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全面性教育;爱情教育;青少年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2-0046-03
【作者简介】1.肖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性教育;2.刘文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875)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性发展与性教育。
伴随着大脑变化、激素调节,青少年开启了新的探索历程,在自我和外界之间不断地寻求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功能,同伴关系对于他们越来越重要,一些青少年会面临爱情的萌芽。面对青少年的恋爱,教育者应该秉持端正的心态,培养青少年的交往技能,同时告诉他们需要注意的事项,让青少年能够勇敢积极地面对,并在面对爱情、处理爱情相关事务中顺利健康地成长。
一、青春期爱情教育的两个误区
(一)不必重视——青春期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
很多成年人会说,青春期的爱情算不上真正的“爱情”,不必引起重视。但是事实不然,一方面,当青少年的这段关系本身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包含亲密、激情和承诺的爱情元素时,我们很难说出“真正的爱情”与青春期爱情的特定界限或区别;另一方面,这种说法本身是对青少年的不尊重,即使他们对于爱情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体会,我们也要尊重他们的情感发展,尊重他们的情感和对于情感的探索。
调查研究顯示,青少年的恋爱行为并不罕见。2014年,一项针对广东、福建和山东1088名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学生恋爱的比例为28.5%,有2.2%的中学生发生过性行为。无论我们如何回避,青少年的恋爱现状已不容忽视,由此引发的相关亲密行为也需要引起充分重视。
(二)必须禁止——来自教育者的权威决策
除了不加重视,另一种错误的态度是认为青春期的爱情必须禁止。相当一部分学校和父母对于孩子恋爱的态度是“明令禁止”的,甚至有一些学校采取让孩子写保证书的措施以保证校园内不会有“恋爱事件”的发生,还有父母“棒打鸳鸯”,坚决拆散孩子之间的“恋爱关系”。
然而,这种专制打压的方式未必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很多学生瞒着父母和教师偷偷恋爱。换言之,不是这种专制真的发挥了作用,而是学生的恋情从公开转入“地下”。孩子的教育者、监护人失去了知情和获得孩子信任的机会,不了解孩子的恋爱状况,不了解他们在恋爱中的情绪变化,更不了解他们是否会发生性行为。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二、青春期爱情教育的正确方式
(一)引导青少年以积极的心态认识青春期爱情
爱情在每个人心中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它的核心特质是积极、美好的,这一点受到广泛认同。哈佛著名的“格兰特研究”(The Grant Study)花费76年时间,证明了亲密关系对于人生幸福的重要性——一个人拥有满意的职业、可观的收入和健康的身体,但是没有爱与支持,他无法幸福。而人际关系的建立,特别是亲密关系的处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需要长期培养和锻炼。如果孩子从小就视恋爱为禁区,甚至视异性交往为禁区,等其成年后,想要发展一份感情、处理好一段关系可能会变得异常困难。
美国、俄罗斯、立陶宛、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表明,恋爱被认同的五个核心特点包括:生理吸引、侵入性思维、利他主义、自我实现、情感满足,这些特点具有国家间的一致性。其中,生理吸引是指认同性吸引很重要;侵入性思维是指总是想到对方;自我实现是指认为恋爱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成为更好的人;利他主义是指愿意为对方付出;情感满足是指认为浪漫关系是最幸福的事。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与恋人有关的联想会带来与受到奖励相似的感受。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邹枝玲等人的研究还证明了爱情会引起大脑的改变,恋爱中的人与没恋爱的人相比,大脑更加兴奋、幸福感更高。因此,我们在给青少年说“爱情”这一话题时,需要传达积极、正面的思想,让他们认识到爱情的美好,切勿打破他们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
青春期的爱情心理有其特殊性。青少年处于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他们大多在恋爱问题上并非像成年人那样在意关系的联结和长久性,而是更多地关注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我们会发现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关注异性,也愿意让异性关注自己,注重穿着打扮,在意异性对自己的看法,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当孩子能够直面这一份内心的悸动时,它很可能成为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激励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或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学会表达、学会完善自我,这些都是追求爱情的重要品质。
