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弘扬三峡移民精神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来源 :重庆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i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三峡移民精神深刻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推进“世纪工程”三峡大坝建设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精神瑰宝,其融汇了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力量。新时代,需要进一步永葆党员本色,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发挥人民作用,建构支撑性弘扬主体;丰富传承形式,形成立体式弘扬格局;依托优质资源,创新多样化传承载体;从而有效推动三峡移民精神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关键词:三峡移民精神;赓续传承;弘扬;实践创新
  基金项目: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子课题“新时代传承弘扬三峡移民精神”(2020MSJ02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文化软实力视域下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实践进路研究”(20BKS032)。
  [中图分类号] D64        [文章编号] 1673-0186(2021)009-0081-010
  [文献标识码] A      [DOI編码] 10.19631/j.cnki.css.2021.009.006
  三峡工程是跨世纪的伟大工程,三峡工程关键在于移民。在破解百万移民这个世界级难题的过程中,全国人民尤其是三峡移民和移民干部共同创造了可歌可泣的三峡移民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既形成于三峡移民,也推动三峡移民工程的顺利实施,构筑成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中的一支特别力量,集中体现了爱国主义精神和改革创新精神。三峡移民精神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和生动内涵,是新时代激发人民奋发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精神力量。新时代需要进一步传承与弘扬三峡移民精神,丰富传承与弘扬的现实路径,深刻感受百万三峡移民朴实的爱国情怀,充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更好展现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一、相关文献综述
  三峡移民精神是我们党领导百万三峡移民创造伟大壮举进程中所呈现出的独特精神风貌。它并非与生俱来,而是适应我国建设三峡大坝这个“世纪工程”的需要,在传承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基础上,历经十余年的艰苦奋战,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起初,学界更多关注三峡移民工作如何开展。随着三峡移民实践的深度推进,三峡移民精神逐步孕育和发展,引起学术界较为广泛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献。一是前期重在理论阐发。自一期移民开始,就有学者从多个维度解读与阐发三峡移民精神的基本内涵及本质要义。邬云峰从概念界定、要素构成、显著特点等方面对三峡移民精神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释,较为全面地构建了三峡移民精神的研究路线与理论框架[1]。鲜于煌将三峡移民精神归纳为自我牺牲、无私奉献、开拓拼搏、创新、协作、人文关怀、节约等方面[2]。肖长富则从三峡移民精神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行阐释,认为三峡移民精神作为新时期伟大事业的实践产物,生动体现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人民的一笔极为珍贵的精神财富[3]。项明权对三峡移民精神进行拓展性的解读,认为爱国、奉献、协作、拼搏四个方面构成了三峡移民精神的前提、灵魂、保证和关键[4]。二是后期侧重实践探讨。刘晋飞、黄东东选取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这个崭新视角,理解和阐释三峡移民动迁和三峡移民文化[5]。吴大兵则从现实基础、主要内涵、重大价值等多重维度探析三峡移民精神,更进一步拓展了三峡移民精神的理论研究内涵与外延[6]。还有学者重在分析三峡移民精神的价值融合与实践应用。黄悦将三峡移民精神同青年政治文化之间构建深层联结,认为可以通过拓展三峡移民精神传播途径,优化青年政治文化生态[7]。此外,需要指出的是,三峡移民精神并非移民精神的唯一承载形态,比如,建设南水北调工程形成了南水北调移民精神,学界也给予了较高的关注。有学者指出,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是广大移民和各级干部用信念、忠诚和奉献谱写的伟大赞歌,集中展示满怀赤子深情、勇担民族大义的崇高风范和精神境界[8]。有人认为南水北调这个战略性工程所孕育和催生的移民精神已超越工程本身[9]。还有学者则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双重视角出发,系统分析南水北调移民精神所带来的深刻启示[10]。事实上,三峡大坝移民和南水北调工程移民都是工程性迁移,尽管这两项伟大实践所处地域,以及发生的时间不同,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孕育出了内容颇为类似的伟大移民精神,所凝练与表达的精神内核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从已有成果可以看出,三峡移民精神研究在内涵界定、外延拓展等方面已取得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在如何接续历史,传承弘扬三峡移民精神方面还不够,需要立足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从历史的维度深化三峡移民精神的整体性研究,将弘扬三峡移民精神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相结合,真正意义上发挥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精神激励作用,这正是本文研究的主题与旨趣。
