”聚集的现象。例如,在“SOUL”社交平台上,用户的“粉丝”数量就处于常数级别。因此,总体上来看,匿名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呈现出了相对扁平化的趋势。在扁平化的状态下,尽管用户所发布的信息也难以形成像实名社交一样的舆论影响力,但用户却在少数交友对象中获得了更多的交友机会,用户之间的交流距离更加接近。
3 “二分图”式信息传播的成因分析
3.1 匿名化的异性魅力,源于用户异性交友的“硬需求”
从常识上来看,异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魅力,这影响着人与人的交友行为。例如,“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就是典型的形容异性之间魅力的一种说法,通俗地描述异性之间微妙的影响。置身于现代社会,每人都有机会接触异性朋友,在互联网的匿名社交平台中更是如此。在匿名社交中,用户的行为要更加自由,匿名交友也变得更加便捷。在脱离了现实约束的情况下,异性交友变得也更加明显。
“探探”CEO王宇曾说,“异性交友需求是硬需求,是个永恒的需求”[2]。在匿名社交平台上,异性交友很容易成为用户的主要社交需求。尽管用户在平台上透露了诸如年龄段、性别、兴趣、爱好等多种信息,但性别依然在这些信息中起到主导作用,异性交友依然是用户的首要兴趣点。用户在以兴趣、爱好为交友出发点的同时,总是伴随着异性交友的“硬需求”。而且,在匿名的情况下,用户现实中的“羞涩”“烦恼”会弱化很多,“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心理”也变得明显[ 3 ]。由于在“匿名后感到交往自在”[ 4 ],现实生活中的焦虑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得到缓解,情绪宣泄的需求也能够得到很好的满足[5],因此用户更愿意选择一种自我隐匿的交流方式。匿名社交的“日抛型”社交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用户自我隐匿的倾向。用户不愿意长久维持一种异性交友关系,以免直接或间接地泄露个人信息,从而更愿意选择“日抛型”社交,满足自我隐秘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