(二)帮助孩子看清青春期爱情的风险性因素
在青春期的爱情教育中需要向孩子传达“客观”的知识,所谓客观,即正、负面的信息都需要呈现。尽管爱情有其美好的一面,青春期的爱情自然发生,不能采取消极压制的态度,但比起成年人,青少年的恋爱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监护人或教育工作者必须跟孩子坦诚相待,帮助他们认识这些风险,提高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
1.情绪问题。
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以下简称《珍爱生命》)五年级下册“青春期的爱情”主题中,我们告诉孩子:青春期的情感是美好、纯真而甜蜜的,但同时也是易变的。诸多研究表明,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身心尚未成熟,他们的恋爱往往表现出稳定性低、周期短等特点,大多不超过一年。由此引发的暗恋、失恋或恋爱中的矛盾成为情绪问题的根源,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这是因为个体到了青春期,情绪变得敏感而脆弱,青春期个体的情绪反应性和敏感性提高,一方面为青少年提供了比儿童更强的信息分析和自主能力;另一方面也让青少年更易冲动,使其情绪障碍的发生率高于儿童期。就拿失恋来说,心理咨询和个案研究中,不乏青少年因失恋而产生严重情绪问题,从而较长一段时间影响生活、学习的案例。
对此,教育者需要教育孩子平衡好爱情和生活其他部分的关系。在遭遇爱情烦恼时,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学会自我调节,如找到消极事件的积极意义、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等,学会向家人、教师或者同伴倾诉。情绪调节能力对于人的一生极其重要,如果青春期的孩子能够在爱情的探索中修习了这门功课,对他将来的成长大有益处。
2.身体健康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且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对自己的性行为负责,性行为带来疾病传播和身心伤害的风险较高。因此,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包括教会他们生理卫生、自我保健、避孕等知识;培养学生沟通、协商、拒绝、做负责任的决定等能力。
“早恋”一词事实上是一个不科学的本土概念,因为人生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划定一个专门恋爱的阶段。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认识到:青春期的爱情发生是不可小视也不可打压的现实情况。在《珍爱生命》中,三年级涉及“青春期的身体变化”“青春期来了”“青春期的困惑”,四年级涉及“青春期的性萌动”,五年级涉及“青春期的爱情”,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青春期的情感话题。如果教育者主动观察到青少年的情感变化,或有幸被孩子当作朋友交流恋爱的话题,切莫轻易剥夺其“练爱”的权利。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72-0046-03
【作者简介】1.肖瑶,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875)硕士研究生在读,主要研究方向为青少年性教育;2.刘文利,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100875)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儿童性发展与性教育。
伴随着大脑变化、激素调节,青少年开启了新的探索历程,在自我和外界之间不断地寻求属于自己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功能,同伴关系对于他们越来越重要,一些青少年会面临爱情的萌芽。面对青少年的恋爱,教育者应该秉持端正的心态,培养青少年的交往技能,同时告诉他们需要注意的事项,让青少年能够勇敢积极地面对,并在面对爱情、处理爱情相关事务中顺利健康地成长。
一、青春期爱情教育的两个误区
(一)不必重视——青春期的爱情不是“真正的爱情”
很多成年人会说,青春期的爱情算不上真正的“爱情”,不必引起重视。但是事实不然,一方面,当青少年的这段关系本身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包含亲密、激情和承诺的爱情元素时,我们很难说出“真正的爱情”与青春期爱情的特定界限或区别;另一方面,这种说法本身是对青少年的不尊重,即使他们对于爱情还没有足够的经验和体会,我们也要尊重他们的情感发展,尊重他们的情感和对于情感的探索。
调查研究顯示,青少年的恋爱行为并不罕见。2014年,一项针对广东、福建和山东1088名青少年的调查显示,学生恋爱的比例为28.5%,有2.2%的中学生发生过性行为。无论我们如何回避,青少年的恋爱现状已不容忽视,由此引发的相关亲密行为也需要引起充分重视。
(二)必须禁止——来自教育者的权威决策