  二、新时代传承弘扬三峡移民精神的独特价值
  百万移民的伟大实践,孕育出以“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万众一心的协作精神、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开拓开放的创新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三峡移民精神,其不仅反映了时代本身的发展和演进逻辑,更具有面向未来的价值意义。
  (一)三峡移民精神作为一种精神丰碑,铸就奋斗底色,迸发耀眼光芒
  三峡工程涉及百万移民迁徙,数量多、规模大、跨度长、区域广,这在世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史上是极其罕见的。三峡移民精神是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产生并形成起来的,它凝聚着新时期中华儿女报效祖国的深沉情感,饱含着三峡儿女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创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展示了中国人民开拓创新、创造未来的雄伟气魄,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的宝贵精神财富,构成了人民勇于担当的不朽精神丰碑。三峡移民精神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在五千年赓续不断的伟大民族精神发展史、百年传承的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演进史、七十余年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递变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树立独特的精神丰碑,深刻体现了中国人民爱国、奉献、奋斗等旗帜鲜明的民族性质,并体现为一种积极主动的行动自觉,在新时代继续彰显其独特价值。   (二)三峡移民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动力,回应时代之需,激发创新创造
  伟大实践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驱动伟大事业。三峡移民精神在新世纪初期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正是对复杂多端国际环境的一种映射和反映。百万移民伟大实践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平凡而又不凡的人物、事件,成为推动“移民、扶贫、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在三峡百万大移民进程中,移民新城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三峡移民精神已成为团结和激励库区人民强大的精神动力,促进了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新时代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代,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依然需要亿万人民“携手奋进”与“接续奔跑”。三峡移民精神绝非是符号化的精神标签,而是作为时代发展的精神动力,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不断激发广大干部群众创新创造,增强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勇于战胜前进中的困难和挑战。
  (三)三峡移民精神作为一种精神纽带,延续民族文化,厚植家国情怀
  三峡移民精神凸显了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历史积淀,又融合三峡文化、长江文化等地域文化的精髓,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熏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三峡移民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和品质,表现出中华民族在重大历史关头精诚团结、无坚不摧的凝聚力。长江上游的流域文化展现出与中下游地区典型的不同文化特质,地理上的封闭性使得其地域文化很难与周边文化交流,三峡移民精神传承了三峡文化和长江文化的精神特质,进一步延续了三峡人强悍劲勇、热情豪放、淳朴善良、忍辱负重的人文品格。三峡移民精神是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中国精神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时期的弘扬与发展,没有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民族所开创的中国精神,就不会有伟大的三峡移民精神的产生。中国精神在三峡移民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中得到升华,三峡移民精神在中国精神的继承与弘扬中得到发展。从本质上来说,精神是一个纽带,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生力量。深刻把握三峡移民精神的本然价值,对新时代厚植家国情怀、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三、新时代传承弘扬三峡移民精神的时代内涵
  三峡移民精神作为一种典型的时代精神,丰富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内涵,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传承弘扬好三峡移民精神,关键把握好三峡移民精神与时代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厘清三峡移民精神在弘扬中国精神中的时代内涵。
  (一)广大党员移民干部将舍己为公和开拓开放一以贯之,深刻诠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私奉献的政治品格,构成新时代激发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
