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为《好孩子画报》业余校对时,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编辑爱用“!”(感叹号)。编者提示感言什么的爱用,特别是在“小黄蜂探长”、“梦幻影都”、“动物聊天室”等栏目的文字脚本中,几乎每一段都有一两个“感叹号”。我在“感叹”之余,随当期校好的刊样,调侃着给文字编辑附上了一封短信。尊敬的编辑,你们好(我也用了个感叹号)!
告诉你们一个现象:我在和小朋友接触时,他们说话往往都是大嗓门,像吵架。老师说是看《好孩子画报》看得啊!家长也说,帮助孩子阅读,我们必须把感情色彩读出未呀(又是个感叹号)!于是,连续阅读、连续辅导、潜移默化,习惯成自然,“感叹号”们破坏了说话和气的文明传统。呵呵,罪名不小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做过《文学少年》编辑。在处理散文、诗歌稿件时,同样有着有趣现象,即有的习作者爱用“……”(省略号)和“——”(破折号)。往往是每一自然段或每一小节结束,后面便用“……”或“——”。作者用意很明显:我意犹未尽,还有“画外音”呢,请跟着标点符号琢磨吧(不敢用感叹号了)。当时,《文学少年》的姜郁文老师曾多次指导我:“小宁,做好编辑既要注重词语,更不能忽略标点符号。“……”和“——”哪有那么大作用?再说,古代的文章根本没有标点符号,需要后人断句断章,才能为我们提供规范的文本,其意蕴情境全在文字本身”。
所以,标点符号还是朴实着用,该“逗”就“逗”,该“问”就“问”,不奢侈,不浪费。让我们的字词句章满意、让我们表达的感情满意!
告诉你们一个现象:我在和小朋友接触时,他们说话往往都是大嗓门,像吵架。老师说是看《好孩子画报》看得啊!家长也说,帮助孩子阅读,我们必须把感情色彩读出未呀(又是个感叹号)!于是,连续阅读、连续辅导、潜移默化,习惯成自然,“感叹号”们破坏了说话和气的文明传统。呵呵,罪名不小吧?……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曾做过《文学少年》编辑。在处理散文、诗歌稿件时,同样有着有趣现象,即有的习作者爱用“……”(省略号)和“——”(破折号)。往往是每一自然段或每一小节结束,后面便用“……”或“——”。作者用意很明显:我意犹未尽,还有“画外音”呢,请跟着标点符号琢磨吧(不敢用感叹号了)。当时,《文学少年》的姜郁文老师曾多次指导我:“小宁,做好编辑既要注重词语,更不能忽略标点符号。“……”和“——”哪有那么大作用?再说,古代的文章根本没有标点符号,需要后人断句断章,才能为我们提供规范的文本,其意蕴情境全在文字本身”。
所以,标点符号还是朴实着用,该“逗”就“逗”,该“问”就“问”,不奢侈,不浪费。让我们的字词句章满意、让我们表达的感情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