除了不加重视,另一种错误的态度是认为青春期的爱情必须禁止。相当一部分学校和父母对于孩子恋爱的态度是“明令禁止”的,甚至有一些学校采取让孩子写保证书的措施以保证校园内不会有“恋爱事件”的发生,还有父母“棒打鸳鸯”,坚决拆散孩子之间的“恋爱关系”。
然而,这种专制打压的方式未必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很多学生瞒着父母和教师偷偷恋爱。换言之,不是这种专制真的发挥了作用,而是学生的恋情从公开转入“地下”。孩子的教育者、监护人失去了知情和获得孩子信任的机会,不了解孩子的恋爱状况,不了解他们在恋爱中的情绪变化,更不了解他们是否会发生性行为。如果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二、青春期爱情教育的正确方式
(一)引导青少年以积极的心态认识青春期爱情
爱情在每个人心中的理解有所不同,但是它的核心特质是积极、美好的,这一点受到广泛认同。哈佛著名的“格兰特研究”(The Grant Study)花费76年时间,证明了亲密关系对于人生幸福的重要性——一个人拥有满意的职业、可观的收入和健康的身体,但是没有爱与支持,他无法幸福。而人际关系的建立,特别是亲密关系的处理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活技能,需要长期培养和锻炼。如果孩子从小就视恋爱为禁区,甚至视异性交往为禁区,等其成年后,想要发展一份感情、处理好一段关系可能会变得异常困难。
美国、俄罗斯、立陶宛、中国的跨文化研究表明,恋爱被认同的五个核心特点包括:生理吸引、侵入性思维、利他主义、自我实现、情感满足,这些特点具有国家间的一致性。其中,生理吸引是指认同性吸引很重要;侵入性思维是指总是想到对方;自我实现是指认为恋爱让自己变得更坚强、成为更好的人;利他主义是指愿意为对方付出;情感满足是指认为浪漫关系是最幸福的事。从生理机制上来说,与恋人有关的联想会带来与受到奖励相似的感受。西南大学心理学部邹枝玲等人的研究还证明了爱情会引起大脑的改变,恋爱中的人与没恋爱的人相比,大脑更加兴奋、幸福感更高。因此,我们在给青少年说“爱情”这一话题时,需要传达积极、正面的思想,让他们认识到爱情的美好,切勿打破他们对于爱情的美好向往。
青春期的爱情心理有其特殊性。青少年处于从儿童到成年人的过渡时期,他们大多在恋爱问题上并非像成年人那样在意关系的联结和长久性,而是更多地关注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我们会发现青春期的孩子更容易关注异性,也愿意让异性关注自己,注重穿着打扮,在意异性对自己的看法,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当孩子能够直面这一份内心的悸动时,它很可能成为自我发展和完善的激励因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或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学会关心、学会表达、学会完善自我,这些都是追求爱情的重要品质。
(二)帮助孩子看清青春期爱情的风险性因素
在青春期的爱情教育中需要向孩子传达“客观”的知识,所谓客观,即正、负面的信息都需要呈现。尽管爱情有其美好的一面,青春期的爱情自然发生,不能采取消极压制的态度,但比起成年人,青少年的恋爱存在着诸多风险因素,监护人或教育工作者必须跟孩子坦诚相待,帮助他们认识这些风险,提高他们应对风险的能力。
1.情绪问题。
在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以下简称《珍爱生命》)五年级下册“青春期的爱情”主题中,我们告诉孩子:青春期的情感是美好、纯真而甜蜜的,但同时也是易变的。诸多研究表明,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孩子身心尚未成熟,他们的恋爱往往表现出稳定性低、周期短等特点,大多不超过一年。由此引发的暗恋、失恋或恋爱中的矛盾成为情绪问题的根源,进而影响孩子的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这是因为个体到了青春期,情绪变得敏感而脆弱,青春期个体的情绪反应性和敏感性提高,一方面为青少年提供了比儿童更强的信息分析和自主能力;另一方面也让青少年更易冲动,使其情绪障碍的发生率高于儿童期。就拿失恋来说,心理咨询和个案研究中,不乏青少年因失恋而产生严重情绪问题,从而较长一段时间影响生活、学习的案例。
对此,教育者需要教育孩子平衡好爱情和生活其他部分的关系。在遭遇爱情烦恼时,学会接纳自己的情绪,同时也学会自我调节,如找到消极事件的积极意义、转移注意力、合理宣泄等,学会向家人、教师或者同伴倾诉。情绪调节能力对于人的一生极其重要,如果青春期的孩子能够在爱情的探索中修习了这门功课,对他将来的成长大有益处。
2.身体健康问题。
青春期的孩子身体尚未完全发育成熟,且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对自己的性行为负责,性行为带来疾病传播和身心伤害的风险较高。因此,我们需要教会孩子学会自我保护,包括教会他们生理卫生、自我保健、避孕等知识;培养学生沟通、协商、拒绝、做负责任的决定等能力。
“早恋”一词事实上是一个不科学的本土概念,因为人生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划定一个专门恋爱的阶段。每一位教育者都应该认识到:青春期的爱情发生是不可小视也不可打压的现实情况。在《珍爱生命》中,三年级涉及“青春期的身体变化”“青春期来了”“青春期的困惑”,四年级涉及“青春期的性萌动”,五年级涉及“青春期的爱情”,都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青春期的情感话题。如果教育者主动观察到青少年的情感变化,或有幸被孩子当作朋友交流恋爱的话题,切莫轻易剥夺其“练爱”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