  在三峡移民工程的推进过程中,从中国共产党这个“领导核心”到移民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始终将舍己为公和开拓开放一以贯之,深刻诠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无私奉献的政治品格。三峡移民工程中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党的领导这个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得以充分发挥。党中央、国务院创新提出并实施“对口支援三峡”的战略、“开发性移民”的方针,以及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模式,各级党组织以及广大党员移民干部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主动担当起三峡移民的使命与责任。事实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这个核心领导,移民不可能“迁得出”“稳得住”,更不可能“逐步能致富”。正是由于充分发挥了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使党组织建设与三峡移民工作有机结合,凝聚强大的战斗力。在三峡移民实践中,广大党员移民干部坚持“以移民为先、以移民为重”,走村串户、跋山涉水,诚心诚意倾听移民意见、苦口婆心宣传移民政策、一心一意解决移民难题,用真诚实意打動人心、用满腔热情攻坚克难,在关键时候挺身而出,充分践行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崇高理念。在三峡移民实践中,广大党员移民干部勇于自我革命,抛除私心杂念,做到大公无私、公而忘私,能够舍弃个人利益甚至生命,以保全和实现党、国家和民族的整体利益,充分彰显了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用实际行动赋予奉献精神新的时代内涵。
  三峡移民精神蕴含舍己为公和开拓开放的精神品质,构成新时代激发砥砺奋进的精神力量。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充分彰显的是对国家、民族、政党兴衰的高度责任感和奉献意识,是个体生命践行奉献精神的最高体现。毋庸置疑,广大党员移民干部践行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是奉献精神价值层次的生动表现。三峡移民精神中的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既是对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的继承,也是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精神超越与实践升华。广大党员移民干部身上所蕴藏的精神力量,是我们党接续奋斗的动力源泉,是中国共产党赓续始终的血脉。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的历史生成,既是百万移民伟大实践的精神呈现,体现了时代精神对伟大历史实践的思想反映,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要素的时代传承和开拓创新。在新时代,传承与弘扬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引导与指引每一个劳动者以无限的奋斗热情和创造力,激发社会的整体奋斗活力,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内在追求。特别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场新的伟大征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需要我们坚守和大力弘扬三峡移民干部所践行的舍己为公的奉献精神和开拓开放的创新精神,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强烈的事业心、自觉献身的奋斗精神,开创新时代的光辉事业。
  (二)百万移民将顾全大局和艰苦创业一以贯之,深刻诠释为国分忧、自力更生、不畏艰辛的坚毅品格,构成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思想内核
  在三峡移民工程的推进过程中,百万移民这个“特殊群体”将顾全大局和艰苦创业一以贯之,深刻诠释为国分忧、自力更生、不畏艰辛的坚毅品格。三峡工程建设是经济效益巨大的经济工程,又是彪炳史册的民生工程,是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所在。全景梳理三峡移民进程,百万移民这个“特殊群体”以顾全大局的包容、锐意进取的姿态成就了彪炳史册的伟业。一方面,顾全大局,共克时艰。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而为保证三峡库区建设又不得不让部分人民群众举家搬迁。广大库区移民从社会发展和国家需要这个政治大局出发,不讲“价钱”,不言回报,“舍小家、为大家”,藏起“三天不见长江、吃饭都不香”的故土情怀,毅然决然地踏上了离乡别土、举家搬迁的艰难之路。库区百万移民的成功实践充分彰显了广大移民“毁家纾难”、舍家为国的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艰苦创业,奋勇拼搏。三峡移民属于开发性移民,就根本而言,需要依靠三峡移民自力更生、奋发图强、迎难而上、艰苦创业,在苦干中开创自己的富裕生活,在开发中创造自己的美好未来。绝大多数移民文化知识素养、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异地生活能力、创业能力、发展能力有限。然而,他们并没有消极抱怨、等待观望,而是积极进取、自力更生,学习新技能、掌握新本领、开创新事业,以开创美好家园的志向、敢闯敢干敢拼的精神,走出一条艰苦创业、人生出彩的移民之路。   2.发挥人民作用,建构支撑性弘扬主体
  三峡移民群体作为三峡移民精神缔造者的身份和特殊的生命体悟,在建构及弘扬三峡移民精神的生成逻辑中,有着更为深切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他们的有效参与,赋予了三峡移民精神鲜活的生命温度和价值底色,也为新时代三峡移民精神叙事性阐释提供了重要的现实资源和表达场域。一是充分发挥移民群体的精神叙事支撑性作用。要聚焦于“三峡移民精神”与“三峡移民实践”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发挥群体性传承的重要联动功能。在激发社会群体这一精神传承主体的活力时,应根据三峡移民精神要素的基本内涵和价值要求,推动“从精神回归实践”与“从实践升华精神”的叙事逻辑契合,从历史三峡移民斗争事件中激活群体的生命体验和精神表达,实现三峡移民精神的社会集体性传承和发展。二是激活民众个体的基础性作用。要从民众对三峡移民精神的感性认知、表达热情及传承自觉出发,更进一步地激发民众个体参与到党政国家层面、社会群体层面精神传承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活普通个体以三峡移民精神要素为价值标准,进行生命追忆、问题定位、国际比较、成就归因等思想活动反思,提升民众个体的积极认知、正向情感以及行为自觉,进而实现“自己教育自己”以及自觉弘扬三峡移民精神的价值目标。当然,由于民众个体认知层面的复杂性和差别性,在引领不同人群个体自我传承的过程中,应坚持问题意识、目标导向以及历史思维,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势而异,做到系统规划、分类引导。三是抓住青少年这个“关键群体”。青少年是传承与弘扬三峡移民精神的未来。要注重运用好三峡移民精神资源,做好青少年一代中传承伟大精神的各项工作,帮助青少年一代将爱国精神、奉献精神、协作精神、拼搏精神内化于心,努力做到提高认知、完善知识、强化情感。同时,还应激发青少年一代自觉传承三峡移民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是落实到行为行动中去。重视认知性培养、知识性传授、情感性培育,将三峡移民精神体现的精神特质,融入自身生活、学习的行为行动,真正地将爱国主义情感、奉献主义精神、团结协作意识、奋力拼搏精神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接班人培育工作。
  3.丰富传承形式,形成立体式弘扬格局
  以发展的眼光审视三峡移民实践,深化对三峡移民精神的深刻体验,挖掘更具借鉴意义的智慧与力量,更好地发挥三峡移民精神资政育人的作用,让三峡移民精神成为涵养道德与净化心灵的文化资源库。重点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维度,创新三峡移民精神的传承与弘扬形式。一是融入学校教育。可积极探索三峡移民精神与学科教学整合新模式。建议编写出版《三峡移民精神》《三峽移民故事》大学生读本、中小学生读本,使典型人物和事迹进入大学生的心中,推进中小学生读本进课堂,着力开展三峡移民精神文化课程建设,将三峡移民精神融入学科教学和德育活动,使之与教学整合,与活动整合,与艺术实践整合,与校园环境整合,引导学生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感悟历史。二是融入社区建设。社区应当积极宣扬三峡移民精神并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到了解三峡移民精神,学习三峡移民精神的队伍当中去,可以在社区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弘扬三峡移民精神。例如,在社区开展“周末故事会”“社区文化晚会”等活动,通过社区居民讲述三峡移民时期的故事,讲述现在生活和以前生活的对比,歌颂感人的英雄事迹。三是融入网络宣传。要建设弘扬三峡移民精神的网上传播基地,重点开发利用三峡移民短视频,以市场化方式、专业化手段,再现三峡移民的实践推演过程,三峡工程的建设历程等,切身感悟整个三峡移民过程中的艰辛历程。可以进行更好的情景模拟,将三峡移民精神融入一个个具体的模拟事件,通过模拟事件对参与的网民进行三峡移民精神的渗透,推动弘扬三峡移民精神取得进展。把三峡移民精神引入数字图书馆,拓宽三峡移民精神的传播途径,为大众理解、学习和传承三峡移民精神开辟了更广阔的信息渠道。
  4.依托优质资源,创新多样化传承载体
  一是保护三峡移民精神的物态载体。全面系统梳理三峡移民物态文化资源,为三峡移民精神提供重要保障。重点组织开展三峡库区文物探寻发掘工程,要保护好三峡库区文物和文化遗产,特别是保护好已淹没的水下文物古迹,实施三峡文物遗迹发掘计划,适当开发水下游览观光项目。完善三峡库区文物研究和保护工作。实施三峡文化艺术历史记录工程,将文物资源纳入三峡移民文化资源大数据库。二是开发三峡移民精神的精神载体。就本质上说,三峡移民精神以“人、事、物”为史料载体。按照专题方式,深入开展三峡移民精神史料的分类整理。适时开展对《三峡移民史料征集》重大专项,全面梳理三峡移民精神的基础性、全面性、代表性的资料整理、资源开发,可以重点围绕移民重大事件、移民典型人物、移民优秀干部进行开展。三是培植三峡移民精神的活动载体。满足社会各个阶层的不同需求,创新多种形式和方法,展开一系列的教育活动。在社会层面可以举办三峡移民精神报告会等,还可在传统节日时,将三峡移民精神和中国传统节日相结合,开展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大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三峡移民精神的内涵;精心打造系列文艺精品,包括话剧、影视剧等,讲好三峡移民故事,重点通过艺术的加工与提炼,将三峡移民中的人和事“活化”起来,极大地感染大众,使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三峡移民精神的熏陶,使其爱国、奉献、协作、拼搏的意识不断提高,呈现出一种不断增长的态势。
  参考文献
  [1]  邬云峰.三峡移民精神概论[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2005:15-16.
  [2]  鲜于煌.永放光芒的三峡移民精神[J].重庆行政,2005(2):57-59.
  [3]  肖长富.新时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论三峡移民精神[N].人民日报,2006-04-10(009).
  [4]  项明权.三峡移民精神的解读及其时代价值[J].学理论,2009(22):31-32.
  [5]  刘晋飞,黄东东.三峡移民文化的生成与阐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视角[J].学习与实践,2011(7):135-140.
  [6]  吴大兵.三峡移民精神[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3:23-28.
  [7]  黄悦.论“三峡移民精神”与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J].理论月刊,2007(3):174-176.
  [8]  刘富伟.试论南水北调移民精神[N].光明日报,2012-12-22(007).
  [9]  朱东恺.我心中的南水北调移民精神[N].光明日报,2012-12-22(007).
  [10]  徐光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河南移民精神[N].光明日报,2015-08-08(006).
  (责任编辑:文丰安)
其他文献
“性格决定命运”和“知识改变命运”两个传统命题在当代社会依然得到广泛认同。以中青年财富水平为命运的测量工具,基于280份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个体性格与财富、知识与财富改变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性格的3个维度,本能、情感和思维,均与个人财富水平显著正相关;从后天学习获得的知识,包括学识、技能和认知,均对个人财富跃迁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为两个命题的成立提供了证据,也为当代中国中青年群体改变命运提供了理论指引。
以2012—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企业研发投入对管理层业绩预告的影响。结果发现,企业研发投入水平越高,管理层发布业绩预告的积极性越高,业绩预告精确性越低,且越倾向于发布偏悲观的业绩预告,该结论在进一步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进一步分析发现,当企业融资约束程度更高时,研发投入对管理层业绩预告积极性的影响更明显。研究结论为资本市场参与者了解管理层业绩预告的动机以及完善业绩预告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高校科技创新绩效关乎区域自主创新体系的运行效能,山西作为中部崛起战略的核心承载之一,更需发挥科技创新绩效评价对高校创新的引领和主导作用。从创新基础、创新产出、成果转化、职责定位和创新环境五维度构建高校科技创新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对山西50所高校进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山西高校科技创新绩效的整体水平不高,且呈现严重的两极分化,据此提出精准施策的相关建议。研究对于准确把握高校科技创新绩效水平,推进高校创新绩效评价机制的建设完善,为进一步推进省域创新驱动战略提供理论借鉴。
长江经济带城市排放集聚效应较为突出,排放量前20%的城市占长江经济带总排放量的比重达53.30%。长江经济带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水平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市单位GDP碳排放强度区间为[0.34,11.76],人均碳排放区间为[1.11,41.0]。长江经济带能源相关和产业相关的碳排放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第二产业碳排放强度差距是造成城市碳排放强度差异的主要因素。预计长江经济带将早于全国实现碳达峰,一半以上城市将在“十四五”结束前达到峰值。将长江经济带城市分为综合低碳示范型城市、低碳产业示范型
利用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考察了互联网对城市老年人力资源供给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表明,总体上互联网显著降低了老年劳动力再就业的概率,这一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PSM方法再估计以及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影响渠道分析发现,对于我国城市老年人群体,互联网的“替代效应”大于“信息效应”“学习效应”,因此降低了老年劳动力再就业的概率。此外,异质性分析表明,互联网对高教育水平、低收入水平和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人群体再就业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对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有效促进中国老年人力资源供给
老龄政策是老龄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升老龄社会治理成效的重要保障。采取政策文本的共词分析与聚类方法,通过对1949—2020年我国老龄政策的系统梳理,提出我国老龄政策在政策萌芽、探索调整、快速发展和全面统筹四个阶段出现政策数量积累、政策内容上,从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到养老保险全覆盖再到养老服务提质升级、政策颁布主体强化协作等阶段性特征和趋势。随着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纵深推进,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老龄政策研究亟待在政策协同、政策执行及政策评估等方面拓展研究空间。
<span style=“font-family:”“><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Oral bacteria (e.g. </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Porphyromonas gingivalis</span></i><span style=”font-family:Verdana;\">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的好坏关乎人民福祉的高低。基于西北五省区2009—2017年面板数据,利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动态SDM)和E-G协同集聚指数检验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生态效应是否存在空间影响,并通过构建单门槛效应模型,进一步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影响生态效应的强度。研究表明:第一,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通过提高科技水平改善了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长期效应。第二,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对本区域生态改善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对其他周边地区生态效应也同样具有溢出效应,这体
在数字技术引发组织消除科学知识神秘性和组织同质化的趋势下,如何提升员工工作投入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绩效增长,是当前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雇主价值主张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具有吸引力的价值产品组合,能降低数字化管理对企业的去个性化程度,增强企业对员工的吸引力,影响员工工作投入。通过对441名员工进行问卷调查,以企业性质为情景因素,以心理契约为中介变量,应用社会交换理论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调查数据,探讨雇主价值主张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雇主价值主张显著正向作用于员工工作投入;心理契约中介了雇主价值
摘 要: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平均每人每周都会在社交媒体上上传内容。一旦有了这些内容,它们就会被网民观看、评论、转发或者引用。但如果在电子媒介互动过程中,个体在可接受的时间范围内未得到预期的交流和认可,这种被忽视或拒绝的现象称为网络社会排斥。而在工作环境中,个体在职业场景中其工作压力、自我损耗、上下级关系和睡眠质量对网络排斥又有着一定的影响。因此,本研究从“自我损耗理论”出发,证明了工作压力显著正向影